第四百八十六章 文道大兴
作者:太元仙尊 更新:2022-08-27 05:12
最快更新诸天大道图最新章节!
谢文渊想要封圣,可是以他现在的积累,距离封圣还差了一线。
只这一线的差距,却如同天堑一般,难以逾越。即便是再积累数十年时间,恐怕也未必能够达到封圣的要求。所以,谢文渊便把目光转向了‘教化’上面!
文道修行,首重学问积累,次重教化传播。
‘教化’作为文道体系的另一种修炼方式,对于文道修行有着巨大的辅助作用。谢文渊想要封圣,在学问的钻研和积累上若是不够的话,可以用教化之力来弥补。
如果他能教导出一位大儒,可以大大缩短他封圣所需的时间,若是能教出两位以上的大儒的话,这个时间还能再缩短。若是他能教导出十位大儒,反馈给他的教化之力,足可以让他立地封圣。
眼下,琳琅书院的书院长顾延钊有大儒之姿,副院长苏兰舟虽然差了一些,但也有一成的希望,能够晋升为大儒。
花应明四人的资质比苏兰州更差,却也未必不能晋升大儒,只是这个希望非常渺茫而已。
谢文渊也不嫌弃,大儒之姿的人才难找,但有大学士资质的可以说是一抓一大把——既然质量不够,那就数量来凑!
在接下来的三个月时间,谢文渊留在琳琅书院,指点着书院长几人修行。
……
文道修行前面三重非常简单,蒙童积累知识,开启智慧,学子思考知识,化为己用,儒生钻研知识,参悟道理。
儒生参悟的道理越多,文气产生的越多,文宫也就愈发广阔。
不过,参悟再多的道理,也不及亲身践行道理来的重要。
如果说,文道修行的前三境的核心重点是‘学’的话,那么从修炼文心的教喻文位开始,文道修行将转向‘用’的方面。
正所谓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从修成文心开始,文道修行已经不是简单的学习就能满足了。必须通过‘用’来提升自己对道理的理解。
‘教谕’文位正是通过教导学生,践行着自己的学问道理,以此来提升自身学问积累。
顾延钊和苏兰舟早就跨过开拓‘文宫’这一境,迈入了凝结‘文心’的层次。
文心者,文道之心也。
文道修行者积累学问道理,可以不断开拓文宫。只是,学文道理参悟得再多,若是没有一个核心重点来统合这些道理,自身所学到的知识和道理仍旧是一盘散沙而已。
所以在将文宫开拓到一定程度后,就需要梳理知识和道理,找到一个核心重点,并以这一点为中心,将所有道理统合于其中。
简而言之,所谓文心既是学问道理的核心。
譬如诸子所说的仁、义、礼、智、信之五常。许多诸子的道理,都是围绕着‘仁、义、礼、智、信’这五常展开,故而儒家五常可作为核心,演化出相应的文心。
顾延钊和苏兰舟凝结文心的过程非常顺利,他们只花了一个月,就凝聚成了‘仁、义、礼、智、信’五种文心。
作为书院山长顾延钊,甚至额外凝聚出了浩然文心与公正文心,比苏兰州还要多出两种。
谢文渊知道后,还颇为意外。
不过,能够凝聚出七种文心,就说明顾延钊学问积累深厚,否则便不可能凝聚出七种文心来。
倒是花应明他们就差了许多,他们只能选择一种或两种文心来凝聚,再多的话就会因为学问积累不足,难以调合各种道理之间的冲突,从而导致文心崩溃。
修成文心后,便是塑造文骨。
文骨有虚实两幅,虚文骨便是将自身的学问道理统合之后,将其梳理明白,建立起一个学问道理的框架,以后的所有学问道理,都会化作框架的一部分。
这一步至关重要,甚至关系到以后封圣的根基,所以必须要慎之又慎!
除了虚文骨,与之相对的便是实文骨。实文骨既是指自身的骨架,文道修炼到文骨境,便可开始以文气淬炼骨骼。
待到全身骨骼全部淬炼完成后,便可将自身寿命延长到二百岁,和武道人仙相当。
可惜,三个月的时间,根本不够顾延钊修成文骨。随着一位位学子修出文气,谢文渊在琳琅书院的传道之举,也慢慢接近了尾声。
这一日,等最后一个学子养出了文气后,谢文渊便向顾延钊提出了告辞。
“谢夫子不肯留下来么?”顾延钊不舍得看着谢文渊,竭力想要挽留。
不仅是他,就连苏兰舟和花应明等人,也想让谢文渊继续留在书院,继续讨论文道修行之力。
可惜,面对顾延钊等人的挽留,谢文渊坚决地说道:“不了,老朽还要继续到其他书院去传播文道,若是偏安一隅,那我文道何时才能大兴?”
知道留不住谢文渊,顾延钊等人只能送他离去。
……
谢文渊离去后,除了少了一位文坛宗师之外,琳琅书院一切如旧。
不过,书院的变化比之原来,却是天翻地覆。因为谢文渊的到来,书院学子的命运被彻底改写。所有学子都掌握了文气,走上了超凡之路。
眼下这些学子的文道修为还浅,等到日后他们开始行走天下,必将掀起一番风云。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琳琅书院作为南州四大书院之一,是谢文渊选择传播文道的第一站,作为率先掌握文道力量的书院,隐约吸引了各处的目光。
毕竟,书院没有刻意制止学子们将‘文道’的存在传播出去,所以在谢文渊离开之前,很多人便把目光放在了书院这边。
不过,因为有谢文渊这位南方文坛宗师坐镇,没有谁敢把小心思打到琳琅书院的身上。
可是当谢文渊离开之后不久,琳琅书院便迎来了一波波的‘访客’:这其中既有正式上门拜访的,也有暗地里鬼鬼祟祟来打探的。
其中人员组成极其复杂——有官府的人,有各处小书院,有各处读书人,有武道门派,有道观寺庙,有江湖散人,也有踪迹诡谲的邪魔外道。
好在,书院长顾延钊修入文骨境,召唤出的战诗战词有各种妙用,兼之书院学子无意中散发的文气,具有镇压道术的效果,那些鬼鬼祟祟的邪魔外道,根本无法进入琳琅书院。
不过,这一波接一波的来访者,也让这位书院长感到非常头疼。
“唉,这一波接一波的试探和窥视,究竟什么时候是个头?”顾延钊扶案而坐,感受着从远处投向书院的目光,疲惫地捏了捏眉心。
“那些宵小无需担心,只需我们展现出实力,将他们震慑住就足够了。”
坐于左首的苏兰舟,缓缓开口说道:“只是,我们需要提防的是官府的人。那位高高在上,二十多年前修《武经》《道经》,后又禁武禁道,要把一切超凡之力都收归皇家所有,不许民间修武修道。我书院学子修习文道,个个掌握力量,恐怕会成为那位的眼中钉,肉中刺,需得小心提防!”
“确实!”顾延钊闻言,神色凝重地点了点头,“若是被那位针对,我文道恐受挫折,须得仔细应对!”
低头略作思索,苏兰舟抬头看向说道:“既然如此,我们不如把文道广为传播,传授给那些书香门第和各处的儒生学子,让他们也一同踏入文道。
只要这天下修行文道的人多了,那位还能禁止不成?更何况,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将所有修习文道之人都屠杀殆尽么?”
“可是……”顾延钊闻言,心下有些犹豫,“正所谓法不可轻传,便是道术和武功也没有广为传播,若是被别有用心之人得到的话……”
“顾兄此言差矣!”苏兰舟正色说道,“正因法不可轻传,我文道才应广为传播。文道之路可不是谁都能走的,若是心术不正,最后也难有成就。更何况,广传文道,可为百姓修养德行,长养慧根,且更容易分辨玉石,岂不是一桩美事?”
听着苏兰舟的一番陈情,顾延钊仔细思索后,便同意了他的提议。
在接下来的时间中,顾延钊和苏兰舟不再遮遮掩掩,但凡是有人上门请教文道的,他们都会传授对方文道修炼之法。
很快,从启蒙到文心阶段的修炼之法,首先在琳琅书院所在的广阳省开始传播开来,接着便是临近的省份。
不过两三个月的功夫,琳琅书院传出的文道修炼之法,就传遍了整个南州。只要是读书人,几乎人手一份文道修炼之法。便是那些农家学子,也尽可能地手抄了一份修炼法回去。
另外一边,官府知道了文道的存在后,立刻就把这事汇给报了上去。
只是,地方的奏折想要递到中央,需要经过层层转递,等到乾帝收到奏折的时候,时间已经过了一个多月。
也就是说,没等中央朝廷反应过来,文道便迅速扩散开来,等到乾帝想要禁制的时候,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
乾帝杨盘让密探打探了一番,得知了有关文道的前因后果之后,久久失去言语——想要处理,他却无从下手。
不止是知道的人多,更是因为谢文渊的存在,让这个问题变得复杂而棘手。若是一个处理不好,怕是整个大乾帝国的根本都会被动摇。
且不说乾帝杨盘和朝堂上因为文道而一派波谲云诡,却说身处南州另一处书院的谢文渊,知道了文道传播的消息后,只是笑了笑,便继续在书院中传授文道。
相比于琳琅书院传播出去的文道修炼法,谢文渊这边传授的文道体系非常完整,从启蒙境到浩然境,一步步剖析得明明白白。
也就是说,传播出去的文道修炼法是残缺版,只能修炼到文心境,完整的修炼法在谢文渊教过的各处书院里。
当然,那些书院学子也听过谢文渊授课,所以那些学子手中也有完整版。
只不过,也许是出于各自的私心,这些书院学子有志一同地做出决定——不将完整版文道修炼法传播出去。
话虽如此,但有残缺版传播在外,也让文教随着文道传播,开始渐渐兴起。
原本,底层的农家子弟去读书很少,因为供养一个读书人的花费,足以让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捉襟见肘。
可如今,随着文道传播,读书就相当于掌握力量。
即便不看读书所得到的身康体健,单看读书人掌握文气后所掌握的‘法术’,就让无数的农民百姓眼热不已。
土地缺肥?上肥田诗文!土地缺水?上招雨诗文!土地耕种不易?上耕种诗文!
各种各样与耕种相关的诗词文章,极大的保障了农民生产劳动。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很多农民都咬咬牙,坚决把自家孩子送去读书——在很多农民看来,只要家里的孩子能修出文气,自己家就翻身了!
一些富农家,甚至把家里的女孩子,也送去了女塾读书。
有人不解:为什么要把女孩子送去读书?
富农答道:读书也要看资质的,女孩子不比男孩子,能坐得住,学得进去,便意味着修出文气的概率会更大。
有人不解:那这女孩子以后要出嫁,学了文,养出文气后,岂不是便宜了别人家?
这时,有远见的便跳出来反驳:正因为要出嫁,所以才要学习文道。学了文,女孩子便可在家传授弟妹,不需要再去学塾开蒙,这便省了一大笔开销。学了文,女子出嫁后便可传授子女,这又省了一大笔开销。学了文,女子才能嫁个好人家。只要女子学了文,取来做媳妇儿,前面的好处不就成了自家的么?
听了这番话之后,许多人都恍然大悟。
也因为这个说法,很多人都起了心思,想把女儿送去读书。
毕竟,供养儿子虽然好处都是自家的,但是儿子读书能否有成也是不确定,但是女孩子读书的话,能读成的概率肯定比男孩子要大些。
总之,因为上述的原因,读书成为风潮。随着文教大兴,文道逐渐开始兴盛,慢慢下沉,进入了千家万户。
可以说,自上古时代起,从来没有那个朝代,能有如此大规模扩散超凡体系,也没有如此大规模的超凡者。
便是上古第一圣皇的盘皇,底层的平民也依旧不会掌握超凡之力。
谢文渊想要封圣,可是以他现在的积累,距离封圣还差了一线。
只这一线的差距,却如同天堑一般,难以逾越。即便是再积累数十年时间,恐怕也未必能够达到封圣的要求。所以,谢文渊便把目光转向了‘教化’上面!
文道修行,首重学问积累,次重教化传播。
‘教化’作为文道体系的另一种修炼方式,对于文道修行有着巨大的辅助作用。谢文渊想要封圣,在学问的钻研和积累上若是不够的话,可以用教化之力来弥补。
如果他能教导出一位大儒,可以大大缩短他封圣所需的时间,若是能教出两位以上的大儒的话,这个时间还能再缩短。若是他能教导出十位大儒,反馈给他的教化之力,足可以让他立地封圣。
眼下,琳琅书院的书院长顾延钊有大儒之姿,副院长苏兰舟虽然差了一些,但也有一成的希望,能够晋升为大儒。
花应明四人的资质比苏兰州更差,却也未必不能晋升大儒,只是这个希望非常渺茫而已。
谢文渊也不嫌弃,大儒之姿的人才难找,但有大学士资质的可以说是一抓一大把——既然质量不够,那就数量来凑!
在接下来的三个月时间,谢文渊留在琳琅书院,指点着书院长几人修行。
……
文道修行前面三重非常简单,蒙童积累知识,开启智慧,学子思考知识,化为己用,儒生钻研知识,参悟道理。
儒生参悟的道理越多,文气产生的越多,文宫也就愈发广阔。
不过,参悟再多的道理,也不及亲身践行道理来的重要。
如果说,文道修行的前三境的核心重点是‘学’的话,那么从修炼文心的教喻文位开始,文道修行将转向‘用’的方面。
正所谓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从修成文心开始,文道修行已经不是简单的学习就能满足了。必须通过‘用’来提升自己对道理的理解。
‘教谕’文位正是通过教导学生,践行着自己的学问道理,以此来提升自身学问积累。
顾延钊和苏兰舟早就跨过开拓‘文宫’这一境,迈入了凝结‘文心’的层次。
文心者,文道之心也。
文道修行者积累学问道理,可以不断开拓文宫。只是,学文道理参悟得再多,若是没有一个核心重点来统合这些道理,自身所学到的知识和道理仍旧是一盘散沙而已。
所以在将文宫开拓到一定程度后,就需要梳理知识和道理,找到一个核心重点,并以这一点为中心,将所有道理统合于其中。
简而言之,所谓文心既是学问道理的核心。
譬如诸子所说的仁、义、礼、智、信之五常。许多诸子的道理,都是围绕着‘仁、义、礼、智、信’这五常展开,故而儒家五常可作为核心,演化出相应的文心。
顾延钊和苏兰舟凝结文心的过程非常顺利,他们只花了一个月,就凝聚成了‘仁、义、礼、智、信’五种文心。
作为书院山长顾延钊,甚至额外凝聚出了浩然文心与公正文心,比苏兰州还要多出两种。
谢文渊知道后,还颇为意外。
不过,能够凝聚出七种文心,就说明顾延钊学问积累深厚,否则便不可能凝聚出七种文心来。
倒是花应明他们就差了许多,他们只能选择一种或两种文心来凝聚,再多的话就会因为学问积累不足,难以调合各种道理之间的冲突,从而导致文心崩溃。
修成文心后,便是塑造文骨。
文骨有虚实两幅,虚文骨便是将自身的学问道理统合之后,将其梳理明白,建立起一个学问道理的框架,以后的所有学问道理,都会化作框架的一部分。
这一步至关重要,甚至关系到以后封圣的根基,所以必须要慎之又慎!
除了虚文骨,与之相对的便是实文骨。实文骨既是指自身的骨架,文道修炼到文骨境,便可开始以文气淬炼骨骼。
待到全身骨骼全部淬炼完成后,便可将自身寿命延长到二百岁,和武道人仙相当。
可惜,三个月的时间,根本不够顾延钊修成文骨。随着一位位学子修出文气,谢文渊在琳琅书院的传道之举,也慢慢接近了尾声。
这一日,等最后一个学子养出了文气后,谢文渊便向顾延钊提出了告辞。
“谢夫子不肯留下来么?”顾延钊不舍得看着谢文渊,竭力想要挽留。
不仅是他,就连苏兰舟和花应明等人,也想让谢文渊继续留在书院,继续讨论文道修行之力。
可惜,面对顾延钊等人的挽留,谢文渊坚决地说道:“不了,老朽还要继续到其他书院去传播文道,若是偏安一隅,那我文道何时才能大兴?”
知道留不住谢文渊,顾延钊等人只能送他离去。
……
谢文渊离去后,除了少了一位文坛宗师之外,琳琅书院一切如旧。
不过,书院的变化比之原来,却是天翻地覆。因为谢文渊的到来,书院学子的命运被彻底改写。所有学子都掌握了文气,走上了超凡之路。
眼下这些学子的文道修为还浅,等到日后他们开始行走天下,必将掀起一番风云。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琳琅书院作为南州四大书院之一,是谢文渊选择传播文道的第一站,作为率先掌握文道力量的书院,隐约吸引了各处的目光。
毕竟,书院没有刻意制止学子们将‘文道’的存在传播出去,所以在谢文渊离开之前,很多人便把目光放在了书院这边。
不过,因为有谢文渊这位南方文坛宗师坐镇,没有谁敢把小心思打到琳琅书院的身上。
可是当谢文渊离开之后不久,琳琅书院便迎来了一波波的‘访客’:这其中既有正式上门拜访的,也有暗地里鬼鬼祟祟来打探的。
其中人员组成极其复杂——有官府的人,有各处小书院,有各处读书人,有武道门派,有道观寺庙,有江湖散人,也有踪迹诡谲的邪魔外道。
好在,书院长顾延钊修入文骨境,召唤出的战诗战词有各种妙用,兼之书院学子无意中散发的文气,具有镇压道术的效果,那些鬼鬼祟祟的邪魔外道,根本无法进入琳琅书院。
不过,这一波接一波的来访者,也让这位书院长感到非常头疼。
“唉,这一波接一波的试探和窥视,究竟什么时候是个头?”顾延钊扶案而坐,感受着从远处投向书院的目光,疲惫地捏了捏眉心。
“那些宵小无需担心,只需我们展现出实力,将他们震慑住就足够了。”
坐于左首的苏兰舟,缓缓开口说道:“只是,我们需要提防的是官府的人。那位高高在上,二十多年前修《武经》《道经》,后又禁武禁道,要把一切超凡之力都收归皇家所有,不许民间修武修道。我书院学子修习文道,个个掌握力量,恐怕会成为那位的眼中钉,肉中刺,需得小心提防!”
“确实!”顾延钊闻言,神色凝重地点了点头,“若是被那位针对,我文道恐受挫折,须得仔细应对!”
低头略作思索,苏兰舟抬头看向说道:“既然如此,我们不如把文道广为传播,传授给那些书香门第和各处的儒生学子,让他们也一同踏入文道。
只要这天下修行文道的人多了,那位还能禁止不成?更何况,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将所有修习文道之人都屠杀殆尽么?”
“可是……”顾延钊闻言,心下有些犹豫,“正所谓法不可轻传,便是道术和武功也没有广为传播,若是被别有用心之人得到的话……”
“顾兄此言差矣!”苏兰舟正色说道,“正因法不可轻传,我文道才应广为传播。文道之路可不是谁都能走的,若是心术不正,最后也难有成就。更何况,广传文道,可为百姓修养德行,长养慧根,且更容易分辨玉石,岂不是一桩美事?”
听着苏兰舟的一番陈情,顾延钊仔细思索后,便同意了他的提议。
在接下来的时间中,顾延钊和苏兰舟不再遮遮掩掩,但凡是有人上门请教文道的,他们都会传授对方文道修炼之法。
很快,从启蒙到文心阶段的修炼之法,首先在琳琅书院所在的广阳省开始传播开来,接着便是临近的省份。
不过两三个月的功夫,琳琅书院传出的文道修炼之法,就传遍了整个南州。只要是读书人,几乎人手一份文道修炼之法。便是那些农家学子,也尽可能地手抄了一份修炼法回去。
另外一边,官府知道了文道的存在后,立刻就把这事汇给报了上去。
只是,地方的奏折想要递到中央,需要经过层层转递,等到乾帝收到奏折的时候,时间已经过了一个多月。
也就是说,没等中央朝廷反应过来,文道便迅速扩散开来,等到乾帝想要禁制的时候,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
乾帝杨盘让密探打探了一番,得知了有关文道的前因后果之后,久久失去言语——想要处理,他却无从下手。
不止是知道的人多,更是因为谢文渊的存在,让这个问题变得复杂而棘手。若是一个处理不好,怕是整个大乾帝国的根本都会被动摇。
且不说乾帝杨盘和朝堂上因为文道而一派波谲云诡,却说身处南州另一处书院的谢文渊,知道了文道传播的消息后,只是笑了笑,便继续在书院中传授文道。
相比于琳琅书院传播出去的文道修炼法,谢文渊这边传授的文道体系非常完整,从启蒙境到浩然境,一步步剖析得明明白白。
也就是说,传播出去的文道修炼法是残缺版,只能修炼到文心境,完整的修炼法在谢文渊教过的各处书院里。
当然,那些书院学子也听过谢文渊授课,所以那些学子手中也有完整版。
只不过,也许是出于各自的私心,这些书院学子有志一同地做出决定——不将完整版文道修炼法传播出去。
话虽如此,但有残缺版传播在外,也让文教随着文道传播,开始渐渐兴起。
原本,底层的农家子弟去读书很少,因为供养一个读书人的花费,足以让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捉襟见肘。
可如今,随着文道传播,读书就相当于掌握力量。
即便不看读书所得到的身康体健,单看读书人掌握文气后所掌握的‘法术’,就让无数的农民百姓眼热不已。
土地缺肥?上肥田诗文!土地缺水?上招雨诗文!土地耕种不易?上耕种诗文!
各种各样与耕种相关的诗词文章,极大的保障了农民生产劳动。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很多农民都咬咬牙,坚决把自家孩子送去读书——在很多农民看来,只要家里的孩子能修出文气,自己家就翻身了!
一些富农家,甚至把家里的女孩子,也送去了女塾读书。
有人不解:为什么要把女孩子送去读书?
富农答道:读书也要看资质的,女孩子不比男孩子,能坐得住,学得进去,便意味着修出文气的概率会更大。
有人不解:那这女孩子以后要出嫁,学了文,养出文气后,岂不是便宜了别人家?
这时,有远见的便跳出来反驳:正因为要出嫁,所以才要学习文道。学了文,女孩子便可在家传授弟妹,不需要再去学塾开蒙,这便省了一大笔开销。学了文,女子出嫁后便可传授子女,这又省了一大笔开销。学了文,女子才能嫁个好人家。只要女子学了文,取来做媳妇儿,前面的好处不就成了自家的么?
听了这番话之后,许多人都恍然大悟。
也因为这个说法,很多人都起了心思,想把女儿送去读书。
毕竟,供养儿子虽然好处都是自家的,但是儿子读书能否有成也是不确定,但是女孩子读书的话,能读成的概率肯定比男孩子要大些。
总之,因为上述的原因,读书成为风潮。随着文教大兴,文道逐渐开始兴盛,慢慢下沉,进入了千家万户。
可以说,自上古时代起,从来没有那个朝代,能有如此大规模扩散超凡体系,也没有如此大规模的超凡者。
便是上古第一圣皇的盘皇,底层的平民也依旧不会掌握超凡之力。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