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周皇后
作者:今日和平    更新:2021-12-22 14:58
  看着归总起来的单据,崇祯木着脸久久不曾动弹。还是边上伺候的太监提醒之后,方才宣布了退朝。
  隐匿着怒火,离开太和殿回到寝宫,他便一拳头砸在了椅背上。
  “朕堂堂大明天子,竟被臣子如此愚弄!”
  好声好语,明言借银,得到的却是这样的结果,崇祯怎么可能不愤怒,又怎么会不愤怒!
  他们不愿借银,到底是在担心什么?
  是在担心来年没有现银还给他们,还是担心大明没有来年?!
  大明富裕时,一年的赋税能有两千万两,便是前些年天灾人祸,也能有数百万两。
  难到到时候还会少了这些掌权者的借款?
  若是这大明完了,他们能够得到的,难道能比现在更高?!
  堂堂首辅,堂堂首辅啊!
  位极人臣之高,却带头抵制借款。要求三万两的借银,生生只出五百两!
  首辅尚且借款如此之少,其他官员又如何敢多借?
  文官处能够借到的银子,便如是生生断送。
  除此之外,他皇后的父亲,国丈张奎,居然也在这件事情上与他对抗。
  这么多年来凭着国丈的名头不知道赚了多少钱,结果在朝廷需要的时候,只拿出区区一万两!
  “不当人子!不当人子啊!”
  太祖法宝充能的最低要求,都必须是三十万两,如果不能再弄到几万两银子,这次的作战,他崇祯便真的只能担当一个吉祥物的身份。
  战局如何维稳,大明如何坚守?
  可是,群臣借遍,连太监都借过了,还能有什么地方借钱?
  “还是得派人往各处勋贵的府邸走一趟,多少催借些银子。对,还有国丈,必须增加银两!”
  勋贵不少都是不需要上朝的,而他们多代积蓄,总有存银,京城之中的勋贵都借上一圈,总能再弄到几万两银子。
  虽然原本预想的充能三次太祖法宝是不可能的了,但是一次半总得拿到。
  这样等借助太祖法宝守住第一波之后,至少可以迅速充能阻挡第二波。
  太祖法宝充能一次之后,本就可以用三次,正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之理。
  士气竭上两次,哪怕是闯贼势大,想必攻势也必然受阻,届时便可另寻他法了。
  崇祯独自坐在椅子上,细细思索衡量。
  就在此时,寝宫门外,突然传来太监们的高呼。
  “恭迎皇后!”
  “皇后千岁!”
  然后,便听门外渐有脚步声传来。
  嗯?皇后来了?
  这些声响打断了崇祯的思绪,想到皇后,他眉头稍稍纾解。
  尽管国丈颇为不识时务,守财如奴,但是崇祯与周皇后的感情,一直以来都相当和睦。
  周皇后在他还是信王的时候,便是信王妃,可谓是陪伴最久的。
  除此之外,天启七年刚刚登基时,提防魏忠贤买通御膳房下毒暗害,饮食全由周皇后亲自操持。
  那段时间,就连衣物的浆洗也是皇后亲自动手,对此崇祯一直都是铭记于心的。
  “你怎么来了?”
  崇祯坐起身,温言问。
  “臣妾听闻陛下今日早膳没怎么用,之后又一直没有吃过点心,担心陛下所以特地来看看。”
  敌军临境,朝臣不睦,崇祯又怎么会有心思吃饭。
  周皇后见崇祯虽强打起精神,但是面上仍带着明显的疲色,便关切问了原因。
  知道自家父亲在朝堂上的所作所为之后,脸色骤然哀伤。
  “陛下,我这里还有几千两的体己银子,既然当下府库空虚,急需银钱,那便交予陛下吧。”
  “朕怎么能要你的银子呢!”
  崇祯一把拒绝,这几千两的银子,除了少许是周皇后带来的嫁妆之外,不少都是这些年他赏赐给皇后的。
  虽然眼下急缺银钱,但是也没到差这几千两的程度。
  “你要真想帮朕,便给你父亲传个话,让他多借一些,做个表率。”
  崇祯捉住周皇后的手,今年周皇后也已经三十三岁,多年辛劳,俏丽容颜也略有了褶痕:“不要只是关心朕,你也要注意好休息,日常操劳多交予侍女之手。”
  “皇上才是需要格外保重龙体,夜夜批改奏折至三更天,一大早又要早朝,这样下去铁打的身子也扛不住!”
  “好好好,朕注意一些便是了,不过近来局势复杂,兵灾瘟疫交错,朕若不多花心思在朝政上,怕是大明危矣。”
  ......
  一番关怀依偎,见着崇祯吃下点心之后,周皇后才摆驾回了坤宁宫。
  回到宫中,周皇后第一件事,便是让服侍的太监找出了压箱底的银子,清点出了五千两,又亲笔写了一封书信。
  “青花,你带人将这五千两银子,和这封书信带去国丈府交给国丈。”
  信中内容,正是劝慰国丈多多为国思虑,值此之际,多借出写银子,届时哪怕其他人的银子耽搁了,他借出的银子也会第一时间偿还。
  不过,自己的父亲自己清楚,周皇后也知道国丈多么爱财如命,只是如此好言相劝,恐怕无法打动对方。
  于是特地拿出了五千两自己的银子,赠予国丈,让国丈拿去加在银款之中,增加数额。
  哪怕国丈只是在她这五千两的基础上,附加个五千两,总额也能有两万两,相对来说,也就勉强过得去了。
  崇祯朝不比之前的皇朝,财政收入日下,皇室用度也削减得厉害。
  这五千两银子,已经是皇后大半的积蓄了。若不是当下境况太过危及,平心而论,周皇后也真舍不得拿出来。
  “唉,但愿父亲能体谅国情,多捐一些吧。”
  午时之前,书信与银子,一同抵达了国丈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