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今人岂可使前人专美
作者:荣誉与忠诚    更新:2022-10-30 15:47
  最快更新我在春秋做贵族最新章节!
  对于颜回的请辞,智瑶其实没有什么不舍。
  并不是因为颜回道德高尚,其余做事的能力非常一般,只是智瑶清楚强扭的瓜不甜罢了。
  要说智瑶因为颜回的请辞有什么想法的话,纯粹就是觉得一些人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现在没有什么来去自由那么回事,成为某个家族的家臣,想脱离的代价会很大,不止是名声方面,还要看有没有另外的家族愿意接纳,乃至于被旧主处理掉。
  那是因为担任一个家族的家臣会学习到很多新的知识,多少掌握一些秘密之类,获得了什么就必然要失去一些什么,非常天经地义的事情。
  颜回并不是智氏的家臣,其实连客卿都不算,只是客人罢了。
  正是因为那样,颜回想走才能走。
  当然了,不要让智氏这边知道颜回在哪使用智氏的“专利”干了点什么,要不然受到智氏的报复,谁都讲出什么不对来。
  随同颜回离开的同门不多,也就四个而已。他们一样是在精神领域上获得提升,实际动手能力几乎没有或很一般的类型。
  什么意思?就是道德高尚,也只是将道德高尚表现出来,没有在其它方面证实自己的能力。
  道德高尚的人在任何年代都应该获得尊重,当权者不会去轻易得罪这种人,相反会好吃好喝地招待着。
  如果道德高尚的人愿意担任宣传员,为治下或是到其它地方吹嘘某贵族,自然是更好了。
  “算是初代清流了吧?”智瑶所说的清流不是什么贬义。
  清流为什么会有那么高的社会地位,又为什么会成为一个职业?还不是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再为社会付出,取得了一系列的贡献,从而获得了尊重。
  自己道德高尚,身体力行去宣扬各种美好,劝导不要作恶,这样的人对社会不是一般的有用,统治者也会很喜欢。
  以后的清流嘛?不说也罢。
  因为那些人不是智氏的家臣,来去自由没有半点问题。
  如果智瑶让智氏的家臣也有来去自由的权利,基本就是脑子有坑了。
  一个对智瑶来说小到不用去特别记忆的插曲过去了。
  然而,对于颜回等人来说确实意义重大,尤其是智氏还派出队伍要护送他们回去鲁国,起码证明智瑶也是一个有道德并且做事漂亮的人。
  他们要是懂得做人,回到鲁国肯定要帮智氏吹嘘,有机会到列国也要帮忙宣扬名声,说不得还能跟智氏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
  溜达,啊,不,是巡察回来的智申整个人处在一种极度亢奋得到状态。
  智申无法不亢奋啊!
  智瑶制定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果差不多是智氏两代家主的总合。而那只是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已,并且只是在农业上展现出成绩,关于“邺”城的成果还没有得到展示。
  同样巡视了一圈的智氏核心族人,他们发誓以后哪怕自己看不懂,只要是智瑶想做什么都百分百支持。
  看不懂?那是因为自己笨,笨并不要紧,承认就好了。
  那样对智氏当然有弊病,某一次要是智瑶失误了,极可能会让智氏蒙受损失,乃至于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何时再兴工程?”智申看上去就是显得迫不及待。
  类似的问题,智申已经不止一次问智瑶了。
  智瑶早就给了答案,认为起码喘息一年,更久也是有可能的事情。
  看智申还是不厌其烦在问,说明不止是他急迫,也遭到了其他人的催促。
  智瑶这一次给出了新的说法,道:“多人迁徙,需以时日安家;来日再兴工程,亦需它地迁徙口众而来,建设一地使之落户,方有出产;再则,若有大战,得赏有功者多也。”
  谁立功了得到一小块土地,一个看上去不多,人数一多被分割出去的土地必然庞大。
  智瑶不能全拿开发难度大的土地奖赏出去,类似的做法哪怕没人有意见,还是会显得非常不地道,怎么去分配也充满了各种学问,包括智氏老人与新到智氏不久那些人,需要有一个度。
  所以了,一件事情用嘴巴去说好像挺简单,真正操作起来又有什么事情容易呢?
  一直到春播结束,连带智瑶见识了旷野全是劳作的人,苗被栽种下去,想象到了收获季节的模样,差点都按耐不住想要启动第二个五年计划。
  随后,智申回去“新田”,智瑶则是依旧留在“邺”城。
  还有太多的时间需要智瑶亲自监督,包括各种冶炼炉的制作,其余工坊的人手安置情况。
  “前所未见也!”公输班很激动。
  是啊,历史上还没有一座像“邺”这般的城池,智氏干了首开历史先河的例子。
  这一步迈出去,压根就是在给其余诸侯打个样,极可能往后的各个朝代也会借鉴。
  原历史上谁第一个做这种事情呢?好像是吕不韦吧。
  再后来,汉武帝刘彻借鉴吕不韦在上林苑大搞特搞,用于反击匈奴的军事装备大半出于上林苑的各个工坊。
  更往后的封建王朝?似乎就没有人那么做过了。
  不对,满清有搞工业集中营造来着。
  智瑶自认为是在小打小闹,却是不知道一旦“邺”城一旦运作起来,会在以后极大刺激其余的卿位家族。
  事实上,哪怕智瑶知道了,并且发现其余卿位家族效仿,一样会是乐见其成的态度。
  智氏领先不止一步,其他家族只是在进行追赶,发生被追上的事情完全是智氏没用。
  更大的可能性是智瑶在灭掉一个又一个卿位家族之后,享受一把什么叫坐享其成。
  一直到夏季中旬,智瑶收到吴国讨伐齐国又威胁陈国之君去“吴”的消息,才从“邺”城离开。
  智瑶来到“邯郸”没有来得及喘口气,老子来拜访了。
  老子在智氏已经待了五年之久,长期以来帮了智氏很多忙,智氏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能完成,里面有着老子的很多功劳。
  “师李此番”智瑶看到老子捧着一盘子的书籍过来,搞不懂是个什么状况。
  老子说道:“此些乃是耳所记,皆为智氏开垦之事。”
  开发日志?这种事情智氏也有专门进行记录,必然会留档成为家族传承的一部分,乃至于成为历史的一个片段。
  老子在干类似的事情,智氏这边完全清楚,不阻止是想看看第二方怎么个记录方式,后面会借阅再内部商讨得失。
  智瑶将老子送来的开发日志收起来,命人设宴准备款待老子。
  “经年忙碌,己事停滞,耳亦不觉烦。”老子说的是写书的事情被耽误了,还是认为能参与进这种大型开垦感到非常开心。
  老子是在写书,也就是那一部德道经,其实已经写完,只是需要一再斟酌,有需要修改的地方。
  在智氏这一次大工程之中,老子不是没有使用自己的学说,充分给世人展示了黄老学说中的无所不为,智氏这边的很多人就被老子的一些管理学惊得快掉了下巴。
  智瑶可是很清楚黄老学说的威力,清楚未必适合智氏,还是一种极其先进的管理方式。
  事情却是出现了一些变化,比如老子不违反学说核心的情况下,修改了自己的一些学术观点。
  所以是,老子帮了智氏很大的忙,何尝不是一次校检学说的机会呢?
  使得学说能够得到实践,着实不太好说到底是谁赚了。
  另外一点,老子在智氏有了不少学生,算是活着的时候就将学说推销了出去,不是那种等升仙之后,后人拿着书籍自学的模式。
  “来年耳将专注经学。”老子说道。
  智瑶立刻说道:“‘黄父’有其居。”
  老子摇头:“‘邯郸’即可。”
  啊?
  智氏的“黄父”才是一个适合搞学说的地方,那边的文化气息因为有很多儒者,还是很浓厚的。
  “循道而规,实践其行,辅民所需,方可用也。”老子说道。
  其实就是不要闭门造车,什么都自己一拍脑袋就写,或是单纯借鉴前人的成果。
  智瑶立刻对老子充满了尊敬。
  可不是嘛!
  创造学说是为了使社会进步,也就不可能什么都自己瞎鸡儿想了就写,肯定是要符合人们的需要。
  老子不愧是百家的先行者,没有机会也创造机会到处游历,真正去了解时代需要什么,再根据自己的前瞻性做出假设,创造的学说不止适用于一个时代,极可能长久的以后拿出来治国都合适。
  一阵聊下来,智瑶纳闷老子竟然没有给自己的学说取个名字。
  智瑶了解到老子的学说中涉及了很多黄帝的思想,脱口而出,说道:“不若称为黄老之学。 ”
  老子惊愕住了。
  黄帝是谁?传说中的人物,五帝之一,能够与之并列是多么荣幸的事情啊!
  而能与五帝并列?老子就是有再大的胆子,其实也没有想过。
  其实,智瑶说出来之后也后悔了。
  老子摇了摇头,说道:“岂敢与先贤并肩。”
  那么,到底是谁给命名为黄老学说呢?
  先人是古人,他们也有成为古人的那一天,今人超越古人才是进步,一再落后古人就是天大的不幸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