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电视台采访
作者:李拙言    更新:2021-12-21 16:20
  对于下周六的商演,陈询给万明的报价是十五万一场,这明显是个报复性的价格。
  可现在是卖方市场,万明别无选择。
  就像那天开会时,事业部老总说的话,都是甲方出的钱,只要方案能通过,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别说是十万,就算再翻几倍,都有金主愿意买单。
  只是这个价格已经超出了万明的权限,他只能给上级领导申请。
  “不好意思,我打个电话。”万明笑容勉强,即使被逼到这个份上,他还是不敢翻脸。
  他从会客室离开,走到公司外面,在楼道里告诉了吴守中这个消息。
  “答应他!”后者听闻后沉默了几秒,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来一句话:“按照他们这种做生意的方式,两个月之后就得死翘翘,我们到时候看他们怎么死!”
  万明挂断了电话,深吸一口气,重新在脸上堆满笑容,然后推门而入。
  “合作愉快!”
  签订合同之后,陈询笑容满面,站起身来和万明握手。
  十五万一场,他以为亚展一定会拒绝这个离谱的报价,可对方竟然接受了……好吧,看在钱的面子上,陈询“勉为其难”的答应下来。
  从三万涨价到十五万,这其中的差价足以抹平前面发生的那些不愉快。
  但对万明来说,这明显是一次很不愉快的合作,如果有的选,他绝对翻脸走人。
  身为打工人,受点委屈难道不应该吗?
  万明离开后,江海在办公室里哈哈大笑,“你看到他脸色没有?就跟吞了苍蝇一样!前几天都快牛逼坏了,老子都很不得帮他叉会儿腰!”
  “别得意了,赶紧在招聘网站上发布信息,咱们现在很缺人手。”、
  ……
  ……
  之后的两个星期,“万和传媒策划”依然在飞快的扩张。
  七月十号这天,陈询花了一百万买来的二十只羊驼,从燕京牧场抵达江城,然后又被转运至儒山的自家农庄里。
  农庄旁边有一块很大的草皮,修建一个羊圈就能投入使用,非常合适。
  买了这么多的羊驼,江海和陈询根本忙不过来,肯定得加配人手。
  这段时间内,公司陆陆续续进来十几个员工。
  其中十个人都是需要四处奔波的商演工作人员,剩下的两人分别是行政和财务,没有管理人员。
  屁大的公司,也不需要招聘管理人员进来吃闲饭。
  “万和传媒策划”虽然很小,办公场景也很LOW,但工作氛围和凝聚力却非常强。
  这当然不是因为陈询的人格魅力,而是因为他钱给的够。
  陈询从来都是一个大气的人,开出的工资超过了行业的平均水平,按照商演日程,这些工作人员的月薪超过了七千块,如果算上交通、住宿、出差补贴,还有其它杂七杂八的福利,勤奋一点拿个八千多块是不成问题的。
  不用在流水线上面日夜颠倒工作十二个小时,也不用在工地上风吹日晒当苦力就能拿到八千多块,在2013年,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工资。
  都是打工人,谁管你公司大小,企业文化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钱给足了,老板就是爹,指哪打哪!
  就怕你明明抠抠搜搜的,还讲什么狼性文化,让人听起来就反胃。
  公司账上有钱了,人手充足了,陈询加大力度继续接单。
  第一波媒体宣传的热度已经有所下降了,江城的地产公司和策划圈差不多都收到了消息,能够合作的人基本被收割干净,不能合作的求着人家也不来。
  所以陈询又开始做百度的竞价投放,把“羊驼”、“草泥马”、“租赁”等等地区相关的两百多个关键词一举拿下。
  就现在而言,百度还是最好的广告平台,当人们想要了解羊驼的时候,根本无从切入,一定会去百度上找相关的信息。
  这是最快捷便利的渠道!
  由于市场空缺,这两百多个关键词几乎无人竞争,这也意味着广告投放的成本非常小,每个月冲五千块钱就足以掌握绝大部分神兽的流量。
  广告一经投放,热线电话再次变得火爆起来。
  从江城范围一下子扩展到全国,连燕京和中海,甚至是雪区都有人打电话来资讯。
  这种合作电话每天都能接到上百个。
  除了一些偏远交通不便的地区,成交量非常高,短短两个星期,公司又收到了一百多万的定金。
  如果把尾款算上,陈询从开业到现在就已经赚足了五百万了。
  这个时候,大家才知道。
  羊驼,不仅仅是神兽,不仅仅可以用来问候对方的父母,同样也是吸金兽!
  市场的爆火也吸引到了众多报纸和电视台的关注,这些媒体纷纷打来电话想要采访陈询。
  他一口答应,约好时间,一家一家的接受采访。
  这是应有之义,就算这些媒体不来找他,陈询也会花钱找电视台做宣传。
  要做招商加盟,不把名气打开怎么能行?
  从月中开始,陈询就把公司的大部分运营的事情交给了江海,自己专门接受采访,每天都有一到两家媒体上门。
  纸媒的记者出来做采访,一般就是记者一个人来,拿着录音笔,最多脖子上挂个相机,聊完天回去之后整理成文字就直接发表了,电视台的就会专业一些,有专业摄影师负责视频记录和打光。
  当记者也是个技术活,不仅仅只是一问一答那么简单。
  一流记者往往具备了极深的职业素养,善于在采访中营造融洽的气氛,层层追问挖掘故事的细节,了解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写出来的文章也具有一定的深度。
  三天后,七月十二号下午七点半,新闻联播播报结束。
  “江城经视试播”用了整整五分钟的时间播报陈询创业的有关事情。
  很多老一辈的江城人刚刚吃完饭,还有着收看地方电视台的习惯。
  “老陈老陈!”高玉莲正在沙发上削苹果,抬头一看,忽然看到了陈询的样子出现在电视台里面,不禁大吃一惊:“你来看看,这是不是小询!咱儿子上电视了!”
  “哪呢?”
  陈大仁赶紧跑过来。
  电视上,陈询穿着略显成熟的POLO衫,戴着一副细框眼镜,面对记者的采访,丝毫不怯场,对于自己的创业经历侃侃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