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章 进退两难
作者:码字的李世卿    更新:2021-12-19 19:55
  隋末昏君当道,天下群雄并起,华夏大地再次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乱世之局。公元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李渊称帝之后,在军政方面继续沿用隋朝一整套制度,即所谓的“唐承隋制”。他在关中地区十二道设置军府,并且让三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也各自开府领兵。
  中央朝廷以尚书省的兵部负责处理军务,而军队的领导权则由李渊亲掌,所有征战事宜多交给三个儿子处理。其中特别是次子秦王李世民,屡担重任,指挥了多场决定性战役,并取得最终的胜利。
  同时,地方军政民政则恢复隋初的州县两级制,同时沿袭隋朝法度,在国内及边境重要地区设置总管,全权统带辖区内的州县府兵,为大唐征战效力。
  武德七年,也就是公元624年,李渊认为全国基本统一,政局已经趋于稳定,于是在封德彝等大臣的建议下,为结束特殊时期的军事统治,废总管,改称都督,但府兵的体系仍旧予以保留。
  凡统十州县以上的地方,设置大都督府,其余地方则分设中都督府、下都督府。当时,全国范围有资格直接设立大都督府的包括洛、荆、并、幽、交共五个大州。都督府中设都督一人,长史一人及录事、参军等员属,主要负责地方军的统御,与骠骑府和车骑府等州县军府协调节制辖区府兵。
  后来,骠骑府和车骑府又合并改称为折冲府,作为各地府兵的基层组织,承担征募、训练和作战的任务。各地折冲府以人口规模分上、中、下三等,上府直辖兵员一千二百人至一千五百人,中府直辖一千人,下府直辖八百人,所属的府兵兵士皆通称卫士。每府设折冲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别将、长史、兵曹、参军各一人,作为府一级的指挥机构。而州府以下的,则以三百人为团,设校尉及旅帅;五十人为队,设队正、副;十人为火,设火长。
  举凡百人以上的跨区调动,均须皇帝叱令和兵部勘合,否则以谋逆叛乱论处。
  因此,除了遇到大规模的战事之外,像眼下这种专门为练兵而组织的军队集结,对大唐来说也算是比较少见的。
  连着两三天的时间里,长安城附近的十几个州县,无论隶属于京畿道的,还是划归在关内道的,全都喧嚣动员起来。各条通往京城的大路上,随处可见顶盔掼甲、手持刀枪的大唐将士,高举着不同番号的旌旗,排着整齐肃杀的队列,朝长安进发。
  而临近长安的大河河面上,也比往日多了不少宽头平底、三桅长帆的巨型漕船,拉满从洛阳等地运来的粮食、草料,络绎不绝的驶向帝都。
  李世民端坐高头大马,举起鞭子,指了指不远处一队正在进入兵营的军旅,说道:“赵兄,这些是来自渭州的府兵,他们的旗号上绣着金翅云雀,非常好认。”
  赵亮听他介绍,连忙用手搭起了眼帘,遥遥观望那支规模在两千上下的队伍,问道:“他们是编列在秦王麾下吗?”
  “不,并非由本王指挥,”李世民笑了笑:“按照太子之前公布的计划,渭州兵马应该是划归柴绍那队。”
  此时,赵亮和李世民正位于长安延平门外的一处高地上,离他们不远的地方,就是此次新法练兵的临时大营。
  赵亮瞧着那边人喊马嘶的热闹景象,轻轻叹了一声,道:“殿下,这回的事情我没能办好,给你找麻烦啦。”
  闻听此言,李世民从容道:“哎,赵兄说的是哪里话?本王应该谢你才对。若不是问事郎及时向父皇建言,又怎么会有眼下这三家练兵、校军大试的结果呢?我和柴绍贤弟能介入进来,不管怎么说,也可以最大程度的制衡东宫独揽兵权,给长安造成安全上的威胁。”
  “可是……你手下的天策将领……”赵亮叹道:“唉,不也被他们给拆散了吗?”
  李世民显得颇为自信:“赵兄多虑了。尉迟他们原本就是吃着皇粮的大唐武将,为朝廷效命理所应当,如何不能调动从属?话又说回来,拆散不等于心散,离开也不代表分化。倘若他们对我李世民没有信心,留之也是无用;倘若我对他们没有信心,又怎堪这天策上将军的职分?”
  赵亮听得心中佩服:千古明君就是千古明君,胸怀气度远非常人所能及。
  不过,想归这么想,他还是忍不住提醒道:“秦王殿下知人善任,小弟我无话可说。但此事毕竟会在一定时期内,动摇削弱你手中的势力,不可不防啊。”
  李世民点点头,表示自己接受了赵亮的善意,说道:“不瞒赵兄,其实本王现在更担心的是另外两件事情,而且还想听听你的意见。”
  “哦?殿下担心什么?”赵亮有些好奇。
  “昨天,萧瑀萧大人来面见本王,”李世民的语气忽然加重了几分:“赵兄应该知道他所为何事吧。”
  赵亮微微颔首:“当然知道。陛下让萧瑀负责查办琼台凤冠遭遇劫夺的案件,不管从哪个角度讲,他都需要跑去找您谈一谈的。”
  李世民苦笑了一下,叹道:“问题就出在这里。满朝文武都晓得,姑父平素与我的关系最好。当年父皇起兵之时,金城校尉薛举亦聚众作乱,号称“西秦霸王”。由于薛举的势力主要盘踞在河西陇右一带,严重威胁长安的安全,所以父皇派我带兵前去讨伐。那个时候,萧瑀恰好是河池太守,他听说我大军过境,便和姑母设家宴款待,并且还将河池所有兵马都交由我来指挥。”
  赵亮感慨道:“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便是草头王。在那种天下纷争的时期,萧瑀肯把兵权拱手相让,的确说明他对殿下另眼相看。”
  “所以父皇的这个安排,大有深意啊。”李世民道:“琼台凤冠在长安城外的井口镇附近遭遇劫夺,五十名长林军和三十个靺鞨勇士一夜之间几乎全军覆没,倘若纯以实力和动机而论,在外人看来,世民恐怕要排在嫌疑榜首才对。”
  他无奈的叹了口气:“可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如此一桩大案,到最后居然是让萧瑀来查办,赵兄你说,我姑父该如何是好呢?”
  赵亮同意道:“萧大人确实难办。查来查去,总也免不了要惹人在背后非议。”
  “是啊。尽管我李世民光明磊落、问心无愧,可奈何此案盘根错节、牵连复杂。”李世民道:“姑父越是查的真切,结果就越是令人难以信服。大家只会说,他在有意偏袒,替我掩盖罪行,甚至还借机构陷,故意把脏水泼到旁人身上。”
  赵亮沉吟片刻,问道:“昨天萧瑀找到殿下,是商量如何应对此事吗?”
  李世民摇了摇头:“并非如此。姑父找我,是正儿八经的核实询问案情,真把本王列为首要疑犯看待。”
  “我靠,萧瑀如此刚正啊?”赵亮奇道:“闹了半天,合着他是去审问你的,难道他对你不信任吗?”
  李世民笑道:“正因为充分信任,姑父才会如此行事。他知道,只要认认真真的查案,最终能证明的,只有我的清白的。不过……”
  他略微顿了顿,接着道:“不过,待萧大人走后,我却立刻想到了咱们刚才所说的那个问题,不由感到有些发愁。要知道,疑罪从无说得简单,可往往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才最为可怕。姑父越是证明我的清白,整个案件就越会变得错综复杂。尤其是,万一他……”
  赵亮心里清楚李世民的意思,接口道:“万一萧大人最后查出来,此事乃东宫或齐王自编自演的阴谋,不仅不能让背后的主谋受到惩罚,反而还会因为殿下的缘故,给萧大人惹来杀身之祸。”
  李世民略显苦恼的答道:“你说的没错,这正是我所担心的问题。姑父为人刚正不阿,就是……就是性情窄了一些,有时也不太能容人,故而平时在朝中得罪了不少大臣。像他这样的,不查则以,一查必然是要弄个水落石出才行,假如最后真的查到了太子齐王头上,只消一两个近臣或宠妃,在父皇身边点一点萧瑀和本王的关系,再让他老人家联想到皇子争斗上来,那么事情就可能急转直下了。”
  赵亮此时完全明白了李世民的担忧,也不禁在心底暗暗叹服李元吉裴寂这帮人的狠辣,随随便便几招,就能把对手逼到死角。
  “如果萧瑀故意把案子拖着,一直不查出个结果呢?”赵亮想了想,道:“只要继续保持微妙的平衡,不把结论直接摆到台面上,那么过一段时间之后,大家应该就会逐渐淡忘了吧?”
  李世民道:“我也曾想过这个办法,但是恐怕难以奏效。一来萧瑀非常固执,未必肯接受如此提议,二来就算他从大局出发,答应将案件暂时拖下去,可父皇和太子那边却不一定会轻易放过。真要等到父皇开口催促,朝野内外对我和萧瑀的怀疑将变得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