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此人确实有毒!
作者:近墨黑 更新:2022-01-03 11:48
郑浪之真是七情六欲过盛之人?
对于这一点,诸糅真人还真是不怎么信,要知道,之前徐玄机见他时,就说过关于郑浪之的很多怪异行为。
比如说他不喜交际,不像其他文人士子一样,喜欢扎堆凑热闹,还说什么“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又比如说他虽然口口声声想三妻四妾,但似乎又并不怎么好色,在醉香楼时,根本就不主动往伶人跟前靠,一听说豫州花魁大赛那几个花魁都钟情于他,也并不以为然。
再比如说他对钱财也并不是特别看重,郑氏给他的盘缠没拿,醉香楼给的酬劳也是给多少拿多少,既不嫌少,也不嫌多。
并且还说他是一个挺能静的人,没事就一个人呆船舱里,除此之外,就是教教蒨武小王爷,或者去船尾钓钓鱼。
一个能静,不喜交际,喜钓鱼之人,又怎么会是七情六欲过盛之人?
这明明是一个已经把欲望控制得很好的人啊!
诸糅真人确实不怎么信。
因此他立即笑问:“依我看,郑公子并非欲望过盛之人啊,对于欲望,你又是怎么控制的?”
又一个问题抛到了郑经面前。
这让郑经忍不住想,你这老道,都一大把年纪了,不用早点休息吗?
想归想,但他还是乐意再跟他聊一会的。
表达,其实也是一种欲望,人皆有之,不同之处在于,不同类型的人,表达的内容也大不相同。
比如说大妈之间聊的是八卦,生意人聊的是发财,或者是哪里的姑娘漂亮,而像郑经这样的文化研究者,喜欢交流的就是思想和文化,只不过相对来说,能跟他聊这个,也让他有表达欲望的人相对较少,难碰上而已。
而眼前的老道,就是一个能勾起他表达欲的人,有点道行,有点见识,还不自负,乐于接受不同意见。
最为关键的是,还挺能捧哏!
而最最最为关键的是,欲望这一话题,也是郑经蛮想聊的。
为啥?
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儒释道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三条根,而不管是在哪一家,欲望都是一个绕不开的主题,每家对待欲望的态度也不一致。
佛家提倡离欲,也就是断除欲望,斩除所有的欲望,家人不要了,肉糜也不要了,华美的衣服也不要了,甚至连头发都得剃掉。
道家则提倡少私寡欲,也就是节欲,道人不一定要出家,也可以有老婆,吃食方面也没什么禁忌,但提倡欲望要合乎法与自然,不是无节制的纵欲。
儒家则相对宽松很多,既不要求离欲,也不要求节欲,只是提倡合理的欲望,也就是量体裁衣,所谓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哪一家最合理?
在郑经看来,哪一家都不怎么合理。
他对这一话题的表达欲就来自于这里。
那就再最后聊聊这一话题吧!
他立即就开口道:“真人,在我看来,欲望这东西,控制并非正确之道,关键在于准确地认知它,也就自然了。”
他开始表述自己的观点。
诸糅真人:“……”
我只不过是好奇一问,又变成论道了?
在郑经的这一句里,他又听出了满满的道的味道,因为对道家来说,所追求天人合一,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高境界就是自然。
“此话怎讲?”
他立即又虚心地请教了起来。
“比如说对财富的欲望,如果你能看透一点,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够用就好,对它自然也就看淡了,根本就用不着刻意去控制。”
郑经直接举起了例子。
“又比如说权力和名望,来之不易,失去却容易,稍有不慎,还会带来灾难,也属于身外之物,自然也就看淡了。”
又一个例子被他举了出来。
财富、权力、名望,这是人欲中最具代表性的三大欲望,很少有人能看破,因此不管是在中国文化里,还是西方哲学心理学中,都对其有着广泛的论述。
区别在于,中国传统文化是用文言文表述,惜字如金,隐晦难懂,而晚上起码好几百年的西方哲学,则是长篇大论,说得更透彻一点而已。
比如说在叔本华的幸福论里,就把幸福的来源分为两类,一类是人本身所拥有的,无法被剥夺的,比如说智慧、知识、健康、性格、修养等,统称为人格,另一类则是财富、地位、荣誉等,来之可能不易,但却又随时可能失去被剥夺的。
在这两大来源里,自然是重前者轻后者。
而郑经现在的说法,则算是中西合璧。
“又好比说口舌之欲,如果你能看明白,不管再好吃的东西,最终都会化为粪土,自然也就看淡了,不会过于去强求。”
他又补充了一点。
毕竟在中国文化里,对于欲望,指的是七情六欲,其中就包括口舌之欲。
“情绪这东西也一样,喜、怒、忧、思、悲、恐、惊,任何一样,都属于人之天性,控制是没用的,只能像治水一般,疏之导之。
“而疏之导之的奥秘,就在于准确地认知它们,清楚什么是值得,什么不值得,自然也就淡了。”
他最后把七情六欲里的情字也顺带提了一嘴。
于是诸糅真人又被震惊到了。
为啥?
因为他发现,论对欲望的理解,郑浪之似乎比圣人还要高深上几分。
其实在道家,关于欲望的论述其实并不少。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是《道德经》里的。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惊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这也是道德经里的。
“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这是《清静经》里的,据传也是老子所说。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这还是老子所说。
所有的这些,都是劝人控制欲望的,而没有讲怎么来控制欲望。
那欲望真是可控制的吗?
欲望这东西,似乎真是人之天性,就如人饿了就得吃东西一般。
既然是天性,就属于天之道,不能违逆,只能疏导。
而疏导的秘诀,就如郑浪之所说:准确地认知它们,清楚什么是值得,什么不值得,自然也就淡了。
这也符合道家道法自然的理论啊!
这么说来,连圣人也确实有认知不到位,不如郑浪之的地方?
此人确实有毒!
诸糅真人也得出了这样一结论。
对于这一点,诸糅真人还真是不怎么信,要知道,之前徐玄机见他时,就说过关于郑浪之的很多怪异行为。
比如说他不喜交际,不像其他文人士子一样,喜欢扎堆凑热闹,还说什么“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又比如说他虽然口口声声想三妻四妾,但似乎又并不怎么好色,在醉香楼时,根本就不主动往伶人跟前靠,一听说豫州花魁大赛那几个花魁都钟情于他,也并不以为然。
再比如说他对钱财也并不是特别看重,郑氏给他的盘缠没拿,醉香楼给的酬劳也是给多少拿多少,既不嫌少,也不嫌多。
并且还说他是一个挺能静的人,没事就一个人呆船舱里,除此之外,就是教教蒨武小王爷,或者去船尾钓钓鱼。
一个能静,不喜交际,喜钓鱼之人,又怎么会是七情六欲过盛之人?
这明明是一个已经把欲望控制得很好的人啊!
诸糅真人确实不怎么信。
因此他立即笑问:“依我看,郑公子并非欲望过盛之人啊,对于欲望,你又是怎么控制的?”
又一个问题抛到了郑经面前。
这让郑经忍不住想,你这老道,都一大把年纪了,不用早点休息吗?
想归想,但他还是乐意再跟他聊一会的。
表达,其实也是一种欲望,人皆有之,不同之处在于,不同类型的人,表达的内容也大不相同。
比如说大妈之间聊的是八卦,生意人聊的是发财,或者是哪里的姑娘漂亮,而像郑经这样的文化研究者,喜欢交流的就是思想和文化,只不过相对来说,能跟他聊这个,也让他有表达欲望的人相对较少,难碰上而已。
而眼前的老道,就是一个能勾起他表达欲的人,有点道行,有点见识,还不自负,乐于接受不同意见。
最为关键的是,还挺能捧哏!
而最最最为关键的是,欲望这一话题,也是郑经蛮想聊的。
为啥?
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儒释道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三条根,而不管是在哪一家,欲望都是一个绕不开的主题,每家对待欲望的态度也不一致。
佛家提倡离欲,也就是断除欲望,斩除所有的欲望,家人不要了,肉糜也不要了,华美的衣服也不要了,甚至连头发都得剃掉。
道家则提倡少私寡欲,也就是节欲,道人不一定要出家,也可以有老婆,吃食方面也没什么禁忌,但提倡欲望要合乎法与自然,不是无节制的纵欲。
儒家则相对宽松很多,既不要求离欲,也不要求节欲,只是提倡合理的欲望,也就是量体裁衣,所谓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哪一家最合理?
在郑经看来,哪一家都不怎么合理。
他对这一话题的表达欲就来自于这里。
那就再最后聊聊这一话题吧!
他立即就开口道:“真人,在我看来,欲望这东西,控制并非正确之道,关键在于准确地认知它,也就自然了。”
他开始表述自己的观点。
诸糅真人:“……”
我只不过是好奇一问,又变成论道了?
在郑经的这一句里,他又听出了满满的道的味道,因为对道家来说,所追求天人合一,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高境界就是自然。
“此话怎讲?”
他立即又虚心地请教了起来。
“比如说对财富的欲望,如果你能看透一点,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够用就好,对它自然也就看淡了,根本就用不着刻意去控制。”
郑经直接举起了例子。
“又比如说权力和名望,来之不易,失去却容易,稍有不慎,还会带来灾难,也属于身外之物,自然也就看淡了。”
又一个例子被他举了出来。
财富、权力、名望,这是人欲中最具代表性的三大欲望,很少有人能看破,因此不管是在中国文化里,还是西方哲学心理学中,都对其有着广泛的论述。
区别在于,中国传统文化是用文言文表述,惜字如金,隐晦难懂,而晚上起码好几百年的西方哲学,则是长篇大论,说得更透彻一点而已。
比如说在叔本华的幸福论里,就把幸福的来源分为两类,一类是人本身所拥有的,无法被剥夺的,比如说智慧、知识、健康、性格、修养等,统称为人格,另一类则是财富、地位、荣誉等,来之可能不易,但却又随时可能失去被剥夺的。
在这两大来源里,自然是重前者轻后者。
而郑经现在的说法,则算是中西合璧。
“又好比说口舌之欲,如果你能看明白,不管再好吃的东西,最终都会化为粪土,自然也就看淡了,不会过于去强求。”
他又补充了一点。
毕竟在中国文化里,对于欲望,指的是七情六欲,其中就包括口舌之欲。
“情绪这东西也一样,喜、怒、忧、思、悲、恐、惊,任何一样,都属于人之天性,控制是没用的,只能像治水一般,疏之导之。
“而疏之导之的奥秘,就在于准确地认知它们,清楚什么是值得,什么不值得,自然也就淡了。”
他最后把七情六欲里的情字也顺带提了一嘴。
于是诸糅真人又被震惊到了。
为啥?
因为他发现,论对欲望的理解,郑浪之似乎比圣人还要高深上几分。
其实在道家,关于欲望的论述其实并不少。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是《道德经》里的。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惊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这也是道德经里的。
“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这是《清静经》里的,据传也是老子所说。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这还是老子所说。
所有的这些,都是劝人控制欲望的,而没有讲怎么来控制欲望。
那欲望真是可控制的吗?
欲望这东西,似乎真是人之天性,就如人饿了就得吃东西一般。
既然是天性,就属于天之道,不能违逆,只能疏导。
而疏导的秘诀,就如郑浪之所说:准确地认知它们,清楚什么是值得,什么不值得,自然也就淡了。
这也符合道家道法自然的理论啊!
这么说来,连圣人也确实有认知不到位,不如郑浪之的地方?
此人确实有毒!
诸糅真人也得出了这样一结论。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