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 鸠占鹊巢、偏安一隅
作者:加勒比海贼王    更新:2022-02-08 19:37
  南都新廷的建立,最先拥立的徐弘基、赵之龙、马士英、阮大铖、钱谦益等人迅速的将权力瓜分。
  徐弘基被任命为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赵之龙为吏部尚书。
  马士英为东阁大学士、兼右副都御史、凤阳总督。
  当然,这凤阳总督几乎没有实权,仅仅是挂个虚名,因为凤阳总督另有他人,而且是被崇祯任命的。
  他们如此做是故意给崇祯难看的,因为马士英的凤阳总督被崇祯摘掉了,现在他们又故意给续上,表明他们与北方朝廷对抗的姿态。
  阮大铖为文渊殿大学士兼兵部右侍郎、钱谦益为礼部尚书。
  还有其他勋贵,以及早就暗中投靠的原南都文武百官也是趁机窃取各种权力,这是一次瓜分利益的饕餮盛宴。
  北方自崇祯登基以来,战乱不断,倒是南方,特别是南直隶几乎没出现过什么大的动乱。
  勋贵、士绅阶层,依然在过着纸醉金迷,醉生梦死,无忧无虑的生活,好似北方的战乱与他们毫无关系似的。
  可没想到这帮庸人这次居然搞出了这么大的动静,消息传到京师,沈浪意外的同时,也不甚意外。
  看看为首的那些人就知道了,勋贵就不说了,他们怕京师的事情也会在南都发生,为了自保不惜铤而走险。
  而其他的诸如马士英、钱谦益、阮大铖之流,不过是为了一己之私,贪恋权力和虚荣罢了,乃是真正的一丘之貉。
  这事最先要从阮大铖这个投机分子说起,他在天启朝出仕之后,最先依附东林党。
  随后因东林党内部内讧,阮大铖受到牵连而与东林党决裂,改为依附阉党,从此被打上阉党的印记。
  崇祯上台后不久,阉党倒台,阮大铖被牵连进逆案,再加上早就得罪东林党,被东林党忌恨,一直被打压,所以在崇祯朝多番努力都未能再出仕。
  可这家伙根本不死心,直走走不通,就采取迂回的方式为自己的仕途铺路,他四处结交,并解囊相助,周延儒竞争首辅时他暗中提供了不小的财力支持。
  周延儒当上首辅之后,还算知恩图报,准备举荐他,可东林党依然全力阻挠,阮大铖只得作罢,转而向周延儒推荐了自己的好友马士英。
  马士英在周延儒的帮助下平步青云,没有多久就坐上了凤阳总督的位置,位高权重。
  可没想到周延儒最终也倒台了,这还不是关键,最关键是沈浪的出现。
  崇祯从正史中知道了马士英的无能和劣迹,于是在去年年底找个机会将他凤阳总督的位置给撸掉了,丢到南都一个没什么实权的位置上。
  连好友马士英都仕途尽毁,阮大铖深感在崇祯朝入仕的机会更加渺茫了。
  恰逢这时徐弘基等南都勋贵策划拥立新主,阮大铖立即意识到柳暗花明,既然你崇祯不用我,那我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
  还未等徐弘基等人找上门来,他便主动靠拢了过去,出钱出力帮着一起谋划。
  徐弘基等人知道阮大铖结交甚广,而且其好友马士英虽然失去凤阳总督之职,但时间并不长,影响力还是在的。
  若是成立新廷,便极需要这些有影响力的人来撑场面,徐弘基等人没有理由拒绝阮大铖的投怀送抱。
  阮大铖入伙之后,又迅速的将马士英拉了进来,马士英本就对崇祯抱有怨言,再加上好友的劝诫,没怎么扭捏就答应了,并积极联络之前的部下。
  再就是水太凉钱谦益,他在崇祯十年,温体仁为首辅时就因事被削籍回乡,一直未再得到任用。
  正因如此,他这个东林党的领袖才没有被清查,逃过了一劫。
  崇祯原本也不怎么再关注这个被后人戏称水太凉的钱谦益了,只是偶尔当成笑柄调侃一下,没想到他在这个时候跳了出来。
  果然是不忠不义,无君无父,和正史中四处投机的性情没有丝毫改变。
  可徐弘基等人不这样想,他们对钱谦益非常的欢迎,这种人就像是一面旗帜,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也会吸引到同类人转投而来。
  毕竟再怎么标榜,朱由崧都不是正统,这就需要不停的造势,造的势越大,拥护的人越多,不正统也会慢慢的变成正统的了。
  除了这些光有影响力,而手上没有实权的人,徐弘基等人还在尽力拉拢掌握兵权的各地总兵、守备等。
  新廷成立之后,先不管这些人同不同意,直接一上来就是大封。
  如总兵方国安,册封其为威远侯。
  苏松总兵王之仁,被册封为武宁侯。
  这个王之仁是大太监王之心的堂兄弟,而王之心在沈浪来到大明之后不久,就被他联合崇祯给搞死了。
  这些人为了拉拢他,也是大肆渲染此事,尽力离间他与崇祯。
  还有身处福建的郑芝龙,被册封为南安侯,他的兄弟郑鸿逵、郑芝豹还有从子郑彩都被封为伯爵。
  还有身在湖广,兵力雄厚的左良玉,被册封为宁南侯,其子左梦庚被册封为伯爵。
  另外被崇祯派出来平乱的刘泽清、刘良佐皆被册封。
  就连对崇祯非常忠诚的黄德功都被册封了,之前崇祯已经册封黄德功为靖南伯,他们就直接给晋升为了靖南侯。
  此举无疑又是故意打脸崇祯,好像在说,崇祯刻薄寡恩,给他效命得不到重用,来我们这里,绝对不会亏待。
  对于这些人的举动,有的人感恩戴德,立即委身,如总兵方国安。
  有的人选择观望,想待时局明朗之后再做选择,如郑芝龙、王之仁、刘泽清、刘良佐之流。
  有的人置之不理,如左良玉。
  还有的人直接表示敌意,发兵征讨,如黄德功。
  有拉拢,当然就有打压,南都一直都有一套现成的领导班子,这些人自然是最先受徐弘基和马士英等人关注的对象,在起事之前一些重要人物就被严密控制起来。
  若是愿意跟随他们一起起事,他们自然是欢迎之至,并大力任用,若是愚忠崇祯的,那也不好意思,最先处理的就是你们。
  如史可法、韩赞周等人,皆因不愿同流合污而被处置。
  史可法因为影响力比较大,这些人权衡了下利弊,没有直接杀了,而是将其软禁了起来。
  而韩赞周只是一个守备太监,本身份量也足够,既然冥顽不灵,那只能拿他祭旗了。
  在此威慑之下,南都的其他文武百官,除了少部分坦然赴死之外,余者立即见风使舵,迅速改换门庭,与北方朝廷对立起来。
  所以整个过程除了一些小波折,南廷的建立居然没有引起多大的动乱,仅仅是与黄德功的大军在扬州府爆发了一次大的战斗。
  由于黄德功的军力与方国安、赵之龙相差悬殊,刘良佐和刘泽清又借故拖延,援军迟迟不达,黄德功不敌,只得退回庐州。
  不过,这些人在击退黄德功之后,并未急着北上,甚至都没有制定北伐的章程。
  原因很简单,他们可没有那么大的魄力想要收复北方,只想着在南方偏安一隅,保住现在的荣华富贵就可以了。
  再说了,北方朝廷正在与流寇打得你死我活,何必打扰他们,让他们互相消耗吧,自己坐收渔翁之利难道不好吗?
  若是真的趁此机会北上,说不定崇祯会丢下流寇,转而全力对付靖难军,那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得不偿失。
  所以,他们早已经为自己的懦弱找好了借口。
  至于北方朝廷怎么做,那只能看崇祯如何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