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柳下华
作者:徐公子胜治 更新:2021-12-17 21:34
,最快更新欢想世界 !
这座石亭比扶风园中的那座四脊攒尖顶方亭堂皇气派多了,以通体细润的纯白色石料筑成,居然是重檐庑殿顶结构。
檐边接近九米长、五米宽,以桥为基,前后的亭栏就是桥栏。从长提的角度看左右是两根柱子,假如从水中看桥洞方向才是正面,左右共有四列柱子,三间一进的格局共八根石柱。
华真行从大柳树下走来,东侧的两根石柱上刻着一副楹联——
风动千丝听柳色
水描万漪看粼声
华真行看见这副楹联时不禁停下了脚步,有那么一刹那的出神。不是他读错了,石柱上刻的就是“听柳色”、“看粼声”。柳色如何去听?听风动而知其形,由形知其色,由色感其神,其神在生机。
这句话就蕴含了“闭目听形”境界,且意味更深。而闭目听形,就是华真行总结并制定的养元术一级水平考核标准。
养元术法诀是杨老头教的,但是很多相关的东西都是华真行自己求证与摸索的。杨老头可没说过修炼养元术还能发证书,自古以来就没听说过这种事。
自古修行境界,一到九境在丹道中也分别被称为:内视境、炼形境、大药境、结丹境、还转境、金汤境、胎动境、婴儿境、阳神境。
修证每一层境界皆须历劫,比如达到内视境须先渡色欲劫,劫数亦有九重:色欲劫、身受劫、丹火劫、魔境劫、风邪劫、妄心劫、真空劫、换骨劫、苦海劫。
历苦海劫修成阳神境,就是世间法的尽头了,再进一步便是传说中的历天刑而飞升。这些杨老头平常都讲故事般给华真行介绍过,华真行自己也在很多道藏资料中读到过。
养元术考核的各级水平与之大致对应,只是将第五境还转境划分为五、六两级,将来还要制定分步考核标准。但是另一方面,它与丹道修行还略有区别。
华真行当然知道修行中这些劫数的存在,但是养元术这门法诀并不刻意强调这些劫数,只是告诉修习者在每一个环节该怎么做。
养元术尽量淡化了这些劫数的影响,主旨只在于身心所能达到的境界,每一层境界就算修不成,只要修炼者的身心状态没问题,通常不至于修出什么毛病来,至少在成为高级养元术大师之前是如此。
这就像不限名额的升级资质考试,水平到了自然就能考过。
自古以来修行艰险,艰在修为精进,险在劫数难渡。假如劫数凶险的问题不解决,是不可能进行大规模推广的,更别提纳入到义务教育的课程中了。
劫数并非在修行过程中会遭遇什么意外,尽管很多时候它是以意外的形式发生,但它本身是不可避免的,只要走到某一步就必然会发生。
比如入门之前的S欲劫,所谓色y并非仅指情S之欲,色可以指代“实有的对象”。修炼养元术入手的感觉是生机萌动,效果是感官敏锐,生机萌动间感官越来越敏锐,那么外物的扰动和刺激也会越来越强烈,自身的情绪和欲望变会在无形中被放大……
假如不经历这一步,就修炼不出超越常人的感官,后续所有的修为境界都无从谈起。
那么怎么办?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把话都说清楚,让所有人在修习之初都知道自己会面临什么、它又为何会发生?
从修炼养元术的角度,做个正常人就可以了,在这种状态下保持正常的行止,好好去体会、渐渐去适应,在保持常态中回归常态。
假如做不到怎么办?那就是练不成!养元术有个特点,练不成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继续做个正常人就是了,哪怕拿不到一级证书,也可以锻炼身心、延年益寿。
所谓劫数还有一个特点,并不是这一层境界修成就无所谓了,而是贯穿修行的始终。就比如说S欲劫,哪怕是绝世高人,只要还在人世间,也同样会受情绪和欲望的影响。
华真行看见这幅对联,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修证的养元术,以及为其制定的各级水平考核标准。
风动千丝听柳色,既可象征一级考核中的闭目听形,也可象征二级考核中的神识描形,更可象征三级考核标准中的御物触形。至于四级考核标准,是以法力点亮有光珠,其实也是妙用赋形……那么下一层境界呢?
华真行修证的可不仅仅是养元术,他走过的路要比后来的学习者艰难得多,走到桥头时忽有感触,静立片刻后又迈步来到亭中央。
亭中央放着一个软草编的垫子,一看就是墨大爷的手艺,除此之外别无一物。华真行就在草垫上坐了下来。
远处的竹篱小院中,杨老头带着曼曼又回来了,先在地势较低处种了一垄辣椒。等这一片菜地种完了,杨老头搓着手表情很满意。
趁他老人家高兴,曼曼问道:“小华究竟做错了什么,您老罚他不许吃饭?”
杨老头笑了:“我并没有罚他,只是让他辟谷。修炼有时候就是要辟谷的,否则无法定坐很多天,原因说起来粗鄙,但凡人就是这么回事……所以我让他先辟谷心斋三日,然后就应该差不多了。”
曼曼好奇道:“什么是辟谷啊?”
杨老头:“我也得教教你了,有虽说修为不到七境不可能真正的辟谷,到了七境也没必要一定辟谷,但也有必要提前入门。”
杨老头又给曼曼讲解辟谷术,讲述方式与他昨晚教华真行时又有不同。讲完之后,曼曼还在思索中,尽管还有些不明白的地方,但她已经记住了,也知道该怎么修炼了。
思索中的曼曼无意间抬头看向远方,忽然道:“小华怎么不见了?”
华真行就坐在凉亭中,曼曼的目力也非常好,从这个位置能看得见。她说的只是一种感觉,华真行好像已不在那里,仿佛无形无迹。
杨特红:“借助法阵之妙,他的形神已融入这片天地。他既在运转法阵也没有运转法阵,所以你才会有这种感觉……别管他了,也别打扰他,到前面搭帮我搭丝瓜架子去。”
曼曼:“您老要种丝瓜呀?太好了,我还记得小华做的丝瓜汤呢!”
华真行坐在桥亭中,一阵风吹过,桥头的大柳树千丝飘拂笼罩在石亭上方。他的位置其实就是养元谷大阵的中枢,扶风盘便安置在座下的桥拱正中央,他正通过扶风盘在体会这方天地。
类似的感受他在三湖镇也曾有过,能清晰感知法阵内的一切,仿佛无所不在。而如今扶风盘被放置到这里,三位老人家又初步搭建了更玄妙的洞天大阵,他通过扶风盘能察知养元谷中的一切,但仅仅是查知而已,他并没有任何其他的动作。
所以杨老头说他既在运转法阵又不在运转法阵,就像一个人几既在呼吸又没有刻意在呼吸。此刻的华真行,居然在体会类似修行之初“内视”的感觉,但内视的内容已不同。
修行之初历S欲劫,感官变得越来越敏锐,外缘的纷扰与刺激也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入定境屏蔽外缘、体会自身,五脏六腑与经络气血运行渐渐清晰可察,这就是所谓的内景,也就是内视境。
修成内景以养元,使五脏气血运行达到先天完美的健康状态,祛除暗伤隐疾,这就是练形境。练形已成诸感想通而生神识,待火候纯正,元神自现,可察外物、可御外物,虽定坐室中,元神可见身外万物,这是所谓的外景。
上次来到这座山谷,华真行体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状态,自身仿佛已化为天地的意识,在感受与理解万事万物的存在(详见115、有声有色),那就是他突破四境的契机。
而此时此刻,他的形神似是真的化为这方天地了,只要养元谷大阵所笼罩的范围,就是他的形神所在。
杨老头和曼曼说的话、做的事,包括山谷中发生的一切,他都能听得见、看得见,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他如今已准确地知晓大阵的范围。这条山谷有十几公里长,几公里宽,但这只是山脚下的谷地面积,而大阵的范围要大得多,以周边的山脊线为分界,最长处约十六公里、最宽处约十公里,总面积有上百平方公里。
这一切原本是外景,但此刻却仿佛变成了形神中的内景,外景内景一体,有声还是有色此刻已无分别。
【收集免费好书】关注v.x【书友大本营】推荐你喜欢的小说,领现金红包!
需要强调的是,这并非是一种想象,不是想象着天地在我形神中的状态,而是一种切实的体会。假如以想象代替体会,恐怕渡不过魔境劫、突破不了四境,更别提更高的境界了。
仅凭华真行自身的修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他的神识怎么可能笼罩上百平方公里的范围,而是借助了远古大阵才有这种体会,处于以一种不动念的状态。
借助扶风盘、借助养元谷大阵,华真行将这方天地化为形神中的内景,这是突破五境修为时才有的感受,他提前体会到了。这就是一种无声的点拨,有些境界已经能体会到,才知道自己该怎么去做。
这三天华真行也非一味定坐,虽然他的元神强韧,但也不可能总是如此催动扶风盘将形神化为整座大阵笼罩的天地。他基本还保持着正常的作息,每天给杨老头做饭,曼曼很自觉地帮忙打下手,两人还帮忙种种地。
分散在小院中的二十多块不规则的菜地,加起来还不到三亩,以杨老头的大神通手段其实很容易搞定。但他老人家偏偏没有,而是让华真行和曼曼帮着一片一片的亲手种,这也是乐趣,三天后当然也就都种好了。
华真行和曼曼就算不用神通法力,手脚也是非常利索的。曼曼还帮杨老头打造了四张靠背椅与两张茶几,放在堂屋的两侧,今后可用于待客。
华真行一直在辟谷心斋,除了饮清泉水,并没有吃任何东西,每天采炼天地间的生机菁华涵养形神,这就是养元术的根本法诀。人看上去也有点懵懵懂懂的,总是在走神的样子,似乎对一切都视而不见,但也没见他走路撞门上。
到了三天后的凌晨,华真行自觉身心俱净,又一次走上长堤来到那幅楹联前。这次他并没有进入石亭,就是在那株大柳树下坐了下来。声色本一体、万籁入形神,随即进入了一种玄之又玄的状态。
这一坐就是三天三夜,他根本就没动地方。到了三天后的早上,初升的霞光从东边斜照而来,上空却飘起了细雨。
还没有抽出新叶的柳树挡不住雨丝飘落,雨丝却绕过华真行的身形,一点都没有沾湿衣服。但不知何时情况突然变了,雨丝落在了他的头发以及身体上,他仿佛已融入这霞光烟雨中。
就在这一瞬间,这片天地化为了华真行的元神内景。元神内景容纳的范围,就是养元谷大阵所笼罩的上百平方公里地域。这次华真行并没有借助扶风盘,更没有借助养元谷中的大阵,这三天来他都没有那样做。
此刻一息顿悟,他自己就达到了这样的状态。
这座石亭比扶风园中的那座四脊攒尖顶方亭堂皇气派多了,以通体细润的纯白色石料筑成,居然是重檐庑殿顶结构。
檐边接近九米长、五米宽,以桥为基,前后的亭栏就是桥栏。从长提的角度看左右是两根柱子,假如从水中看桥洞方向才是正面,左右共有四列柱子,三间一进的格局共八根石柱。
华真行从大柳树下走来,东侧的两根石柱上刻着一副楹联——
风动千丝听柳色
水描万漪看粼声
华真行看见这副楹联时不禁停下了脚步,有那么一刹那的出神。不是他读错了,石柱上刻的就是“听柳色”、“看粼声”。柳色如何去听?听风动而知其形,由形知其色,由色感其神,其神在生机。
这句话就蕴含了“闭目听形”境界,且意味更深。而闭目听形,就是华真行总结并制定的养元术一级水平考核标准。
养元术法诀是杨老头教的,但是很多相关的东西都是华真行自己求证与摸索的。杨老头可没说过修炼养元术还能发证书,自古以来就没听说过这种事。
自古修行境界,一到九境在丹道中也分别被称为:内视境、炼形境、大药境、结丹境、还转境、金汤境、胎动境、婴儿境、阳神境。
修证每一层境界皆须历劫,比如达到内视境须先渡色欲劫,劫数亦有九重:色欲劫、身受劫、丹火劫、魔境劫、风邪劫、妄心劫、真空劫、换骨劫、苦海劫。
历苦海劫修成阳神境,就是世间法的尽头了,再进一步便是传说中的历天刑而飞升。这些杨老头平常都讲故事般给华真行介绍过,华真行自己也在很多道藏资料中读到过。
养元术考核的各级水平与之大致对应,只是将第五境还转境划分为五、六两级,将来还要制定分步考核标准。但是另一方面,它与丹道修行还略有区别。
华真行当然知道修行中这些劫数的存在,但是养元术这门法诀并不刻意强调这些劫数,只是告诉修习者在每一个环节该怎么做。
养元术尽量淡化了这些劫数的影响,主旨只在于身心所能达到的境界,每一层境界就算修不成,只要修炼者的身心状态没问题,通常不至于修出什么毛病来,至少在成为高级养元术大师之前是如此。
这就像不限名额的升级资质考试,水平到了自然就能考过。
自古以来修行艰险,艰在修为精进,险在劫数难渡。假如劫数凶险的问题不解决,是不可能进行大规模推广的,更别提纳入到义务教育的课程中了。
劫数并非在修行过程中会遭遇什么意外,尽管很多时候它是以意外的形式发生,但它本身是不可避免的,只要走到某一步就必然会发生。
比如入门之前的S欲劫,所谓色y并非仅指情S之欲,色可以指代“实有的对象”。修炼养元术入手的感觉是生机萌动,效果是感官敏锐,生机萌动间感官越来越敏锐,那么外物的扰动和刺激也会越来越强烈,自身的情绪和欲望变会在无形中被放大……
假如不经历这一步,就修炼不出超越常人的感官,后续所有的修为境界都无从谈起。
那么怎么办?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把话都说清楚,让所有人在修习之初都知道自己会面临什么、它又为何会发生?
从修炼养元术的角度,做个正常人就可以了,在这种状态下保持正常的行止,好好去体会、渐渐去适应,在保持常态中回归常态。
假如做不到怎么办?那就是练不成!养元术有个特点,练不成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继续做个正常人就是了,哪怕拿不到一级证书,也可以锻炼身心、延年益寿。
所谓劫数还有一个特点,并不是这一层境界修成就无所谓了,而是贯穿修行的始终。就比如说S欲劫,哪怕是绝世高人,只要还在人世间,也同样会受情绪和欲望的影响。
华真行看见这幅对联,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修证的养元术,以及为其制定的各级水平考核标准。
风动千丝听柳色,既可象征一级考核中的闭目听形,也可象征二级考核中的神识描形,更可象征三级考核标准中的御物触形。至于四级考核标准,是以法力点亮有光珠,其实也是妙用赋形……那么下一层境界呢?
华真行修证的可不仅仅是养元术,他走过的路要比后来的学习者艰难得多,走到桥头时忽有感触,静立片刻后又迈步来到亭中央。
亭中央放着一个软草编的垫子,一看就是墨大爷的手艺,除此之外别无一物。华真行就在草垫上坐了下来。
远处的竹篱小院中,杨老头带着曼曼又回来了,先在地势较低处种了一垄辣椒。等这一片菜地种完了,杨老头搓着手表情很满意。
趁他老人家高兴,曼曼问道:“小华究竟做错了什么,您老罚他不许吃饭?”
杨老头笑了:“我并没有罚他,只是让他辟谷。修炼有时候就是要辟谷的,否则无法定坐很多天,原因说起来粗鄙,但凡人就是这么回事……所以我让他先辟谷心斋三日,然后就应该差不多了。”
曼曼好奇道:“什么是辟谷啊?”
杨老头:“我也得教教你了,有虽说修为不到七境不可能真正的辟谷,到了七境也没必要一定辟谷,但也有必要提前入门。”
杨老头又给曼曼讲解辟谷术,讲述方式与他昨晚教华真行时又有不同。讲完之后,曼曼还在思索中,尽管还有些不明白的地方,但她已经记住了,也知道该怎么修炼了。
思索中的曼曼无意间抬头看向远方,忽然道:“小华怎么不见了?”
华真行就坐在凉亭中,曼曼的目力也非常好,从这个位置能看得见。她说的只是一种感觉,华真行好像已不在那里,仿佛无形无迹。
杨特红:“借助法阵之妙,他的形神已融入这片天地。他既在运转法阵也没有运转法阵,所以你才会有这种感觉……别管他了,也别打扰他,到前面搭帮我搭丝瓜架子去。”
曼曼:“您老要种丝瓜呀?太好了,我还记得小华做的丝瓜汤呢!”
华真行坐在桥亭中,一阵风吹过,桥头的大柳树千丝飘拂笼罩在石亭上方。他的位置其实就是养元谷大阵的中枢,扶风盘便安置在座下的桥拱正中央,他正通过扶风盘在体会这方天地。
类似的感受他在三湖镇也曾有过,能清晰感知法阵内的一切,仿佛无所不在。而如今扶风盘被放置到这里,三位老人家又初步搭建了更玄妙的洞天大阵,他通过扶风盘能察知养元谷中的一切,但仅仅是查知而已,他并没有任何其他的动作。
所以杨老头说他既在运转法阵又不在运转法阵,就像一个人几既在呼吸又没有刻意在呼吸。此刻的华真行,居然在体会类似修行之初“内视”的感觉,但内视的内容已不同。
修行之初历S欲劫,感官变得越来越敏锐,外缘的纷扰与刺激也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入定境屏蔽外缘、体会自身,五脏六腑与经络气血运行渐渐清晰可察,这就是所谓的内景,也就是内视境。
修成内景以养元,使五脏气血运行达到先天完美的健康状态,祛除暗伤隐疾,这就是练形境。练形已成诸感想通而生神识,待火候纯正,元神自现,可察外物、可御外物,虽定坐室中,元神可见身外万物,这是所谓的外景。
上次来到这座山谷,华真行体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状态,自身仿佛已化为天地的意识,在感受与理解万事万物的存在(详见115、有声有色),那就是他突破四境的契机。
而此时此刻,他的形神似是真的化为这方天地了,只要养元谷大阵所笼罩的范围,就是他的形神所在。
杨老头和曼曼说的话、做的事,包括山谷中发生的一切,他都能听得见、看得见,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他如今已准确地知晓大阵的范围。这条山谷有十几公里长,几公里宽,但这只是山脚下的谷地面积,而大阵的范围要大得多,以周边的山脊线为分界,最长处约十六公里、最宽处约十公里,总面积有上百平方公里。
这一切原本是外景,但此刻却仿佛变成了形神中的内景,外景内景一体,有声还是有色此刻已无分别。
【收集免费好书】关注v.x【书友大本营】推荐你喜欢的小说,领现金红包!
需要强调的是,这并非是一种想象,不是想象着天地在我形神中的状态,而是一种切实的体会。假如以想象代替体会,恐怕渡不过魔境劫、突破不了四境,更别提更高的境界了。
仅凭华真行自身的修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他的神识怎么可能笼罩上百平方公里的范围,而是借助了远古大阵才有这种体会,处于以一种不动念的状态。
借助扶风盘、借助养元谷大阵,华真行将这方天地化为形神中的内景,这是突破五境修为时才有的感受,他提前体会到了。这就是一种无声的点拨,有些境界已经能体会到,才知道自己该怎么去做。
这三天华真行也非一味定坐,虽然他的元神强韧,但也不可能总是如此催动扶风盘将形神化为整座大阵笼罩的天地。他基本还保持着正常的作息,每天给杨老头做饭,曼曼很自觉地帮忙打下手,两人还帮忙种种地。
分散在小院中的二十多块不规则的菜地,加起来还不到三亩,以杨老头的大神通手段其实很容易搞定。但他老人家偏偏没有,而是让华真行和曼曼帮着一片一片的亲手种,这也是乐趣,三天后当然也就都种好了。
华真行和曼曼就算不用神通法力,手脚也是非常利索的。曼曼还帮杨老头打造了四张靠背椅与两张茶几,放在堂屋的两侧,今后可用于待客。
华真行一直在辟谷心斋,除了饮清泉水,并没有吃任何东西,每天采炼天地间的生机菁华涵养形神,这就是养元术的根本法诀。人看上去也有点懵懵懂懂的,总是在走神的样子,似乎对一切都视而不见,但也没见他走路撞门上。
到了三天后的凌晨,华真行自觉身心俱净,又一次走上长堤来到那幅楹联前。这次他并没有进入石亭,就是在那株大柳树下坐了下来。声色本一体、万籁入形神,随即进入了一种玄之又玄的状态。
这一坐就是三天三夜,他根本就没动地方。到了三天后的早上,初升的霞光从东边斜照而来,上空却飘起了细雨。
还没有抽出新叶的柳树挡不住雨丝飘落,雨丝却绕过华真行的身形,一点都没有沾湿衣服。但不知何时情况突然变了,雨丝落在了他的头发以及身体上,他仿佛已融入这霞光烟雨中。
就在这一瞬间,这片天地化为了华真行的元神内景。元神内景容纳的范围,就是养元谷大阵所笼罩的上百平方公里地域。这次华真行并没有借助扶风盘,更没有借助养元谷中的大阵,这三天来他都没有那样做。
此刻一息顿悟,他自己就达到了这样的状态。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