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杀俘事件
作者:鸣奇 更新:2021-12-16 07:58
欧彦攻克钱塘城,俘虏刘元进等人时,作为偏师的王世充所部也攻克钱塘西面的余杭县城。余杭县虽然和余杭郡同名,但却不是郡治,只是下面一个普通的县城。
白鹄山之战后,王世充虽然没立什么大功,但获得了独立领军的资格,其率领所部沿着东苕溪一路南下,进抵余杭县城下。守卫余杭县城的是刘元进大将李君范,其部多为新兵,战力较弱,因此眼看隋军袭来,便选择紧闭城门,紧守不出。
余杭县城位于东苕溪和南苕溪的交界处,前人为了加强城防,便将护城河和苕溪水相连,使得整个城池为苕溪所包围。再加上余杭县城本身便城池高峻,也算江南有数的大城,极为易守难攻。
李君范的部下是一群新兵,王世充麾下也不是老卒。而且王世充本身并没有太高的军事天赋,因此顿兵城下,眼看着余杭县城发愁。
幸好欧彦只命他看住李君范,勿使李君范逃窜或支援钱塘城。
说是如此,但王世充肯定不愿意完成基本任务,他更希望破城。
攻城其实没有多少办法,没法投机取巧。因为护城河连着苕溪的缘故,江南水丰,填壕肯定是个不现实的事情。王世充遂命人在护城河上假设飞桥,以为联络。
城头上的贼匪会使弓弩的没几人,眼看隋军攻来,只得在城头胡乱的放箭,因此王世充很快在护城河上假设了数十道飞桥。
但飞桥虽成,毕竟不是实地,很多大型的井栏、冲车无法通过。
王世充遂命令将投石车设置到护城河外围,对着城头猛攻,以为掩护。至于主力,则蚁附攻城。但蚁附攻城并不是简单地扛着梯子去爬城墙,这也包括一个配合、组织问题,很显然王世充所部还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血战,只能像一群乌合之众一般胡乱攻击。幸好城中的贼匪也没什么战斗力,王世充才没有为对方所破。但双方相战数日,不过是菜鸡互啄。
双方在余杭县城交战数日,王世充全无战果,反而折损了上千人。
正当王世充对着余杭县城焦头烂额之际,东面传来欧彦破钱塘城、俘虏刘元进的消息。王世充不由得喟叹,人比人,气死人。可再是无奈,这个消息对王世充来说也算是个破敌的好消息。
王世充遂命人在城外向城内大喊“刘元进身死”的消息,打击守军的士气。
城中的李君范听了大惊,不住地犯嘀咕,终究是此消息没有得到证实,还不敢轻举妄动。
过了数日,从钱塘来的劝降使者也到了余杭县城下,还送来了盖着刘元进印绶的劝降信,声明是刘元进亲笔所说。
不管真假如何,但此事大大地震动了整个余杭县城。众人自李君范以下,不少人都是刘元进的老部下,跟随刘元进为匪多年。今钱塘已破,刘元进势力败亡,他们最大的依仗也便不存在了。
而且李君范很清楚,余杭县城再是坚固,没了外部支援,城破只是时间问题。跟着刘元进这么多年,出生入死,好容易才有了今天,现在刘元进已经完了,他也是时候该考虑考虑自己的未来了。
对于李君范来说,现在最好的选择便是投降大隋,但是李君范却并不敢轻易投降。首先他在隋军之中并没有熟人,没人居中联络,其次他也不了解城外守将的性情,贸然投降,后果难料。
此时的李君范,进退两难。
就在李君范进退维谷之际,王世充派人入城,前来劝降李君范。
王世充向李君范保证,投降之后,必定会保证余杭县城中军民的生命安全,同时会向讨捕司为李君范请功。
对于王世充的承诺,李君范还是比较相信的。对方没有大包大揽,恰恰表明了对方的诚意。对于自己的未来,李君范也很清楚。隋军未必会允许自己再统领旧部,甚至有可能直接解散这支部队。
对此李君范虽然不愿,但并非不能接受。刀头上舔血这么多年,李君范也是有些积蓄的,带着那批足够花几辈子的钱财,到江都、吴郡等地隐姓埋名,做个富家翁,不比在这逍遥自在。
不过李君范闯荡江湖多年,也不可能听凭王世充的使者红口白牙的几下白活便放弃抵抗。最后李君范便提出,要王世充入城明誓,他便率部投降。
李君范的要求甚是无礼,王世充麾下纷纷劝他不要听从。但王世充并不从,反而径直带着人进入余杭县城中。
王世充在城中安乐寺的佛像前焚香立誓,与李君范约定降者不杀。至于全军是解散还是保留,由讨捕司决定,但若是解散,必定给足遣散费用。
众人纷纷赞叹王世充胆大,李君范也为王世充所惊叹,感受到王世充的诚意,遂决定投降。
至于其余诸将,在刘元进败亡之日后,便无心再战,因此皆从李君范选择投降。
到了第二日,李君范带着诸将,打开城门,迎王世充进入。至此,余杭县城遂下。
当夜,王世充便邀请以李君范为首的降将前往原来的县衙赴宴。此时的李君范对王世充极其信任,不加防备的便赶来了。
王世充成功将众人从军中调离,便用美酒、佳肴与众人欢宴。
宴会进行到一半,王世充推脱独自不舒服,便匆匆离开。此时李君范仍旧没有防备,继续大吃大喝。
王世充离开之后,立即调动部下,将县衙团团围住。
王世充亲自带着人杀入县衙之中。一时之间,箭如雨下,四面火起。喝得晕头转向的众降将,哪里是隋军的对手,在慌乱之中,纷纷被诛杀殆尽。
至于城中军队,在诸将离开之后,王世充便命兄长王世恽、侄子王仁则等人将降兵全部带出城去,分批带到苕溪边上诛杀。
一众降兵全无思想准备,也无力抵抗,尽为王世充所部诛杀。鲜血染红了整个苕溪,血水顺着河水,向下流去,染遍整个江岸。河中、河岸处都是倒毙的尸体,这场大屠杀意外的成为江南大乱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事件。
白鹄山之战后,王世充虽然没立什么大功,但获得了独立领军的资格,其率领所部沿着东苕溪一路南下,进抵余杭县城下。守卫余杭县城的是刘元进大将李君范,其部多为新兵,战力较弱,因此眼看隋军袭来,便选择紧闭城门,紧守不出。
余杭县城位于东苕溪和南苕溪的交界处,前人为了加强城防,便将护城河和苕溪水相连,使得整个城池为苕溪所包围。再加上余杭县城本身便城池高峻,也算江南有数的大城,极为易守难攻。
李君范的部下是一群新兵,王世充麾下也不是老卒。而且王世充本身并没有太高的军事天赋,因此顿兵城下,眼看着余杭县城发愁。
幸好欧彦只命他看住李君范,勿使李君范逃窜或支援钱塘城。
说是如此,但王世充肯定不愿意完成基本任务,他更希望破城。
攻城其实没有多少办法,没法投机取巧。因为护城河连着苕溪的缘故,江南水丰,填壕肯定是个不现实的事情。王世充遂命人在护城河上假设飞桥,以为联络。
城头上的贼匪会使弓弩的没几人,眼看隋军攻来,只得在城头胡乱的放箭,因此王世充很快在护城河上假设了数十道飞桥。
但飞桥虽成,毕竟不是实地,很多大型的井栏、冲车无法通过。
王世充遂命令将投石车设置到护城河外围,对着城头猛攻,以为掩护。至于主力,则蚁附攻城。但蚁附攻城并不是简单地扛着梯子去爬城墙,这也包括一个配合、组织问题,很显然王世充所部还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血战,只能像一群乌合之众一般胡乱攻击。幸好城中的贼匪也没什么战斗力,王世充才没有为对方所破。但双方相战数日,不过是菜鸡互啄。
双方在余杭县城交战数日,王世充全无战果,反而折损了上千人。
正当王世充对着余杭县城焦头烂额之际,东面传来欧彦破钱塘城、俘虏刘元进的消息。王世充不由得喟叹,人比人,气死人。可再是无奈,这个消息对王世充来说也算是个破敌的好消息。
王世充遂命人在城外向城内大喊“刘元进身死”的消息,打击守军的士气。
城中的李君范听了大惊,不住地犯嘀咕,终究是此消息没有得到证实,还不敢轻举妄动。
过了数日,从钱塘来的劝降使者也到了余杭县城下,还送来了盖着刘元进印绶的劝降信,声明是刘元进亲笔所说。
不管真假如何,但此事大大地震动了整个余杭县城。众人自李君范以下,不少人都是刘元进的老部下,跟随刘元进为匪多年。今钱塘已破,刘元进势力败亡,他们最大的依仗也便不存在了。
而且李君范很清楚,余杭县城再是坚固,没了外部支援,城破只是时间问题。跟着刘元进这么多年,出生入死,好容易才有了今天,现在刘元进已经完了,他也是时候该考虑考虑自己的未来了。
对于李君范来说,现在最好的选择便是投降大隋,但是李君范却并不敢轻易投降。首先他在隋军之中并没有熟人,没人居中联络,其次他也不了解城外守将的性情,贸然投降,后果难料。
此时的李君范,进退两难。
就在李君范进退维谷之际,王世充派人入城,前来劝降李君范。
王世充向李君范保证,投降之后,必定会保证余杭县城中军民的生命安全,同时会向讨捕司为李君范请功。
对于王世充的承诺,李君范还是比较相信的。对方没有大包大揽,恰恰表明了对方的诚意。对于自己的未来,李君范也很清楚。隋军未必会允许自己再统领旧部,甚至有可能直接解散这支部队。
对此李君范虽然不愿,但并非不能接受。刀头上舔血这么多年,李君范也是有些积蓄的,带着那批足够花几辈子的钱财,到江都、吴郡等地隐姓埋名,做个富家翁,不比在这逍遥自在。
不过李君范闯荡江湖多年,也不可能听凭王世充的使者红口白牙的几下白活便放弃抵抗。最后李君范便提出,要王世充入城明誓,他便率部投降。
李君范的要求甚是无礼,王世充麾下纷纷劝他不要听从。但王世充并不从,反而径直带着人进入余杭县城中。
王世充在城中安乐寺的佛像前焚香立誓,与李君范约定降者不杀。至于全军是解散还是保留,由讨捕司决定,但若是解散,必定给足遣散费用。
众人纷纷赞叹王世充胆大,李君范也为王世充所惊叹,感受到王世充的诚意,遂决定投降。
至于其余诸将,在刘元进败亡之日后,便无心再战,因此皆从李君范选择投降。
到了第二日,李君范带着诸将,打开城门,迎王世充进入。至此,余杭县城遂下。
当夜,王世充便邀请以李君范为首的降将前往原来的县衙赴宴。此时的李君范对王世充极其信任,不加防备的便赶来了。
王世充成功将众人从军中调离,便用美酒、佳肴与众人欢宴。
宴会进行到一半,王世充推脱独自不舒服,便匆匆离开。此时李君范仍旧没有防备,继续大吃大喝。
王世充离开之后,立即调动部下,将县衙团团围住。
王世充亲自带着人杀入县衙之中。一时之间,箭如雨下,四面火起。喝得晕头转向的众降将,哪里是隋军的对手,在慌乱之中,纷纷被诛杀殆尽。
至于城中军队,在诸将离开之后,王世充便命兄长王世恽、侄子王仁则等人将降兵全部带出城去,分批带到苕溪边上诛杀。
一众降兵全无思想准备,也无力抵抗,尽为王世充所部诛杀。鲜血染红了整个苕溪,血水顺着河水,向下流去,染遍整个江岸。河中、河岸处都是倒毙的尸体,这场大屠杀意外的成为江南大乱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事件。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