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授之以渔
作者:鸣奇 更新:2021-12-16 07:54
这时荣毗听到黄明远要让军队雇佣百姓,便问道:“那使君,丰州官府是否要向来丰州的百姓进行授田?”
“不!”
黄明远坚决反对道。
荣毗有些吃惊,忙说道:“可是这不符合朝廷制度。”
“若是我们实行受田制,那不出二十年,整个丰州会有一半的百姓失去赖以为生的土地。当年北齐率先实行受田制,到今年有多长时间,还有多少人守住了自己这份基业。”
荣毗没说话,土地兼并问题自古有之,黄明远的理由很充分。
“所有官府组织开垦的土地都要收归国有,百姓可以租种官府的土地,但是要交租。这样看起来百姓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但其实是由官府对产量兜底。多劳多得,也不用惦记着要靠卖地致富了。”
荣毗语塞,到最后只得说道:“百姓卖地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再说使君此策一出,移民百姓必然不满,恐要多生事端,朝廷之中怕也会生事。”
“荣公,百姓再穷,有官府给他们租地,最少也能维持温饱。但这些土地不控制在官府手中,而百姓又卖了属于他们的土地,一旦出现灾情,那官府到时候要怎么救助他们呢?移民之中,若是有不愿者,尽可离开丰州,我绝不阻拦,至于朝堂之上,总不能怕他们说闲话就不做事了。”
荣毗无话可说。
黄明远在这个上面态度很坚决。老百姓可以自主开荒,谁开的属于谁的,官府对其是持鼓励态度的,但官府绝对不会无偿给予百姓土地的。虽然土地兼并很大一部分是权贵们不择手段的夺取,但很多老百姓崽卖爷田心不疼也是一大主因。对于无偿获得的东西的珍惜程度,毕竟不如艰辛获取的那么大。
与其给普通百姓,不如挂到士兵头上。
至于百姓生存,黄明远准备进行低息土地抵御贷款,来满足老百姓的资金需求。
荣毗也不再和黄明远争此事。虽然不受田不符合朝廷制度,但丰州根本没多少官田,也搞不动大规模授田。与其在这里争论根本无法实现的事情,反倒不如怎么想想应对此事而引发的波澜。
至此荣毗屈服,此事再无阻碍。
黄明远又说道:“我准备在总管府下设置一个司粮署,专门负责粮食专卖制度。”
“粮食专卖制度?”
“以后丰州将实行粮食专卖制度,除官府以外,任何人不允许私自买卖粮食。不仅百姓要将粮食卖给官府,粮商也必须将粮食卖给官府。”
荣毗有些疑虑。
“使君此策怕是会引来诟病。”
“别的地方吾不管,但丰州必须一切为备边让路。四海商团就是丰州最大的粮商,我不言,谁敢言。”
众人皆无话可说,黄明远真是狠啊,狠起来连自己都打。
这个年代,有兵有粮的才是大爷,丰州是偏未开垦的处子地,未来发展起来势必要引起许多人的觊觎。只有把粮食控制到自己手中,才能不惧怕任何方向来的经济压力,才有安定丰州的可能。
其他人并不清楚黄明远是要彻底控制丰州的命脉,但众人本就是官员,对商人有天然的歧视与反感,黄明远这一刀是砍在商人身上的,对其他人并无危害,众人也乐得黄明远重重打击这些奸商,还百姓一片祥和。
此次议事之后不久,丰州刺史府宣布凡新开荒土地,三年免税,官府平价租给百姓口粮、粮种、农具。整个丰州移民为之一震,三年免税,那不是说能开多少荒,就能有多少收成。至于说平价租给百姓口粮、粮种、农具,众人倒是没有太大热情,更有人问官府不免费发吗?
有等待的,也有人积极从官府的租放处开始租赁粮种、农具之类的。
有想着占便宜的,到最后啥也没弄到,果然傻了眼。
众人见官府政策不会变,又怕吃亏租不到粮种、农具,赶紧蜂拥而至,倒比免费发放的时候更热情。
至于说授田,丰州就没田,授什么授,一句话便搪塞过去。
除此之外也就是粮食专卖制度让老百姓有些不解,但卖给谁不是卖。只有那些粮商是呼天抢地,跟死了爹娘一样。不过丰州官府态度坚决,众人连关系都没法疏通,过了不久,眼看赔惨的粮商知道大势已去,只得将将粮食卖给了官府了事。
黄明远这几日不断视察各屯田点,老百姓的热情让他很满意。
果然什么时候都是有付出的才是最好的,要是免费把粮种发下去,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直接吃了呢。
人都有这种心理,越是别人上赶着给的,他越不珍惜,无论是物品还是感情。
当初国家为什么把刚分的地又给收回去吃大锅饭,很大原因就是很多地方才分田不到十年,已经出现了土地兼并的苗头。反正是官府发的,随手一买再等着官府下次发就是了。
“荣公,人若无压力,便无动力。这些百姓很大一部分都是各地的地痞、流氓被强制送到丰州的,若是一开始不能管好,便会影响整个移民群体。现在他不好好干,明年便无法还清欠官府的钱,难道政府的钱是好欠的?这样逼着他也得下力气苦干。”
荣毗看到老百姓这种踊跃的热情,不得不赞叹黄明远对人性的确了解。
“人有惰性,即是如此。”
荣毗不无担忧的问道:“那使君,若是这些百姓明年还不上欠款?”
黄明远并不担忧此事,便说道:“坏账是一定会有的,但老百姓若非迫不得已,绝不会欠官府的钱。而且官府不是商人,我们也不能真的逼老百姓的命,这个钱会有个累积,但只有肯干,一定可以还清。”
想到这里,黄明远忽然有些担忧官府做事的底线了,那就是毫无底线。下边的人别真跟王安石变法那样,逼着老百姓贷款,还款,到最后反而成了害民之法。
黄明远想了想,这种事还真不能官府来做。
银行的出现迫在眉睫。
黄明远也不再继续视察了,准备赶紧回去处理此事。
“荣公,接下来的视察便有你来代行,我有事先回去了。”也不等荣毗相询,黄明远调头便走,弄得荣毗一头雾水。
黄明远暂时不准备和荣毗商议银行之事。
“不!”
黄明远坚决反对道。
荣毗有些吃惊,忙说道:“可是这不符合朝廷制度。”
“若是我们实行受田制,那不出二十年,整个丰州会有一半的百姓失去赖以为生的土地。当年北齐率先实行受田制,到今年有多长时间,还有多少人守住了自己这份基业。”
荣毗没说话,土地兼并问题自古有之,黄明远的理由很充分。
“所有官府组织开垦的土地都要收归国有,百姓可以租种官府的土地,但是要交租。这样看起来百姓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但其实是由官府对产量兜底。多劳多得,也不用惦记着要靠卖地致富了。”
荣毗语塞,到最后只得说道:“百姓卖地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再说使君此策一出,移民百姓必然不满,恐要多生事端,朝廷之中怕也会生事。”
“荣公,百姓再穷,有官府给他们租地,最少也能维持温饱。但这些土地不控制在官府手中,而百姓又卖了属于他们的土地,一旦出现灾情,那官府到时候要怎么救助他们呢?移民之中,若是有不愿者,尽可离开丰州,我绝不阻拦,至于朝堂之上,总不能怕他们说闲话就不做事了。”
荣毗无话可说。
黄明远在这个上面态度很坚决。老百姓可以自主开荒,谁开的属于谁的,官府对其是持鼓励态度的,但官府绝对不会无偿给予百姓土地的。虽然土地兼并很大一部分是权贵们不择手段的夺取,但很多老百姓崽卖爷田心不疼也是一大主因。对于无偿获得的东西的珍惜程度,毕竟不如艰辛获取的那么大。
与其给普通百姓,不如挂到士兵头上。
至于百姓生存,黄明远准备进行低息土地抵御贷款,来满足老百姓的资金需求。
荣毗也不再和黄明远争此事。虽然不受田不符合朝廷制度,但丰州根本没多少官田,也搞不动大规模授田。与其在这里争论根本无法实现的事情,反倒不如怎么想想应对此事而引发的波澜。
至此荣毗屈服,此事再无阻碍。
黄明远又说道:“我准备在总管府下设置一个司粮署,专门负责粮食专卖制度。”
“粮食专卖制度?”
“以后丰州将实行粮食专卖制度,除官府以外,任何人不允许私自买卖粮食。不仅百姓要将粮食卖给官府,粮商也必须将粮食卖给官府。”
荣毗有些疑虑。
“使君此策怕是会引来诟病。”
“别的地方吾不管,但丰州必须一切为备边让路。四海商团就是丰州最大的粮商,我不言,谁敢言。”
众人皆无话可说,黄明远真是狠啊,狠起来连自己都打。
这个年代,有兵有粮的才是大爷,丰州是偏未开垦的处子地,未来发展起来势必要引起许多人的觊觎。只有把粮食控制到自己手中,才能不惧怕任何方向来的经济压力,才有安定丰州的可能。
其他人并不清楚黄明远是要彻底控制丰州的命脉,但众人本就是官员,对商人有天然的歧视与反感,黄明远这一刀是砍在商人身上的,对其他人并无危害,众人也乐得黄明远重重打击这些奸商,还百姓一片祥和。
此次议事之后不久,丰州刺史府宣布凡新开荒土地,三年免税,官府平价租给百姓口粮、粮种、农具。整个丰州移民为之一震,三年免税,那不是说能开多少荒,就能有多少收成。至于说平价租给百姓口粮、粮种、农具,众人倒是没有太大热情,更有人问官府不免费发吗?
有等待的,也有人积极从官府的租放处开始租赁粮种、农具之类的。
有想着占便宜的,到最后啥也没弄到,果然傻了眼。
众人见官府政策不会变,又怕吃亏租不到粮种、农具,赶紧蜂拥而至,倒比免费发放的时候更热情。
至于说授田,丰州就没田,授什么授,一句话便搪塞过去。
除此之外也就是粮食专卖制度让老百姓有些不解,但卖给谁不是卖。只有那些粮商是呼天抢地,跟死了爹娘一样。不过丰州官府态度坚决,众人连关系都没法疏通,过了不久,眼看赔惨的粮商知道大势已去,只得将将粮食卖给了官府了事。
黄明远这几日不断视察各屯田点,老百姓的热情让他很满意。
果然什么时候都是有付出的才是最好的,要是免费把粮种发下去,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直接吃了呢。
人都有这种心理,越是别人上赶着给的,他越不珍惜,无论是物品还是感情。
当初国家为什么把刚分的地又给收回去吃大锅饭,很大原因就是很多地方才分田不到十年,已经出现了土地兼并的苗头。反正是官府发的,随手一买再等着官府下次发就是了。
“荣公,人若无压力,便无动力。这些百姓很大一部分都是各地的地痞、流氓被强制送到丰州的,若是一开始不能管好,便会影响整个移民群体。现在他不好好干,明年便无法还清欠官府的钱,难道政府的钱是好欠的?这样逼着他也得下力气苦干。”
荣毗看到老百姓这种踊跃的热情,不得不赞叹黄明远对人性的确了解。
“人有惰性,即是如此。”
荣毗不无担忧的问道:“那使君,若是这些百姓明年还不上欠款?”
黄明远并不担忧此事,便说道:“坏账是一定会有的,但老百姓若非迫不得已,绝不会欠官府的钱。而且官府不是商人,我们也不能真的逼老百姓的命,这个钱会有个累积,但只有肯干,一定可以还清。”
想到这里,黄明远忽然有些担忧官府做事的底线了,那就是毫无底线。下边的人别真跟王安石变法那样,逼着老百姓贷款,还款,到最后反而成了害民之法。
黄明远想了想,这种事还真不能官府来做。
银行的出现迫在眉睫。
黄明远也不再继续视察了,准备赶紧回去处理此事。
“荣公,接下来的视察便有你来代行,我有事先回去了。”也不等荣毗相询,黄明远调头便走,弄得荣毗一头雾水。
黄明远暂时不准备和荣毗商议银行之事。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