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83章 朱元璋又受打击了
作者:关河万里 更新:2022-05-24 10:31
“马毛作雪千里明,龙气成云一湖暗。伊犁风物近江南,只愁烽火照应天。”
吟诗的是徐怀锦。
朱允熥知道,徐怀锦一直还是在担心燕王杀到应天去。
因此最后一句是:只愁烽火照应天。
徐怀锦想劝燕王罢兵,苦于没有办法,没有渠道,并且陛下也不允许。
从伊犁出发之时,朱元璋想让吴开海带特战营跟着,但朱允熥坚决不同意。
朱允熥坚决只带徐怀锦一个人。
所有人都明白朱允熥的意思,两个人好办事啊。
徐怀锦对于朱允熥的决定,犹豫了好几次。
如果是留在伊犁,明军就她一个女子,实在是不方便。
跟着吴王走,说不定他什么时候高兴了,能让她回一趟应天。
再说与吴王在一起两年了,也没发生什么事。
有好几次因为害怕,半夜跑到吴王屋里,吴王对自己也没有半点逾矩。
别看他嘴上说得起劲,其实是个胆小鬼,嗯,也是个正人君子。
从乌孙城回应天的队伍只有四人:朱允熥、徐怀锦、朱元璋、毛易。
四人骑马慢慢地走,朱允熥的目标是:塞里木湖。
走在前面的是朱元璋和朱允熥,徐怀锦和毛易落在后面。
朱元璋觉得有必要对三孙进行培训。
三孙虽然有着惊天之能,但是最为缺乏的是对人的驾驭。
“允熥,你心太善,既好也不好。如果你是帝王,就必须狠心。”
“爷爷,你说得都对。”
“对于臣子和百姓,咱得立规矩,规矩越多越好、越复杂越好,最好是让大家记不住,做事之前先翻一翻书本、看一看规矩。”
“爷爷,这我就不懂了,为什么是规矩越多好呢?规矩是让人遵守的,人都记不住,这样的规矩有什么用?”
朱元璋得意地一笑:“允熥,你这就不懂了吧?”
“咱定下的规矩,就是让臣子和百姓们天天想着规矩,他们就没有那么多事了,他们整天就想着怎么不犯错,就没空想别的!”
朱允熥没有吭声。
「老朱居然还在自鸣得意!」
朱元璋的笑容马上冰冻了。
三孙对咱的做法又,又,又不满意了!?
「规矩必须有,但必须把握适用、适度、适当的原则。」
「制定规矩的目的是:维护秩序,维护稳定,营造环境,促进发展。」
「老朱制定规矩的目的居然是让人没空想别的!」
「老朱把各级官员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坐什么样的轿子、用几个轿夫、用几匹马等等都规定好了。」
「老朱精心设计了一整套制度法令,对于自己子孙,不厌其烦地加以训诫,事无巨细,几近叨絮。」
「只知道大明的规矩特别多,特别具体,特别繁杂,不知道其为何如此!」
「敢情老朱是出于这种目的。」
「老朱将自己的规章制度固定下来,严令后人不得有任何变化。」
「历代皇帝及官僚机构在谨守“祖制”的状况下,各安其份,不敢逾越雷池,缺乏创新精神,毫无生气、魄力,最终形成了一种既墨守成规又相互制约的局面。」
「明代历史上,部门之间推诿、观望和官员群体谨慎、保守等各种不良现象随时随处可见。」
「大明皇帝在老朱和朱棣之后,多是平庸之辈,不仅无力掌控权力,反而诞生一批奇葩皇帝,形成种种畸形人格和极端言行方式。」
「老朱过于完备、过于繁杂、过于具体的制度,让后来的皇帝们无法干事了。」
「无法干事,那就玩吧。」
「明武宗四处巡幸,扮演各种身份,疏于政务,游戏国事。」
「明世宗长年不上朝,沉溺道教青词,无视天下灾异。」
「明神宗沉溺酒色才气,打击报复大臣,嗜财如命,深居内宫,荒政怠政。」
「明熹宗沉溺游戏与玩耍,醉心于泥、瓦、木、漆匠活,乐此不疲,致使大权旁落。」
朱元璋听到这里开始反思自己了。
小时候咱是穷怕了,坐江山之后生怕咱的子孙再受穷。
因此,才制定这么多的规矩。
只要咱的子孙按照这些规矩来,就能保住江山、保住富贵。
听三孙这么一说,敢情是事与愿违!
「其实,老朱制定这些繁杂规矩的危害远不止这些。」
「一条规矩就是一条绳索,老朱你把人都捆成了粽子!」
「除了喊喊万岁,啥事都干不成啊。」
「你这些规矩把人的精力都耗在了这上面,这个社会岂不是一潭死水?」
「处处都有高压线,密密麻麻的,人连躲着走都做不到!」
「老子曾说过无为而治。这观点其实并不是让皇帝不思进取、骄奢淫逸。」
「无为而治,对于皇帝来讲,就是要尽量给社会松绑!」
「就像汉初的黄老之治,就是没那么多规矩,就是做到不扰民,尽量休养生息。」
「汉武帝之所以能够一直打到西域,之所以打下了史上最大的疆域面积,主要原因还是汉初休养生息积累下来的财富支撑。」
「没有文景之治,也没有汉武之霸。」
「正是汉文帝和汉景帝这两位不霸不狂的君王的奉献,造就了汉武帝登峰造极的文治武功。」
朱元璋此时真惭愧了,汉武帝厉害,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没有争议,原因居然在此。
「一代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有一代人的责任。」
「前任不可能把后面的事给全做了。」
「要给后人留下发挥的余地、留下发展的空间。」
「把一切都规定死了,社会也就死了。」
「看看历史上的创新时代吧。」
「春秋战国是花夏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
「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相互争鸣,盛况空前。」
「最大的原因是各个诸侯国之间相互竞争,争夺各个地方的知识分子。」
「对于知识分子,各个诸侯国并没有对他们进行言论和思想上的限制。」
「再看看宋代的宋仁宗,仁宗对臣民、对社会极为宽仁!」
「宋仁宗是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达到四十二年。」
「仁宗的这种宽厚的性格、宽松的政策,使得北宋的文化和科技得到高度繁荣和发展。」
「唐宋八大家,唐朝两个,宋朝六个。宋朝这六个是三苏、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全是宋仁宗一朝的。」
「享誉世界的花夏古代四大发明,仁宗一朝就占了三个!」
「大明是花夏历史上最保守、最内敛、最僵化的时代,尽管大明很硬气,但结果却是很窝气。」
「追根溯源,还是因为老朱这些破规矩。」
朱元璋此时再也得意不起来了。
叹了一口气,在三孙这里,怎么老是受打击?
咱还曾经交待过解缙,编《洪武大典》的时候要专门把咱制定的规章制度写进去呢。
不行,咱得给歪头二孙交待一下,《洪武大典》里先把一些关于骑马、坐轿、穿衣等规矩给去掉。
吟诗的是徐怀锦。
朱允熥知道,徐怀锦一直还是在担心燕王杀到应天去。
因此最后一句是:只愁烽火照应天。
徐怀锦想劝燕王罢兵,苦于没有办法,没有渠道,并且陛下也不允许。
从伊犁出发之时,朱元璋想让吴开海带特战营跟着,但朱允熥坚决不同意。
朱允熥坚决只带徐怀锦一个人。
所有人都明白朱允熥的意思,两个人好办事啊。
徐怀锦对于朱允熥的决定,犹豫了好几次。
如果是留在伊犁,明军就她一个女子,实在是不方便。
跟着吴王走,说不定他什么时候高兴了,能让她回一趟应天。
再说与吴王在一起两年了,也没发生什么事。
有好几次因为害怕,半夜跑到吴王屋里,吴王对自己也没有半点逾矩。
别看他嘴上说得起劲,其实是个胆小鬼,嗯,也是个正人君子。
从乌孙城回应天的队伍只有四人:朱允熥、徐怀锦、朱元璋、毛易。
四人骑马慢慢地走,朱允熥的目标是:塞里木湖。
走在前面的是朱元璋和朱允熥,徐怀锦和毛易落在后面。
朱元璋觉得有必要对三孙进行培训。
三孙虽然有着惊天之能,但是最为缺乏的是对人的驾驭。
“允熥,你心太善,既好也不好。如果你是帝王,就必须狠心。”
“爷爷,你说得都对。”
“对于臣子和百姓,咱得立规矩,规矩越多越好、越复杂越好,最好是让大家记不住,做事之前先翻一翻书本、看一看规矩。”
“爷爷,这我就不懂了,为什么是规矩越多好呢?规矩是让人遵守的,人都记不住,这样的规矩有什么用?”
朱元璋得意地一笑:“允熥,你这就不懂了吧?”
“咱定下的规矩,就是让臣子和百姓们天天想着规矩,他们就没有那么多事了,他们整天就想着怎么不犯错,就没空想别的!”
朱允熥没有吭声。
「老朱居然还在自鸣得意!」
朱元璋的笑容马上冰冻了。
三孙对咱的做法又,又,又不满意了!?
「规矩必须有,但必须把握适用、适度、适当的原则。」
「制定规矩的目的是:维护秩序,维护稳定,营造环境,促进发展。」
「老朱制定规矩的目的居然是让人没空想别的!」
「老朱把各级官员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坐什么样的轿子、用几个轿夫、用几匹马等等都规定好了。」
「老朱精心设计了一整套制度法令,对于自己子孙,不厌其烦地加以训诫,事无巨细,几近叨絮。」
「只知道大明的规矩特别多,特别具体,特别繁杂,不知道其为何如此!」
「敢情老朱是出于这种目的。」
「老朱将自己的规章制度固定下来,严令后人不得有任何变化。」
「历代皇帝及官僚机构在谨守“祖制”的状况下,各安其份,不敢逾越雷池,缺乏创新精神,毫无生气、魄力,最终形成了一种既墨守成规又相互制约的局面。」
「明代历史上,部门之间推诿、观望和官员群体谨慎、保守等各种不良现象随时随处可见。」
「大明皇帝在老朱和朱棣之后,多是平庸之辈,不仅无力掌控权力,反而诞生一批奇葩皇帝,形成种种畸形人格和极端言行方式。」
「老朱过于完备、过于繁杂、过于具体的制度,让后来的皇帝们无法干事了。」
「无法干事,那就玩吧。」
「明武宗四处巡幸,扮演各种身份,疏于政务,游戏国事。」
「明世宗长年不上朝,沉溺道教青词,无视天下灾异。」
「明神宗沉溺酒色才气,打击报复大臣,嗜财如命,深居内宫,荒政怠政。」
「明熹宗沉溺游戏与玩耍,醉心于泥、瓦、木、漆匠活,乐此不疲,致使大权旁落。」
朱元璋听到这里开始反思自己了。
小时候咱是穷怕了,坐江山之后生怕咱的子孙再受穷。
因此,才制定这么多的规矩。
只要咱的子孙按照这些规矩来,就能保住江山、保住富贵。
听三孙这么一说,敢情是事与愿违!
「其实,老朱制定这些繁杂规矩的危害远不止这些。」
「一条规矩就是一条绳索,老朱你把人都捆成了粽子!」
「除了喊喊万岁,啥事都干不成啊。」
「你这些规矩把人的精力都耗在了这上面,这个社会岂不是一潭死水?」
「处处都有高压线,密密麻麻的,人连躲着走都做不到!」
「老子曾说过无为而治。这观点其实并不是让皇帝不思进取、骄奢淫逸。」
「无为而治,对于皇帝来讲,就是要尽量给社会松绑!」
「就像汉初的黄老之治,就是没那么多规矩,就是做到不扰民,尽量休养生息。」
「汉武帝之所以能够一直打到西域,之所以打下了史上最大的疆域面积,主要原因还是汉初休养生息积累下来的财富支撑。」
「没有文景之治,也没有汉武之霸。」
「正是汉文帝和汉景帝这两位不霸不狂的君王的奉献,造就了汉武帝登峰造极的文治武功。」
朱元璋此时真惭愧了,汉武帝厉害,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没有争议,原因居然在此。
「一代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有一代人的责任。」
「前任不可能把后面的事给全做了。」
「要给后人留下发挥的余地、留下发展的空间。」
「把一切都规定死了,社会也就死了。」
「看看历史上的创新时代吧。」
「春秋战国是花夏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
「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相互争鸣,盛况空前。」
「最大的原因是各个诸侯国之间相互竞争,争夺各个地方的知识分子。」
「对于知识分子,各个诸侯国并没有对他们进行言论和思想上的限制。」
「再看看宋代的宋仁宗,仁宗对臣民、对社会极为宽仁!」
「宋仁宗是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达到四十二年。」
「仁宗的这种宽厚的性格、宽松的政策,使得北宋的文化和科技得到高度繁荣和发展。」
「唐宋八大家,唐朝两个,宋朝六个。宋朝这六个是三苏、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全是宋仁宗一朝的。」
「享誉世界的花夏古代四大发明,仁宗一朝就占了三个!」
「大明是花夏历史上最保守、最内敛、最僵化的时代,尽管大明很硬气,但结果却是很窝气。」
「追根溯源,还是因为老朱这些破规矩。」
朱元璋此时再也得意不起来了。
叹了一口气,在三孙这里,怎么老是受打击?
咱还曾经交待过解缙,编《洪武大典》的时候要专门把咱制定的规章制度写进去呢。
不行,咱得给歪头二孙交待一下,《洪武大典》里先把一些关于骑马、坐轿、穿衣等规矩给去掉。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