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6章生死考验
作者:马月猴年 更新:2024-12-28 20:24
() 郑玄和司马徽的很多辩论的内容,其实很多人在心中多少都有嘀咕过。
虽然可能在嘀咕的时候,未必有那么清晰的概念,但是肯定都碰到过。
忠孝的定义,或许是更高深了一些,但是每个人只要在社会上,肯定都遇到道德和法律上的问题过。如果一个人是独居的,永远不和其他人打交道,那么道德和法律对于这个独居的人来说,就是毫无意义。
因为不管是道德也好,亦或是法律也罢,都是在规范人跟人之间的关系的。如果不和其他人发生任何的联系,像是一个野人一样独自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那么道德和法律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分工协作,然后再进一步的精细化分工,使得人跟人之间的联系越发的复杂,为人处世应该如何,也就成为了许多普通人日常的问题,以及学者研究的方向。
以道德要求旁人,以法律规范自己,看着像是讨论底线问题,实际上只不过是在试探底线。
这个底线,是会变化的。
严格说起来,郑玄和司马徽两个人都不是存粹的单独学派的学者。
就像是儒家一直在强调道德,但是郑玄却觉得律法很重要一样,或许是因为斐潜在关中三辅推行的律法让郑玄改变了原本提倡道德的观念,反正现在的郑玄不强调人人都是君子,也不会再说什么让天下人都变成君子的话了。
司马徽也是如此。他的道德和法律的论点,虽然有些偏向于儒家的道德至上,但是司马徽的重点是因为想要减轻百姓的负担而推崇道德,更多的是站在治国理政的角度上去看这个问题。司马徽觉得吏员是不直接产出的任何『物用』的,所以如果一味的注重法律,那么不管是从抓捕,调查到审判,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样会增加社会的负担,如果可以用道德解决,不是更好?
不同的人,看到的东西自然不一样,也就有不同的论点。
无论是儒家还是黄老,其实都清楚全天下的人,不管是君主还是百姓,都不可能是道德君子,只不过之前的儒家或是黄老,都不愿意承认而已。
不管是君主还是百姓,其实就像是熊孩子一样,起初是不懂,后来是懂了装作不懂,再后来就是表面上懂实际上偷偷摸摸的做不懂。
秦王朝之时,将律法发挥到了极致。秦王和他的官吏们,严厉到了极点,不孝顺父亲的要被杀,路上遇到盗贼不帮忙的也要被杀!诬告碰瓷的反坐!不揭发违法的同罪!跟兄弟打架的剃胡子!偷东西的去修长城!连走错路的都要鞭打,罚钱!
秦国的百姓也不是一开始都遵守的,只不过是经过了几代人的不断的灌输和扎实的执行,加上秦王和官吏的以身作则,才让这么刚硬的律法得以施行。
而汉代则是道德教化做到了极致,鼓励百姓们孝顺,友善,谦让,皇帝以身作则,大臣们效仿,并且设立孝廉,来举荐这些有道德的人来学习,做官,改变了民间的观念,让百姓们知道,自己该去做什么,什么做法才值得尊敬。汉天子和他的官吏们对百姓说,人必须要孝顺,要有道德,你们看天子多孝顺啊,你看我们多谦让啊,所以啊,有道德的人才可以得到尊重,才可以当官,大家都要尊重有道德的人啊……
这两种不同的做法,有什么问题?
有人会说是这个问题,有人会说是那个问题,但是实际上不管是推行律法,还是加强道德,都离不开四个字『以身作则』,就像是熊孩子大多数都有熊父母一样,混乱的律法和道德观念的根本原因,就是有比百姓更加混乱的官吏。
秦国能重律法,是因为秦王也是这么做的,秦国的官吏也是如此,所以秦国的百姓自然也就跟着如此。而秦国统一六国之后之所以无法在六国继续推行严格的律法,并不是六国百姓和秦国百姓有什么太大的出入,而是因为六国的官吏,旧贵族和秦国的不一样。
这些六国旧官吏,旧贵族无法忍受,也根本做不到,所以他们就反叛了。
汉朝的道德教化使得华夏正儿八经的成为了礼仪之邦,注重道德,但一味的追求道德的同时也造成了后来的乱象,人们刻意作秀,为了名声不择手段。
一开始只是没有才能的人为了名声瞎搞,然后劣币驱逐良币之下,将有才能的人赶下去了,再往后便是有才能的人也开始不择手段起来,上上下下都开始不讲规矩只讲作秀了,谁更能作秀,谁就能当更大的官,才能都用在作秀上,还有什么心思去用在百姓身上?
就像是当街一个时辰之内,可以布置彩排安排人员,准时准点的迎接上官检查,上官检查完了,前脚刚走后脚又是物品清空,迅速撤离,这种执行效率,这种执行机构,难道会比什么C,什么K差多少?配合检查的人员可以装清洁工,装售货员,装顾客,装社区人员,装什么就像什么,难道不比006,008更精锐?想想看全国上下多少机构在做秀,又有多少人员参与其中?
所以,很多问题其实都有前置条件的,不谈妥前置条件是什么,就无法确定某个问题的标准在哪里,而只有『忠孝』这个问题,是针对于每一个人的,不管是独居,还是当官,不管是在秦国还是在大汉,人生下来,正常都有父母,所以必然牵扯到『孝』,而只要这个人和外界有接触,那么肯定就有『忠』的延伸……
最终郑玄和司马徽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想要简单的去阐述,去厘清一些旁支的问题,其实根本不可能,只会越争越乱。
但所有的一切社会问题,大体上可以是归于『忠』和『孝』的概念,一个是对外的,一个是对内的,一个是人在社会当中的态度,一个是人在家庭当中的标准。所谓『尽力』和『尽责』,其实意思差不太多,但是『责』是无法推脱的,也就是每个人生下来就必须要有的,而『力』么,相对来说就活泛了一些。
虽然说后世的人类属性的划分更具备科学性质,但是对于大汉当下的人来说,一个清晰的,简单易懂的概念,显然会比后世的人类社会属性的条条款款更让百姓容易接受。
随着『忠孝』的最终确定下来,青龙寺之内也随之掀起了研讨争论的热潮。
暂且不论青龙寺里面的后续引发的争论,当下对于引发争论的郑玄和司马徽来说,却面临着他们人生的一个重大的考验。
生死的考验。
郑玄被送进了百医馆。
虽然说及时灌下了一些汤药,并且进行了针灸处理,但是病症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显得越发的严重起来。
华佗,太仓淳于,张云等人联合坐诊,都是脸色凝重。
相比较郑玄而言,司马徽就好多了。
老人原本就是如此,上下年岁差一年,就像是天和地的区别。早一年或许还能挑着担子赶集,次一年就腰酸腿疼走不了几里路,再过一年或许就只能在家里面待着出门都难……
司马徽虽然没有像是郑玄那么的严重,但是一场大病是少不了的,不过有百医馆的医师照料,康复还是没有什么问题。
有危险的是郑玄,他年龄更大,身体更差。
根据国渊的描述,其实在争辩之前,郑玄已经有了一些中风的症状,虽然不是很明显,但是在这一次激烈的争论之后,这些症状加剧了。
华佗和太仓虽然说当场及时进行了抢救,但是并不能完全解决郑玄年老而到来的血管老化和栓塞的问题,再加上之前争论情绪激昂,争论结束的时候骤然的放松,一起一落之下,郑玄就出大问题了。
若是一般的老人,在大汉当下的医疗条件之下,基本上就是放弃了,可问题是郑玄不是一般的老人。
而且郑玄和司马徽才刚刚提出『忠孝』的概念,需要,也是必须坐镇青龙寺,将这个概念确定下来,然后推广开去。若是郑玄就这样故去,即便是有司马懿的背书,也必然会有很多山东的键盘侠会跳出来挑刺,表示这只是司马徽的一面之词。
司马家族和骠骑都已经像是穿一条裤子了,还能讲什么好的?
同时司马徽也没有郑玄的群众基础,或者叫做认知度,毕竟郑玄之前在冀州幽州一带,有不少的弟子,记名弟子,旁听弟子等等,所以郑玄能说一句话,在冀州幽州一带,可能比司马徽说一百句都顶用。
毕竟之前司马徽的主要战场,是在河内和荆州。
因此,不管是站在人道的立场上,还是政治层面的需求,郑玄都必须要救,要从死神当中抢人。
但是这不是什么容易的活……
『如今郑公将身不谨,骨节不强,不能强药,手足不便,智混慧沌,乃脑中有风涎之故也。』华佗说道,『汤饮缓行,不可急于效,金针分寸,不可尽其效,唯有开脑取之,方可根除。然意有短计,力有不足,时有破漏,重于恐惧,加以裁慎,难以定策,不知骠骑之意如何?』
『开脑取风涎?』斐潜吓了一跳,这是华佗将郑玄当曹操了么?
当然,历史上倒是没有说华佗能开脑的事情,更没有华佗当着曹操的面说要砍开曹操的脑袋。只不过是曹操头疼的厉害,想要让华佗当他的私人医生,然后华佗没答应,曹操就将华佗下狱,威逼利诱不成之后,就将华佗杀了。
因为当时曹操觉得反正都已经得罪了,若是真的自己犯病了,即便是华佗能治,又怎么保证华佗在治疗的时候不下黑手?所以干脆杀了了事,结果没想到后来曹冲大病……
不过当下很显然,郑玄不是曹操,所以华佗也没有必要给郑玄治病的时候掺杂什么个人情绪,家国情感,所以只是在和斐潜在陈述手术风险而已。
斐潜并没有立刻做出决定,而是前往郑玄的病房。
郑玄已经清醒了,但是肢体还没有得到恢复,脸部肌肉看起来也是比较僵硬。
国渊守在其身边,一脸的悲伤和担忧。
中风有好几种,曹操那种应该也可能算是其中一类,头部血管问题,尤其是脑部神经,几乎是人类医学禁区,即便是到了后世之中,也是极为困难的项目。
急性中风不用说了,基本上就属于和死神抢命的类型,稍微抢救晚一点,就只能挂在墙上了。即便是抢救回来,也会有很多后遗症。
但是中风也分有短暂的,或是轻微可恢复性的类型,简单来说就是血栓如果没将血管堵严实,那就还好,一旦完全拥堵,或是直接破裂了,基本上就是一脚跨进了鬼门关。所以急性中风也被称之为完全性脑卒。
郑玄不算是完全性脑卒,但是也不算是太好。
根据斐潜的判断,应该是属于堵了一点,但是又没有完全堵死的那种。若是有后世的溶血栓的药物,或是什么介入手术之类的,查找到其拥堵的血管,重新打通之后就可以解决至少一半的问题了,可是现在,没有溶血栓的药物,也没有什么X光CT机。
只有华佗,还有简陋的手术工具。
『郑公?』斐潜坐到了郑玄身边,轻声呼唤。
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上面的因素,斐潜觉得郑玄似乎很老,很瘦。
郑玄从昏沉当中醒来,目光有些游离和迷茫,过了很久才很艰难的集中在斐潜脸上,又像是根本集中不了,只是因为斐潜的声音引起了郑玄的注意。
『@#¥……』郑玄似乎说了一些什么,但又像是无意识的痴语。
在病榻之下的国渊,悲伤的神色更深了。
斐潜轻轻的叹息了一声,缓缓的退出了病房。
『若是不动金刀,施以汤药,不知可否康复……』斐潜转头问跟在身侧的华佗,还有张云太仓淳于等人。
众人相互看了看,皆是默然不语。
华佗性子比较直接,『若不动金刀,恐是难以得活。郑公年老体衰,若不急除病所,汤药亦是无用。』
张仲景不在长安,他若是当下在长安,想必也会前来会诊。但现在即便是张仲景前来,也未必能有什么决定性的作用,毕竟张仲景擅长的也不是外科,而是内科。
整个百医馆,只有华佗可以算是全科,敢于真的下手面对血淋淋的场景,还有擅长于金创的张云,擅长妇幼的太仓淳于,这三人是对于外科手术多少有一些接触的,其余的人大多数都是内科范畴,开方子用针灸没问题,一般都不懂刀子。
百医馆不是没动过手术,割盲肠,开肚肠,锯残肢都做过不少。虽然说没有办法做到后世的无菌无尘手术室,但已经算是当下最好最干净的条件了。
还有大汉顶尖的医师和助手。
斐潜在犹豫。
如果不让华佗动手术,基本上就等同于后世的保守治疗。
若是郑玄年轻一些,依靠身体本能的修复,说不得比动手术要更好。毕竟大汉的手术条件,不管怎么说都比不上后世。但是同样的,从肠胃吃下去的汤药是缓慢的,有可能还没等到药效发挥出来,郑玄的病症就再次加重……
如果动手术,按照华佗的性格,若是没有风险,怕是早就动手了。而且即便是华佗不说,斐潜也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给郑玄动手术,死亡率百分百就已经算是不错的结果了。毕竟在手术发展历史上,死亡率超过百分百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不动手术,郑玄可能会慢点死,顶多拖个几天。
动了手术,郑玄可能会当场就死,但是有那么一丝的几率活下来。
『元化……』斐潜沉声问道,『你之前有没有做过类似病人?』
华佗点头说道:『做过。我一共给三个人开脑取涎过……』
『哦?』斐潜愣了一下。
这华佗还真做过类似的手术?
『不过这三个人都死了……』华佗继续说道。
斐潜:『……』
『我后来跟着流民……也只有流民不在乎这些事情……』华佗缓缓的说道,『流民一路上死的人很多……有时候流民之中有些食人,会先杀人,然后将人股上的肉剃下……我就去捡剩下的脑袋,呵呵,那些人还以为我是喜食人脑……我不记得一共开过多少人的脑袋了……』
华佗似乎是下意识的搓了搓手,就像是要搓掉手上的血污,『骠骑,如果你不是有开设百医馆,我是不会来的……』
这个天下,也只有百医馆开展了解刨课程,专门有尸体提供给医师作为医学研究。
『可是郑公……』斐潜沉吟着,『毕竟是郑公……』
华佗摇头说道:『于某眼中,唯有病人。』
斐潜沉默了更久,『郑公病情,是否唯有此法?』
华佗点头,『若不行术,恐不过七日。若是行此法,或是当即死,或是再延寿数载。』
斐潜深深的吸了口气,『可。一切就拜托元化了。』
华佗低头拱手,然后便是转身而去。
斐潜站在百医馆院中,望着天上的浮云。
而在他身后,便是来来往往,急急而过的医师和助手。
热汤,烈酒。
药水,血水。
麻布,红衣。
光影偏移,云卷云舒。
过了不知道多久,华佗带着一身的血腥味走到了斐潜身侧,声音之中带着浓厚的疲倦,又带着一种坦然的轻松,『启禀骠骑,救下来了……』
斐潜这才感觉到自己双腿有些酸麻,『善……元化辛苦了……』
这简直宛如神迹。
()
虽然可能在嘀咕的时候,未必有那么清晰的概念,但是肯定都碰到过。
忠孝的定义,或许是更高深了一些,但是每个人只要在社会上,肯定都遇到道德和法律上的问题过。如果一个人是独居的,永远不和其他人打交道,那么道德和法律对于这个独居的人来说,就是毫无意义。
因为不管是道德也好,亦或是法律也罢,都是在规范人跟人之间的关系的。如果不和其他人发生任何的联系,像是一个野人一样独自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那么道德和法律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分工协作,然后再进一步的精细化分工,使得人跟人之间的联系越发的复杂,为人处世应该如何,也就成为了许多普通人日常的问题,以及学者研究的方向。
以道德要求旁人,以法律规范自己,看着像是讨论底线问题,实际上只不过是在试探底线。
这个底线,是会变化的。
严格说起来,郑玄和司马徽两个人都不是存粹的单独学派的学者。
就像是儒家一直在强调道德,但是郑玄却觉得律法很重要一样,或许是因为斐潜在关中三辅推行的律法让郑玄改变了原本提倡道德的观念,反正现在的郑玄不强调人人都是君子,也不会再说什么让天下人都变成君子的话了。
司马徽也是如此。他的道德和法律的论点,虽然有些偏向于儒家的道德至上,但是司马徽的重点是因为想要减轻百姓的负担而推崇道德,更多的是站在治国理政的角度上去看这个问题。司马徽觉得吏员是不直接产出的任何『物用』的,所以如果一味的注重法律,那么不管是从抓捕,调查到审判,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样会增加社会的负担,如果可以用道德解决,不是更好?
不同的人,看到的东西自然不一样,也就有不同的论点。
无论是儒家还是黄老,其实都清楚全天下的人,不管是君主还是百姓,都不可能是道德君子,只不过之前的儒家或是黄老,都不愿意承认而已。
不管是君主还是百姓,其实就像是熊孩子一样,起初是不懂,后来是懂了装作不懂,再后来就是表面上懂实际上偷偷摸摸的做不懂。
秦王朝之时,将律法发挥到了极致。秦王和他的官吏们,严厉到了极点,不孝顺父亲的要被杀,路上遇到盗贼不帮忙的也要被杀!诬告碰瓷的反坐!不揭发违法的同罪!跟兄弟打架的剃胡子!偷东西的去修长城!连走错路的都要鞭打,罚钱!
秦国的百姓也不是一开始都遵守的,只不过是经过了几代人的不断的灌输和扎实的执行,加上秦王和官吏的以身作则,才让这么刚硬的律法得以施行。
而汉代则是道德教化做到了极致,鼓励百姓们孝顺,友善,谦让,皇帝以身作则,大臣们效仿,并且设立孝廉,来举荐这些有道德的人来学习,做官,改变了民间的观念,让百姓们知道,自己该去做什么,什么做法才值得尊敬。汉天子和他的官吏们对百姓说,人必须要孝顺,要有道德,你们看天子多孝顺啊,你看我们多谦让啊,所以啊,有道德的人才可以得到尊重,才可以当官,大家都要尊重有道德的人啊……
这两种不同的做法,有什么问题?
有人会说是这个问题,有人会说是那个问题,但是实际上不管是推行律法,还是加强道德,都离不开四个字『以身作则』,就像是熊孩子大多数都有熊父母一样,混乱的律法和道德观念的根本原因,就是有比百姓更加混乱的官吏。
秦国能重律法,是因为秦王也是这么做的,秦国的官吏也是如此,所以秦国的百姓自然也就跟着如此。而秦国统一六国之后之所以无法在六国继续推行严格的律法,并不是六国百姓和秦国百姓有什么太大的出入,而是因为六国的官吏,旧贵族和秦国的不一样。
这些六国旧官吏,旧贵族无法忍受,也根本做不到,所以他们就反叛了。
汉朝的道德教化使得华夏正儿八经的成为了礼仪之邦,注重道德,但一味的追求道德的同时也造成了后来的乱象,人们刻意作秀,为了名声不择手段。
一开始只是没有才能的人为了名声瞎搞,然后劣币驱逐良币之下,将有才能的人赶下去了,再往后便是有才能的人也开始不择手段起来,上上下下都开始不讲规矩只讲作秀了,谁更能作秀,谁就能当更大的官,才能都用在作秀上,还有什么心思去用在百姓身上?
就像是当街一个时辰之内,可以布置彩排安排人员,准时准点的迎接上官检查,上官检查完了,前脚刚走后脚又是物品清空,迅速撤离,这种执行效率,这种执行机构,难道会比什么C,什么K差多少?配合检查的人员可以装清洁工,装售货员,装顾客,装社区人员,装什么就像什么,难道不比006,008更精锐?想想看全国上下多少机构在做秀,又有多少人员参与其中?
所以,很多问题其实都有前置条件的,不谈妥前置条件是什么,就无法确定某个问题的标准在哪里,而只有『忠孝』这个问题,是针对于每一个人的,不管是独居,还是当官,不管是在秦国还是在大汉,人生下来,正常都有父母,所以必然牵扯到『孝』,而只要这个人和外界有接触,那么肯定就有『忠』的延伸……
最终郑玄和司马徽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想要简单的去阐述,去厘清一些旁支的问题,其实根本不可能,只会越争越乱。
但所有的一切社会问题,大体上可以是归于『忠』和『孝』的概念,一个是对外的,一个是对内的,一个是人在社会当中的态度,一个是人在家庭当中的标准。所谓『尽力』和『尽责』,其实意思差不太多,但是『责』是无法推脱的,也就是每个人生下来就必须要有的,而『力』么,相对来说就活泛了一些。
虽然说后世的人类属性的划分更具备科学性质,但是对于大汉当下的人来说,一个清晰的,简单易懂的概念,显然会比后世的人类社会属性的条条款款更让百姓容易接受。
随着『忠孝』的最终确定下来,青龙寺之内也随之掀起了研讨争论的热潮。
暂且不论青龙寺里面的后续引发的争论,当下对于引发争论的郑玄和司马徽来说,却面临着他们人生的一个重大的考验。
生死的考验。
郑玄被送进了百医馆。
虽然说及时灌下了一些汤药,并且进行了针灸处理,但是病症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显得越发的严重起来。
华佗,太仓淳于,张云等人联合坐诊,都是脸色凝重。
相比较郑玄而言,司马徽就好多了。
老人原本就是如此,上下年岁差一年,就像是天和地的区别。早一年或许还能挑着担子赶集,次一年就腰酸腿疼走不了几里路,再过一年或许就只能在家里面待着出门都难……
司马徽虽然没有像是郑玄那么的严重,但是一场大病是少不了的,不过有百医馆的医师照料,康复还是没有什么问题。
有危险的是郑玄,他年龄更大,身体更差。
根据国渊的描述,其实在争辩之前,郑玄已经有了一些中风的症状,虽然不是很明显,但是在这一次激烈的争论之后,这些症状加剧了。
华佗和太仓虽然说当场及时进行了抢救,但是并不能完全解决郑玄年老而到来的血管老化和栓塞的问题,再加上之前争论情绪激昂,争论结束的时候骤然的放松,一起一落之下,郑玄就出大问题了。
若是一般的老人,在大汉当下的医疗条件之下,基本上就是放弃了,可问题是郑玄不是一般的老人。
而且郑玄和司马徽才刚刚提出『忠孝』的概念,需要,也是必须坐镇青龙寺,将这个概念确定下来,然后推广开去。若是郑玄就这样故去,即便是有司马懿的背书,也必然会有很多山东的键盘侠会跳出来挑刺,表示这只是司马徽的一面之词。
司马家族和骠骑都已经像是穿一条裤子了,还能讲什么好的?
同时司马徽也没有郑玄的群众基础,或者叫做认知度,毕竟郑玄之前在冀州幽州一带,有不少的弟子,记名弟子,旁听弟子等等,所以郑玄能说一句话,在冀州幽州一带,可能比司马徽说一百句都顶用。
毕竟之前司马徽的主要战场,是在河内和荆州。
因此,不管是站在人道的立场上,还是政治层面的需求,郑玄都必须要救,要从死神当中抢人。
但是这不是什么容易的活……
『如今郑公将身不谨,骨节不强,不能强药,手足不便,智混慧沌,乃脑中有风涎之故也。』华佗说道,『汤饮缓行,不可急于效,金针分寸,不可尽其效,唯有开脑取之,方可根除。然意有短计,力有不足,时有破漏,重于恐惧,加以裁慎,难以定策,不知骠骑之意如何?』
『开脑取风涎?』斐潜吓了一跳,这是华佗将郑玄当曹操了么?
当然,历史上倒是没有说华佗能开脑的事情,更没有华佗当着曹操的面说要砍开曹操的脑袋。只不过是曹操头疼的厉害,想要让华佗当他的私人医生,然后华佗没答应,曹操就将华佗下狱,威逼利诱不成之后,就将华佗杀了。
因为当时曹操觉得反正都已经得罪了,若是真的自己犯病了,即便是华佗能治,又怎么保证华佗在治疗的时候不下黑手?所以干脆杀了了事,结果没想到后来曹冲大病……
不过当下很显然,郑玄不是曹操,所以华佗也没有必要给郑玄治病的时候掺杂什么个人情绪,家国情感,所以只是在和斐潜在陈述手术风险而已。
斐潜并没有立刻做出决定,而是前往郑玄的病房。
郑玄已经清醒了,但是肢体还没有得到恢复,脸部肌肉看起来也是比较僵硬。
国渊守在其身边,一脸的悲伤和担忧。
中风有好几种,曹操那种应该也可能算是其中一类,头部血管问题,尤其是脑部神经,几乎是人类医学禁区,即便是到了后世之中,也是极为困难的项目。
急性中风不用说了,基本上就属于和死神抢命的类型,稍微抢救晚一点,就只能挂在墙上了。即便是抢救回来,也会有很多后遗症。
但是中风也分有短暂的,或是轻微可恢复性的类型,简单来说就是血栓如果没将血管堵严实,那就还好,一旦完全拥堵,或是直接破裂了,基本上就是一脚跨进了鬼门关。所以急性中风也被称之为完全性脑卒。
郑玄不算是完全性脑卒,但是也不算是太好。
根据斐潜的判断,应该是属于堵了一点,但是又没有完全堵死的那种。若是有后世的溶血栓的药物,或是什么介入手术之类的,查找到其拥堵的血管,重新打通之后就可以解决至少一半的问题了,可是现在,没有溶血栓的药物,也没有什么X光CT机。
只有华佗,还有简陋的手术工具。
『郑公?』斐潜坐到了郑玄身边,轻声呼唤。
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上面的因素,斐潜觉得郑玄似乎很老,很瘦。
郑玄从昏沉当中醒来,目光有些游离和迷茫,过了很久才很艰难的集中在斐潜脸上,又像是根本集中不了,只是因为斐潜的声音引起了郑玄的注意。
『@#¥……』郑玄似乎说了一些什么,但又像是无意识的痴语。
在病榻之下的国渊,悲伤的神色更深了。
斐潜轻轻的叹息了一声,缓缓的退出了病房。
『若是不动金刀,施以汤药,不知可否康复……』斐潜转头问跟在身侧的华佗,还有张云太仓淳于等人。
众人相互看了看,皆是默然不语。
华佗性子比较直接,『若不动金刀,恐是难以得活。郑公年老体衰,若不急除病所,汤药亦是无用。』
张仲景不在长安,他若是当下在长安,想必也会前来会诊。但现在即便是张仲景前来,也未必能有什么决定性的作用,毕竟张仲景擅长的也不是外科,而是内科。
整个百医馆,只有华佗可以算是全科,敢于真的下手面对血淋淋的场景,还有擅长于金创的张云,擅长妇幼的太仓淳于,这三人是对于外科手术多少有一些接触的,其余的人大多数都是内科范畴,开方子用针灸没问题,一般都不懂刀子。
百医馆不是没动过手术,割盲肠,开肚肠,锯残肢都做过不少。虽然说没有办法做到后世的无菌无尘手术室,但已经算是当下最好最干净的条件了。
还有大汉顶尖的医师和助手。
斐潜在犹豫。
如果不让华佗动手术,基本上就等同于后世的保守治疗。
若是郑玄年轻一些,依靠身体本能的修复,说不得比动手术要更好。毕竟大汉的手术条件,不管怎么说都比不上后世。但是同样的,从肠胃吃下去的汤药是缓慢的,有可能还没等到药效发挥出来,郑玄的病症就再次加重……
如果动手术,按照华佗的性格,若是没有风险,怕是早就动手了。而且即便是华佗不说,斐潜也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给郑玄动手术,死亡率百分百就已经算是不错的结果了。毕竟在手术发展历史上,死亡率超过百分百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不动手术,郑玄可能会慢点死,顶多拖个几天。
动了手术,郑玄可能会当场就死,但是有那么一丝的几率活下来。
『元化……』斐潜沉声问道,『你之前有没有做过类似病人?』
华佗点头说道:『做过。我一共给三个人开脑取涎过……』
『哦?』斐潜愣了一下。
这华佗还真做过类似的手术?
『不过这三个人都死了……』华佗继续说道。
斐潜:『……』
『我后来跟着流民……也只有流民不在乎这些事情……』华佗缓缓的说道,『流民一路上死的人很多……有时候流民之中有些食人,会先杀人,然后将人股上的肉剃下……我就去捡剩下的脑袋,呵呵,那些人还以为我是喜食人脑……我不记得一共开过多少人的脑袋了……』
华佗似乎是下意识的搓了搓手,就像是要搓掉手上的血污,『骠骑,如果你不是有开设百医馆,我是不会来的……』
这个天下,也只有百医馆开展了解刨课程,专门有尸体提供给医师作为医学研究。
『可是郑公……』斐潜沉吟着,『毕竟是郑公……』
华佗摇头说道:『于某眼中,唯有病人。』
斐潜沉默了更久,『郑公病情,是否唯有此法?』
华佗点头,『若不行术,恐不过七日。若是行此法,或是当即死,或是再延寿数载。』
斐潜深深的吸了口气,『可。一切就拜托元化了。』
华佗低头拱手,然后便是转身而去。
斐潜站在百医馆院中,望着天上的浮云。
而在他身后,便是来来往往,急急而过的医师和助手。
热汤,烈酒。
药水,血水。
麻布,红衣。
光影偏移,云卷云舒。
过了不知道多久,华佗带着一身的血腥味走到了斐潜身侧,声音之中带着浓厚的疲倦,又带着一种坦然的轻松,『启禀骠骑,救下来了……』
斐潜这才感觉到自己双腿有些酸麻,『善……元化辛苦了……』
这简直宛如神迹。
()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