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8 最好的
作者:我喜欢的猪头 更新:2021-12-12 15:50
朱曦泪眼婆娑,有些舍不得,“皇兄,为什么非得是你去北平?”
朱玥也不高兴,也十分不理解,“皇兄,皇爷爷最疼你了!为什么要你去那苦寒之地,为什么不是允炆?”
“你们皇兄是皇太孙,这是我的责任。”看着两个妹妹,朱雄英说道,“若是允炆去了北平,那才是你们该操心的时候。莫要多想,这是皇爷爷锻炼我。”
看着两个妹妹,朱雄英继续说道,“你们大概也知道,以后势必是要迁都的。我先过去建城、修皇城,这可是大事,其他人皇爷爷、父王不放心,只能是我去了。”
朱曦和朱玥其实多少也是能理解的,毕竟出身皇家,不可能连这些道理也不理解。
只是理解归理解,可是看到皇兄要离开应天府远去北平,心里肯定是舍不得的,会十分担心。
看着两个妹妹要哭,朱雄英想起来了什么,“等咱修好了皇城,你们就去北平。到时候把允熥也带着,咱现在给你们写圣旨。”
朱曦和朱玥无语了,她们的皇兄掏出来了好几份盖着天子印玺的圣旨,都是空的。
朱雄英一边写,一边说道,“若是在宫里待的不开心,就去北平找我。圣旨是我写的,父王和皇爷爷就算骂也是骂我。”
朱曦酸溜溜的说道,“皇爷爷才舍不得骂你,若是我们到时候拿出来圣旨,依皇爷爷的性子,就算是为了维护你的体面,他也不会说什么。”
那可不,这道理就算是朱曦都能看出来,其他人估计也是可以看出来。毕竟这空白圣旨都给了,而且朱雄英也大咧咧的开始起草圣旨了,这就能说明朱雄英有恃无恐了。
矫昭什么的,自作聪明算得上是矫昭。可是这是正儿八经的圣旨,就不是矫昭了!
其实朱曦和朱玥何尝不明白,她们的皇兄给了圣旨,就是担心她们在应天府过的不开心,所以帮她们找了个退路。毕竟朱雄英一旦离开应天府,她们在皇宫里的待遇会下降。
吕氏现在的地位还算稳固,不是说朱允炆的体面,而是朱标的后宫里没有太多妃嫔,吕氏是比较受宠的。
至于老朱的性子,重男轻女这一点就足够了。就算是朱允熥,老朱其实也不是特别的关注。在老朱的眼里,亲孙子始终只有一个。就像对待儿子一般,亲儿子也只是朱标而已。
对于这一次皇太孙要去北平,越来越多的消息传了出来,不少文武勋贵这个时候的想法也多了起来。
和皇帝打擂台,那不只是嫌自己活腻了,那是全家族都活腻了。迁都这样的事情都让皇太孙去坐镇,这也说明了皇太孙的地位之稳固。
老朱封朱雄英为上将军,账下颍国公傅友德、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景隆、魏国公徐允恭。佐以南雄侯赵庸、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航海侯张赫、舳舻侯朱寿、沈阳侯察罕......
这是兵强马壮,更何况朱雄英还带着以工部为主要班底的六部,哪怕基本上都是侍郎、郎中这样级别的文官,但是也不算小了。
这几乎就是一个袖珍版的小朝廷,让朱雄英一起带去北平不说。
朱雄英不只是手底下有着一大票兵马,他也辖北平、西安府、太原府、大同府、辽东等地,这就是军政一把抓。
这是真正的军政一把抓,那些藩王就藩,理论上是不许插手当地的政务的。但是朱雄英这一次不一样,不只是节制一些统兵大将,就算是这些地方政务也都可以管。
可以管和愿不愿意管,那是两回事。
其实朱雄英很清楚,他暂时没有太多的心思去插手当地的政务,虽然天高皇帝远的,老朱也确实给了他名义上插手政务的职权。不过朱雄英更多的,还是觉得自己只需要建好都城就行。
不只是当地的政务,就算是兵权,朱雄英也不想太多的干涉。名义上归名义上,不代表朱雄英就真的很在意这些事情。
还是本分一点比较好,如果是遇到了一些比较特殊的事情,朱雄英其实也不在意能够稍微的做点事情,小范围的去实现自己的一些治国理念、施政纲领。
“英儿,此去北平,你首先要做的是建都、建城。”朱标看着朱雄英,认真说道,“这是头等大事,莫要耽搁了。”
看到朱雄英点头,朱标继续说道,“津门卫你也要多上心,不管是出征东瀛还是高丽,津门卫的漕运都是重中之重。我大明迁都北平,天津卫更是重要,不可耽搁。”
看着朱雄英,朱标再问道,“燕云之地离中原故土许久,且元末大乱。中原一带是元军和红巾军也主要在这一带争锋,山东、河南多是无人之地,河北诸处,兵后田荒、居民鲜少。你可知道,如今我大明科举之事?”
看到朱雄英点头,朱标叹了口气说道,“北地文风不胜,前两年科举,三甲俱是南方仕子,这些年科举,南方仕子在科举占七成以上。这可不好,北方仕子多有怨怼。”
其实在洪武年间人心的向背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现如今还有文人多不仕的局面。尤其是在北地,不少士大夫分子忠于元朝,不肯与明朝合作,文人们多有不欲仕者、以不忘故国也。
这些人的故国,自然就是元朝了。
而且在明朝恢复科举制度后,由于南方人垄断了科举入仕的阶梯,引起了北方士人对元朝的怀念。
元朝规定,各地选三百人赴会试,中选者一百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各二十五人。另外会试的三百人中,汉人和南人也是各占七十五名。
南北方的对立,在这个时候也是比较强烈的。要不是辽东的纳哈出被收服,以及在捕鱼儿海大破北元,使得北元残余势力基本上失去了被明朝北方的威胁,说不定不少北地的不少人心里还想着他们的故国呢。
这就是现实,现在北方很多人根本不认同自己汉人的身份,对于明朝的归属感根本不强。
披发左衽,对于北方的人来说也习惯了。
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人约为父子,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此后的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距离这段历史已经过去五百年了。
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他们统治了北地太久,北地的汉人在一代代的异族统治下已经失去了汉家的传统,习惯了异族的统治了。
对于朱雄英来说,接下来肯定是需要考虑北地的归属感问题,自然少不了也要好好的教训一番那些对于北元心生向往的文人仕子,或者是那些地方豪强。
这不是说有刀子就行,不是说手里兵强马壮就好,人心向背这样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立竿见影就有所改变的,移风易俗这样的事情更是需要比较长久的时间才能见到一些成效。
老朱兴冲冲的来了,对朱雄英说道,“英儿,随咱去御马监,咱给你找来了几匹宝马。”
朱雄英乐了,懒洋洋的说道,“皇爷爷,孙儿的眼界很高,若不是宝马,孙儿可看不上。”
老朱拉着朱雄英的胳膊,颇为激动,“给你一匹汗血马,这总可以了吧?”
汗血宝马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从汉朝进入我国一直到元朝,曾兴盛上千年。只是现如今,汗血马的数量锐减,起码是在大明锐减。
其实也是因为汗血马虽然速度较快,但是它体形纤细,相对说起来负重能力不强。再加上引种—杂交—改良—回交—消失等原因,汗血马在中国的数量越来越少。
蒙古马又耐粗饲,非常适合大面积的培养骑兵,汗血马的地位自然更加下降了。
老朱可不管那么多,他的宝贝孙儿又不是上战场亲自厮杀,当然需要高头大马。平时朱雄英也骑马,蒙古马、河曲马、铁蹄马等等,都是朱雄英此前的坐骑,供他练习骑术。
“咱是没想到,有了这么好的马!”老朱喜笑颜开,对朱雄英说道,“还是咱的英儿有福气,眼看着要去北平了,有着这般好马!”
朱雄英笑嘻嘻的,挺期待,“皇爷爷,那这次孙儿就不客气了。”
“你牵走了,皇爷爷才开心!”老朱很开心,对朱雄英说道,“咱孙儿就是少年英豪,就该骑最好的马!”
跟着一起去御马监的朱标酸溜溜的,以前这些最好的,都是我的!
朱玥也不高兴,也十分不理解,“皇兄,皇爷爷最疼你了!为什么要你去那苦寒之地,为什么不是允炆?”
“你们皇兄是皇太孙,这是我的责任。”看着两个妹妹,朱雄英说道,“若是允炆去了北平,那才是你们该操心的时候。莫要多想,这是皇爷爷锻炼我。”
看着两个妹妹,朱雄英继续说道,“你们大概也知道,以后势必是要迁都的。我先过去建城、修皇城,这可是大事,其他人皇爷爷、父王不放心,只能是我去了。”
朱曦和朱玥其实多少也是能理解的,毕竟出身皇家,不可能连这些道理也不理解。
只是理解归理解,可是看到皇兄要离开应天府远去北平,心里肯定是舍不得的,会十分担心。
看着两个妹妹要哭,朱雄英想起来了什么,“等咱修好了皇城,你们就去北平。到时候把允熥也带着,咱现在给你们写圣旨。”
朱曦和朱玥无语了,她们的皇兄掏出来了好几份盖着天子印玺的圣旨,都是空的。
朱雄英一边写,一边说道,“若是在宫里待的不开心,就去北平找我。圣旨是我写的,父王和皇爷爷就算骂也是骂我。”
朱曦酸溜溜的说道,“皇爷爷才舍不得骂你,若是我们到时候拿出来圣旨,依皇爷爷的性子,就算是为了维护你的体面,他也不会说什么。”
那可不,这道理就算是朱曦都能看出来,其他人估计也是可以看出来。毕竟这空白圣旨都给了,而且朱雄英也大咧咧的开始起草圣旨了,这就能说明朱雄英有恃无恐了。
矫昭什么的,自作聪明算得上是矫昭。可是这是正儿八经的圣旨,就不是矫昭了!
其实朱曦和朱玥何尝不明白,她们的皇兄给了圣旨,就是担心她们在应天府过的不开心,所以帮她们找了个退路。毕竟朱雄英一旦离开应天府,她们在皇宫里的待遇会下降。
吕氏现在的地位还算稳固,不是说朱允炆的体面,而是朱标的后宫里没有太多妃嫔,吕氏是比较受宠的。
至于老朱的性子,重男轻女这一点就足够了。就算是朱允熥,老朱其实也不是特别的关注。在老朱的眼里,亲孙子始终只有一个。就像对待儿子一般,亲儿子也只是朱标而已。
对于这一次皇太孙要去北平,越来越多的消息传了出来,不少文武勋贵这个时候的想法也多了起来。
和皇帝打擂台,那不只是嫌自己活腻了,那是全家族都活腻了。迁都这样的事情都让皇太孙去坐镇,这也说明了皇太孙的地位之稳固。
老朱封朱雄英为上将军,账下颍国公傅友德、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景隆、魏国公徐允恭。佐以南雄侯赵庸、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航海侯张赫、舳舻侯朱寿、沈阳侯察罕......
这是兵强马壮,更何况朱雄英还带着以工部为主要班底的六部,哪怕基本上都是侍郎、郎中这样级别的文官,但是也不算小了。
这几乎就是一个袖珍版的小朝廷,让朱雄英一起带去北平不说。
朱雄英不只是手底下有着一大票兵马,他也辖北平、西安府、太原府、大同府、辽东等地,这就是军政一把抓。
这是真正的军政一把抓,那些藩王就藩,理论上是不许插手当地的政务的。但是朱雄英这一次不一样,不只是节制一些统兵大将,就算是这些地方政务也都可以管。
可以管和愿不愿意管,那是两回事。
其实朱雄英很清楚,他暂时没有太多的心思去插手当地的政务,虽然天高皇帝远的,老朱也确实给了他名义上插手政务的职权。不过朱雄英更多的,还是觉得自己只需要建好都城就行。
不只是当地的政务,就算是兵权,朱雄英也不想太多的干涉。名义上归名义上,不代表朱雄英就真的很在意这些事情。
还是本分一点比较好,如果是遇到了一些比较特殊的事情,朱雄英其实也不在意能够稍微的做点事情,小范围的去实现自己的一些治国理念、施政纲领。
“英儿,此去北平,你首先要做的是建都、建城。”朱标看着朱雄英,认真说道,“这是头等大事,莫要耽搁了。”
看到朱雄英点头,朱标继续说道,“津门卫你也要多上心,不管是出征东瀛还是高丽,津门卫的漕运都是重中之重。我大明迁都北平,天津卫更是重要,不可耽搁。”
看着朱雄英,朱标再问道,“燕云之地离中原故土许久,且元末大乱。中原一带是元军和红巾军也主要在这一带争锋,山东、河南多是无人之地,河北诸处,兵后田荒、居民鲜少。你可知道,如今我大明科举之事?”
看到朱雄英点头,朱标叹了口气说道,“北地文风不胜,前两年科举,三甲俱是南方仕子,这些年科举,南方仕子在科举占七成以上。这可不好,北方仕子多有怨怼。”
其实在洪武年间人心的向背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现如今还有文人多不仕的局面。尤其是在北地,不少士大夫分子忠于元朝,不肯与明朝合作,文人们多有不欲仕者、以不忘故国也。
这些人的故国,自然就是元朝了。
而且在明朝恢复科举制度后,由于南方人垄断了科举入仕的阶梯,引起了北方士人对元朝的怀念。
元朝规定,各地选三百人赴会试,中选者一百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各二十五人。另外会试的三百人中,汉人和南人也是各占七十五名。
南北方的对立,在这个时候也是比较强烈的。要不是辽东的纳哈出被收服,以及在捕鱼儿海大破北元,使得北元残余势力基本上失去了被明朝北方的威胁,说不定不少北地的不少人心里还想着他们的故国呢。
这就是现实,现在北方很多人根本不认同自己汉人的身份,对于明朝的归属感根本不强。
披发左衽,对于北方的人来说也习惯了。
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人约为父子,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此后的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距离这段历史已经过去五百年了。
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他们统治了北地太久,北地的汉人在一代代的异族统治下已经失去了汉家的传统,习惯了异族的统治了。
对于朱雄英来说,接下来肯定是需要考虑北地的归属感问题,自然少不了也要好好的教训一番那些对于北元心生向往的文人仕子,或者是那些地方豪强。
这不是说有刀子就行,不是说手里兵强马壮就好,人心向背这样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立竿见影就有所改变的,移风易俗这样的事情更是需要比较长久的时间才能见到一些成效。
老朱兴冲冲的来了,对朱雄英说道,“英儿,随咱去御马监,咱给你找来了几匹宝马。”
朱雄英乐了,懒洋洋的说道,“皇爷爷,孙儿的眼界很高,若不是宝马,孙儿可看不上。”
老朱拉着朱雄英的胳膊,颇为激动,“给你一匹汗血马,这总可以了吧?”
汗血宝马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从汉朝进入我国一直到元朝,曾兴盛上千年。只是现如今,汗血马的数量锐减,起码是在大明锐减。
其实也是因为汗血马虽然速度较快,但是它体形纤细,相对说起来负重能力不强。再加上引种—杂交—改良—回交—消失等原因,汗血马在中国的数量越来越少。
蒙古马又耐粗饲,非常适合大面积的培养骑兵,汗血马的地位自然更加下降了。
老朱可不管那么多,他的宝贝孙儿又不是上战场亲自厮杀,当然需要高头大马。平时朱雄英也骑马,蒙古马、河曲马、铁蹄马等等,都是朱雄英此前的坐骑,供他练习骑术。
“咱是没想到,有了这么好的马!”老朱喜笑颜开,对朱雄英说道,“还是咱的英儿有福气,眼看着要去北平了,有着这般好马!”
朱雄英笑嘻嘻的,挺期待,“皇爷爷,那这次孙儿就不客气了。”
“你牵走了,皇爷爷才开心!”老朱很开心,对朱雄英说道,“咱孙儿就是少年英豪,就该骑最好的马!”
跟着一起去御马监的朱标酸溜溜的,以前这些最好的,都是我的!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