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二章 冯铨的苦心
作者:傲骨铁心 更新:2022-02-19 04:04
,最快更新大流寇 !
冯铨所言对于被困的满清中央而言,未必不是一条出路。
如今京师被围,摄政王大军音讯不通,英亲王大军又远在千里之外,若是北京竭力抵抗,一旦顺军破城必倾尽报复,届时不仅满清朝廷不在,京中的二十几万八旗家眷也一定会被穷凶报复的顺军屠戮一空。
如此一来,即便摄政王大军同英亲王大军还在,也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没有了朝廷,没有了地盘的两支大军恐怕不是被顺军剿灭,就是成为中国的流寇,亦或树倒猢狲散各寻出路了。
所以,要是能同顺军谈判,大清就此出关,于八旗之元气便能大大保存,他日仍可再图中国。
范文程颇是心动。
他虽是清军入关欲征服中国成为汉人之主的重要推手,但此一时彼一时,眼下不仅无法征服中国,更要面临亡国危险,那当然就要改换思路,为大清谋取最好的结局。
诚如汉人有句话说的那般——退一步海阔天空。
历史上,八旗可是四进关,四出关的。
“父亲,这倒不失是个法子。”
年纪轻轻的范承谟对冯大学士的建议很是赞同,北京也好,北直也好,甚至是中国的北方也好,如今都是残破不堪,没有江南钱粮输入维持,大清纵是占据北方也难以为继,不如出关让汉人们自个去争,等他们打得头破血流之时,大清再伺机而动再次入关便是。
这顺贼,不也是二进北京么!
同顺军和谈,范文程认为是可行的,但如冯铨所说要让皇帝去帝号,降称满洲国主,这个条件他怕满洲那边不会答应。
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满洲从建州变成后金,又从后金变成大清,实现了地方政权向中央政权的大转变,这一转变是三十年来无数满洲勇士用鲜血取得的,或者说大清皇帝这一称号是所有八旗将士共同的努力,这个皇帝称号不仅仅是爱新觉罗一家的荣耀,更是所有八旗将士的荣耀。
突然间要放弃这一荣耀,不仅是对大清国势的严重打击,也是对八旗将士心理的重创。
就好像一个人努力了一辈子好不容易攒下万贯家财,可一夜之间却被一场大火烧得精光,于这人而言,那便是彻底失去了一切,也是被彻底抽走了所有精力。
入关容易,出关难啊。
当年为了抵消建州将士对明朝的恐惧,太祖皇帝费了多大的功夫,打了多少硬仗才让建州将士对明军建立必胜的信心。
太宗皇帝更是带着八旗同明朝打了十几年,才建立起清明分庭抗礼的局面。
如今,却要放弃,有多少人会不甘心。
范文程眉头微皱,沉默不语。
他知道冯铨让大清去皇帝尊号是为了给城外的顺军一个“台阶”,也是外交谈判不利一方的示弱法,从而通过示弱换取东山再起的机会,可内心里这位替大清出谋划策二十年的大学士总觉不甘。
冯铨却进一步言,此办法不但能保存大清的元气,更能起到坐山观虎斗的效果。
大意是关内不是他大顺一家,还有朱明和张献忠的大西。
而大清当初能够入山海关,不是因为八旗将士有多悍勇攻破了那天下第一雄关,完全是李自成和吴三桂内斗导致的结果。
眼下局势对大清不利,便当果断抽身出关,将北方的烂摊子丢给大顺,而清军一旦出关,那大顺接下来必然是要统一中国,那不可避免的就要和朱明以及张献忠的大西发生冲突。
这样一来,便等于关内的汉人又自乱起来,短时间内大顺根本不可能抽出手对付关外的大清,大清便可借这时间休养生息,等待如同吴三桂开关的再一次机会出现。
形势甚至有点像崇祯朝,顺贼成了朱明,朱明成了李闯,张献忠还是那个张献忠。
不变的还是纷争的关内,还是残破的北方。
大清占不住,你大顺就能占住了?
冯大学士滔滔不绝,所讲有理有据,且切合时事,莫说范文程听得在理,就是冯大学士自个也觉得他这方法举世无双。
看上去,也是这位冯大学士一心为大清谋算,然而私心里,这位当年的东林党、后来的阉党却是在给大清喂毒药。
只要清廷上层就和谈进行讨论,北京城就彻底完了。
因为,所谓和谈就是分裂——人心的分裂。
一旦范文程动心将此提议上奏,冯铨断定满洲王公大臣们肯定会有人支持这一方案,相应的也会有人反对这一方案。
值此北京危难之际,城中不是同仇敌忾共同对付外敌,反而是就战还是和发生争执,这本身就是亡国之象。而上层的风向不可避免会影响到下层,都不知道是走还是留的满洲八旗兵们又有多少人愿意死战到底,更不用说那些汉人披甲阿哈们了。
要是顺军进逼得厉害,说不定这北京城中还会发生真满洲的内讧。
无论结果是什么,于城外的顺军都是有利,于他冯铨更是有利。
可谓是只凭一张嘴就瓦解分裂了北京守军,大顺陆皇帝岂能不对他刮目相看。
当然,冯铨还是希望清廷能够识趣一点,主动出关,这样他冯大学士的功绩就更加璀璨。
不费大顺一兵一卒,就说动满清让出北京主动出关,这功绩,大顺不给他冯大学士封个伯爵,恐怕自个都不好意思。
“章京,此事当及早定夺,迟则恐连遣使机会都没有啊!”冯铨言辞恳切。
范文程一阵沉思,北京城中是有谈判条件的,因为城中尚有八千真满洲连同两万余披甲阿哈,北京城又是天下最为坚固高大的城池,若顺军不愿和谈一心强攻要覆没大清,于城中满洲而言便是亡国灭种之战,届时不须动员抵抗也必激烈。
那顺军再是兵强马壮,想要夺下抵抗激烈的北京城,肯定要伤筋动骨,这恐怕是南方明朝乐于看到的。
现在若通过和谈不必折损过多兵马入主北京,顺军方面没有理由非要让士卒无谓伤亡,在北京损兵折将。
范文程决定和谈,他一人上书份量略微不足,便找到了另一位汉官重臣宁完我。
听了范文程所说和谈之事,宁完我久久未语,半响深叹一口气道:“便是和谈成功,恐怕我大清再无入关之日。”
冯铨所言对于被困的满清中央而言,未必不是一条出路。
如今京师被围,摄政王大军音讯不通,英亲王大军又远在千里之外,若是北京竭力抵抗,一旦顺军破城必倾尽报复,届时不仅满清朝廷不在,京中的二十几万八旗家眷也一定会被穷凶报复的顺军屠戮一空。
如此一来,即便摄政王大军同英亲王大军还在,也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没有了朝廷,没有了地盘的两支大军恐怕不是被顺军剿灭,就是成为中国的流寇,亦或树倒猢狲散各寻出路了。
所以,要是能同顺军谈判,大清就此出关,于八旗之元气便能大大保存,他日仍可再图中国。
范文程颇是心动。
他虽是清军入关欲征服中国成为汉人之主的重要推手,但此一时彼一时,眼下不仅无法征服中国,更要面临亡国危险,那当然就要改换思路,为大清谋取最好的结局。
诚如汉人有句话说的那般——退一步海阔天空。
历史上,八旗可是四进关,四出关的。
“父亲,这倒不失是个法子。”
年纪轻轻的范承谟对冯大学士的建议很是赞同,北京也好,北直也好,甚至是中国的北方也好,如今都是残破不堪,没有江南钱粮输入维持,大清纵是占据北方也难以为继,不如出关让汉人们自个去争,等他们打得头破血流之时,大清再伺机而动再次入关便是。
这顺贼,不也是二进北京么!
同顺军和谈,范文程认为是可行的,但如冯铨所说要让皇帝去帝号,降称满洲国主,这个条件他怕满洲那边不会答应。
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满洲从建州变成后金,又从后金变成大清,实现了地方政权向中央政权的大转变,这一转变是三十年来无数满洲勇士用鲜血取得的,或者说大清皇帝这一称号是所有八旗将士共同的努力,这个皇帝称号不仅仅是爱新觉罗一家的荣耀,更是所有八旗将士的荣耀。
突然间要放弃这一荣耀,不仅是对大清国势的严重打击,也是对八旗将士心理的重创。
就好像一个人努力了一辈子好不容易攒下万贯家财,可一夜之间却被一场大火烧得精光,于这人而言,那便是彻底失去了一切,也是被彻底抽走了所有精力。
入关容易,出关难啊。
当年为了抵消建州将士对明朝的恐惧,太祖皇帝费了多大的功夫,打了多少硬仗才让建州将士对明军建立必胜的信心。
太宗皇帝更是带着八旗同明朝打了十几年,才建立起清明分庭抗礼的局面。
如今,却要放弃,有多少人会不甘心。
范文程眉头微皱,沉默不语。
他知道冯铨让大清去皇帝尊号是为了给城外的顺军一个“台阶”,也是外交谈判不利一方的示弱法,从而通过示弱换取东山再起的机会,可内心里这位替大清出谋划策二十年的大学士总觉不甘。
冯铨却进一步言,此办法不但能保存大清的元气,更能起到坐山观虎斗的效果。
大意是关内不是他大顺一家,还有朱明和张献忠的大西。
而大清当初能够入山海关,不是因为八旗将士有多悍勇攻破了那天下第一雄关,完全是李自成和吴三桂内斗导致的结果。
眼下局势对大清不利,便当果断抽身出关,将北方的烂摊子丢给大顺,而清军一旦出关,那大顺接下来必然是要统一中国,那不可避免的就要和朱明以及张献忠的大西发生冲突。
这样一来,便等于关内的汉人又自乱起来,短时间内大顺根本不可能抽出手对付关外的大清,大清便可借这时间休养生息,等待如同吴三桂开关的再一次机会出现。
形势甚至有点像崇祯朝,顺贼成了朱明,朱明成了李闯,张献忠还是那个张献忠。
不变的还是纷争的关内,还是残破的北方。
大清占不住,你大顺就能占住了?
冯大学士滔滔不绝,所讲有理有据,且切合时事,莫说范文程听得在理,就是冯大学士自个也觉得他这方法举世无双。
看上去,也是这位冯大学士一心为大清谋算,然而私心里,这位当年的东林党、后来的阉党却是在给大清喂毒药。
只要清廷上层就和谈进行讨论,北京城就彻底完了。
因为,所谓和谈就是分裂——人心的分裂。
一旦范文程动心将此提议上奏,冯铨断定满洲王公大臣们肯定会有人支持这一方案,相应的也会有人反对这一方案。
值此北京危难之际,城中不是同仇敌忾共同对付外敌,反而是就战还是和发生争执,这本身就是亡国之象。而上层的风向不可避免会影响到下层,都不知道是走还是留的满洲八旗兵们又有多少人愿意死战到底,更不用说那些汉人披甲阿哈们了。
要是顺军进逼得厉害,说不定这北京城中还会发生真满洲的内讧。
无论结果是什么,于城外的顺军都是有利,于他冯铨更是有利。
可谓是只凭一张嘴就瓦解分裂了北京守军,大顺陆皇帝岂能不对他刮目相看。
当然,冯铨还是希望清廷能够识趣一点,主动出关,这样他冯大学士的功绩就更加璀璨。
不费大顺一兵一卒,就说动满清让出北京主动出关,这功绩,大顺不给他冯大学士封个伯爵,恐怕自个都不好意思。
“章京,此事当及早定夺,迟则恐连遣使机会都没有啊!”冯铨言辞恳切。
范文程一阵沉思,北京城中是有谈判条件的,因为城中尚有八千真满洲连同两万余披甲阿哈,北京城又是天下最为坚固高大的城池,若顺军不愿和谈一心强攻要覆没大清,于城中满洲而言便是亡国灭种之战,届时不须动员抵抗也必激烈。
那顺军再是兵强马壮,想要夺下抵抗激烈的北京城,肯定要伤筋动骨,这恐怕是南方明朝乐于看到的。
现在若通过和谈不必折损过多兵马入主北京,顺军方面没有理由非要让士卒无谓伤亡,在北京损兵折将。
范文程决定和谈,他一人上书份量略微不足,便找到了另一位汉官重臣宁完我。
听了范文程所说和谈之事,宁完我久久未语,半响深叹一口气道:“便是和谈成功,恐怕我大清再无入关之日。”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