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平衡之术
作者:徐狂 更新:2021-12-19 21:08
坤宁宫。
已然入夜了,侧殿书房里,四盏宫灯将屋内照的一片光亮,徐氏凝神看着桌案上的纸张。
笑呵呵的李高炽坐在一旁看热闹,李高煦和李允熥都有点不自在……因为徐氏正在检查作业,这些时日两人抄的史书。
简直了,从《史记》开始,《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一路抄到《宋史》、《金史》、《辽史》。
也就是《元史》是本朝编纂,放在翰林院里还没来得及出版……不然也得抄!
“陛下这笔字……”徐氏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想了想才说:“陛下常年习武,字体古拙劲正,刚强有力,不如习魏碑吧,正巧原燕王府中有《张猛龙碑》、《郑文公碑》。”
练字……李允熥有点接受不能。
这笔字太差劲,能怪我吗?
那是前身的锅好不好,不好好练字就知道习武!
而自己……前世天天手机电脑,就练了练自己的名字准备给疯狂的粉丝签名,可惜没用上……还没名声大噪就穿越了!
“四婶,其实侄儿是故意写成这样的。”李允熥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现在侄儿也就能在武英殿签字盖印了,这笔字……朝中还真没人能假冒!”
李高炽忍俊不禁,“陛下说的是,模仿陛下笔迹……的确是强人所难。”
“今日三妹来了趟,听说她每日督促陛下早朝,碑文明日送去乾清宫,就让三妹督促陛下练字吧。”徐氏现在也聪明了,压根不理会李允熥的胡说八道。
将一卷纸移开,徐氏将另一卷纸放在眼前,“高煦这倒是……”
“老九,这真的是你抄的?”李允熥刻意用阴森森的语调发问。
李高煦脸都不红,“每日抄史,直至深夜。”
“狗……”
“母亲责罚,必然亲手誊抄。”李高炽义正言辞,“陛下,九弟绝不会让他人代为誊抄!”
李允熥简直了……不是你告诉我,李高煦那厮特地找了模仿他字迹的人吗?
现在居然反口了?!
你什么时候和李高煦穿一条裤子了?!
但下一刻,李允熥反应过来了,徐氏责罚儿子都是以抄书为手段……李高炽总不会从不犯错吧?
八成这死胖子也有枪手呢,这是怕祸延己身呢!
被吓了跳的李高煦盯着李允熥,冷笑道:“母亲可知,今日午后,陛下亲手殴打中书舍人,官袍上还有脚印呢,多有朝臣不忿,说不定明日就有御史上书了。”
李允熥暗骂两句,这货真是心胸狭窄,报仇都不带转身的……不过这也是他想看到的,不然为什么要特地在刘璟衣服上留个脚印?
“杨应能?”李高炽有些惊诧,“陛下,杨应能原为吴王府教授,还是陛下亲自召来的……”
“不是杨应能,今日新增了位中书舍人。”
“噢噢噢……诚意伯家的那位……”李高炽立即反应过来,“噢噢噢……原谷王府的长史啊。”
李高炽、李高煦都心知肚明,陛下是为了谷王那件事撒气呢……前日茹瑺说漏了嘴,陛下当时就气的直拍桌子,这是把刘璟拎过来泄愤。
看徐氏投来不悦的视线,李允熥委屈道:“四婶不让侄儿去校场演武……也只能小惩大诫了,也没怎么动手……”
“他密报皇兄,害得侄儿现在……念在往日交情,也就踹了几脚而已。”
徐氏深深吸了口气,“陛下身为天下之主……罢了,罢了!”
“四婶,要不换衡王……”李允熥小心翼翼的试探,“侄儿就藩苏州……不,松江怎么样?”
徐氏面无表情的说:“罢了,继续抄史吧,而且用魏碑文抄。”
李高煦忍不住扑哧笑出来了,让你坑我,现在爽了吧?!
“刘璟原为谷王府长史,正五品,陛下召其为中书舍人,正七品,实在不合适。”李高炽侃侃而谈,“总归曾被皇组父赞誉,又是诚意伯后人,不好太过苛待,今日陛下此举实在轻佻。”
李高煦难得附和道:“不召其入朝还好,召为中书舍人,的确不妥。”
“六哥老九的意思……一撸到底可以,但降了品级不行?”
李高炽、李高煦都不吭声了,虽然事实就是这样,但这话听起来怎么就那么古怪呢?
徐氏叹了口气,挥手道:“坐下说话。”
李允熥主动去搬了两个圆凳来,“四婶,今日阿锦过来说些什么?”
听到这个称呼,李高炽、李高煦都有点龇牙咧嘴,不知道的还以为夫妻情深呢,哪里知道丈夫到现在都进不了卧室。
“三妹说了,陛下认床,准备把床搬到武英殿侧殿去!”徐氏没好气的如此说,惹得李高煦嗤笑。
李高煦这个人,战场搏杀勇猛,脑子也够用,更有野心,但却是个喜则雀跃,怒则拔刀的人,相对来说心思比较浅。
而李高炽是个老银币,什么时候脸上都带着笑,城府很深,这一个多月内在拉拢朝臣上的效果比李高煦好得多,燕王府内人来人往,而且还将好几位朝臣从狱中捞出来。
徐氏正色道:“你们也接到军报了,留守北平燕王府的侍卫已然急信抵达金陵,三万蒙古大军南下,肆虐北疆,燕军北上,乃必然之责……”
“四婶……”李允熥迟疑道:“这等事,侄儿还是回避吧。”
“此乃国事,陛下何须回避?”李高炽笑呵呵的说:“待会儿还要请陛下查漏补缺呢。”
李允熥在心里暗骂……国事我就不用回避?
你们商量的国事难道不是和你们自己息息相关吗?
李高煦咳嗽两声,“燕军北上抵御蒙古大军,的确是应有之义。”
这厮也不反对,李允熥差不多懂了……八成这三位已经商量好了,只是通报而已。
“那我……”
“陛下请安坐。”徐氏叹道:“如今金陵局势复杂难言,两方混战……应天府人口流失,多少村落无人烟……”
“五年大战,谁是谁非,已经不重要了。”
“此刻,当携手并进,力挽国事。”
“太组皇帝定下燕王、宁王守边,此策不可更改。”
“陛下,拟调三万燕军,另从龙潭大营中,选五万精锐,一同北上,汇合北地兵力,理应能驱逐蒙军。”
李允熥眨眨眼,立即想明白了其间缘由……为什么要拉着自己说这件事了。
两个多月前,李棣率军过江,先后收拢之前败军降卒以及举军来降的平江伯陈瑄,麾下大军约莫六七万战卒,调动三万北上,差不多是燕军的一半,说不上主力,但也不能算是偏师。
但于此同时,燕王一脉也提出了要求,调动五万官军一同北上。
如今对燕王一脉威胁最大的是一直驻守在龙潭的十余万大军,其中一部分是徐辉组麾下,一部分是梅殷从淮安府带回来的。
虽然名义上是十余万大军,但战力相对比较弱,毕竟之前五年,多少战力强横的大军都已经填进那个无底洞了,调动五万,而且是相对比较强的五万精锐……那留下来的,基本上什么都做不了了。
李允熥听丘松说过,当日徐辉组、梅殷率军从龙潭进击,李高煦亲自领骑兵冲阵……几乎踏破敌阵,这种场景在之前五年内,其实是很少出现的,反而是李棣经常陷入阵中,张辅的父亲张玉就是如此阵亡。
当然了,徐辉组未必会同意这个条件……所以,徐氏母子三人才对李允熥透露内情。
换句话说,他们是想让李允熥去劝说徐辉组、铁选、常升等人。
李允熥开始还在装傻,但李高煦不耐烦的说:“若是他们不肯出军,那大家都在金陵等着,等着蒙古大军一直打到金陵!”
“老九啊老九,你觉得他们会听我的?”李允熥苦口婆心道:“舅舅一直就看不上我,大舅子更是看不上我!”
一个是舅舅,一个是大舅子……李高煦愣了下才反应过来,断然道:“那就要看陛下了,母亲和大舅商量过!”
嗯,这个舅舅和刚才那个舅舅不是一回事。
其实这个处置方案对李允熥比较有利……相对来说能保持金陵城内以及朝局上的平衡性,在他这个皇帝还是傀儡皇帝的时候,任何破坏平衡的事件发生,最危险的就是他这个坐在皇位上的人。
“魏国公不同意?”李允熥问了句,又追问道:“老九,你让我去劝……总得给我交个底吧,魏国公为什么不同意?”
一旁的李高炽挠挠头,“是我去说的……大舅一扭头就走了。”
李允熥出了会儿神,转头看向徐氏,“四婶,这事儿……侄儿倒是觉得挺好,抵御蒙古,总不能全让燕王府扛着,朝中理应出兵,但打战那是要花钱的……”
“我们没钱。”李高煦斩钉截铁道:“开拔北上,耗用粮草,还有武器铠甲,全都得朝中户部,工部拨出。”
“一毛不拔啊?”李允熥抽抽嘴角,“那谁领军?”
这个问题问出口,书房内一片死一般的寂静。
徐氏微微叹息,视线在两个儿子之间来回打转,她难以抉择,这也是她不能做出选择的选择。
无论让哪个领军北上,让哪个留在金陵,都必定会有一个埋怨自己偏心……而自己能压得住两个儿子,能保持朝中如今的局势,主要凭借的就是前燕王正妃,和李高煦、李高炽母亲的身份。
一旦出现了偏心,难道还指望儿子不会反抗吗?
徐氏熟读史书,父亲徐达一代名将也通晓权谋,是洪武一朝难得善始善终的,更有李棣这样的丈夫。
她心里很清楚,两个儿子的眼睛都盯着那张皇位,要不是自己急行南下,李高煦怕是登基大典都办完了,而长子李高炽也盯着皇位,但最怕的是李高煦登上皇位。
皇权之争,父子、兄弟、叔侄,什么都是浮云,难道母子就能例外?
沉默了好久之后,李高煦咳嗽两声,“今日早朝,朝臣都说……抵御蒙古南侵,是燕王府之责。”
“为兄如今继承燕王位,但二弟难道不是父亲之子?”李高炽勉强笑道:“二弟也知晓,为兄不善战事,只怕还要二弟……”
“不善战事?”李高煦嗤笑道:“不善战事……好像五日前,大哥邀平江伯赴宴,两人小宴……大哥也不让我作陪?”
这是李高煦在嘲讽李高炽口不应心,暗地里拉拢平江伯陈瑄……这代表着李高炽正在向军中伸手,这是前者不想看到的。
陈瑄举军投降使燕军顺利度过长江进逼金陵,虽然立下大功,其实他在燕军中地位并不高,资历……可能就没有比他低的了,最终能封爵平江伯,一方面是因为他代表着降将,另一方面是因为燕王李高炽为其出力。
李允熥一边看戏,一边在心里琢磨,领军北上,其实是有好有坏。
若是李高炽领军,好处是,有可能收复部分燕军将领,毕竟名正言顺,如此日后就对李高煦会产生不小的威胁。
毕竟李高炽最缺的就是军方的支持。
坏处也很明显,驱逐蒙古大军之后,李高炽可能会坐镇北平,远离金陵这个正治中心,很多事都难以插手,说不定哪天就听到李高煦篡位登基的消息了。
但现在李高炽坚持不肯走,有可能是盯着皇位,但更可能是怕李高煦篡位。
而李高煦也不肯走……这就值得玩味了。
难道李高煦有短时间内动手的打算?
换个人可能不会这么想,但偏偏李允熥是个穿越者,这位有时候脑子缺根弦啊!
历史上,宣宗继位,李高煦想起兵造反被生擒活捉,原本还只是被软禁而已,结果有一次宣宗李瞻基探望,李高煦也不知道怎么想的,伸脚把侄儿皇帝绊了一跤!
这是什么鬼操作啊!
最终宣宗下令,将李高煦关在铜钟里,用木柴堆满,放火生生烧死了李高煦。
典型的不作死就不会死!
书房内,徐氏转头呆呆的盯着灯罩里跳动的烛火,李高煦、李高炽兄弟俩你一句我一句,看似平淡,却是刀剑相向。
李允熥看看这个,瞄瞄那个……哎,一个雄壮英武,一个肥胖如猪,一个恨不得天天趋马奔驰,一个恨不得天天一步都不走!
几乎什么都是反的……天生的对头啊!
“咳咳,咳咳!”李允熥看看时辰不早了,“六哥,老九,你们慢慢谈……四婶,我先回去睡了。”
徐氏回过神来,脸上浮现出难以言喻的苦笑,“陛下再坐坐吧,你们都出去……一母同胞,一母同胞……”
“母亲!”
“母妃……”
李允熥咂咂嘴,今天才发现,李高炽一直称呼母亲,而李高煦一直称呼母妃!
这代表了什么呢?
是徐氏更疼爱长子李高炽,还是次子李高煦对徐氏更为敬重呢?
“出去。”
目送两个不省心的儿子出去,徐氏长长叹息,在书房里来回踱步,呃,已经是五月末了,天气越来越热,大伙儿都穿的比较清凉……李允熥的视线肆无忌惮的扫上扫下,特别是徐氏背过身显示蜜桃的时候。
“陛下欲选谁领军北上?”
“这等事……侄儿又做不了主。”李允熥诚恳的说:“主要是魏国公那边……以他的心思,只怕是希望老九领军,但老九决计不肯离开金陵。”
“六哥……继承燕王位,理应领军坐镇北平。”
接下来李允熥话锋一转,“但六哥一来无上阵经验,二来都两百斤了,多走几步路都大喘气呢,实在不太合适。”
在察觉到李高煦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动手的情况下,李允熥怎么可能让李高炽离开金陵……没有李高炽制衡,鬼知道李高煦会不会突然发疯!
“侄儿知道四婶……”
李允熥用低沉浑厚的嗓音低声道:“四叔和皇兄是叔侄,六哥和老九是一母同胞的兄弟……”
“天家少有亲情……”
“唐初武德年间,唐高组与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不以君臣见礼,而以父子相称,最终却酿成玄武门之变。”
借着烛光,李允熥清晰的看见徐氏脸上的泪痕……这是个有辅政之能,但心肠比较软的女人。
也是,如吕后、武则天那般的铁石心肠的女人……太少了,徐氏这样的才是正常标准。
徐氏身子突然微微颤抖,一双火热的大手扶在她的肩膀上。
“四婶先坐,侄儿出个馊主意……”
徐氏精神一震,都忘记了侄儿那双略为不规矩的手。
她虽然对这位侄儿皇帝比较失望,觉得金陵城内荒唐王爷的名声不算虚言,但也知道,这位侄儿并不是个蠢人……仅仅看其当日提出的那些条件,为双方谈判出的那些主意就知道了。
“燕军北上,乃必然之事,否则朝臣群起攻之,等于是将他们推给了魏国公。”
顿了顿,李允熥补充道:“四婶,魏国公可不是站在我这边的……也不知道皇兄到底是死是活……更不知道魏国公知不知内情。”
建文帝李允炆到底是死是活……这是盘旋在无数人脑海中的疑问,徐氏不禁微微颔首,她也知道,徐辉组选李允熥登基,实在是无奈之举,只要有一丝可能,都会找回李允炆。
“三万燕军,选五万官军精锐,共计八万大军北上,理应能击退蒙古,但日后尚需大军驻守北平,捍卫边疆。”
“六哥、老九都不肯离开金陵,不如从燕军中挑选一位大将领军。”
“记得老十二还在北平燕王府吧?”
所谓的老十二是前燕王李棣的第三个儿子,今年十八岁的李高燧。
徐氏脸上登时闪现喜色,“陛下是说……让丘福或者李能,再或几位侯爵领军北上,由高燧坐镇北平?!”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办法吗?”
“不错,不错!”徐氏来回走动,“陛下此言大善!”
李允熥提醒道:“四婶,就怕魏国公那边不同意。”
徐氏脚步一顿,“陛下明日可在文渊阁召见魏国公……若是他不肯,那臣妾也没办法了!”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徐辉组你要是不同意,那李高炽、李高煦肯定是不肯离开的,局势只会越来越糟糕,局势可能会失控……连徐氏这个母亲都未必能压制得住。
这是在放狠话啊!
看来刚才对这个女人的判断还要加上一句,虽然心肠软,但绝不是不通权谋!
李允熥明了的点点头,“侄儿愿为四婶尽力劝说。”
“陛下心思敏捷,颇有资质。”徐氏今夜第一次展颜笑道:“略为磨砺,他日必为一代明君。”
李允熥被这如春风一般的笑容晃了下眼,心想果然不愧是姐妹啊,妹妹美若天仙,做姐姐的虽然年近四旬,但风韵犹存。
呃,前世李允熥这位年纪不大的老戏骨之所以能冒出头,主要就是……所以,现在有点把持不住了。
咳嗽两声,李允熥笑道:“明君那是不敢想的……只求四婶能帮帮忙……侄儿真的认床!”
徐氏忍不住捂嘴发出银铃般的笑声,引得李允熥心神摇曳。
已然入夜了,侧殿书房里,四盏宫灯将屋内照的一片光亮,徐氏凝神看着桌案上的纸张。
笑呵呵的李高炽坐在一旁看热闹,李高煦和李允熥都有点不自在……因为徐氏正在检查作业,这些时日两人抄的史书。
简直了,从《史记》开始,《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一路抄到《宋史》、《金史》、《辽史》。
也就是《元史》是本朝编纂,放在翰林院里还没来得及出版……不然也得抄!
“陛下这笔字……”徐氏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想了想才说:“陛下常年习武,字体古拙劲正,刚强有力,不如习魏碑吧,正巧原燕王府中有《张猛龙碑》、《郑文公碑》。”
练字……李允熥有点接受不能。
这笔字太差劲,能怪我吗?
那是前身的锅好不好,不好好练字就知道习武!
而自己……前世天天手机电脑,就练了练自己的名字准备给疯狂的粉丝签名,可惜没用上……还没名声大噪就穿越了!
“四婶,其实侄儿是故意写成这样的。”李允熥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现在侄儿也就能在武英殿签字盖印了,这笔字……朝中还真没人能假冒!”
李高炽忍俊不禁,“陛下说的是,模仿陛下笔迹……的确是强人所难。”
“今日三妹来了趟,听说她每日督促陛下早朝,碑文明日送去乾清宫,就让三妹督促陛下练字吧。”徐氏现在也聪明了,压根不理会李允熥的胡说八道。
将一卷纸移开,徐氏将另一卷纸放在眼前,“高煦这倒是……”
“老九,这真的是你抄的?”李允熥刻意用阴森森的语调发问。
李高煦脸都不红,“每日抄史,直至深夜。”
“狗……”
“母亲责罚,必然亲手誊抄。”李高炽义正言辞,“陛下,九弟绝不会让他人代为誊抄!”
李允熥简直了……不是你告诉我,李高煦那厮特地找了模仿他字迹的人吗?
现在居然反口了?!
你什么时候和李高煦穿一条裤子了?!
但下一刻,李允熥反应过来了,徐氏责罚儿子都是以抄书为手段……李高炽总不会从不犯错吧?
八成这死胖子也有枪手呢,这是怕祸延己身呢!
被吓了跳的李高煦盯着李允熥,冷笑道:“母亲可知,今日午后,陛下亲手殴打中书舍人,官袍上还有脚印呢,多有朝臣不忿,说不定明日就有御史上书了。”
李允熥暗骂两句,这货真是心胸狭窄,报仇都不带转身的……不过这也是他想看到的,不然为什么要特地在刘璟衣服上留个脚印?
“杨应能?”李高炽有些惊诧,“陛下,杨应能原为吴王府教授,还是陛下亲自召来的……”
“不是杨应能,今日新增了位中书舍人。”
“噢噢噢……诚意伯家的那位……”李高炽立即反应过来,“噢噢噢……原谷王府的长史啊。”
李高炽、李高煦都心知肚明,陛下是为了谷王那件事撒气呢……前日茹瑺说漏了嘴,陛下当时就气的直拍桌子,这是把刘璟拎过来泄愤。
看徐氏投来不悦的视线,李允熥委屈道:“四婶不让侄儿去校场演武……也只能小惩大诫了,也没怎么动手……”
“他密报皇兄,害得侄儿现在……念在往日交情,也就踹了几脚而已。”
徐氏深深吸了口气,“陛下身为天下之主……罢了,罢了!”
“四婶,要不换衡王……”李允熥小心翼翼的试探,“侄儿就藩苏州……不,松江怎么样?”
徐氏面无表情的说:“罢了,继续抄史吧,而且用魏碑文抄。”
李高煦忍不住扑哧笑出来了,让你坑我,现在爽了吧?!
“刘璟原为谷王府长史,正五品,陛下召其为中书舍人,正七品,实在不合适。”李高炽侃侃而谈,“总归曾被皇组父赞誉,又是诚意伯后人,不好太过苛待,今日陛下此举实在轻佻。”
李高煦难得附和道:“不召其入朝还好,召为中书舍人,的确不妥。”
“六哥老九的意思……一撸到底可以,但降了品级不行?”
李高炽、李高煦都不吭声了,虽然事实就是这样,但这话听起来怎么就那么古怪呢?
徐氏叹了口气,挥手道:“坐下说话。”
李允熥主动去搬了两个圆凳来,“四婶,今日阿锦过来说些什么?”
听到这个称呼,李高炽、李高煦都有点龇牙咧嘴,不知道的还以为夫妻情深呢,哪里知道丈夫到现在都进不了卧室。
“三妹说了,陛下认床,准备把床搬到武英殿侧殿去!”徐氏没好气的如此说,惹得李高煦嗤笑。
李高煦这个人,战场搏杀勇猛,脑子也够用,更有野心,但却是个喜则雀跃,怒则拔刀的人,相对来说心思比较浅。
而李高炽是个老银币,什么时候脸上都带着笑,城府很深,这一个多月内在拉拢朝臣上的效果比李高煦好得多,燕王府内人来人往,而且还将好几位朝臣从狱中捞出来。
徐氏正色道:“你们也接到军报了,留守北平燕王府的侍卫已然急信抵达金陵,三万蒙古大军南下,肆虐北疆,燕军北上,乃必然之责……”
“四婶……”李允熥迟疑道:“这等事,侄儿还是回避吧。”
“此乃国事,陛下何须回避?”李高炽笑呵呵的说:“待会儿还要请陛下查漏补缺呢。”
李允熥在心里暗骂……国事我就不用回避?
你们商量的国事难道不是和你们自己息息相关吗?
李高煦咳嗽两声,“燕军北上抵御蒙古大军,的确是应有之义。”
这厮也不反对,李允熥差不多懂了……八成这三位已经商量好了,只是通报而已。
“那我……”
“陛下请安坐。”徐氏叹道:“如今金陵局势复杂难言,两方混战……应天府人口流失,多少村落无人烟……”
“五年大战,谁是谁非,已经不重要了。”
“此刻,当携手并进,力挽国事。”
“太组皇帝定下燕王、宁王守边,此策不可更改。”
“陛下,拟调三万燕军,另从龙潭大营中,选五万精锐,一同北上,汇合北地兵力,理应能驱逐蒙军。”
李允熥眨眨眼,立即想明白了其间缘由……为什么要拉着自己说这件事了。
两个多月前,李棣率军过江,先后收拢之前败军降卒以及举军来降的平江伯陈瑄,麾下大军约莫六七万战卒,调动三万北上,差不多是燕军的一半,说不上主力,但也不能算是偏师。
但于此同时,燕王一脉也提出了要求,调动五万官军一同北上。
如今对燕王一脉威胁最大的是一直驻守在龙潭的十余万大军,其中一部分是徐辉组麾下,一部分是梅殷从淮安府带回来的。
虽然名义上是十余万大军,但战力相对比较弱,毕竟之前五年,多少战力强横的大军都已经填进那个无底洞了,调动五万,而且是相对比较强的五万精锐……那留下来的,基本上什么都做不了了。
李允熥听丘松说过,当日徐辉组、梅殷率军从龙潭进击,李高煦亲自领骑兵冲阵……几乎踏破敌阵,这种场景在之前五年内,其实是很少出现的,反而是李棣经常陷入阵中,张辅的父亲张玉就是如此阵亡。
当然了,徐辉组未必会同意这个条件……所以,徐氏母子三人才对李允熥透露内情。
换句话说,他们是想让李允熥去劝说徐辉组、铁选、常升等人。
李允熥开始还在装傻,但李高煦不耐烦的说:“若是他们不肯出军,那大家都在金陵等着,等着蒙古大军一直打到金陵!”
“老九啊老九,你觉得他们会听我的?”李允熥苦口婆心道:“舅舅一直就看不上我,大舅子更是看不上我!”
一个是舅舅,一个是大舅子……李高煦愣了下才反应过来,断然道:“那就要看陛下了,母亲和大舅商量过!”
嗯,这个舅舅和刚才那个舅舅不是一回事。
其实这个处置方案对李允熥比较有利……相对来说能保持金陵城内以及朝局上的平衡性,在他这个皇帝还是傀儡皇帝的时候,任何破坏平衡的事件发生,最危险的就是他这个坐在皇位上的人。
“魏国公不同意?”李允熥问了句,又追问道:“老九,你让我去劝……总得给我交个底吧,魏国公为什么不同意?”
一旁的李高炽挠挠头,“是我去说的……大舅一扭头就走了。”
李允熥出了会儿神,转头看向徐氏,“四婶,这事儿……侄儿倒是觉得挺好,抵御蒙古,总不能全让燕王府扛着,朝中理应出兵,但打战那是要花钱的……”
“我们没钱。”李高煦斩钉截铁道:“开拔北上,耗用粮草,还有武器铠甲,全都得朝中户部,工部拨出。”
“一毛不拔啊?”李允熥抽抽嘴角,“那谁领军?”
这个问题问出口,书房内一片死一般的寂静。
徐氏微微叹息,视线在两个儿子之间来回打转,她难以抉择,这也是她不能做出选择的选择。
无论让哪个领军北上,让哪个留在金陵,都必定会有一个埋怨自己偏心……而自己能压得住两个儿子,能保持朝中如今的局势,主要凭借的就是前燕王正妃,和李高煦、李高炽母亲的身份。
一旦出现了偏心,难道还指望儿子不会反抗吗?
徐氏熟读史书,父亲徐达一代名将也通晓权谋,是洪武一朝难得善始善终的,更有李棣这样的丈夫。
她心里很清楚,两个儿子的眼睛都盯着那张皇位,要不是自己急行南下,李高煦怕是登基大典都办完了,而长子李高炽也盯着皇位,但最怕的是李高煦登上皇位。
皇权之争,父子、兄弟、叔侄,什么都是浮云,难道母子就能例外?
沉默了好久之后,李高煦咳嗽两声,“今日早朝,朝臣都说……抵御蒙古南侵,是燕王府之责。”
“为兄如今继承燕王位,但二弟难道不是父亲之子?”李高炽勉强笑道:“二弟也知晓,为兄不善战事,只怕还要二弟……”
“不善战事?”李高煦嗤笑道:“不善战事……好像五日前,大哥邀平江伯赴宴,两人小宴……大哥也不让我作陪?”
这是李高煦在嘲讽李高炽口不应心,暗地里拉拢平江伯陈瑄……这代表着李高炽正在向军中伸手,这是前者不想看到的。
陈瑄举军投降使燕军顺利度过长江进逼金陵,虽然立下大功,其实他在燕军中地位并不高,资历……可能就没有比他低的了,最终能封爵平江伯,一方面是因为他代表着降将,另一方面是因为燕王李高炽为其出力。
李允熥一边看戏,一边在心里琢磨,领军北上,其实是有好有坏。
若是李高炽领军,好处是,有可能收复部分燕军将领,毕竟名正言顺,如此日后就对李高煦会产生不小的威胁。
毕竟李高炽最缺的就是军方的支持。
坏处也很明显,驱逐蒙古大军之后,李高炽可能会坐镇北平,远离金陵这个正治中心,很多事都难以插手,说不定哪天就听到李高煦篡位登基的消息了。
但现在李高炽坚持不肯走,有可能是盯着皇位,但更可能是怕李高煦篡位。
而李高煦也不肯走……这就值得玩味了。
难道李高煦有短时间内动手的打算?
换个人可能不会这么想,但偏偏李允熥是个穿越者,这位有时候脑子缺根弦啊!
历史上,宣宗继位,李高煦想起兵造反被生擒活捉,原本还只是被软禁而已,结果有一次宣宗李瞻基探望,李高煦也不知道怎么想的,伸脚把侄儿皇帝绊了一跤!
这是什么鬼操作啊!
最终宣宗下令,将李高煦关在铜钟里,用木柴堆满,放火生生烧死了李高煦。
典型的不作死就不会死!
书房内,徐氏转头呆呆的盯着灯罩里跳动的烛火,李高煦、李高炽兄弟俩你一句我一句,看似平淡,却是刀剑相向。
李允熥看看这个,瞄瞄那个……哎,一个雄壮英武,一个肥胖如猪,一个恨不得天天趋马奔驰,一个恨不得天天一步都不走!
几乎什么都是反的……天生的对头啊!
“咳咳,咳咳!”李允熥看看时辰不早了,“六哥,老九,你们慢慢谈……四婶,我先回去睡了。”
徐氏回过神来,脸上浮现出难以言喻的苦笑,“陛下再坐坐吧,你们都出去……一母同胞,一母同胞……”
“母亲!”
“母妃……”
李允熥咂咂嘴,今天才发现,李高炽一直称呼母亲,而李高煦一直称呼母妃!
这代表了什么呢?
是徐氏更疼爱长子李高炽,还是次子李高煦对徐氏更为敬重呢?
“出去。”
目送两个不省心的儿子出去,徐氏长长叹息,在书房里来回踱步,呃,已经是五月末了,天气越来越热,大伙儿都穿的比较清凉……李允熥的视线肆无忌惮的扫上扫下,特别是徐氏背过身显示蜜桃的时候。
“陛下欲选谁领军北上?”
“这等事……侄儿又做不了主。”李允熥诚恳的说:“主要是魏国公那边……以他的心思,只怕是希望老九领军,但老九决计不肯离开金陵。”
“六哥……继承燕王位,理应领军坐镇北平。”
接下来李允熥话锋一转,“但六哥一来无上阵经验,二来都两百斤了,多走几步路都大喘气呢,实在不太合适。”
在察觉到李高煦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动手的情况下,李允熥怎么可能让李高炽离开金陵……没有李高炽制衡,鬼知道李高煦会不会突然发疯!
“侄儿知道四婶……”
李允熥用低沉浑厚的嗓音低声道:“四叔和皇兄是叔侄,六哥和老九是一母同胞的兄弟……”
“天家少有亲情……”
“唐初武德年间,唐高组与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不以君臣见礼,而以父子相称,最终却酿成玄武门之变。”
借着烛光,李允熥清晰的看见徐氏脸上的泪痕……这是个有辅政之能,但心肠比较软的女人。
也是,如吕后、武则天那般的铁石心肠的女人……太少了,徐氏这样的才是正常标准。
徐氏身子突然微微颤抖,一双火热的大手扶在她的肩膀上。
“四婶先坐,侄儿出个馊主意……”
徐氏精神一震,都忘记了侄儿那双略为不规矩的手。
她虽然对这位侄儿皇帝比较失望,觉得金陵城内荒唐王爷的名声不算虚言,但也知道,这位侄儿并不是个蠢人……仅仅看其当日提出的那些条件,为双方谈判出的那些主意就知道了。
“燕军北上,乃必然之事,否则朝臣群起攻之,等于是将他们推给了魏国公。”
顿了顿,李允熥补充道:“四婶,魏国公可不是站在我这边的……也不知道皇兄到底是死是活……更不知道魏国公知不知内情。”
建文帝李允炆到底是死是活……这是盘旋在无数人脑海中的疑问,徐氏不禁微微颔首,她也知道,徐辉组选李允熥登基,实在是无奈之举,只要有一丝可能,都会找回李允炆。
“三万燕军,选五万官军精锐,共计八万大军北上,理应能击退蒙古,但日后尚需大军驻守北平,捍卫边疆。”
“六哥、老九都不肯离开金陵,不如从燕军中挑选一位大将领军。”
“记得老十二还在北平燕王府吧?”
所谓的老十二是前燕王李棣的第三个儿子,今年十八岁的李高燧。
徐氏脸上登时闪现喜色,“陛下是说……让丘福或者李能,再或几位侯爵领军北上,由高燧坐镇北平?!”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办法吗?”
“不错,不错!”徐氏来回走动,“陛下此言大善!”
李允熥提醒道:“四婶,就怕魏国公那边不同意。”
徐氏脚步一顿,“陛下明日可在文渊阁召见魏国公……若是他不肯,那臣妾也没办法了!”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徐辉组你要是不同意,那李高炽、李高煦肯定是不肯离开的,局势只会越来越糟糕,局势可能会失控……连徐氏这个母亲都未必能压制得住。
这是在放狠话啊!
看来刚才对这个女人的判断还要加上一句,虽然心肠软,但绝不是不通权谋!
李允熥明了的点点头,“侄儿愿为四婶尽力劝说。”
“陛下心思敏捷,颇有资质。”徐氏今夜第一次展颜笑道:“略为磨砺,他日必为一代明君。”
李允熥被这如春风一般的笑容晃了下眼,心想果然不愧是姐妹啊,妹妹美若天仙,做姐姐的虽然年近四旬,但风韵犹存。
呃,前世李允熥这位年纪不大的老戏骨之所以能冒出头,主要就是……所以,现在有点把持不住了。
咳嗽两声,李允熥笑道:“明君那是不敢想的……只求四婶能帮帮忙……侄儿真的认床!”
徐氏忍不住捂嘴发出银铃般的笑声,引得李允熥心神摇曳。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