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八章.书林大会
作者:镔铁 更新:2021-12-09 01:45
整个“书林大会”在陆家的私人别墅展出,这片地大约有上万平,位于金陵山脉附近,平日里人迹罕至,只有消夏的时候才会有人过来。
可是现在,金秋十月,竟然蜂拥前来这么多人,爬山的爬山,乘车的乘车,还有的直接抄近道,匆匆忙忙赶赴会场。
林逸拿了请帖,稍作打扮---具体就是黏了胡子,毕竟他和陆三爷认识,准确地说很不对路,本来他应该避嫌不来这里的,不过实在耐不住肚子里那条书虫,书虫作祟下,他就带了黄蓉和曹一刀,也来到这次的“书林大会”。
来了以后,林逸才知道,什么叫做“山外有山”,原本以为自己上次举办的古书展览已经够气派了,可是与人家陆三爷这么一比,可就真的小巫见大巫了。
不说别的,单单前来观看的人数就成千上万,据说展出的古籍版本书画名作更是多不胜数,以至于连各大省市博物馆的领导们都亲自过来观看。
林逸那次展出虽然有很多古籍善本,但是总体展品比较单一,不像这次,还有很多名人字画,玉器古玩,这些东西一般都是在博物馆和拍卖现场才能见到,也是很多大藏家最喜欢的藏品。
俗话说得好,乱世藏黄金,盛世藏书画。道理就这么简单。
林逸乔装打扮,效果还是很明显的,至少在这么多人面前没被认出来,检查邀请函的时候,对方也只是稍微看了他一眼,准确地说看老曹的时间更多些,没办法,老曹那铖亮的大光头,加上他满脸横肉,就算他对人家说自己是大大的良民,人家也不一定相信。
进入书林大会场地,看了活动介绍图林逸才知道,这里一共分为为三个展出大厅,分别是古籍,字画,和文房四宝。也就是说,第一个大厅展出的全部都是古籍善本,第二个大厅展出是名人字画,至于第三个就是一些古玩杂项,文房四宝。
随着流动的人群,林逸带着黄蓉和老曹首先来到古籍展厅。对于这些东西黄蓉似乎不感兴趣,稍微看了一会儿就直打哈欠。
林逸和老曹却看得津津有味,其中最让林逸希冀的就是那部《六经图》,没想到陆三爷竟然也拿了出来展览,再次看到,让林逸不由得心痒痒,真想把那隔着的玻璃隔层打烂,将宝贝取在手里仔细观看。
除此之外,还让林逸瞩目的是一部古色古香的《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疏》。
据林逸所知,这部经书在它的发源地印度已经失传,只有汉文版还流传于世。据史料记载,尤以辽代刊印的契丹藏经版本为上乘。辽代传世的古籍本来就极为稀少,在林逸这位鉴定高手看来,该刻本绝对是一件无价之宝,何况林逸本身就对佛经之类的感兴趣,因此就多看了几眼。
不过这本古籍却不是陆三爷拿出来展览的,而是与陆三爷齐名的冯五爷的藏品。
冯五爷是个瘦小的男人,大约五十多岁,精神健硕,本身也是国内最大餐饮连锁企业苏K的老总,按照熟悉他的人说,最喜欢给下属开会,也最喜欢在大会上做演讲,搞一些“心灵鸡汤”。
实际上冯五爷作为金陵四大藏家,本身也的确不同凡响,据说从9岁开始,他就对收藏就产生了兴趣,但当时没有人引导他,他也没有多少钱,仅仅是凭着自己的兴趣,时而收集邮票,时而收集一些别的藏品。后来,他们学校举办了一次书展,于是他对藏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特意把自己的那些小人书郑重其事地整理了一遍。
但由于那时正赶上“文-革”,他没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书籍。直到1981年,在石家庄上学的他,上学时发现路边新开了一家古旧书店,一进门他就被满屋的古旧书吸引住了。尤其是一套《古文源鉴》,那是康熙年间由故宫里的古印店以五色印刷的古书。他说:“看到这本书,我才知道自己原以为泛黄卷边、越破越脏的才是古书的想法多可笑。这套五彩斑斓的古书,让我感受到古书的魅力。”当时老板开价80元,这对还是学生的冯五爷来说无异于天价。为了买这套书,冯五爷尽可能省下饭钱等一切开销,攒了4个月才把这套书买回家。这就是冯五爷收藏的第一套古书。
冯五爷表示:“收藏应该有师承,我瞎买的历史很长,不摸门路,但是藏书这玩意也没什么师承不师承,只要你玩的久了,藏得多了,那么就会不知不觉越走越高。我呢,走的路子是野路子,一开始只玩那些很老的书,不分刻本,石印本,亦或者是铅印本,只要是线装书就全都守在囊中,后来才知道,这里面的道道多了,也分好坏的。但大网撒鱼的好处就是,偶尔你就能捉到大鱼,比如说我就用三十块钱得了一部清赵氏小山堂抄本《读书敏求记》,如今这部书高达三十几万……”
从此以后冯五爷买书一发不可收拾。无论新书、旧书,只要是书店卖的全都一股脑地买回来。持续一段时间后,他认识到这样下去自己的精力、财力都会跟不上,于是开始专门收藏古籍善本。
随着多年的古籍收藏,使冯五爷在中国书店和各大图书馆有了非常熟悉的联系,他成为这些地方非常受欢迎的常客。他也是这个圈子里能够被允许进入善本书库浏览古籍的少数人之一
1994年以后,大规模的古籍善本拍卖市场开始形成,古籍的价格一下暴涨起来,翻了100至500倍。古籍涨价,冯五爷亦喜亦忧。喜的是大众和市场开始认识到古籍善本的价值,忧的是自己财力有限,看到值得收藏的宝贝无力购买。为了购书,对商业不太感兴趣的冯五爷毅然投身商海,开起了餐饮连锁公司。
“我下海的重要动力就是买书没钱。我当年看黄裳的一篇文章,说买好书的惟一办法是花大钱,想在僻巷中‘捡’到好书的概率太低太低。这句话对我印象很深。所谓的藏书没有经济支撑根本就支持不下去。”
10年前冯五爷还经常到潘家园等旧货市场淘宝。他曾在黄城根的一个早市上看到别人卖一套旧书,上前一翻,竟是《新元史》的手稿。卖者开价200元,冯五爷赶紧买下了,现在这套手稿最少值几十万元。后来旧货市场上的真品几乎绝迹,他就把目光转向古籍书店和拍卖会了。
如今,在所有的藏书中,冯五爷最得意的就是这卷辽藏《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疏》,而这卷辽藏是他在与国家图书馆竞争中得来的。
辽藏是佛教的一部大百科全书,它收录了大量佛经和历代高僧的重要著述,还记录了佛教发源地印度的部分历史和民俗。这部经书在它的发源地印度已失传,只有汉文还流传于世,史料记载犹以辽代刊印的契丹藏经版本为上乘。然而,这批经书在辽代以后,竟然绝迹人间。
直到“文-革”时,在山西应县木塔一尊佛像的肚子中竟掏出许多经卷,当时绝大部分被烧掉了,其中一位发现者偷偷藏起来一卷《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疏》。1974年,在对山西应县木塔的维修中,从一尊佛像肚子中又发现了18件辽藏。这18件宝贝一经发现,马上就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当年被藏起的那卷《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疏》,多年后被一位火车司机花1000元买了下来。几年后北京一个收藏爱好者又花2000元从火车司机手里买走。1994年,这人决定把它卖出去,国家图书馆及一些藏书爱好者纷至沓来。他最后把价钱抬到了30万元。与冯五爷相比,当时最有实力的竞买者要算国家图书馆了,但因国图是国家机关,在购买时要经过一系列讨论才能付诸实际行动。于是,冯五爷在专家们还在开会研讨时,毫不犹豫地掏出了30万元,最终宝物到手。
如今这件宝物成了他冯五爷赫赫有名的一件藏品,这件藏品甚至连陆三爷也喜欢的不得了,数次想要拿自己的藏品与其交换,却都被冯五爷拒绝了。不过陆三爷对这件宝物那也是念念不忘,这不,举办这次书林大会,死活让老冯把这件宝物拿出来展出不可。
……
冯五爷做餐饮企业久了,是个嘴碎的人,喜欢长篇大论,喜欢讲故事,讲道理。这些故事让他属下员工听了打哈欠,让周围这些书友听了却是流口水羡慕不已。
冯五爷也很高兴,为嘛要参加这个“书林大会”,陆三爷的人情固然重要,可是作为一个大藏家能把藏品拿出来,让人开开眼过过目,羡慕嫉妒恨一番,这也是很舒爽的事儿。
至少林逸对他就蛮佩服的,说起来不管是冯五爷还是陆三爷都是古书界的前辈,他林逸没有赶上古籍善本满大街白菜价的那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可是听他们收藏古籍的故事传说,却能感受到那种浓浓的喜悦以及捡漏的心情。
通过这些故事,林逸相比其他人,更能体会到一种感动,那就是对古书的挚爱。
只有爱书之人才会懂得,什么才是坐拥书山,夜拥书海,朝朝夕夕,伴着书香入眠---(未完待续。)
可是现在,金秋十月,竟然蜂拥前来这么多人,爬山的爬山,乘车的乘车,还有的直接抄近道,匆匆忙忙赶赴会场。
林逸拿了请帖,稍作打扮---具体就是黏了胡子,毕竟他和陆三爷认识,准确地说很不对路,本来他应该避嫌不来这里的,不过实在耐不住肚子里那条书虫,书虫作祟下,他就带了黄蓉和曹一刀,也来到这次的“书林大会”。
来了以后,林逸才知道,什么叫做“山外有山”,原本以为自己上次举办的古书展览已经够气派了,可是与人家陆三爷这么一比,可就真的小巫见大巫了。
不说别的,单单前来观看的人数就成千上万,据说展出的古籍版本书画名作更是多不胜数,以至于连各大省市博物馆的领导们都亲自过来观看。
林逸那次展出虽然有很多古籍善本,但是总体展品比较单一,不像这次,还有很多名人字画,玉器古玩,这些东西一般都是在博物馆和拍卖现场才能见到,也是很多大藏家最喜欢的藏品。
俗话说得好,乱世藏黄金,盛世藏书画。道理就这么简单。
林逸乔装打扮,效果还是很明显的,至少在这么多人面前没被认出来,检查邀请函的时候,对方也只是稍微看了他一眼,准确地说看老曹的时间更多些,没办法,老曹那铖亮的大光头,加上他满脸横肉,就算他对人家说自己是大大的良民,人家也不一定相信。
进入书林大会场地,看了活动介绍图林逸才知道,这里一共分为为三个展出大厅,分别是古籍,字画,和文房四宝。也就是说,第一个大厅展出的全部都是古籍善本,第二个大厅展出是名人字画,至于第三个就是一些古玩杂项,文房四宝。
随着流动的人群,林逸带着黄蓉和老曹首先来到古籍展厅。对于这些东西黄蓉似乎不感兴趣,稍微看了一会儿就直打哈欠。
林逸和老曹却看得津津有味,其中最让林逸希冀的就是那部《六经图》,没想到陆三爷竟然也拿了出来展览,再次看到,让林逸不由得心痒痒,真想把那隔着的玻璃隔层打烂,将宝贝取在手里仔细观看。
除此之外,还让林逸瞩目的是一部古色古香的《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疏》。
据林逸所知,这部经书在它的发源地印度已经失传,只有汉文版还流传于世。据史料记载,尤以辽代刊印的契丹藏经版本为上乘。辽代传世的古籍本来就极为稀少,在林逸这位鉴定高手看来,该刻本绝对是一件无价之宝,何况林逸本身就对佛经之类的感兴趣,因此就多看了几眼。
不过这本古籍却不是陆三爷拿出来展览的,而是与陆三爷齐名的冯五爷的藏品。
冯五爷是个瘦小的男人,大约五十多岁,精神健硕,本身也是国内最大餐饮连锁企业苏K的老总,按照熟悉他的人说,最喜欢给下属开会,也最喜欢在大会上做演讲,搞一些“心灵鸡汤”。
实际上冯五爷作为金陵四大藏家,本身也的确不同凡响,据说从9岁开始,他就对收藏就产生了兴趣,但当时没有人引导他,他也没有多少钱,仅仅是凭着自己的兴趣,时而收集邮票,时而收集一些别的藏品。后来,他们学校举办了一次书展,于是他对藏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特意把自己的那些小人书郑重其事地整理了一遍。
但由于那时正赶上“文-革”,他没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书籍。直到1981年,在石家庄上学的他,上学时发现路边新开了一家古旧书店,一进门他就被满屋的古旧书吸引住了。尤其是一套《古文源鉴》,那是康熙年间由故宫里的古印店以五色印刷的古书。他说:“看到这本书,我才知道自己原以为泛黄卷边、越破越脏的才是古书的想法多可笑。这套五彩斑斓的古书,让我感受到古书的魅力。”当时老板开价80元,这对还是学生的冯五爷来说无异于天价。为了买这套书,冯五爷尽可能省下饭钱等一切开销,攒了4个月才把这套书买回家。这就是冯五爷收藏的第一套古书。
冯五爷表示:“收藏应该有师承,我瞎买的历史很长,不摸门路,但是藏书这玩意也没什么师承不师承,只要你玩的久了,藏得多了,那么就会不知不觉越走越高。我呢,走的路子是野路子,一开始只玩那些很老的书,不分刻本,石印本,亦或者是铅印本,只要是线装书就全都守在囊中,后来才知道,这里面的道道多了,也分好坏的。但大网撒鱼的好处就是,偶尔你就能捉到大鱼,比如说我就用三十块钱得了一部清赵氏小山堂抄本《读书敏求记》,如今这部书高达三十几万……”
从此以后冯五爷买书一发不可收拾。无论新书、旧书,只要是书店卖的全都一股脑地买回来。持续一段时间后,他认识到这样下去自己的精力、财力都会跟不上,于是开始专门收藏古籍善本。
随着多年的古籍收藏,使冯五爷在中国书店和各大图书馆有了非常熟悉的联系,他成为这些地方非常受欢迎的常客。他也是这个圈子里能够被允许进入善本书库浏览古籍的少数人之一
1994年以后,大规模的古籍善本拍卖市场开始形成,古籍的价格一下暴涨起来,翻了100至500倍。古籍涨价,冯五爷亦喜亦忧。喜的是大众和市场开始认识到古籍善本的价值,忧的是自己财力有限,看到值得收藏的宝贝无力购买。为了购书,对商业不太感兴趣的冯五爷毅然投身商海,开起了餐饮连锁公司。
“我下海的重要动力就是买书没钱。我当年看黄裳的一篇文章,说买好书的惟一办法是花大钱,想在僻巷中‘捡’到好书的概率太低太低。这句话对我印象很深。所谓的藏书没有经济支撑根本就支持不下去。”
10年前冯五爷还经常到潘家园等旧货市场淘宝。他曾在黄城根的一个早市上看到别人卖一套旧书,上前一翻,竟是《新元史》的手稿。卖者开价200元,冯五爷赶紧买下了,现在这套手稿最少值几十万元。后来旧货市场上的真品几乎绝迹,他就把目光转向古籍书店和拍卖会了。
如今,在所有的藏书中,冯五爷最得意的就是这卷辽藏《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疏》,而这卷辽藏是他在与国家图书馆竞争中得来的。
辽藏是佛教的一部大百科全书,它收录了大量佛经和历代高僧的重要著述,还记录了佛教发源地印度的部分历史和民俗。这部经书在它的发源地印度已失传,只有汉文还流传于世,史料记载犹以辽代刊印的契丹藏经版本为上乘。然而,这批经书在辽代以后,竟然绝迹人间。
直到“文-革”时,在山西应县木塔一尊佛像的肚子中竟掏出许多经卷,当时绝大部分被烧掉了,其中一位发现者偷偷藏起来一卷《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疏》。1974年,在对山西应县木塔的维修中,从一尊佛像肚子中又发现了18件辽藏。这18件宝贝一经发现,马上就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当年被藏起的那卷《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疏》,多年后被一位火车司机花1000元买了下来。几年后北京一个收藏爱好者又花2000元从火车司机手里买走。1994年,这人决定把它卖出去,国家图书馆及一些藏书爱好者纷至沓来。他最后把价钱抬到了30万元。与冯五爷相比,当时最有实力的竞买者要算国家图书馆了,但因国图是国家机关,在购买时要经过一系列讨论才能付诸实际行动。于是,冯五爷在专家们还在开会研讨时,毫不犹豫地掏出了30万元,最终宝物到手。
如今这件宝物成了他冯五爷赫赫有名的一件藏品,这件藏品甚至连陆三爷也喜欢的不得了,数次想要拿自己的藏品与其交换,却都被冯五爷拒绝了。不过陆三爷对这件宝物那也是念念不忘,这不,举办这次书林大会,死活让老冯把这件宝物拿出来展出不可。
……
冯五爷做餐饮企业久了,是个嘴碎的人,喜欢长篇大论,喜欢讲故事,讲道理。这些故事让他属下员工听了打哈欠,让周围这些书友听了却是流口水羡慕不已。
冯五爷也很高兴,为嘛要参加这个“书林大会”,陆三爷的人情固然重要,可是作为一个大藏家能把藏品拿出来,让人开开眼过过目,羡慕嫉妒恨一番,这也是很舒爽的事儿。
至少林逸对他就蛮佩服的,说起来不管是冯五爷还是陆三爷都是古书界的前辈,他林逸没有赶上古籍善本满大街白菜价的那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可是听他们收藏古籍的故事传说,却能感受到那种浓浓的喜悦以及捡漏的心情。
通过这些故事,林逸相比其他人,更能体会到一种感动,那就是对古书的挚爱。
只有爱书之人才会懂得,什么才是坐拥书山,夜拥书海,朝朝夕夕,伴着书香入眠---(未完待续。)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