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四章 日月城
作者:西风紧 更新:2021-12-08 19:05
永乐二年快到年底了,朱高煦仍然在军营中。
这时他收到了从昆明城快马送来的书信,汉王妃在九月十九顺利生下了儿子。长史府已照朱高煦临行前的意思,派使者去京师报喜,并请旨皇帝赐名。
朱高煦对照了一下时间,郭薇生产时,正是在他与思行法的军队决战前夕。
今年郭薇才十六岁,朱高煦之前很担心她的身体和安危。他原以为能尽快结束孟养的战争、赶回去守在郭薇身边,却未能如愿……不管怎样,现在总算听到了郭薇平安无事的消息,他暗自松了一口气。
朱高煦放下书信,站在大帐门口,观望了一番天地间烟雾缭绕的景象。人们正在焚|烧树林,新建城寨。他心道,自己还要在此地逗留一段时间。
后世的书上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在此时,战争的结束、至少是另一种开始。
朱高煦主要对三方势力、进行新的部署。
他一面致书缅甸宣慰使塔拖弥婆耶,要求缅甸司恪守上下之礼、本分守土,为禅族缅族百姓谋福祉;一面与孟养司新任宣慰使思任发,达成了议和盟约。然后又与平缅宣慰使刁徒玉结盟,约定共同治理大金沙江以东的洞吴高原。
原来的孟养司治所、已被大火毁于一旦,此地治城将西迁至翡翠矿坑附近。明朝军民、平缅军民正在共同新建一座城池,用当地土人习惯的称谓命名“大明城”。
大明城、以及大金沙江以东的全部土人村庄,由刁氏统|治;云南官府只派遣几个官员、出任大明城的少数官职,知情诸事。
朱高煦让刁氏接管此地的考虑很简单,孟养司土人与平缅司土人同|文同|种。此地离云南太远,若用汉人流官直接统|治,反而出现更多的问题。
不过平缅司刁氏的军队战斗力低下,在这次战争中朱高煦已亲眼见识。他完全不认为刁氏会造反,若其造反,平缅军肯定比思氏的人马更加不堪一击;他担心的是刁氏根本压不住周围的土司势力。
……于是明军会在大明城附近,继续保持军力存在。
靠近刁氏管辖的大明城,此时正在新建的一座军镇,名曰“金沙千户所”。
今后将会有一千名正军、以及家眷在此屯驻。腾冲千户所不再是最边远的军镇,金沙千户所即将成为明军在西南方最远的军事据点。
朱高煦与诸将商议后,亲自谋划了此城的建造。
他以前玩过一个游戏,知道一种叫棱堡的存在。但了解明军的火器威力后,他认为低矮的城墙并不实用;军镇仍以夯土建造厚实、高大的墙体,如同内地的城墙。此时的城墙,主要防范的还是敌兵蚁附攀爬攻城,所以高墙是最好的工事。
有鉴于赵平当初无法抵挡土司军的教训,金沙千户所将建造得更小,以避免分散军队疲于守墙的弊端。千户所军镇不再为平民和商铺提供地盘,变成一个完全只有军事作用的军镇。
以后,当大明城受到土司军队攻击时,千户所军镇可为掎角之势,为“大明城”提供军事支援。
如果形势恶化、刁氏和明军据点已完全无法再控制局面,那么明军就会龟缩在金沙千户所的高墙之内;凭借工事、储粮死守不出,等待援军。
长期屯驻当地的将士,必定更熟悉地形气候以及军情。只要他们守住据点,待明军调兵来援,作战的天时地利人和,将会与以前全然不同。
……数万人在此地建造城池,只要是晴天,天地间便是烟雾沉沉、尘土乱飞。不过在这蛮荒之地、土人们大多以村庄的形式居住,倒是很难见到如此热闹的景象。
城池还没建造好,一个名字已经在土人中流传:日月城。军镇是日城、大明城便是月城。
……
腊月间,京师下了第一场雨雪。细碎的雪片和雨点一齐在空中飘荡,像雾又像烟。宏伟的重檐宫室、无数的亭台楼阁桥梁,一切景象都笼罩在雨雪之间,变得朦朦胧胧,却更有一番冬日的风情。
洪武门前的两队甲兵站在城楼下,他们的头盔和肩甲上都积上了一层雪。一个几岁的小姑娘正拿着热气腾腾的包子路过,她好奇地转过头看着一动不动的守军,用一口稚气的官话问道:“你冷吗?”
那军士道:“不冷。”小姑娘忽然从大人身边忽然跑了过来,仰起头递上包子:“给你吃。”军士蹲了下来,将包子推拒过去,他的声音带着北平口音:“你吃,俺们一会儿就换班,有火烤。”
打着伞的大人急忙跑过来,拉了小姑娘一把,又抱拳作揖道:“孩儿不知事,军爷勿怪。”
……而此时洪武门里的皇城中,御门内却是十分暖和。上等无烟木炭在铜盆里烧得正旺,一些穿得太厚的官员站在火盆旁边,甚至恨不得把衣服脱下两件。
翰林院的官员解缙拱手面向上位,正说着话儿,“臣听说汉王在云南府骄|奢|淫|逸,马车里的垫脚之用,竟也用精挑的羊羔皮毛……”
宝座上的皇帝一声不吭,等着解缙在那里说,皇帝连一点反应都没有。
两边的大臣中,甚至有些暗地里埋头发笑。因为解缙弹劾的东西实在没意思,大明朝有宗室藩王因奢|靡、只顾贪图享受而被治罪的吗?
解缙却继续说道:“汉王在云南,与宁王隔空斗富,竟以五万贯之巨额钱财,买下了一对名曰‘天作之合’的玉器!长此以往,云南民风不古,官民不习礼仪竞相攀比,有利无害矣!
汉王好大喜功、胆大妄为,肆意与土司争强斗狠。汉王因玉石矿之利与思氏有隙,便先斩后奏,竟擅自调动五万之众攻打孟养宣慰使司。臣请奏圣上,夺回汉王干预云南军政之权……”
就在这时,宦官侯显走进了奉天门。他从边上来到宝座之侧,先站在了那里没有近前来,因为此时皇帝正在听大臣说正事。
但皇帝却侧目看向侯显。于是侯显弯腰靠近,小声道:“汉王府的使者进京了。”
皇帝朱棣听罢,向解缙挥了一下袍袖,道,“朕知道了,恰当的时候,朕会斥责高煦。”他说罢又看向侯显,“到哪了?”
侯显道:“回皇爷,使者正在午门外。”
“宣。”朱棣径直说道。他听了一上午的政事,此时竟当众伸了个懒腰。侍立在侧的内阁官员纷纷侧目,终于还是没人开口提醒。
不多时,身上的积雪还没拍干净的一个宦官,被带到了奉天门内。那宦官跪伏在砖地上,双手高高举起一个雕木盒,说道:“奴婢叩见皇爷,皇爷万寿无疆!奴婢奉汉王之命,进京献宝。”
朱棣递了个眼色,侯显便走了下去。
侯显把木盒拿上玉案,小心翼翼地打开,又将几层红色绸子揭开。顿时,一只玉镯和一块圆形玉佩就出现在朱棣的面前。朱棣的眼睛立刻一亮,只见那玉器晶莹剔透、颜色鲜艳、流光闪闪,非常夺目!
跪伏在地上的宦官道:“启禀皇爷,此玉名为‘天作之合’。汉王先派人从孟养司采出大量玉石,再用其中最好最难得的料精心雕琢而成。世人言,此玉千年难得、可遇不可求;汉王言,只有父皇母后才配拥有此物,故遣奴婢等快马进京献上!”
朱棣当众拿了起来,对着窗户那边的亮处观摩。
御门内的文武,纷纷跪倒在地,皆贺喜圣上得到宝物。解缙的脸抽搐了一下,也跟着默默地跪伏在地,他只是没怎么吭声。
朱棣将玉放回了盒子,嘴上不以为然地说道:“这高煦,为了两块石头劳民,尽干些没用的事!”
淇国公出列道:“圣上爱民,不爱宝物,不过汉王有孝心哩。”
“倒也是。”朱棣一边不断打量着玉器、他已经看了好几眼,一边说道,“高煦有那心意,也不枉他母后常常念叨。”
献宝的宦官急忙又叩首道:“正因汉王有孝敬之心,这才赶紧派奴婢等把玉送来京师。此玉是翡翠,听说有灵气,能调养经脉,益寿延年。汉王愿皇爷皇后万岁无疆!”
众臣赶紧附和道:“圣上皇后万岁安康……”
朱棣摆了两下手,道:“罢了,都起来吧。”
大伙儿陆续谢恩起身,只有那个云南来的宦官没起来,他这时掏出了一份漆封的书信,双手举到头顶道:“奴婢奉命,还为皇爷带来了另一份献礼。大明将士已在孟养司接连大捷,俘获不尊王化的酋长思行法,正将思行法押送进京献俘!
彼时大明之威,震慑西南,缅甸阿瓦城、木邦、孟养等诸地,皆请遣使进京朝贡,一睹天朝上邦天子之仪。”
朱棣忙道:“拿上来!”
御门内的文武听罢议论纷纷。朱棣不置可否,叫侯显拆了信封、他要先看高煦对此事的解释。
信封里有好几张纸,洋洋洒洒或有数千言。入眼处,果然是高煦的亲笔。
这时他收到了从昆明城快马送来的书信,汉王妃在九月十九顺利生下了儿子。长史府已照朱高煦临行前的意思,派使者去京师报喜,并请旨皇帝赐名。
朱高煦对照了一下时间,郭薇生产时,正是在他与思行法的军队决战前夕。
今年郭薇才十六岁,朱高煦之前很担心她的身体和安危。他原以为能尽快结束孟养的战争、赶回去守在郭薇身边,却未能如愿……不管怎样,现在总算听到了郭薇平安无事的消息,他暗自松了一口气。
朱高煦放下书信,站在大帐门口,观望了一番天地间烟雾缭绕的景象。人们正在焚|烧树林,新建城寨。他心道,自己还要在此地逗留一段时间。
后世的书上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在此时,战争的结束、至少是另一种开始。
朱高煦主要对三方势力、进行新的部署。
他一面致书缅甸宣慰使塔拖弥婆耶,要求缅甸司恪守上下之礼、本分守土,为禅族缅族百姓谋福祉;一面与孟养司新任宣慰使思任发,达成了议和盟约。然后又与平缅宣慰使刁徒玉结盟,约定共同治理大金沙江以东的洞吴高原。
原来的孟养司治所、已被大火毁于一旦,此地治城将西迁至翡翠矿坑附近。明朝军民、平缅军民正在共同新建一座城池,用当地土人习惯的称谓命名“大明城”。
大明城、以及大金沙江以东的全部土人村庄,由刁氏统|治;云南官府只派遣几个官员、出任大明城的少数官职,知情诸事。
朱高煦让刁氏接管此地的考虑很简单,孟养司土人与平缅司土人同|文同|种。此地离云南太远,若用汉人流官直接统|治,反而出现更多的问题。
不过平缅司刁氏的军队战斗力低下,在这次战争中朱高煦已亲眼见识。他完全不认为刁氏会造反,若其造反,平缅军肯定比思氏的人马更加不堪一击;他担心的是刁氏根本压不住周围的土司势力。
……于是明军会在大明城附近,继续保持军力存在。
靠近刁氏管辖的大明城,此时正在新建的一座军镇,名曰“金沙千户所”。
今后将会有一千名正军、以及家眷在此屯驻。腾冲千户所不再是最边远的军镇,金沙千户所即将成为明军在西南方最远的军事据点。
朱高煦与诸将商议后,亲自谋划了此城的建造。
他以前玩过一个游戏,知道一种叫棱堡的存在。但了解明军的火器威力后,他认为低矮的城墙并不实用;军镇仍以夯土建造厚实、高大的墙体,如同内地的城墙。此时的城墙,主要防范的还是敌兵蚁附攀爬攻城,所以高墙是最好的工事。
有鉴于赵平当初无法抵挡土司军的教训,金沙千户所将建造得更小,以避免分散军队疲于守墙的弊端。千户所军镇不再为平民和商铺提供地盘,变成一个完全只有军事作用的军镇。
以后,当大明城受到土司军队攻击时,千户所军镇可为掎角之势,为“大明城”提供军事支援。
如果形势恶化、刁氏和明军据点已完全无法再控制局面,那么明军就会龟缩在金沙千户所的高墙之内;凭借工事、储粮死守不出,等待援军。
长期屯驻当地的将士,必定更熟悉地形气候以及军情。只要他们守住据点,待明军调兵来援,作战的天时地利人和,将会与以前全然不同。
……数万人在此地建造城池,只要是晴天,天地间便是烟雾沉沉、尘土乱飞。不过在这蛮荒之地、土人们大多以村庄的形式居住,倒是很难见到如此热闹的景象。
城池还没建造好,一个名字已经在土人中流传:日月城。军镇是日城、大明城便是月城。
……
腊月间,京师下了第一场雨雪。细碎的雪片和雨点一齐在空中飘荡,像雾又像烟。宏伟的重檐宫室、无数的亭台楼阁桥梁,一切景象都笼罩在雨雪之间,变得朦朦胧胧,却更有一番冬日的风情。
洪武门前的两队甲兵站在城楼下,他们的头盔和肩甲上都积上了一层雪。一个几岁的小姑娘正拿着热气腾腾的包子路过,她好奇地转过头看着一动不动的守军,用一口稚气的官话问道:“你冷吗?”
那军士道:“不冷。”小姑娘忽然从大人身边忽然跑了过来,仰起头递上包子:“给你吃。”军士蹲了下来,将包子推拒过去,他的声音带着北平口音:“你吃,俺们一会儿就换班,有火烤。”
打着伞的大人急忙跑过来,拉了小姑娘一把,又抱拳作揖道:“孩儿不知事,军爷勿怪。”
……而此时洪武门里的皇城中,御门内却是十分暖和。上等无烟木炭在铜盆里烧得正旺,一些穿得太厚的官员站在火盆旁边,甚至恨不得把衣服脱下两件。
翰林院的官员解缙拱手面向上位,正说着话儿,“臣听说汉王在云南府骄|奢|淫|逸,马车里的垫脚之用,竟也用精挑的羊羔皮毛……”
宝座上的皇帝一声不吭,等着解缙在那里说,皇帝连一点反应都没有。
两边的大臣中,甚至有些暗地里埋头发笑。因为解缙弹劾的东西实在没意思,大明朝有宗室藩王因奢|靡、只顾贪图享受而被治罪的吗?
解缙却继续说道:“汉王在云南,与宁王隔空斗富,竟以五万贯之巨额钱财,买下了一对名曰‘天作之合’的玉器!长此以往,云南民风不古,官民不习礼仪竞相攀比,有利无害矣!
汉王好大喜功、胆大妄为,肆意与土司争强斗狠。汉王因玉石矿之利与思氏有隙,便先斩后奏,竟擅自调动五万之众攻打孟养宣慰使司。臣请奏圣上,夺回汉王干预云南军政之权……”
就在这时,宦官侯显走进了奉天门。他从边上来到宝座之侧,先站在了那里没有近前来,因为此时皇帝正在听大臣说正事。
但皇帝却侧目看向侯显。于是侯显弯腰靠近,小声道:“汉王府的使者进京了。”
皇帝朱棣听罢,向解缙挥了一下袍袖,道,“朕知道了,恰当的时候,朕会斥责高煦。”他说罢又看向侯显,“到哪了?”
侯显道:“回皇爷,使者正在午门外。”
“宣。”朱棣径直说道。他听了一上午的政事,此时竟当众伸了个懒腰。侍立在侧的内阁官员纷纷侧目,终于还是没人开口提醒。
不多时,身上的积雪还没拍干净的一个宦官,被带到了奉天门内。那宦官跪伏在砖地上,双手高高举起一个雕木盒,说道:“奴婢叩见皇爷,皇爷万寿无疆!奴婢奉汉王之命,进京献宝。”
朱棣递了个眼色,侯显便走了下去。
侯显把木盒拿上玉案,小心翼翼地打开,又将几层红色绸子揭开。顿时,一只玉镯和一块圆形玉佩就出现在朱棣的面前。朱棣的眼睛立刻一亮,只见那玉器晶莹剔透、颜色鲜艳、流光闪闪,非常夺目!
跪伏在地上的宦官道:“启禀皇爷,此玉名为‘天作之合’。汉王先派人从孟养司采出大量玉石,再用其中最好最难得的料精心雕琢而成。世人言,此玉千年难得、可遇不可求;汉王言,只有父皇母后才配拥有此物,故遣奴婢等快马进京献上!”
朱棣当众拿了起来,对着窗户那边的亮处观摩。
御门内的文武,纷纷跪倒在地,皆贺喜圣上得到宝物。解缙的脸抽搐了一下,也跟着默默地跪伏在地,他只是没怎么吭声。
朱棣将玉放回了盒子,嘴上不以为然地说道:“这高煦,为了两块石头劳民,尽干些没用的事!”
淇国公出列道:“圣上爱民,不爱宝物,不过汉王有孝心哩。”
“倒也是。”朱棣一边不断打量着玉器、他已经看了好几眼,一边说道,“高煦有那心意,也不枉他母后常常念叨。”
献宝的宦官急忙又叩首道:“正因汉王有孝敬之心,这才赶紧派奴婢等把玉送来京师。此玉是翡翠,听说有灵气,能调养经脉,益寿延年。汉王愿皇爷皇后万岁无疆!”
众臣赶紧附和道:“圣上皇后万岁安康……”
朱棣摆了两下手,道:“罢了,都起来吧。”
大伙儿陆续谢恩起身,只有那个云南来的宦官没起来,他这时掏出了一份漆封的书信,双手举到头顶道:“奴婢奉命,还为皇爷带来了另一份献礼。大明将士已在孟养司接连大捷,俘获不尊王化的酋长思行法,正将思行法押送进京献俘!
彼时大明之威,震慑西南,缅甸阿瓦城、木邦、孟养等诸地,皆请遣使进京朝贡,一睹天朝上邦天子之仪。”
朱棣忙道:“拿上来!”
御门内的文武听罢议论纷纷。朱棣不置可否,叫侯显拆了信封、他要先看高煦对此事的解释。
信封里有好几张纸,洋洋洒洒或有数千言。入眼处,果然是高煦的亲笔。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