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抄呗
作者:七月新番 更新:2021-12-08 17:41
刘贺是在元霆元年八月初一,他即位整整两个月那天谒高庙的,彼时五将军方至塞上,任某人的“黑戈壁大捷”还没开打。
高庙位于长安长乐宫西南,与文帝庙是唯一两座在城内的宗庙,按照四时祭举之仪,先裸礼、再荐血腥、献醴、再荐熟、最后馈食,以三太牢祀之。
繁杂的仪式从早晨持续到晚上,终于完成了刘贺向老祖宗刘邦报告自己继承宗庙皇位的流程,这是件让人高兴的事。不止刘贺放心许多,九卿大臣也暗暗松了口气,毕竟谒庙之事一直拖着也不是个事,看来新天子已经得到了大将军的完全认可,坐稳皇位了。
刘贺已经将自己顺利谒高庙的功劳,归于石显的献策,以及田延年对霍光的劝诫上,仪式结束后,立刻提拔石显做了“侍中”,这点权力他还是有的。
但刘贺心里还是有些膈应,因为他向霍氏求婚,欲立霍成君为后一事,霍光倒也没有拒绝,而是直接石沉大海,竟无回复,好似没发生过一样。
刘贺觉得自己有点被轻慢了,尤其是在听石显提议,去年大将军曾欲招西安侯任弘为婿,将小女成君嫁给他,最后以任弘迎娶乌孙公主婉拒霍氏而告终。
“大将军莫非是觉得,朕身为堂堂天子,竟不如那任弘么?”
至少也找个借口让他有台阶下啊,比如小女貌陋德薄不可为天下母之类的,一点回音没有算什么事,刘贺已将此视为侮辱了。
更糟糕的事还在后头,谒高庙后第二天,刘贺再度有些膨胀,让王吉草拟制书去尚书台,想让自己的昌邑国太傅王式、少傅夏侯胜升职为汉太傅、少傅,继续教授诗书。
在他想来,区区太傅、少傅又无实权,尚书台好歹卖他个面子。结果制书却被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只说太傅、少傅自有人选,而夏侯胜曾妄议阴阳获罪,这种人不应为少傅。
早上收到尚书台回复,下午夏侯胜就被赶出了未央宫,刘贺猜测,应是对夏侯胜点出皇帝未谒高庙之事的报复,老夏侯只来得及对刘贺说一句:“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望陛下慎之。”
刘贺就再也没见到他了,据说是被撵回了昌邑。
龚遂、安乐、夏侯胜,这已经是他第三位被驱逐逮捕的属下了,失了羽翼后,刘贺求助地看向最后的指望王吉。但王吉却依然只是劝刘贺好好服丧,勿要多想。
能不多想么?刘贺现在很信夏侯胜的预言,臣下有谋上者啊!这让他更加焦虑,原来即便自己已谒高庙,走完了登基的最后一道流程,这皇位仍不安稳。
没有学识,更没有老祖宗刘邦那种对政治的灵敏天赋,只剩下初入社会年轻人的想当然,当现实与预期不符时,刘贺陷入了迷茫。
又是石显,帮刘贺找到了办法。
当石显将一份偷偷带到温室殿的帛书塞给刘贺时,刘贺是很不耐烦的。
“石卿,莫非你也要和王吉一样,要我读诗书?我日日读,夜夜读,就能将那些被驱逐的臣僚读回来,就能让大将军不要再如此跋扈?”
真是什么话都敢说,石显连忙道:“陛下,这不是诗书,是史。”
“史书?春秋也是史书啊,读了还不是没大用。”刘贺急躁不已。
石显道:“孝武时,有太史令司马迁著《太史公书》,如今一份在杨丞相家,渐渐稍出,零散的列传流传于长安。另一份藏在石渠阁,臣入宫之时在石渠阁做事,故知此书,又有幸在九市得到了其中一篇抄录,今日便献给陛下!”
刘贺不耐烦地接过翻阅,看了内容后一惊:“这是关于孝文皇帝的?”
“不错,正是《孝文本纪》。”
石显话语意味深长:“孝文皇帝以外藩入继大统,也曾为周勃、陈平所迫,处境与陛下颇类,但最终却扭转形势。”
“陛下应该好好看一看,学一学!”
……
“太宗就是太宗!朕真是差孝文皇帝远矣。”
刘贺读了孝文本纪后,确实觉得受益匪浅,不愧是大汉唯二有庙号的皇帝啊,他甚至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几个月的不足之处了。
孝文皇帝初闻长安群臣诛灭诸吕欲迎己为帝时,先谨慎地派人去打探,属实后才带着六人乘传诣长安,抵达高陵就停下来,再度遣人驰之长安观变。
反观自己,接到皇太后诏后就急不可耐地西行,可来得快又有何用,还不是被架空成了傀儡。
再继续往下看,孝文称帝时辞让举止得体,博得群臣好感。等他被确立为皇帝后入未央宫后,乃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
这种让亲信控制长安防务,确保安全的做法,刘贺知道自己学不来,周勃、陈平可比不了霍光,整个长安防务,牢牢控制在霍氏子侄、女婿手里。
他连想让教授自己的夫子们做太傅少傅都不行,更别说插手未央、长乐防务了,理智告诉刘贺,最好别这么做,否则定会出大事。
刘贺只能再往下看,发现除了让自己人负责警卫外,孝文皇帝却并不急于封赏他们,而是对周勃、陈平等一众功勋大臣毕恭毕敬、优先封赏,几乎所有功臣都得了厚赐。
看到这,刘贺都为自己初入未央时,张狂地让郎卫从官们佩戴列侯、两千石的绶印的行为而感到羞愧,那个太仆丞张敞上书说得对啊。
“国辅大臣未褒,而昌邑小辇先迁,此过之大者也。”
刘贺明白石显的意思了:“卿是想让朕褒奖那些即位之初未来得及赏赐的群臣?”
他那会没看清局面,只赏了霍光,去昌邑迎立的田广明、丙吉、刘德,在灞上相迎的便乐成、金赏这六人。
大批老臣和实权九卿,就被刘贺无视了,如今刘贺羽翼尽散,成了孤家寡人,这才意识到他们的重要性。
虽然当时没顾上,但可以亡羊补牢啊!也不难,照着孝文皇帝的答卷抄就是了,这谁不会啊。
于是刘贺再度恢复斗志:“朕借着刚刚谒高庙的由头,再度赏赐如何?”
“陛下英明!”
王吉也没有察觉其中不妥,他和龚遂确实都力劝刘贺善遇先帝大臣,看上去没毛病。
而石显俨然成了刘贺身边第一智囊,提议道:“这次不能漏了人,中朝将军和九卿皆当受赏,尤其要厚遇典属国苏武。他从匈奴回来后,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甚至连燕王和匈奴人都为苏公叫屈。”
“厚赏苏武,可以让朝中孤臣老臣对陛下一改前观,站到陛下这边来。”
说干就干,刘贺这一夜就不作了,秉烛拟了名单,立了草稿,与王吉、石显商量了半天,还真有点办政务的感觉了,确实有些意思啊,次日仔细斟酌后,让王吉将制书送去尚书台。
天色大亮,他吃不下东西也睡不着,只在温室殿中踱步,希望这份制书能够得到大将军准许——刘贺非但给霍光加了三千户,连他的子侄霍禹、霍云、霍山,以及一众女婿侄婿孙婿,都统统赐了关内侯,够意思了罢?
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王吉最后带回的,却是尚书台和两府再度封还制书的消息。
“大将军以为,如今五将军及十余万将士正在出塞与胡虏交战,前线士卒未赏而朝中无功之人受赐,此事不妥,恐伤军心。”
听上去确实很有道理,但刘贺不想听其解释,他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破天荒想认真做一次事,却被尚书台无情驳回上面。
怎么,照抄还不给过?刘贺委屈极了。
天子制诏也要过尚书台大司马大将军那关才能往下发,这是谁立的制度?孝武皇帝还是想以此揽权的霍光?
他一时勃然大怒,抽剑斩了案几:“大汉有尚书台、大将军,还用得着朕这个天子么?朕不做了,朕回昌邑去算了!”
暴怒后是深深的无力,这么腆着脸讨好霍光和群臣的制诏都被否了,看来大将军是真想让他“垂拱而治”啊。
王吉也退缩了,再度老调重弹,请求刘贺“三年不言”,这次刘贺不耐烦地轰走了他。
能想的法子都试过了,处处碰壁,他俨然成了被关在未央宫里的囚徒,天子之声局限于尺寸之地,难以发音。
或许就该听王吉的话,装模作样三年?
刘贺选了另一种方式,直接放飞自我,沉迷于酒色娱乐。
哼,反正只要不插手政务,大将军就由着他来,就这样醉生梦死也不错,假装自己不是皇帝,依然是昌邑王,心里就舒服多了,不过是换个地方享乐罢。
刘贺就这样浑浑噩噩过了几天,直到有人让他意识到,即便如此,这皇位也不一定能坐长久。
因为大将军早就准备好取代他的人选!
八月初十深夜,刘贺与石显饮酒正酣,忘了这些日子的不快,却忽见石显于灯下叹息,不由大奇,问其为何发叹。
石显初时不愿讲,摇头说只是自己的猜测,又看着刘贺,面露不忍,欲言又止。
越是这样刘贺越想听啊,最后在他催促下,石显才屏退宫女乐官,低声道:
“陛下可知‘皇曾孙病已’?”
高庙位于长安长乐宫西南,与文帝庙是唯一两座在城内的宗庙,按照四时祭举之仪,先裸礼、再荐血腥、献醴、再荐熟、最后馈食,以三太牢祀之。
繁杂的仪式从早晨持续到晚上,终于完成了刘贺向老祖宗刘邦报告自己继承宗庙皇位的流程,这是件让人高兴的事。不止刘贺放心许多,九卿大臣也暗暗松了口气,毕竟谒庙之事一直拖着也不是个事,看来新天子已经得到了大将军的完全认可,坐稳皇位了。
刘贺已经将自己顺利谒高庙的功劳,归于石显的献策,以及田延年对霍光的劝诫上,仪式结束后,立刻提拔石显做了“侍中”,这点权力他还是有的。
但刘贺心里还是有些膈应,因为他向霍氏求婚,欲立霍成君为后一事,霍光倒也没有拒绝,而是直接石沉大海,竟无回复,好似没发生过一样。
刘贺觉得自己有点被轻慢了,尤其是在听石显提议,去年大将军曾欲招西安侯任弘为婿,将小女成君嫁给他,最后以任弘迎娶乌孙公主婉拒霍氏而告终。
“大将军莫非是觉得,朕身为堂堂天子,竟不如那任弘么?”
至少也找个借口让他有台阶下啊,比如小女貌陋德薄不可为天下母之类的,一点回音没有算什么事,刘贺已将此视为侮辱了。
更糟糕的事还在后头,谒高庙后第二天,刘贺再度有些膨胀,让王吉草拟制书去尚书台,想让自己的昌邑国太傅王式、少傅夏侯胜升职为汉太傅、少傅,继续教授诗书。
在他想来,区区太傅、少傅又无实权,尚书台好歹卖他个面子。结果制书却被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只说太傅、少傅自有人选,而夏侯胜曾妄议阴阳获罪,这种人不应为少傅。
早上收到尚书台回复,下午夏侯胜就被赶出了未央宫,刘贺猜测,应是对夏侯胜点出皇帝未谒高庙之事的报复,老夏侯只来得及对刘贺说一句:“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望陛下慎之。”
刘贺就再也没见到他了,据说是被撵回了昌邑。
龚遂、安乐、夏侯胜,这已经是他第三位被驱逐逮捕的属下了,失了羽翼后,刘贺求助地看向最后的指望王吉。但王吉却依然只是劝刘贺好好服丧,勿要多想。
能不多想么?刘贺现在很信夏侯胜的预言,臣下有谋上者啊!这让他更加焦虑,原来即便自己已谒高庙,走完了登基的最后一道流程,这皇位仍不安稳。
没有学识,更没有老祖宗刘邦那种对政治的灵敏天赋,只剩下初入社会年轻人的想当然,当现实与预期不符时,刘贺陷入了迷茫。
又是石显,帮刘贺找到了办法。
当石显将一份偷偷带到温室殿的帛书塞给刘贺时,刘贺是很不耐烦的。
“石卿,莫非你也要和王吉一样,要我读诗书?我日日读,夜夜读,就能将那些被驱逐的臣僚读回来,就能让大将军不要再如此跋扈?”
真是什么话都敢说,石显连忙道:“陛下,这不是诗书,是史。”
“史书?春秋也是史书啊,读了还不是没大用。”刘贺急躁不已。
石显道:“孝武时,有太史令司马迁著《太史公书》,如今一份在杨丞相家,渐渐稍出,零散的列传流传于长安。另一份藏在石渠阁,臣入宫之时在石渠阁做事,故知此书,又有幸在九市得到了其中一篇抄录,今日便献给陛下!”
刘贺不耐烦地接过翻阅,看了内容后一惊:“这是关于孝文皇帝的?”
“不错,正是《孝文本纪》。”
石显话语意味深长:“孝文皇帝以外藩入继大统,也曾为周勃、陈平所迫,处境与陛下颇类,但最终却扭转形势。”
“陛下应该好好看一看,学一学!”
……
“太宗就是太宗!朕真是差孝文皇帝远矣。”
刘贺读了孝文本纪后,确实觉得受益匪浅,不愧是大汉唯二有庙号的皇帝啊,他甚至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几个月的不足之处了。
孝文皇帝初闻长安群臣诛灭诸吕欲迎己为帝时,先谨慎地派人去打探,属实后才带着六人乘传诣长安,抵达高陵就停下来,再度遣人驰之长安观变。
反观自己,接到皇太后诏后就急不可耐地西行,可来得快又有何用,还不是被架空成了傀儡。
再继续往下看,孝文称帝时辞让举止得体,博得群臣好感。等他被确立为皇帝后入未央宫后,乃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
这种让亲信控制长安防务,确保安全的做法,刘贺知道自己学不来,周勃、陈平可比不了霍光,整个长安防务,牢牢控制在霍氏子侄、女婿手里。
他连想让教授自己的夫子们做太傅少傅都不行,更别说插手未央、长乐防务了,理智告诉刘贺,最好别这么做,否则定会出大事。
刘贺只能再往下看,发现除了让自己人负责警卫外,孝文皇帝却并不急于封赏他们,而是对周勃、陈平等一众功勋大臣毕恭毕敬、优先封赏,几乎所有功臣都得了厚赐。
看到这,刘贺都为自己初入未央时,张狂地让郎卫从官们佩戴列侯、两千石的绶印的行为而感到羞愧,那个太仆丞张敞上书说得对啊。
“国辅大臣未褒,而昌邑小辇先迁,此过之大者也。”
刘贺明白石显的意思了:“卿是想让朕褒奖那些即位之初未来得及赏赐的群臣?”
他那会没看清局面,只赏了霍光,去昌邑迎立的田广明、丙吉、刘德,在灞上相迎的便乐成、金赏这六人。
大批老臣和实权九卿,就被刘贺无视了,如今刘贺羽翼尽散,成了孤家寡人,这才意识到他们的重要性。
虽然当时没顾上,但可以亡羊补牢啊!也不难,照着孝文皇帝的答卷抄就是了,这谁不会啊。
于是刘贺再度恢复斗志:“朕借着刚刚谒高庙的由头,再度赏赐如何?”
“陛下英明!”
王吉也没有察觉其中不妥,他和龚遂确实都力劝刘贺善遇先帝大臣,看上去没毛病。
而石显俨然成了刘贺身边第一智囊,提议道:“这次不能漏了人,中朝将军和九卿皆当受赏,尤其要厚遇典属国苏武。他从匈奴回来后,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甚至连燕王和匈奴人都为苏公叫屈。”
“厚赏苏武,可以让朝中孤臣老臣对陛下一改前观,站到陛下这边来。”
说干就干,刘贺这一夜就不作了,秉烛拟了名单,立了草稿,与王吉、石显商量了半天,还真有点办政务的感觉了,确实有些意思啊,次日仔细斟酌后,让王吉将制书送去尚书台。
天色大亮,他吃不下东西也睡不着,只在温室殿中踱步,希望这份制书能够得到大将军准许——刘贺非但给霍光加了三千户,连他的子侄霍禹、霍云、霍山,以及一众女婿侄婿孙婿,都统统赐了关内侯,够意思了罢?
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王吉最后带回的,却是尚书台和两府再度封还制书的消息。
“大将军以为,如今五将军及十余万将士正在出塞与胡虏交战,前线士卒未赏而朝中无功之人受赐,此事不妥,恐伤军心。”
听上去确实很有道理,但刘贺不想听其解释,他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破天荒想认真做一次事,却被尚书台无情驳回上面。
怎么,照抄还不给过?刘贺委屈极了。
天子制诏也要过尚书台大司马大将军那关才能往下发,这是谁立的制度?孝武皇帝还是想以此揽权的霍光?
他一时勃然大怒,抽剑斩了案几:“大汉有尚书台、大将军,还用得着朕这个天子么?朕不做了,朕回昌邑去算了!”
暴怒后是深深的无力,这么腆着脸讨好霍光和群臣的制诏都被否了,看来大将军是真想让他“垂拱而治”啊。
王吉也退缩了,再度老调重弹,请求刘贺“三年不言”,这次刘贺不耐烦地轰走了他。
能想的法子都试过了,处处碰壁,他俨然成了被关在未央宫里的囚徒,天子之声局限于尺寸之地,难以发音。
或许就该听王吉的话,装模作样三年?
刘贺选了另一种方式,直接放飞自我,沉迷于酒色娱乐。
哼,反正只要不插手政务,大将军就由着他来,就这样醉生梦死也不错,假装自己不是皇帝,依然是昌邑王,心里就舒服多了,不过是换个地方享乐罢。
刘贺就这样浑浑噩噩过了几天,直到有人让他意识到,即便如此,这皇位也不一定能坐长久。
因为大将军早就准备好取代他的人选!
八月初十深夜,刘贺与石显饮酒正酣,忘了这些日子的不快,却忽见石显于灯下叹息,不由大奇,问其为何发叹。
石显初时不愿讲,摇头说只是自己的猜测,又看着刘贺,面露不忍,欲言又止。
越是这样刘贺越想听啊,最后在他催促下,石显才屏退宫女乐官,低声道:
“陛下可知‘皇曾孙病已’?”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