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作者:王刚    更新:2021-12-07 17:42
  ’我接着说:‘我很感谢您中肯的意见,但是如果你不说您的问题已得到了满意的解决,我是不能回去的。’‘好的,’他说:‘就看在你的份上,我答应,以后再也不写信到你电话公司里去了。这样行不?’那老头儿果然很守信,以后再没有写信到我们公司去。在这次经历中我得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启发,那就是当一个人发泄他的愤怒和不满情绪的时候,你千万不要中途插嘴,这样会把事情弄得更糟,最好的办法是让他去发泄好了,发泄完了,他会变得舒坦了,而你呢,却从他的言语中找到了制胜他的办法。”
  对于一般人来讲,即使错了,也不肯轻易向当事人立即承认错误,要他们心服口服地认错,得费一番心思。他如果是较有地位的人,就更难使他们引退了,这完全是“自尊心”在作怪。如果我们一开头就急于证明他的观点正确或者说是愚蠢的,那么我们自己也做了件傻事,其结果只能是使他们坚持己见。如果我们对他们表示出应有的尊敬和同情,了解他们的真实企图,然后循序渐进地指出他有可能步人的误区,我们就比较容易使他们来迁就和尊重我们的意见。
  后唐李存勖带领周德威、李存璋等大将率军计破梁朝的十几万大军,解了潞州城之围后,周德威率本部人马来到潞州城下,抬头一看:城中守将李嗣昭与将士们正立在城头,严阵以待。周德威向城上大叫:“李将军开门!”李嗣昭哈哈大笑,说:“来者是周德威吗?”“正是,快开门吧。”“你什么时候来的?”“去年夏,奉命来救潞州。今日已把梁军消灭,重围已解,你快开门吧!”“你胡说八道!既然去年就来救援,为什么这会儿才破敌?你必是降了梁,跑这儿诳我来了!”李嗣昭说完,拿起弓箭就向周德威射去。
  原来,李嗣昭与周德威多年来就不和,在军中难以共事,李存勖为此也很伤脑筋。今日周德威来叫门,李嗣昭怎能相信他呢?周德威无奈,气哼哼地飞马去后队找李存勖。李存勖听说后,心想我何不趁此胜利之时促使他二人和好呢!于是便来到了城下。
  “啊,是晋王李存勖!”李嗣昭慌慌率众将出城迎接李存勖,李存勖甩镫离鞍下了马,周德威等人也随着下了马,李嗣昭伏地而跪,李存勖用手把他扶起来。李嗣昭抬眼看见周德威,立刻变了脸色。
  李存勖见状,一手拉李嗣昭的手说:“此次破敌,周老将军功劳最大。他与梁军长期对峙,不但使梁军被牵制而无力攻城,还耗尽敌之锐气。今日破敌,更是他一马当先,率军奋勇杀敌,我们才大获全胜。不是他,你的潞州城早人敌手,你还不快感谢他!”
  李嗣昭听后一惊,抢上一步,给周德威深施一礼:“谢老将军解围!”周德威听到李存勖的这番话,明显感到奈大了他的军功,又见李嗣昭的举动,一下红了脸,明白晋王促和的用意,慌忙用双手托住李嗣昭的双肘,说:“末将不才,未能尽快解围,实在愧对将军啊!”
  李存勖见促和已成功,心里很痛快,急忙说:“你二人一个解围立下大功,一个守城立下大功。二将军威震四方,又与我同心协力,何愁天下不平!走,进城摆设酒宴,庆贺胜利!”说着wωw奇Qisuu書com网,一手挽了周德威,一手挽了李嗣昭,率众将步人潞州城。从此,两位将军重归于好,共同辅助李存勖灭了梁朝,建立了后唐。
  一般来说,有才干的人,常常在无形之中消除种种反对意见,然而,一旦这些事情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他们首先是倾听对方诉说,并且向对方表示自己完全理解及尊重他们的意见。然后再陈述解决的办法及自己的看法。
  哈蒙曾被誉为全世界最伟大的矿产工程师。他一生有不少令人感动的故事。他从著名的耶鲁大学毕业后,又在德国佛来堡攻读了三年。毕业回国后寻找职业的轶事,便是“让对方小获胜利”的典型例子。
  他找美国西部矿业主哈司托。哈司托是个脾气执拗,注意实验的人,他不太信任那些文质彬彬的专讲理论的矿务工程技术人员。
  当哈蒙向哈司托求职时,哈司托说:“我不喜欢你的理由就因为你在佛来堡作过研究,你的大脑里我想一定装满了一大堆傻子一样的理论。因此,我不打算聘用你。”
  于是,哈蒙假装胆怯,对哈司托说:“如果你不告诉我的父亲,我将告诉你一句实话。”哈司托立刻表示他可以守约。
  哈蒙便说到:“其实在佛来堡时,我一点学问都没有学回来,我尽顾着实地工作,多挣点钱,多积累点实际经验罢了。”
  哈司托立刻哈哈大笑,连忙说:“好!这很好!我就需要你这样的人,那么,你明天就来上班吧!”
  在有些情况下,别人所争论不休的论点对自己来讲反而不那么重要。比如,哈蒙从哈司托口中得来的偏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去斤斤计较,而是尊重他的意见,维护他的“自尊心”而已。
  美国著名的顾问尼一韦是贺华勃及罗克法芮等许多大名鼎鼎的人物所常常向他咨询或作决策的人,他曾经很妥善地帮助他们解决了一个个非常难处理的事件。
  当时,尼一韦在英国想请著名的阿丝狄夫人给刚在纽约动工的阿斯托尼亚大饭店举行奠基典礼。
  “不行,”阿丝狄夫人说:“此事恕我不能遵命,你们之所以需要我,只是让我为你们旅馆做做广告而已。”
  而尼一韦的话的确使她大吃一惊。“夫人,的确如此,”尼一韦接着说,“然而,你也不会一无所获的,你也可以借此接近广大群众。因为,这个典礼将由广播电视向全国转播。”
  后来他又向她声明,他们并不希望她发表什么演说,只是要她到场露一下面就行了,并且反复强调了此举的意义。最后阿丝狄夫人便应允下来,答应出席他们的奠基典礼。
  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尼一韦能使阿丝狄夫人答应的真正原因,是在于一开始他就使夫人感到了自己出奇不意的让步。
  阿丝狄夫人说“他们需要我做广告,这是我不愿意的。”然而,他却坦白地承认这一点。在这一点上他表示出了让步。接下来尼一韦迎合了阿丝狄夫人的心理去劝说,结果他终于取胜了。
  英国曾有位著名的首相,名字叫劳可?乔治,他在这方面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称之为:“圆融的劝诱术”。一个乔治的研究者对此作了如下解释:“乔治常常是在别人以为他已经失败了的时候获得胜利的。他懂得什么时候应当牺牲一点而最终取得全局的胜利。”
  有些不明智的领导者,一遇评先进、选劳模的事儿,务必挺身而出,唯恐落人之后。殊不知,这会越来越加剧下属对自己的嫉妒,导致自己“后院起火”的恶果。
  早在先秦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就主张:“不敢为天下先”,意思是不要同下属争名逐利,凡事抢先。他认为同下属争名利,必然失去下属的支持,失去自己的地位,“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现代的人们,确实应该仔细玩味一下“不敢为天下先”的真谛,以减少彼此间的伤害。
  第七章:抓住难于相处人的心
  关键六十二:大度的气量得人气
  《三国演义》中记述有周瑜与诸葛亮的故事:周瑜是东吴的都督,诸葛亮是西蜀的丞相,他们为了抵抗曹操百万大军的南下,共商国计。周瑜见诸葛亮处处高自己一筹,便妒中火烧,屡次加害;诸葛亮则处处从联合抗曹的大局出发;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与荣辱,从而保证了吴蜀的军事联盟,打败了曹操百万大军,为自己的事业奠定了兴旺发达的基础。
  一个人怎样才能有气量呢?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人力当然就包含着气量。诸葛亮之所以能对周瑜的嫉妒和迫害毫不计较,是因为他目光高远,时刻想的是如何联合东吴打败曹操,保卫国家。所以,他能从个人的恩怨中解脱出来,重事业,轻小辱。朋友之间也应如此。假使对方因心胸狭窄,做出对不住自己的事,我们应从有利于工作和团结的大局出发,能谅解的就谅解,能忍让的就忍让,不应为个人而斤斤计较或耿耿于怀。
  武则天本名武照,后自改名为武侩,唐朝并州文水县人。其父是李唐王朝的开国功臣,其母也从小受过良好教育。武则天十四岁之前,受到文武两方面的培养,十四岁时做了太宗李世民的“才人”。高宗李治即位后,武则天地位不断上升,终于做了皇后,并成了李唐实际掌权人。高宗病逝,武则天又迅速登上皇帝宝座,成为中国历史上名副其实的第一位也是惟一的一位女皇。
  上官婉儿,是李唐五言诗“上官体”的鼻祖上官仪的孙女。上官仪是唐初重臣,曾一度官任宰相。高宗李治懦弱,后期又不满武则天独断专行,便秘令上官仪代他起草废后诏书。后被武则天发觉,便以“大逆之罪”使上官仪惨死狱中,同时抄家灭籍。时年一岁的婉儿及其生母充为宫婢,被发配东京洛阳宫廷为奴。婉儿十四岁那年,太子李贤与大臣裴炎、骆宾王等策划倒武政变,婉儿为了报仇也积极参与。但事情败露,太子被废,裴炎被斩,骆宾王死里逃生。上官婉儿明知自己也将被处死,但结果却完全相反:竟被武则天破例收为机要秘书。
  原因何在?主要是上官婉儿有才,而武则天又尤为爱才。上官婉儿十四岁时曾作了一首《彩书怨》的诗,被武则天无意中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