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作者:汪泳 更新:2021-12-07 16:54
今天,我得怎么做,才能平平安安逃出这个鬼地方?”虽然有时所想出来的逃生之道十分荒唐,可是他始终都不气馁,仍然锲而不舍地动脑筋。
有句话说,只要你求得恳切,就必然会得到。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很可能是他长久以来“热切”探索逃亡这个问题,因而激发出内心潜藏的伟大力量终于有一天他得到了所要的答案。这个逃生之道简直是没有人能够想得出来的,就是借助于腐尸的臭味。这个方法是有可能的,因为在离他做工数步之远便是一堆要抬上车的死尸,里面有男有女、有大人也有小孩,都是在毒气间被毒死的。他们嘴里的金牙被拔掉了、身上的值钱珠宝被拿走了、连穿的衣服也被剥光了,这一切看在其他人的眼里可能会兴起纳粹残酷、天地不仁之叹,然而对史坦尼斯洛来说却想起一个问题:“我得如何利用这个机会逃脱呢?”很快地他便得到所要的答案了。
当那天要收工而众人正忙着收拾工具时,史坦尼斯洛趁着没有人留意,便迅速躲在卡车之后褪下一切衣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赤条条地趴在那堆死尸之上,装得就跟死人一模一样。他屏住呼吸一动也不动,哪怕还有其他的死尸后来又堆在他的身上。
在他的四周此刻已堆了不少死尸,其中有些已散发出臭味和流出血,这都未使史坦尼斯洛移动分毫,唯恐被别人发现他的诈死,他只是静静地等着被搬上车,然后开走。终于他听到卡车引擎发动的声音,随之便一颠一颠地上了路,虽然四周的气味十分难闻,不过在他的心里已升起一丝活命的希望。不久卡车陡地停在一个大坑前面,卸下一件件令人不忍卒睹的货物——那是数十具死尸以及一个装死的活人。在坑里,史坦尼斯洛仍然静止不动,等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直到暮色中已无人,他才悄悄地攀上坑口,不顾身无寸缕,一口气狂奔了70公里,最后终于求得活命。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丧命的人不计其数,可是史坦尼斯洛却能活了下来,这其中的原因何在?不用说有不少的原因,然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提出了一个别人所从不敢想的问题,他不时地提问这个问题,并且也迫切寻求它的答案,最后他的脑子终于给了他所要的,而这个答案就救了他的一条命。史坦斯洛得以活命,固然可以说是他求生的决定和行动所致,不过若不是他提正确的“问题”,焉能有这样的结果?
任何成功的路上,必然有无数的挫折;挫折越多,成就越大。能面对挫折的人,他人生的赏赐必然丰厚。
------------
遭受挫折而不沉沦
------------
1958年,年轻的达斯汀·霍夫曼决定离家去纽约闯天下,他对家人说:“丢丑也决不丢在家门口。”
到了纽约之后,霍夫曼几经挫折,终于被一家有影响的戏剧学院录取。课余时间,他打过各种短工。一开始,他到一家精神病院当护理员,霍夫曼记得他第一天在男病房时的情景:
“我简直吓呆了!一个中年人冲进大厅,对我说:‘下个星期我就出院了……我的荷兰老婆是个清洁工……小家伙,你的牙齿真漂亮,是你的吗?’那人漫不经心地来回走动,突然,他张嘴模仿起恐怖的响声,把我吓得六神无主。”
大约1个月后,他觉得在这疯人院里呆够了,就去当打字员和售货员,后来又找到一家剧院当检票员的工作。以后,他还干过像舞厅看门、编织夏威夷花环及跑堂等几种临时性工作。这以后,他又去过纽约一家儿童俱乐部教授表演艺术。
霍夫曼在事业上的转折是在他加入波士顿戏剧公司、成为一名性格演员以后开始的。刚进公司时,他在9个月中演了10部戏。评论家们说,他最出色的表演是在《等待戈多》中扮演奴隶司机波佐。该剧公演结束后,霍夫曼接到了百老汇一些演出商的邀请。其中上次的导演格罗斯巴德有意让他担任《桥上眺望》的助理导演。1965年12月11日,《桥上眺望》剧组结束了它连续780场成功的演出。然而,霍夫曼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而是赶去百老汇参加试演,争取在《哈里,中午与黑夜》中得到角色。霍夫曼入选以后,为了能使自己更好地把握住所饰演的角色,他干脆闭门谢客,躲了起来。
一天,他又不知去向,连导演也不知他躲在哪里,可第二天当他回到舞台参加排练时,他又对自己的角色十分熟悉,而且演得有板有眼。之后,不断有制片商邀请他在百老汇担任重要角色。
但是,命运又捉弄了他,霍夫曼在参加完第一天的排练后,晚上来到他的女友家。当他用牛肉乳酪准备晚餐时,装乳酪的锅突然爆裂,滚烫的油溅了他一身,随着引起厨房着火。当时霍夫曼慌忙地用双手把火扑灭。结果他的手被烧成三度灼伤。事后他既没有去医院也没有去找医生包扎,唯恐为此而失去百老汇获奖剧中的角色。然而,他的双手烧伤程度远比他自己想象的严重得多,感染扩至血液里,以致他不得不留医一个月。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霍夫曼康复出院。他不顾手上还裹着几层绷带,就急切地返回剧组排练。可当他来到剧组时,才知道他的角色已被别人抢去,这使他非常伤心。
霍夫曼为了能重返剧坛,每个星期都参加挑选演员的小品表演。大约一个月后,他又交上了好运,被选入另一家剧组。然而到了排练的第6天,导演关照他回去休息一两天或更长时间,言下之意,是不用再回来排练了。导演明显地对他的表演和一些怪癖不满。这一类意想不到的挫折对霍夫曼来说已屡见不鲜,他已习惯在争议中急流勇进。失去又一次的登台机会显然又是一次沉重打击。但霍夫曼并不就此罢休。
之后,由于在《第五匹马的旅程》一剧中演出成功,霍夫曼开始奠定了他在舞台剧中作为性格演员的地位。该剧演出结束后,他又在英国喜剧《哦》中成功地扮演了一个反叛角色——一个负责管理一间半自动化印染厂的锅炉房而又古板、可笑的管子工,这是他生平第一次担任主角。
霍夫曼成名后,《毕业生》、《午夜牛仔》、《伦尼》等影片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毕业生》甚至还获得了5项金球奖,但是却在3次奥斯卡评奖中失败了,这使霍夫曼受到了很大打击。霍夫曼最终没有沉沦,他觉得自己的表演仍有巨大的潜力。
经过不懈的努力,1980年4月14日,在充满节日气氛的盛大授奖仪式上,霍夫曼一举夺得美国最有级别的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成为美国电影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此后,他还连续两届担任了金像奖授奖仪式的颁奖人。
没有纷乱就没有平静,没有紧张就没有轻松,没有悲伤就没有欢乐,没有奋斗就没有胜利,这是我们生存所要付出的代价。
------------
生活总会苦尽甘来
------------
贝里·马卡斯的父母于20世纪20年代从俄罗斯来到美国。他们在纽威克一个穷人聚居区安顿下来。他的父亲做木工活维持生计,母亲则料理家务。当时,马卡斯已有了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他的母亲在40来岁的时候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卧床不起。她的手脚关节变得像树枝似的粗糙和弯曲。为她看病的医生建议她再生一个孩子。医生认为怀孕将有助于母亲风湿病的康复。于是,马卡斯便在那年5月母亲节那天来到了人世。除医生外,每个人都对她能重新下地行走惊奇不已。
马卡斯家以前都用犹太人使用的国际语——依地语。他的母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巴谢特”。这句话的含义是:“这是上天的安排,生活总会苦尽甘来。”它是他的母亲面对艰难困苦时的一贯态度。她认定,一切苦难都将过去,事情总会有好结果的。马卡斯的出生对她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那就是“巴谢特”。
虽然母亲的风湿病没有完全康复,但她从不抱怨。她不时取下手上缠着的石膏绷带扔在一边,在冷水管下为我们洗衣服,或在大热天呆在炎热的炉灶旁为我们做饭。春去秋来,严寒酷暑,尽管生活艰辛,她始终相信苦尽甘来这一道理。在我上学后不久,她便宣布,在家里谁也不准再讲依地语,必须讲英语。她陪着马卡斯一起一字一句地学起了英语。
马卡斯的母亲和父亲就这样学习着成为美国公民。虽然离开了故土,放弃了自己的母语,但对她来说,这算不了什么,成为美国公民,为全家寻求到更好的生活,这便是“巴谢特”。
=奇=马卡斯从小的理想是上医学院,毕业后成为一名大夫。作为一个穷学生,他就近进了路特格大学的纽威克校区,这样便可以住在家里而省下住校的费用。马卡斯开始学习医学预科课程,并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一天,系主任通知他,已经为他争取到了上医学院的奖学金。
=书=但接下来的消息令人失望:马卡斯仍需另外缴纳1万美元的费用。毫无疑问,他拿不出那么多钱。没办法,马卡斯只好退了学,搭顺路车到佛罗里达州去找工作。半路上,马卡斯和母亲通了电话。他告诉她,自己将再也不会成为一名大夫了。
=网=“别着急,”她说,“说不定好事还在后头呢!”
马卡斯在餐馆当了一年服务生,然后到新泽西州进了那里的药学院。
有句话说,只要你求得恳切,就必然会得到。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很可能是他长久以来“热切”探索逃亡这个问题,因而激发出内心潜藏的伟大力量终于有一天他得到了所要的答案。这个逃生之道简直是没有人能够想得出来的,就是借助于腐尸的臭味。这个方法是有可能的,因为在离他做工数步之远便是一堆要抬上车的死尸,里面有男有女、有大人也有小孩,都是在毒气间被毒死的。他们嘴里的金牙被拔掉了、身上的值钱珠宝被拿走了、连穿的衣服也被剥光了,这一切看在其他人的眼里可能会兴起纳粹残酷、天地不仁之叹,然而对史坦尼斯洛来说却想起一个问题:“我得如何利用这个机会逃脱呢?”很快地他便得到所要的答案了。
当那天要收工而众人正忙着收拾工具时,史坦尼斯洛趁着没有人留意,便迅速躲在卡车之后褪下一切衣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赤条条地趴在那堆死尸之上,装得就跟死人一模一样。他屏住呼吸一动也不动,哪怕还有其他的死尸后来又堆在他的身上。
在他的四周此刻已堆了不少死尸,其中有些已散发出臭味和流出血,这都未使史坦尼斯洛移动分毫,唯恐被别人发现他的诈死,他只是静静地等着被搬上车,然后开走。终于他听到卡车引擎发动的声音,随之便一颠一颠地上了路,虽然四周的气味十分难闻,不过在他的心里已升起一丝活命的希望。不久卡车陡地停在一个大坑前面,卸下一件件令人不忍卒睹的货物——那是数十具死尸以及一个装死的活人。在坑里,史坦尼斯洛仍然静止不动,等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直到暮色中已无人,他才悄悄地攀上坑口,不顾身无寸缕,一口气狂奔了70公里,最后终于求得活命。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丧命的人不计其数,可是史坦尼斯洛却能活了下来,这其中的原因何在?不用说有不少的原因,然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提出了一个别人所从不敢想的问题,他不时地提问这个问题,并且也迫切寻求它的答案,最后他的脑子终于给了他所要的,而这个答案就救了他的一条命。史坦斯洛得以活命,固然可以说是他求生的决定和行动所致,不过若不是他提正确的“问题”,焉能有这样的结果?
任何成功的路上,必然有无数的挫折;挫折越多,成就越大。能面对挫折的人,他人生的赏赐必然丰厚。
------------
遭受挫折而不沉沦
------------
1958年,年轻的达斯汀·霍夫曼决定离家去纽约闯天下,他对家人说:“丢丑也决不丢在家门口。”
到了纽约之后,霍夫曼几经挫折,终于被一家有影响的戏剧学院录取。课余时间,他打过各种短工。一开始,他到一家精神病院当护理员,霍夫曼记得他第一天在男病房时的情景:
“我简直吓呆了!一个中年人冲进大厅,对我说:‘下个星期我就出院了……我的荷兰老婆是个清洁工……小家伙,你的牙齿真漂亮,是你的吗?’那人漫不经心地来回走动,突然,他张嘴模仿起恐怖的响声,把我吓得六神无主。”
大约1个月后,他觉得在这疯人院里呆够了,就去当打字员和售货员,后来又找到一家剧院当检票员的工作。以后,他还干过像舞厅看门、编织夏威夷花环及跑堂等几种临时性工作。这以后,他又去过纽约一家儿童俱乐部教授表演艺术。
霍夫曼在事业上的转折是在他加入波士顿戏剧公司、成为一名性格演员以后开始的。刚进公司时,他在9个月中演了10部戏。评论家们说,他最出色的表演是在《等待戈多》中扮演奴隶司机波佐。该剧公演结束后,霍夫曼接到了百老汇一些演出商的邀请。其中上次的导演格罗斯巴德有意让他担任《桥上眺望》的助理导演。1965年12月11日,《桥上眺望》剧组结束了它连续780场成功的演出。然而,霍夫曼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而是赶去百老汇参加试演,争取在《哈里,中午与黑夜》中得到角色。霍夫曼入选以后,为了能使自己更好地把握住所饰演的角色,他干脆闭门谢客,躲了起来。
一天,他又不知去向,连导演也不知他躲在哪里,可第二天当他回到舞台参加排练时,他又对自己的角色十分熟悉,而且演得有板有眼。之后,不断有制片商邀请他在百老汇担任重要角色。
但是,命运又捉弄了他,霍夫曼在参加完第一天的排练后,晚上来到他的女友家。当他用牛肉乳酪准备晚餐时,装乳酪的锅突然爆裂,滚烫的油溅了他一身,随着引起厨房着火。当时霍夫曼慌忙地用双手把火扑灭。结果他的手被烧成三度灼伤。事后他既没有去医院也没有去找医生包扎,唯恐为此而失去百老汇获奖剧中的角色。然而,他的双手烧伤程度远比他自己想象的严重得多,感染扩至血液里,以致他不得不留医一个月。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霍夫曼康复出院。他不顾手上还裹着几层绷带,就急切地返回剧组排练。可当他来到剧组时,才知道他的角色已被别人抢去,这使他非常伤心。
霍夫曼为了能重返剧坛,每个星期都参加挑选演员的小品表演。大约一个月后,他又交上了好运,被选入另一家剧组。然而到了排练的第6天,导演关照他回去休息一两天或更长时间,言下之意,是不用再回来排练了。导演明显地对他的表演和一些怪癖不满。这一类意想不到的挫折对霍夫曼来说已屡见不鲜,他已习惯在争议中急流勇进。失去又一次的登台机会显然又是一次沉重打击。但霍夫曼并不就此罢休。
之后,由于在《第五匹马的旅程》一剧中演出成功,霍夫曼开始奠定了他在舞台剧中作为性格演员的地位。该剧演出结束后,他又在英国喜剧《哦》中成功地扮演了一个反叛角色——一个负责管理一间半自动化印染厂的锅炉房而又古板、可笑的管子工,这是他生平第一次担任主角。
霍夫曼成名后,《毕业生》、《午夜牛仔》、《伦尼》等影片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毕业生》甚至还获得了5项金球奖,但是却在3次奥斯卡评奖中失败了,这使霍夫曼受到了很大打击。霍夫曼最终没有沉沦,他觉得自己的表演仍有巨大的潜力。
经过不懈的努力,1980年4月14日,在充满节日气氛的盛大授奖仪式上,霍夫曼一举夺得美国最有级别的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成为美国电影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此后,他还连续两届担任了金像奖授奖仪式的颁奖人。
没有纷乱就没有平静,没有紧张就没有轻松,没有悲伤就没有欢乐,没有奋斗就没有胜利,这是我们生存所要付出的代价。
------------
生活总会苦尽甘来
------------
贝里·马卡斯的父母于20世纪20年代从俄罗斯来到美国。他们在纽威克一个穷人聚居区安顿下来。他的父亲做木工活维持生计,母亲则料理家务。当时,马卡斯已有了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他的母亲在40来岁的时候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卧床不起。她的手脚关节变得像树枝似的粗糙和弯曲。为她看病的医生建议她再生一个孩子。医生认为怀孕将有助于母亲风湿病的康复。于是,马卡斯便在那年5月母亲节那天来到了人世。除医生外,每个人都对她能重新下地行走惊奇不已。
马卡斯家以前都用犹太人使用的国际语——依地语。他的母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巴谢特”。这句话的含义是:“这是上天的安排,生活总会苦尽甘来。”它是他的母亲面对艰难困苦时的一贯态度。她认定,一切苦难都将过去,事情总会有好结果的。马卡斯的出生对她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那就是“巴谢特”。
虽然母亲的风湿病没有完全康复,但她从不抱怨。她不时取下手上缠着的石膏绷带扔在一边,在冷水管下为我们洗衣服,或在大热天呆在炎热的炉灶旁为我们做饭。春去秋来,严寒酷暑,尽管生活艰辛,她始终相信苦尽甘来这一道理。在我上学后不久,她便宣布,在家里谁也不准再讲依地语,必须讲英语。她陪着马卡斯一起一字一句地学起了英语。
马卡斯的母亲和父亲就这样学习着成为美国公民。虽然离开了故土,放弃了自己的母语,但对她来说,这算不了什么,成为美国公民,为全家寻求到更好的生活,这便是“巴谢特”。
=奇=马卡斯从小的理想是上医学院,毕业后成为一名大夫。作为一个穷学生,他就近进了路特格大学的纽威克校区,这样便可以住在家里而省下住校的费用。马卡斯开始学习医学预科课程,并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一天,系主任通知他,已经为他争取到了上医学院的奖学金。
=书=但接下来的消息令人失望:马卡斯仍需另外缴纳1万美元的费用。毫无疑问,他拿不出那么多钱。没办法,马卡斯只好退了学,搭顺路车到佛罗里达州去找工作。半路上,马卡斯和母亲通了电话。他告诉她,自己将再也不会成为一名大夫了。
=网=“别着急,”她说,“说不定好事还在后头呢!”
马卡斯在餐馆当了一年服务生,然后到新泽西州进了那里的药学院。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