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作者:汪泳 更新:2021-12-07 16:54
然而,同道们却说:“河道作不了证。”
以利泽拉比又大声说道:“要是律法同我的观点一致,就请学院的围墙为我证明!”
于是,学院四周的墙开始崩裂,眼看着就要倒塌。
这时,约书亚拉比喝道:“研究《托拉》的学者们争论,与你围墙何干?”
出于对约书亚拉比的尊重,围墙没有倒塌;但出于对以利泽拉比的尊重,围墙也没有恢复原状,就一直这么倾斜着。
最后,以利泽拉比只好祷告:“要是律法同我的观点一致,就请上天为我证明!”
于是,天上传来了声音,宣告道:
“你们同以利泽拉比争论什么,律法同他的观点是一致的。”
约书亚拉比闻声站了起来,当即宣布:
“不是在天上。”
约书亚拉比的这句话,语出《圣经·申命记》:“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诫命,不是你难行的,也不是离你远的。不是在天上,使你说,谁替我们上天取下来,使我们听见可以遵行呢?”显然,此话本意应是:上帝的诫命不是世人难以遵守的,不像天上之物不可企及。
那么,这句话用在这儿又是什么意思呢?
杰勒米亚拉比解释道:“《托拉》早已在西奈山上给予了以色列人,我们对天上的声音已不再关心。因为上帝早在西奈山上就写下了:必须赞同大多数人的意见。”
在很多时候,事实的真相往往并不是黑白分明的,不同人的观点可能存在分歧,这并不意味着其中一定有某个人的观点错了,必须做出某些改变——经常的情况是:每个人都可以坚持自己的看法。
------------
不要轻率地做出决定
------------
克朗基特小时候住在豪斯顿。一天,他在一家杂货店看到一块手表,这块表的价格是1美元。由于他没有钱,而且也不可能很快就筹集到一笔钱,于是问店主能不能先把这块表给他,以后再分期付钱。店主同意了。
第二天,克朗基特偶然对母亲提起了这件事,母亲表示坚决反对他的这种做法。在她看来,他利用了别人的信任。她把钱付给店主后,回家来找儿子。
“难道你不明白吗?”她说,“你想买一块手表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你完全不明白该怎样挣这笔钱。尽管这里面不存在撒谎和欺骗,可是在这个事情上你显得太轻率了。这是一件不明不白的事。孩子,你应该注意:不明不白地处理事情,结果会把事情弄得一塌糊涂。”
母亲把手表拿走了,直到克朗基特能够挣到这笔钱,才能从她那儿把手表买来。
多年来,克朗基特一直记着母亲的教诲。作为新闻评论员,他必须始终警惕着不明不白的事情。对半真半假的报道避而远之,对听来很真实却又有声有色的故事置若罔闻。
一次,一些投机商愿意给克朗基特一大块土地,他们没有建议他在广播中谈论他们的资产,只是让他报道他在他们的地区拥有土地。但是克朗基特认为这是一件不明不白的事情,所以,拒绝接受他们赠给自己的土地。
不明不白地处理事情会把一切都弄得一塌糊涂。为了保持自己人格的完整性和独立性,要避免模棱两可的事情。
------------
选择求生的对象
------------
贾迪·波德默是一名犹太人,他在商界的成功史已没人知道,因为他没留下任何文字性的东西,然而,他在危难时期的一个决定,却让世人永远记住了他。
1942年3月,希特勒下令搜捕德国所有的犹太人,68岁的贾迪·波德默召集全家商讨对策,最后想出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向德国的非犹太人求助,争取他们的保护。
办法定下来之后,接下来是选择求生的对象。两个儿子认为,应该向银行家金·奥尼尔求助,因为他一直把波德默家族视为他的恩人。在不同的场合,他也曾多次表示,如果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尽管找他。
波德默家族拥有潘沙森林的采伐权,在欧洲是数得着的木材供应商。金·奥尼尔是一家银行的小股东,他是在波德默家族的资助下发家的。40年来,为了支持他打败竞争对手,波德默家族的钱,从来都没有存入过其他的银行,就是到事发的时候,他的银行里还存有波德默家族的54万马克。现在波德默家族遇到了灭顶之灾,向他求助,他怎会袖手旁观?
68岁的老人却不是这种意见,他认为应该向拉尔夫·本内特求助,他是一位木材商人,波德默家族的人是跟他打工起家的,后来是经过他的资助,波德默才有了今天的家业。现在虽然很少往来,但心理上从没断绝过感激和思念。
最后,老人说,你们还是去求助拉尔夫·本内特先生吧!虽然我们欠他的很多。
第二天一早,两个儿子出发了。在路上,二儿子说,我们不能去本内特先生那儿,上次我见他时,他还提那700吨木材的事。要去,你去吧!我要去求奥尼尔。最后,二儿子去了银行家那儿,大儿子去了木材商的家。
1948年7月,一个叫艾森·波德默的人,从日本辗转回到德国,去寻找他的家人,最后一无所获。后来,他从纳粹档案中查到这么一条记录:银行家金·奥尼尔来电,家中闯入一个年轻男子,疑是犹太人。一年后,他又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死亡档案中,查到他父亲、母亲、妻子、弟妻及6个孩子的名字,他们是在他和弟弟分手后第四天被捕的。
1950年1月,艾森·波德默定居美国;2003年12月4日去世,终年83岁,留下1部回忆录、2个儿子、3个女儿和9个孙子、孙女。他的回忆录主要讲述了他在木材商本内特的帮助之下,怎样偷渡日本,保全性命的。该书的封面上写着:献给父亲贾迪·波德默先生!封底写着:许多人认为,要赢得他人的忠诚,最好的办法是给其恩惠。其实,这是对人性的误解,在现实中真正对你忠诚的,都是曾经给过你恩惠的人。
与人交往的时候,看清对方的真正面目是很难的。但是,你可以考察对方的行为。如果他过去一贯无私地帮助别人,他就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
一个美妙的答案
------------
中世纪时,有个埃及国王接连打败了几个王国。但他连年用兵,国库快空了;此时,又急需一笔巨款,却发现再也拿不出钱了。他的主意打到了犹太富翁麦启士德的身上。但他知道犹太人决不会轻易出钱,得做个圈套让他钻才行。国王思索了好久,总算想出了一个妙计——
他把麦启士德请进宫,摆上山珍海味盛情款待。酒过三巡,国王喷着酒气向富翁请教道:“麦启士德先生,听说您学识渊博,智慧过人,我想借此机会向您讨教一个问题。”
麦启士德见国王那副故作谦恭的表情,怀着戒备的心理说:“不敢当,不敢当,我麦启士德不过是个酒囊饭袋而已。”
“不必谦虚。”国王继续说,“听说您对宗教很有研究,所以我想请教一下,在犹太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中,到底哪一种才算是正宗呢?”
聪明的麦启士德一听此话,就知道国王在耍弄阴谋诡计,假如自己偏袒哪一方,而贬低另外一方,说不定会中他的圈套。这问题不能直接回答,不妨同他兜个圈子再说。他想了一会,沉着地说:“陛下所提的这个宗教问题,真是太有意义啦!这使我想起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假如陛下允许我讲完那个故事的话,就一定能得到一个美妙的答案。”
国王点点头说:“那您请讲。”
麦启士德讲的故事是这样的——
从前有个大富翁,家里有数不清的金银财宝,特别有一件稀世珍宝,是一枚闪烁着异彩的戒指,价值连城,富翁特别珍爱。临终前,他在遗嘱上写道:得到这戒指的便是他的继承人,其余的子女都要尊他为一家之长。遗嘱要后代永久保存好这个传家之宝,不能让它落到外人的手里。
得到这戒指的子子孙孙,都用同样的方法立遗嘱教后代们遵守,谁得到戒指谁便是一家之长。后来,这戒指传到某个后代手里,他有3个儿子,个个受到他的钟爱。在临终前,他拿不定主意,到底把戒指传给谁。
当时,3个儿子都向他请求得到戒指。他想不出好办法,只得私下里请来一个身怀绝技的匠人,仿造两枚戒指。父亲临终前,就把这3枚连匠人也难分真假的戒指,私下里分别传给了3个儿子。这下可好,待父亲一闭眼,3个儿子都拿出戒指作为凭证,要求以家长的名义继承产业,可是谁也分辨不出哪只是真品。于是,究竟谁应该做真正的家长的问题,直到现在还无法解决。
麦启士德讲完故事后,微笑着对国王说:“尊敬的陛下,天父所赐给三种民族的三种信仰,难道不是和这三种情形一样吗?你问我哪一种才算正宗,其实,大家都以为自己的信仰是正宗。他们都可以抬出自己的教义和戒律来,以为这才是真正的教义、真正的戒律,以为自己是天父的真正继承人。这个问题之难以解决,就像是那3枚戒指一样,实在叫人无从做出正确判断。陛下您说对吗?”
国王面对聪明机灵的麦启士德,一时无言以对……
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要懂得含蓄和回避矛盾。
以利泽拉比又大声说道:“要是律法同我的观点一致,就请学院的围墙为我证明!”
于是,学院四周的墙开始崩裂,眼看着就要倒塌。
这时,约书亚拉比喝道:“研究《托拉》的学者们争论,与你围墙何干?”
出于对约书亚拉比的尊重,围墙没有倒塌;但出于对以利泽拉比的尊重,围墙也没有恢复原状,就一直这么倾斜着。
最后,以利泽拉比只好祷告:“要是律法同我的观点一致,就请上天为我证明!”
于是,天上传来了声音,宣告道:
“你们同以利泽拉比争论什么,律法同他的观点是一致的。”
约书亚拉比闻声站了起来,当即宣布:
“不是在天上。”
约书亚拉比的这句话,语出《圣经·申命记》:“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诫命,不是你难行的,也不是离你远的。不是在天上,使你说,谁替我们上天取下来,使我们听见可以遵行呢?”显然,此话本意应是:上帝的诫命不是世人难以遵守的,不像天上之物不可企及。
那么,这句话用在这儿又是什么意思呢?
杰勒米亚拉比解释道:“《托拉》早已在西奈山上给予了以色列人,我们对天上的声音已不再关心。因为上帝早在西奈山上就写下了:必须赞同大多数人的意见。”
在很多时候,事实的真相往往并不是黑白分明的,不同人的观点可能存在分歧,这并不意味着其中一定有某个人的观点错了,必须做出某些改变——经常的情况是:每个人都可以坚持自己的看法。
------------
不要轻率地做出决定
------------
克朗基特小时候住在豪斯顿。一天,他在一家杂货店看到一块手表,这块表的价格是1美元。由于他没有钱,而且也不可能很快就筹集到一笔钱,于是问店主能不能先把这块表给他,以后再分期付钱。店主同意了。
第二天,克朗基特偶然对母亲提起了这件事,母亲表示坚决反对他的这种做法。在她看来,他利用了别人的信任。她把钱付给店主后,回家来找儿子。
“难道你不明白吗?”她说,“你想买一块手表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你完全不明白该怎样挣这笔钱。尽管这里面不存在撒谎和欺骗,可是在这个事情上你显得太轻率了。这是一件不明不白的事。孩子,你应该注意:不明不白地处理事情,结果会把事情弄得一塌糊涂。”
母亲把手表拿走了,直到克朗基特能够挣到这笔钱,才能从她那儿把手表买来。
多年来,克朗基特一直记着母亲的教诲。作为新闻评论员,他必须始终警惕着不明不白的事情。对半真半假的报道避而远之,对听来很真实却又有声有色的故事置若罔闻。
一次,一些投机商愿意给克朗基特一大块土地,他们没有建议他在广播中谈论他们的资产,只是让他报道他在他们的地区拥有土地。但是克朗基特认为这是一件不明不白的事情,所以,拒绝接受他们赠给自己的土地。
不明不白地处理事情会把一切都弄得一塌糊涂。为了保持自己人格的完整性和独立性,要避免模棱两可的事情。
------------
选择求生的对象
------------
贾迪·波德默是一名犹太人,他在商界的成功史已没人知道,因为他没留下任何文字性的东西,然而,他在危难时期的一个决定,却让世人永远记住了他。
1942年3月,希特勒下令搜捕德国所有的犹太人,68岁的贾迪·波德默召集全家商讨对策,最后想出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向德国的非犹太人求助,争取他们的保护。
办法定下来之后,接下来是选择求生的对象。两个儿子认为,应该向银行家金·奥尼尔求助,因为他一直把波德默家族视为他的恩人。在不同的场合,他也曾多次表示,如果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尽管找他。
波德默家族拥有潘沙森林的采伐权,在欧洲是数得着的木材供应商。金·奥尼尔是一家银行的小股东,他是在波德默家族的资助下发家的。40年来,为了支持他打败竞争对手,波德默家族的钱,从来都没有存入过其他的银行,就是到事发的时候,他的银行里还存有波德默家族的54万马克。现在波德默家族遇到了灭顶之灾,向他求助,他怎会袖手旁观?
68岁的老人却不是这种意见,他认为应该向拉尔夫·本内特求助,他是一位木材商人,波德默家族的人是跟他打工起家的,后来是经过他的资助,波德默才有了今天的家业。现在虽然很少往来,但心理上从没断绝过感激和思念。
最后,老人说,你们还是去求助拉尔夫·本内特先生吧!虽然我们欠他的很多。
第二天一早,两个儿子出发了。在路上,二儿子说,我们不能去本内特先生那儿,上次我见他时,他还提那700吨木材的事。要去,你去吧!我要去求奥尼尔。最后,二儿子去了银行家那儿,大儿子去了木材商的家。
1948年7月,一个叫艾森·波德默的人,从日本辗转回到德国,去寻找他的家人,最后一无所获。后来,他从纳粹档案中查到这么一条记录:银行家金·奥尼尔来电,家中闯入一个年轻男子,疑是犹太人。一年后,他又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死亡档案中,查到他父亲、母亲、妻子、弟妻及6个孩子的名字,他们是在他和弟弟分手后第四天被捕的。
1950年1月,艾森·波德默定居美国;2003年12月4日去世,终年83岁,留下1部回忆录、2个儿子、3个女儿和9个孙子、孙女。他的回忆录主要讲述了他在木材商本内特的帮助之下,怎样偷渡日本,保全性命的。该书的封面上写着:献给父亲贾迪·波德默先生!封底写着:许多人认为,要赢得他人的忠诚,最好的办法是给其恩惠。其实,这是对人性的误解,在现实中真正对你忠诚的,都是曾经给过你恩惠的人。
与人交往的时候,看清对方的真正面目是很难的。但是,你可以考察对方的行为。如果他过去一贯无私地帮助别人,他就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
一个美妙的答案
------------
中世纪时,有个埃及国王接连打败了几个王国。但他连年用兵,国库快空了;此时,又急需一笔巨款,却发现再也拿不出钱了。他的主意打到了犹太富翁麦启士德的身上。但他知道犹太人决不会轻易出钱,得做个圈套让他钻才行。国王思索了好久,总算想出了一个妙计——
他把麦启士德请进宫,摆上山珍海味盛情款待。酒过三巡,国王喷着酒气向富翁请教道:“麦启士德先生,听说您学识渊博,智慧过人,我想借此机会向您讨教一个问题。”
麦启士德见国王那副故作谦恭的表情,怀着戒备的心理说:“不敢当,不敢当,我麦启士德不过是个酒囊饭袋而已。”
“不必谦虚。”国王继续说,“听说您对宗教很有研究,所以我想请教一下,在犹太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中,到底哪一种才算是正宗呢?”
聪明的麦启士德一听此话,就知道国王在耍弄阴谋诡计,假如自己偏袒哪一方,而贬低另外一方,说不定会中他的圈套。这问题不能直接回答,不妨同他兜个圈子再说。他想了一会,沉着地说:“陛下所提的这个宗教问题,真是太有意义啦!这使我想起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假如陛下允许我讲完那个故事的话,就一定能得到一个美妙的答案。”
国王点点头说:“那您请讲。”
麦启士德讲的故事是这样的——
从前有个大富翁,家里有数不清的金银财宝,特别有一件稀世珍宝,是一枚闪烁着异彩的戒指,价值连城,富翁特别珍爱。临终前,他在遗嘱上写道:得到这戒指的便是他的继承人,其余的子女都要尊他为一家之长。遗嘱要后代永久保存好这个传家之宝,不能让它落到外人的手里。
得到这戒指的子子孙孙,都用同样的方法立遗嘱教后代们遵守,谁得到戒指谁便是一家之长。后来,这戒指传到某个后代手里,他有3个儿子,个个受到他的钟爱。在临终前,他拿不定主意,到底把戒指传给谁。
当时,3个儿子都向他请求得到戒指。他想不出好办法,只得私下里请来一个身怀绝技的匠人,仿造两枚戒指。父亲临终前,就把这3枚连匠人也难分真假的戒指,私下里分别传给了3个儿子。这下可好,待父亲一闭眼,3个儿子都拿出戒指作为凭证,要求以家长的名义继承产业,可是谁也分辨不出哪只是真品。于是,究竟谁应该做真正的家长的问题,直到现在还无法解决。
麦启士德讲完故事后,微笑着对国王说:“尊敬的陛下,天父所赐给三种民族的三种信仰,难道不是和这三种情形一样吗?你问我哪一种才算正宗,其实,大家都以为自己的信仰是正宗。他们都可以抬出自己的教义和戒律来,以为这才是真正的教义、真正的戒律,以为自己是天父的真正继承人。这个问题之难以解决,就像是那3枚戒指一样,实在叫人无从做出正确判断。陛下您说对吗?”
国王面对聪明机灵的麦启士德,一时无言以对……
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要懂得含蓄和回避矛盾。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