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作者:史迪文 更新:2021-12-07 16:28
我们八路军新四军是孙行者和小老虎,是很有办法对付这个日本妖精或日本驴子的……”全文虽然只有短短两百多字,却妙“喻”连珠,非常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精兵简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对李鼎铭先生的建议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和高度的赞赏。
毛泽东的比喻既有着深刻而鲜明的政治性、政策性,又极富情感性,是打开别人心扉的一把好钥匙。
1949年,毛泽东刚刚进入北京,就邀请党外知名进步人士到住所叙旧、谈心,共商建国大事。有一天,司徒美堂去拜访毛泽东,由于他年老多病坐不了汽车,所以毛泽东让卫士把自己的躺椅绑上两根木棍做成了一副滑杆,把老人抬到客厅门口,毛泽东亲自上前去,用双手搀扶着他下“轿”。在与司徒美堂交谈时,毛泽东了解到他对共产党的政策理解很肤浅,带着很多疑虑,认为民主人士只能是为共产党“捧台”、“抬轿”,便解释道:“我们以后要长期一块共事,我们大家既是坐轿者,又是抬轿者,每一个爱国的志士仁人,都能以自己的特长,参加人民政府的工作,不但要做到尽职尽责,还要做到有职有权”。
毛泽东用“坐轿”与“抬轿”,极其通俗生动地阐明了共产党与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共事的方针政策,他借事设喻,巧释疑虑,真是妙不可言,恰到好处。司徒美堂刚刚当了一回“坐轿者”,体会犹在,能不相信毛泽东的话吗?
1949年2月22日,刚刚决定起义的傅作义受毛泽东之邀,前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中共中央驻地。毛泽东亲自迎接溥作义的到来。一见毛泽东,傅作义便立正敬礼道:“傅作义负荆在此。”毛泽东握住傅作义的手,风趣地说:“过去我们在战场兵戎相见,清清楚楚,今天,我们是姑舅亲戚,难分难舍。蒋介石一辈子玩码头,这次发动内战,众叛亲离,最后还是你们把他甩掉了。”
一席话令傅作义容光焕发,精神振奋。回到北京后,他对身边的人叙说这次与毛泽东晤谈的详情,十分感慨:“真是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啊!此行如拨云见日,极受教益。”从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到西柏坡的“姑舅”相会,毛泽东用一个比喻就生动而清楚地说明了傅作义与共产党的关系有了质的变化,从今往后,傅作义就是共产党的“亲戚”,与共产党亲如一家人了。人情味一旦渗入到政治关系当中,往往会产生一种奇妙的作用。刚返回北京的傅作义,立即发表了《北平和平通电》。
如今,有着非凡一生的伟人毛泽东渐行渐远了,但他那种妙语惊人、魅力无穷的谈话艺术依然余音在耳。很多在毛泽东身边的人都对他说过的话记忆犹新,久久回味。
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与他在同一个屋檐下一起生活,常常能够领略到伟人的妙语成趣。在回忆中,他们还常常很有兴致地提起。
当年在陕北延安时,卫士李银桥看见毛泽东擦脸擦脚都是那条没了毛的旧毛巾,便建议他领一条新的擦脸,旧的留着擦脚;还说,擦脚擦脸应当分开。没想到毛泽东说:“分开就不平等了。现在每天行军打仗,脚比脸辛苦多了。我看就不要分了,分开脚会有意见的。”又有一次,李银桥正在为毛泽东搓澡,突然放了一个屁,他很紧张又很不好意思。毛泽东却笑了:“活人哪个不放屁,屁者气也,五谷杂粮之味也。”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外出多坐火车专列。据服务员姚淑贤回忆,有一次,专列开到天津,毛泽东在餐车上说:“今天小姚请客,大家吃狗不理包子……谁叫她是天津人呢。”但接着话锋一转“我掏钱”,众人哄然大笑。一会儿,毛泽东带头咬了一口包子又说:“狗不理啊,快吃,不吃就挨骂啦”,众人又大笑。
虽然感受毛泽东妙语最多最深的是长年伴随他的工作人员,但有些有缘走近毛泽东的人,也同样深深折服于伟人的谈话艺术。1938年,毛泽东与梁漱溟曾有过一次交谈。四十八年后,已是九十三岁高寿的梁漱溟依然清晰记得那次谈话时,毛泽东“说话幽默,常有意外的妙语”。
毛泽东文史知识渊博,举世公认,从上面的妙语可见一斑。毛泽东第一次见薄一波,就吟着“如履薄冰……”还有位名叫“三生”者,毛泽东第一次见他就脱口道:“三生有幸……”一九五八年九月,毛泽东接见《新民晚报》总编赵超构,刚一落座便说:“宋高宗的哥哥来了”。在座者一头雾水,但仔细一想,宋高宗就是赵构啊!既然已经超“构”,自然为哥啦。
1959年,回到韶山冲的毛泽东请乡亲们吃团圆饭时,向当年的私塾先生毛禹珠敬酒。老人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则举着酒杯说:“尊老敬贤,应当应当”。家乡人无不为之动容。
第六部分 苏秦和张仪的舌头
战国时代,群雄并起。
苏秦、张仪曾经在著名的谋略学大师鬼谷子门下勤读多年。两人卖力苦读,并非要救乱世黎民出水火,而是自己能有出头之日,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获取荣华富贵。
苏秦学成后,便选择了秦惠王作为自己说道的对象。
继承王位不久的秦惠王接见了苏秦。见面后,苏秦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点明天下大势,极力怂恿秦王凭借秦国强大的力量和优越的地理条件,发动战争统一天下。然而,秦惠王对苏秦的设想并不心动,他婉言回绝了苏秦的空头理论,认为秦国谈统一天下为时尚早。
接下来,苏秦先后十次上书秦王大谈强大武力是通向和平道路的基础。只是秦惠王丝毫不为所动,他只是把苏秦视为只会高谈阔论、华而不实的小人物。苏秦只好打道回府。奇Qisuu.сom书回家后,他又饱受家人的百般凌辱,这使得他决心一切从零开始,发愤读书,将各国之间的利害关系吃透。他日夜苦读《阴符经》,揣摩其中博大精深的谋略,并结合当时七国的种种利害冲突联系起来研究。于是便有了“头悬梁,锥刺骨”。一年后,苏秦对时局已了若指掌,便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时势的战略。
苏秦再度出山。他首先跑到弱小的燕国,向燕文侯提出了使燕国强大的方针政策,并强调唯有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联手,方能消解强秦之威胁。
燕文侯对苏秦的观点十分赞赏,资助他车辆与金帛前去游说赵国。在赵国,苏秦的一番理论亦使赵王茅塞顿开,大喜过望。他马上封苏秦为武安君,赐豪华车辆100辆、白璧百双、黄金万镒及数不清的绫罗绸缎,让他带着去向其他的国家宣扬“合纵术”,联合起来抗击秦国。
由此,苏秦开始威风凛凛地周游列国,“以三寸之舌为帝王师”,说得韩魏楚齐各路诸侯怦然心动,趋之若鹜,言听计从。很快,苏秦便取得了六国相印!苏秦执政的15年期间,秦国的军队不敢踏出函谷关往东一步。
苏秦身佩六国相印时,张仪正处于游手好闲的状态。一天,他到楚相国家做客,不巧相国家丢失了贵重的白璧,相国的爪牙见张仪贼头贼脑地四处张望,怀疑是他偷了白璧,便把他捆起来打了个半死,扔到野外。张仪被打得迷糊了,听见老婆大哭之声,便忍住剧痛问老婆:“我的舌头打坏了没有?”老婆哭着回答:“你舌头尚完好无缺。”他便高兴地安慰老婆:“好,只要舌头还在,我就一定会有出头之日的。”
权衡一番后,张仪决定投奔已经位高权重的老同学苏秦,先获一官半职,再徐图发展。
苏秦知道张仪要来十分高兴,他正要找人帮助自己完成一个大阴谋,而才学胜于己的张仪是最理想的人选。原来,苏秦知道,由自己作相的“六国”是个花架子,各国都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很难真的联为一体,当秦国的强势被压制后,六国没有了危机,它们之间肯定要发生内讧,合纵术也就很快失去市场,那时诸侯们就不会再听他的摆布了。
苏秦决定派遣张仪去秦国替自己卧底。当然,苏秦知道应该怎样让张仪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很冷淡地接待了张仪,态度傲慢。吃饭时,苏秦在殿堂上大宴宾客,却安排张仪独坐一角,苏秦的宴席上摆满了山珍海味,张仪桌上只有可怜的两道小菜。饭后,张仪向苏秦说明此行的目的,苏秦很不耐烦地要他等待机会。
看到苏秦不顾同学情谊,如此冷落自己,张仪难受极了,陡然间地恨极了苏秦。他发誓要与苏秦唱对台戏,为秦国出谋划策破掉苏秦的合纵战略。当然,张仪只有到秦国去谋发展,其他六国都在苏秦掌握之中呢。
只是张仪穷困潦倒,凭什么去到遥远的秦国呢?天无绝人之路,一位腰缠万贯的人找到张仪,说张仪相貌不凡贵气逼人,此去秦国必能成功,他愿意资助张仪,并亲自陪他跑一趟。
张仪的舌头功夫远在苏秦之上。面见秦王后,他旁征博引点明了当时列国间利害冲突的要害所在,措辞激烈地批评了秦国的内政外交,最后献上了破除六国合纵战略的策略,即远交近攻的连横战略。
正苦于找不到对付六国合纵方法的秦王,听了张仪一席指点迷津的话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立刻封了他当大官,很快又升其为相国。
看到张仪已飞黄腾达,资助者便前来向他告别。张仪惊讶地说:“我张仪能有今天,全赖你的帮助,如今正要重重回报,怎么您就要走了呢?”那人笑着对张仪说:“资助你的人不是我而是苏相国,他认为你是天下少有的贤士,却又怕你乐于小利,因此故意激发你的斗志。
毛泽东的比喻既有着深刻而鲜明的政治性、政策性,又极富情感性,是打开别人心扉的一把好钥匙。
1949年,毛泽东刚刚进入北京,就邀请党外知名进步人士到住所叙旧、谈心,共商建国大事。有一天,司徒美堂去拜访毛泽东,由于他年老多病坐不了汽车,所以毛泽东让卫士把自己的躺椅绑上两根木棍做成了一副滑杆,把老人抬到客厅门口,毛泽东亲自上前去,用双手搀扶着他下“轿”。在与司徒美堂交谈时,毛泽东了解到他对共产党的政策理解很肤浅,带着很多疑虑,认为民主人士只能是为共产党“捧台”、“抬轿”,便解释道:“我们以后要长期一块共事,我们大家既是坐轿者,又是抬轿者,每一个爱国的志士仁人,都能以自己的特长,参加人民政府的工作,不但要做到尽职尽责,还要做到有职有权”。
毛泽东用“坐轿”与“抬轿”,极其通俗生动地阐明了共产党与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共事的方针政策,他借事设喻,巧释疑虑,真是妙不可言,恰到好处。司徒美堂刚刚当了一回“坐轿者”,体会犹在,能不相信毛泽东的话吗?
1949年2月22日,刚刚决定起义的傅作义受毛泽东之邀,前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中共中央驻地。毛泽东亲自迎接溥作义的到来。一见毛泽东,傅作义便立正敬礼道:“傅作义负荆在此。”毛泽东握住傅作义的手,风趣地说:“过去我们在战场兵戎相见,清清楚楚,今天,我们是姑舅亲戚,难分难舍。蒋介石一辈子玩码头,这次发动内战,众叛亲离,最后还是你们把他甩掉了。”
一席话令傅作义容光焕发,精神振奋。回到北京后,他对身边的人叙说这次与毛泽东晤谈的详情,十分感慨:“真是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啊!此行如拨云见日,极受教益。”从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到西柏坡的“姑舅”相会,毛泽东用一个比喻就生动而清楚地说明了傅作义与共产党的关系有了质的变化,从今往后,傅作义就是共产党的“亲戚”,与共产党亲如一家人了。人情味一旦渗入到政治关系当中,往往会产生一种奇妙的作用。刚返回北京的傅作义,立即发表了《北平和平通电》。
如今,有着非凡一生的伟人毛泽东渐行渐远了,但他那种妙语惊人、魅力无穷的谈话艺术依然余音在耳。很多在毛泽东身边的人都对他说过的话记忆犹新,久久回味。
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与他在同一个屋檐下一起生活,常常能够领略到伟人的妙语成趣。在回忆中,他们还常常很有兴致地提起。
当年在陕北延安时,卫士李银桥看见毛泽东擦脸擦脚都是那条没了毛的旧毛巾,便建议他领一条新的擦脸,旧的留着擦脚;还说,擦脚擦脸应当分开。没想到毛泽东说:“分开就不平等了。现在每天行军打仗,脚比脸辛苦多了。我看就不要分了,分开脚会有意见的。”又有一次,李银桥正在为毛泽东搓澡,突然放了一个屁,他很紧张又很不好意思。毛泽东却笑了:“活人哪个不放屁,屁者气也,五谷杂粮之味也。”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外出多坐火车专列。据服务员姚淑贤回忆,有一次,专列开到天津,毛泽东在餐车上说:“今天小姚请客,大家吃狗不理包子……谁叫她是天津人呢。”但接着话锋一转“我掏钱”,众人哄然大笑。一会儿,毛泽东带头咬了一口包子又说:“狗不理啊,快吃,不吃就挨骂啦”,众人又大笑。
虽然感受毛泽东妙语最多最深的是长年伴随他的工作人员,但有些有缘走近毛泽东的人,也同样深深折服于伟人的谈话艺术。1938年,毛泽东与梁漱溟曾有过一次交谈。四十八年后,已是九十三岁高寿的梁漱溟依然清晰记得那次谈话时,毛泽东“说话幽默,常有意外的妙语”。
毛泽东文史知识渊博,举世公认,从上面的妙语可见一斑。毛泽东第一次见薄一波,就吟着“如履薄冰……”还有位名叫“三生”者,毛泽东第一次见他就脱口道:“三生有幸……”一九五八年九月,毛泽东接见《新民晚报》总编赵超构,刚一落座便说:“宋高宗的哥哥来了”。在座者一头雾水,但仔细一想,宋高宗就是赵构啊!既然已经超“构”,自然为哥啦。
1959年,回到韶山冲的毛泽东请乡亲们吃团圆饭时,向当年的私塾先生毛禹珠敬酒。老人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则举着酒杯说:“尊老敬贤,应当应当”。家乡人无不为之动容。
第六部分 苏秦和张仪的舌头
战国时代,群雄并起。
苏秦、张仪曾经在著名的谋略学大师鬼谷子门下勤读多年。两人卖力苦读,并非要救乱世黎民出水火,而是自己能有出头之日,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获取荣华富贵。
苏秦学成后,便选择了秦惠王作为自己说道的对象。
继承王位不久的秦惠王接见了苏秦。见面后,苏秦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点明天下大势,极力怂恿秦王凭借秦国强大的力量和优越的地理条件,发动战争统一天下。然而,秦惠王对苏秦的设想并不心动,他婉言回绝了苏秦的空头理论,认为秦国谈统一天下为时尚早。
接下来,苏秦先后十次上书秦王大谈强大武力是通向和平道路的基础。只是秦惠王丝毫不为所动,他只是把苏秦视为只会高谈阔论、华而不实的小人物。苏秦只好打道回府。奇Qisuu.сom书回家后,他又饱受家人的百般凌辱,这使得他决心一切从零开始,发愤读书,将各国之间的利害关系吃透。他日夜苦读《阴符经》,揣摩其中博大精深的谋略,并结合当时七国的种种利害冲突联系起来研究。于是便有了“头悬梁,锥刺骨”。一年后,苏秦对时局已了若指掌,便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时势的战略。
苏秦再度出山。他首先跑到弱小的燕国,向燕文侯提出了使燕国强大的方针政策,并强调唯有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联手,方能消解强秦之威胁。
燕文侯对苏秦的观点十分赞赏,资助他车辆与金帛前去游说赵国。在赵国,苏秦的一番理论亦使赵王茅塞顿开,大喜过望。他马上封苏秦为武安君,赐豪华车辆100辆、白璧百双、黄金万镒及数不清的绫罗绸缎,让他带着去向其他的国家宣扬“合纵术”,联合起来抗击秦国。
由此,苏秦开始威风凛凛地周游列国,“以三寸之舌为帝王师”,说得韩魏楚齐各路诸侯怦然心动,趋之若鹜,言听计从。很快,苏秦便取得了六国相印!苏秦执政的15年期间,秦国的军队不敢踏出函谷关往东一步。
苏秦身佩六国相印时,张仪正处于游手好闲的状态。一天,他到楚相国家做客,不巧相国家丢失了贵重的白璧,相国的爪牙见张仪贼头贼脑地四处张望,怀疑是他偷了白璧,便把他捆起来打了个半死,扔到野外。张仪被打得迷糊了,听见老婆大哭之声,便忍住剧痛问老婆:“我的舌头打坏了没有?”老婆哭着回答:“你舌头尚完好无缺。”他便高兴地安慰老婆:“好,只要舌头还在,我就一定会有出头之日的。”
权衡一番后,张仪决定投奔已经位高权重的老同学苏秦,先获一官半职,再徐图发展。
苏秦知道张仪要来十分高兴,他正要找人帮助自己完成一个大阴谋,而才学胜于己的张仪是最理想的人选。原来,苏秦知道,由自己作相的“六国”是个花架子,各国都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很难真的联为一体,当秦国的强势被压制后,六国没有了危机,它们之间肯定要发生内讧,合纵术也就很快失去市场,那时诸侯们就不会再听他的摆布了。
苏秦决定派遣张仪去秦国替自己卧底。当然,苏秦知道应该怎样让张仪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很冷淡地接待了张仪,态度傲慢。吃饭时,苏秦在殿堂上大宴宾客,却安排张仪独坐一角,苏秦的宴席上摆满了山珍海味,张仪桌上只有可怜的两道小菜。饭后,张仪向苏秦说明此行的目的,苏秦很不耐烦地要他等待机会。
看到苏秦不顾同学情谊,如此冷落自己,张仪难受极了,陡然间地恨极了苏秦。他发誓要与苏秦唱对台戏,为秦国出谋划策破掉苏秦的合纵战略。当然,张仪只有到秦国去谋发展,其他六国都在苏秦掌握之中呢。
只是张仪穷困潦倒,凭什么去到遥远的秦国呢?天无绝人之路,一位腰缠万贯的人找到张仪,说张仪相貌不凡贵气逼人,此去秦国必能成功,他愿意资助张仪,并亲自陪他跑一趟。
张仪的舌头功夫远在苏秦之上。面见秦王后,他旁征博引点明了当时列国间利害冲突的要害所在,措辞激烈地批评了秦国的内政外交,最后献上了破除六国合纵战略的策略,即远交近攻的连横战略。
正苦于找不到对付六国合纵方法的秦王,听了张仪一席指点迷津的话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立刻封了他当大官,很快又升其为相国。
看到张仪已飞黄腾达,资助者便前来向他告别。张仪惊讶地说:“我张仪能有今天,全赖你的帮助,如今正要重重回报,怎么您就要走了呢?”那人笑着对张仪说:“资助你的人不是我而是苏相国,他认为你是天下少有的贤士,却又怕你乐于小利,因此故意激发你的斗志。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