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作者:李约    更新:2021-12-07 06:59
  ·改河水(黄河)名为德水,以为水德之始。
  ·凡事皆取决于法,不讲求人情恩义。
  ·天下百姓改称为黔(黑)首。
  二、有关国家的行政制度:
  ·封建诸侯是以往天下战祸不息的根源,今后不能再蹈覆辙,不再建封自己儿子为诸侯,象征始皇的公正没有偏心。
  ·如今秦国版图东至海及朝鲜,西到临洮、羌中,南抵南荒野蛮之地,北据德水为塞,以阴山和辽东为界,所以皇帝治国要能如手之使臂,臂之使指,必需有完美的行政组织。
  ·中央行政组织以皇帝为首,不受法令限制,可随时交议立法或自行立法。
  ·中央政府首脑分为三公及诸卿,三公为——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总领百官奏事,统理地方上计考课,任免中低级官吏,主持朝议。御史大夫:掌理监察,辅助丞相,又称为副丞相。
  太尉:主管军政,在军令方面为皇帝兼统帅的参谋长,发兵与将军任命,由皇帝亲自以符节行之。
  诸卿为——
  奉常:掌宗庙礼仪。
  郎中令:掌宫殿门禁,并统领在殿中侍卫的诸郎官。
  卫尉:掌宫门屯卫兵及宫殿安全。
  廷尉:掌刑法,并统率全国郡县亭里尉,形成严密的司法网。
  治粟内史:掌国家粮谷财货。
  典客:掌安抚及处理归顺蛮夷事务。
  宗正:掌皇家宗室事务。
  太仆:掌皇室舆马。
  少府:掌皇家私有的山海池泽税收,以供奉皇室。
  并权设——
  将军:征伐时任命,平时则镇抚新占领地,不需要时召回归府。
  博士官七十人:掌管图书文籍,并备皇帝顾问及参与朝议。
  太史:掌史实记载、天文地理报告及其他有关国运吉凶的预测。
  ·地方行政组织方面,共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颍川、砀郡、泗水、薛郡、东郡、琅琊、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钜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与内史(秦国本部)。
  地方政府则有——
  1.郡:
  郡守:最高首长,掌一郡政事。
  郡尉:掌兵役、军训及刑法缉盗。
  监御史:由皇帝直接派遣至各郡,监察郡守及
  郡政。
  2.县:万户以上设县令,不满万户设县长,为县最高首长,综理政务。
  县丞:主管司法。
  县尉:主管军事及缉盗。
  3.乡:
  三老:掌教化。
  啬夫:司狱讼及征收赋税。
  游彻:巡禁盗贼。
  4.亭(每乡辖十亭)设亭长。
  5.里(一亭十里)设里长,辖百家。
  并行互相纠举连坐之法。
  ·划一度量衡,一切以秦制为准。
  ·统一币制:全国通用两种货币,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
  ·统一文字:命廷尉李斯主持这项工作,依据秦文大篆理归纳成更为简便的"隶书",通用于狱政通信和私人民间。)
  三、为维持永久和平,应采取的重要措施:
  ·销毁兵器:没收全天下民间兵器,聚集在咸阳,铸成钟等实用器具。并铸成十二个各重二十四万斤的大"金"人,放置咸阳宫廷内,作为这项行动的象征。
  ·毁弃国内原诸侯所建长城及军事要塞,只休留燕、赵为防御胡人入侵的长城,以防止乱民据用造反,同时铲除交通障碍。
  ·掘通产各国为军事需要所筑的川防,疏浚以后作为水路交通及农田灌溉水利之用。
  ·迁移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一方面加以监视,使他们不再在本土产生分化作用,另一方面也可充实首都的财富及繁荣。
  ·建立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建筑辐射通全国的"驰道"。主要干线有两条,一往东通往赵、齐海边,一向东南通往原楚国及新收的南荒地区,以利通讯和军事的需要。
  以上议决,始皇交丞相,督导百官一一执行。
  3
  秦始皇帝二十七年,始皇巡视陇西、北地两郡,出鸡头山,过回中。在归程中,发现渭水畔风景绝美,于是下令在渭水之南建筑信宫,后又改名为极庙,意为至高无上之宫殿。并由极庙挖通骊山到甘泉建前殿,再筑两边都有围墙的甬道直通咸阳,始皇车马在甬道内行驰,民众都看不到。
  在这次巡视后,始皇发现道路崎岖难行,对公文传递、军队调动、运输补给、民间贸易都影响太大,于是下令加快建筑全国的驰道。
  所需人力除一般服劳力义务的民众外,更大量使用囚犯及原各国的战俘、贵族和工匠。
  二十八年,七十博士集体上奏:
  “始皇帝上承天意,下得民望,平定海内,放逐蛮夷,莫不宾服,今既登极,尚望按照古制,行封禅之礼……。”
  始皇见到奏章,在南书房召见博士中最资深者七人,讨论封禅及望祭山川事宜。七人中有三人来自旧周,有四人来自原鲁国,两派又起了争论。
  旧周派博士主张在甘泉山行封禅之礼,以示秦地为天下之本。原鲁派则坚持古代圣王都在泰山举行封禅,这个传统不能破坏。
  他们正争论不休时,始皇只在一旁微笑,不加制止也不加评论。负责招待的皇后,实在看不下去七位老博士争得口沫横飞、脸红耳赤的样子,也听不懂他们引经据典的酸溜溜理论,最后她解围地问:
  “哀家对封禅仪式尚不十分明了,哪位博士可试为解说?”
  她这一发问总算是平息了争论。仆人中最资深的博士,八十二岁的原鲁派鲁青对答说:
  “封者祭天也,禅者祭地也,合为封禅即是圣人君祭告天地的仪式。用意在向天地禀告,人君承天命治理天下生民,并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自古圣君承受天命,都在泰山举行。”
  皇后看到须眉皆白的老博士牙齿透风,说得辛苦,心中不忍,等他说到一个段落,喝茶喘口气的时候,她又转向较年轻的旧周派领袖——七十二岁的姬周说:哀家小时曾经过泰山,虽觉其雄伟壮丽,但为什么封禅历来都选在此?”
  满头白发的姬周躬身回答说:
  “据史载及阴阳家传说,泰山高四千九百丈二尺,周围两千里,其中蕴藏芝草玉石、长津甘泉及仙人室,又有地狱六处,曰鬼神之府,从西而上,可见下有洞天,周围三千里,乃鬼神受考谪刑罚之处。传言泰山近天也通地,所以历代封禅都选在泰山。”
  这时鲁青已喘过一口气来,他又接着说:
  “在泰山筑坛以祭天,表示在极高的泰山再加高,可以接近上帝;在泰山之麓的梁父小山平地为墠,以示地更为宽广,然后用以祭地,以示与地母更为亲密。凡墠皆十二丈见方,坛则高三尺,阶三等。祭祀皆用酱色酒和煮熟的鱼,不用三牲。”
  久在一边没开口的始皇徐徐言道:
  “封禅以什么季节最好?”
  众博士面面相觑一会,最后由鲁青回答说:
  “臣等不敏,尚未见过书上有记载。”
  “那就是说没有限制,朕可以自行决定了?"始皇捻着短须微笑:“素闻暮春初夏,泰山景色最好,如今准备动身,正好赶得,各位博士有什么意见?”
  “陛下真是圣明,凡事都能创新,自有定见!"众博士中选较年轻力壮者随驾,原鲁派及旧周派各三人。
  始皇并裁决,这次首次巡幸东部地区,需要注重威仪,凡事以新制行之。
  譬如,皇帝穿黑色锦绣龙袍,用黑色旌旗旄节,御用輼輬车以六七纯黑马拖拉,主御车外加备用车共六部,随皇帝高兴使用,副车则为六六三十六部,乘随行近侍及大臣。
  并以郎中六百近卫皇帝,六千虎贲军护卫车队,六万精锐部队随行,以应付新收凄楚之地有所不测。
  4
  始皇去时路线为出函谷关,经原为韩、魏的郡县向东,直指泰山。
  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的行走在新修筑好的驰道上,上自始皇本人,下至群臣和兵卒,莫不觉得征服天下的滋味真好。
  新完工的驰道宽五十步,每隔三丈种一棵树,路基全用碎石,两旁排水良好,再大的雨立即可干,不会留下泥泞。而始皇预定经过的路段,更是早一天就派民众打扫干净,再铺上细黄沙,车马过处,连点飞尘都没有。
  每经过一个城市,地方官员在十里长亭前跪迎,进城的城门及街道两旁,黔首皆夹道跪接,齐声高呼万岁。
  驻驿以后,始皇并不急着休息,而是欢宴地方父老及舆论领袖人物,征求他们的兴革意见。
  但这些人都是由地方官员刻意选出,他们几乎是众口同声地赞扬始皇圣明,痛诋过去君王大臣的昏庸荒淫;歌颂秦法的公正严明,大骂以往官员的贪脏枉法。
  他们却隐瞒了民众一时不惯严厉秦法,动辄得咎,触及法网而不自知,而中央派来的执法官吏,好的以苛察为严明,判罪重为公正;不肖的官吏更藉此欲财,欺压剥削百姓,弄得下层民众个个叫苦连天。
  再加上战争虽歇,但修驰道,开河渠,毁城垣,起要塞,处处都需要人力,黔首虽兵役减少,劳役却更加重,农民工匠几乎没有时间和余力来重整被战争破坏的家园。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任由田地荒废,是为了逃避沉重的田赋和徭役,也是想在城市谋求温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