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作者:李约    更新:2021-12-07 06:59
  “我想起商鞅说孝公的故事。”
  “哦,"秦王政有点失望,但由于好奇,还是说:“愿闻其详。”
  “当年商鞍以孝公宠臣景监求见,头次见面,商鞅言事,孝公不时打着瞌睡,等到商鞅走后,孝公怒骂景监,说他介绍来的人是个疯子,说的尽是狂言乱语。景监以此责怪商鞅,商鞅说,我向孝公说的是帝道,他听不懂。过了五天,孝公主动找商鞅去,这次谈话比较投机些,但还是不能合孝公的意。于是孝公责备景监,景监转过来怪商鞅。商鞅说他这次是谈王道,孝公还是听不进去,请再给他最后一次机会,说不成他就回家去种瓜了。”
  “你不是在睡觉吧?”
  “老爹,怎么会!"秦政王也笑起来:“后来呢?”
  “孝公却不过景监的恳求,于是再召见商鞅。两人相谈,数日不厌,在谈话当中,孝公都不知道自己怎么会将头都伸到席案前面来了!于是景监问商鞅,这次怎么能使孝公如此满意。商鞅说,这次我谈的是霸道,孝公因此大悦。而孝公最后告诉商鞅说,行帝王之道,等得太久,他没有这个耐心,行霸道能及时看到国家富强,这才合他的意思。”
  说到这里,他问若有所思的秦王政说:
  “让我考考你,何谓帝道?”
  “好民之所好,恶民之所恶,天下共举,依然辞让,仆人之出,天下庆幸,尧舜是也。”
  “何谓王道?”
  “一心行仁,泽及百姓,万国景仰,莫不愿为平民,征伐一地,多地盼王师,如商汤周文等。"秦王政回答。
  “那霸道呢?"老人笑着问。
  “修刑厉法,富国强兵,使民怀刑畏威,以法服人。”
  “你很懂治国旗天下之道嘛!"老人叹叹气说:“尧舜以前为公天下,有德者居之,由天下选出来的共主,当然天下心服,这种制度应该行之有千万年,虽无史可考。所以行帝道时,天下太平,人民不知有帝,只在危难时才会想起。行王道已是家天下,为争王位虽然发生战争,但战争时短,太平日久,人民安居乐业的时候多,所以商能维持六百多年而后败亡,周能维持八百年而后崩溃,但行霸道以力服人,力消即衰,力尽则亡。”
  “但自秦孝公行霸道一百多年,秦国却日益富强。"秦王政不服平地说。
  “要我说实话得罪你呢?还是要我编谎言让你心喜?"老人睁大眼睛注视他,神情显得非常忧郁。
  “当然希望老爹说真话。"秦王政诚恳地说。
  “自孝公变法迄今一百多年中,秦国对外发动多少次战争?秦国在国际上所得到的称号是强秦和虎狼之国。各国君主畏惧不说,各国百姓莫不痛恨,比之当时武王之师,各国盼望如久旱望云霓,差了十万八千里,所以才有天下合纵与连横之议。合纵是合力对秦,连横是共同事秦以避刀兵,全都是畏惧的结果。至于秦国百姓如何,我不说,你可以自己去看看。”
  老人闭上眼睛,脸色沉痛。
  “老爹!"秦王政恳求地喊着。
  “秦国行霸道,力尚足控制秦国,但一推广到天下,不用等多久就会力竭而亡。”
  “那我先以武力征服天下,然后行仁道呢?"秦王政悚然而惊,想出折衷办法。
  “有人向南方走,他告诉别人说,等我走到南方极处,我就会回向北行,你相信吗?”
  “……"秦王无语。
  “注意李斯,商鞅尚有两次不合王意,最后一次才作逢迎,而李斯一次逢迎就使你如痴如醉,他比商君更没有原则,更会见风转舵,善于投机者不可靠!”
  老人闭目不再说话,秦王知道该告辞了。
  第十二章 龙腾之前
  1
  室外西北风怒号,蕲年宫南书房却室内如春。
  金盆兽炭,火势正旺,琉璃灯照明的四壁,也抹上一层淡淡的红。
  秦王政的书案上,奏简文书堆积盈尺,他埋首其中,迅速地批阅,眉头却始终是紧皱着的。
  丞相奏简上说,今年天时坏得特别,四月天气犹寒,路上竟发现冻死人。同时天大旱,到八月才下雨,农民春秋的收成全都落空,要不是为了军粮补给,在各地广设谷仓,紧急由巴蜀运来余粮,早就会闹大饥荒了。赵魏两国就已传出了饥馑,百姓吃草根树皮、易子而食的消息不断。
  他在丞相王绾的奏简上朱批:
  “粮仓应增设,道路要多建!”
  他丢下玉笔,在室内走动,掀开南窗的厚重锦帘,看到的是满天乌云,与宫内未熄的少数几盏灯光,遥远得像是天边的寒星。
  “快下雪了!"他自言自语:“十月的天就这样冷,百姓的冬衣恐怕还未来得及准备!”
  “陛下也该休息了。"赵高在身后启奏。
  他回头望了望这个身材矮小、面目丑陋的儿时玩伴,心上浮起些许愧疚。自从失去成蟜以后,他是他唯一可以吐露心事的人,虽然赵高过度拘谨谦顺的样子,常提醒他赵高是奴才自己是主子的事实,使他无法和他畅所欲言地交谈。
  可是赵高的确可爱,他想见他的时候,他一定会在身边,不想见他的时候,他一定不在;平时赵高很少开口,但他想听什么话,赵高总是会适时适地地说出来。
  “什么时候了?"他随口问。
  “子时已过,陛下该休息了。"赵高恳切地说:“要为天下人保重玉体。”
  “寡人何尝不想早休息?"秦王政苦笑着说:“事情没办完,只是想到民间缺粮,上床也会睡不着。”
  “陛下英明仁慈,只怪王丞相等人不能为陛下分忧!”
  秦王政看看这个神情猥琐的阉者,没有说话,心里却在想,赵高真是个会随时抓住机会恭维和挑拨的人,但奇怪的是他不会讨厌他!
  “王绾、蒙武、李斯都是很能做事的人,但寡人不想再有吕不韦的事情发生,清除吕不韦和嫪毐的余孽已伤了国家不少的元气。"秦王政笑着说。
  “是,不过……"赵高看了看秦王政微露倦容的脸,没有说下去。
  “说啊,赵高,不过什么?"秦王政微笑着催促。
  “奴婢认为,陛下意在天下,统一天下指日可待。可是行之不易,守之更难,将来政务的多与繁,绝对不是君王一个人所独力负担得了的,陛下天纵圣明,精力过人,应付没有问题,但千万代子孙中,总会出一两个资质平庸精力不济的人。”
  赵高说到这里停住,又观察了一下秦王政的脸色。
  只要提及政事和千万代为王子孙,秦王政的精神为之一振,脸上些微的倦容立即一扫而空,他笑着说:
  “赵高,来,坐下说!”
  秦王政先在正中的几案前坐下,摆手示意要赵高坐在下首几案。
  “奴才怎么敢?"赵高躬腰屈膝,诚惶诚恐地说。
  “赵高,私下不要太过拘礼,不坐下怎么议事!"秦王政用命令的口气说。
  “是,奴才遵命。"赵坐在下首几案前,依然是半跪姿势。
  “继续刚才的话,说下去。"秦王政看到他半坐半跪的姿态,心想这不比站着还累人?但他不方便再管。
  赵高侃侃而谈,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做法。
  他的建议是建立一套权能分开的制度,丞相和国尉率领属官办事,分掌军政事务,但决定权在君主。换句话说,君主只要提出构想和要求,丞相和国尉就应按照君主的意图拟订详细计划,待君主批准后执行,不再有独揽政事的权力。而国尉在军政方面不再经过丞相,直接向君主负责。
  同时加重御史大夫的职权,要他不再是丞相伴食的副手,而是独立行使职权,考核和监察百官,包括丞相在内,另外对君主也有劝谏的权责。并且御史体系应由中央到地方,形成一个整体。
  为了防止吕不韦事件的重演,应设置一个秘密机构,掌握在君主自己的手上,随时侦伺中央大臣及地方首长的言行举动,使君主耳聪目明,能够知道这些人的一举一动,有事可预先防止。
  这些侦伺人员又可分明派和暗插。明派方面,朝中重臣和地方首长或分封君侯的机要人员,必须由君主指派,而暗插人员则不暴露身份,分置在各便于监视的职位上。
  明派可以震慑大臣或地方首长不得有异心,暗插人员则是要受监视的人时时事事戒慎恐惧。
  再有就是扩大廷尉的职权,虽然廷尉属于九卿之列,地位不如丞相、御史大夫、国尉等三公,但秦要以法治国,就必须将廷尉和地方的郡尉、县尉、亭尉接连在一起,形成一张完整严密的法网,由廷尉负责管理执行,而网纲掌握在君主手上,收发顺心,运用自如,用来对付所有不法之徒,只有君主个人例外。
  听完赵高这一套做法,秦王政不得不对他另眼看待,以往只知道赵高深通刑名狱政之学,还了解他为人深沉富于机心,却从未想到他的思考也是如此周密。
  “赵高,寡人很同意你这套构想,先去拟订详细的组织体制,拿来寡人看,然后再决定那个秘密机构的首长和廷尉的人选。”
  “是!"赵高恭敬答应。
  秦王政忍不住想:赵高也真是天赋异禀,精力过人,他白天主持国际情报工作,晚上还得陪侍他,却一点也不显AEf1态。何况他已去势,照说阉掉男性象征,身体会女性化,精力也会衰退,但他却超乎常人。
  “陛下早点休息吧。"赵高正要出外找人掌灯笼送秦王回寝宫,只见一近侍慌慌张张地进来跪禀:
  “太后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