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七十五章 WCNB—12激波风洞
作者:安溪柚 更新:2021-10-31 12:19
问题是兴奋归兴奋,激动归激动,庄建业这边根本就拿不出超高超音速风洞呀,于是只能苦着脸说道:“WCNB—12激波风洞刚刚完成组装,还没有做进一步测试,具体情况怎么样还得等一系列实验验证之后才能知晓,更何况WCNB—12也不在星洲,而是放在了棉花,距离这里还有……”
“放在棉花又怎么了?直接过去就行了!”
没等庄建业把话说完,军内大领导便直接将其话给打断,旋即转过头看向自己的机要秘书:“你这就去安排一下,我们这就去棉花。”
说完便头也不回的朝着车间外走去,总部首长随后跟上,其他调研组的成员自然没有任何异议,毕竟军内大领导才是调研组的一号大佬,他发了话没人敢不听。
庄建业见状也是无可奈何,眼瞅着都快中午了,就不能吃完午饭在动身?WCNB—12激波风洞那么大的物件儿放在棉花又跑不了,有那么急嘛?
只不过这些话庄建业也就敢在心里嘀咕嘀咕,没瞧着军内大领导已经迫不及待了,恨不得自己长了翅膀飞过去,这要是跟他说别着急,估计这位大领导就得跟你急。
没办法,只能是照章办事,好在庄建业临出发前让人带了些桶装泡面,不然还真不知道怎么撑到棉花。
毕竟不是谁都跟军内大领导和总部首长一样,听说WCNB—12激波风洞建成,激动到甘之如饴,真的可以不吃不喝;其他的技术领导可就没这么强大的技能了,该吃还得吃,尤其是像高级研究员,都快把八十的老人家,一路颠簸也就算了,要是不吃点儿补充下能量,怎么撑得下来?
好在一路上算是顺利,抵达棉花的国家风洞重点实验室时调研组的状态还算不错,军内大领导自然是一马当先,直接奔着刚刚落成的WCNB—12激波风洞所在地就奔了过去。
很快众人便来到一座钢筋混凝土外加装甲钢建成的大型试验场地,辅以进去,一众人就被眼前的连排极长的金属管道给震撼到了。
“各位,这就是我们中国腾飞承担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WCNB—12激波风洞,总长265米,其中驱动段长度为99米,内径420毫米;被驱动段89米,内径为720毫米,顺便说一句被驱动段最外围的增压阀就是用NB—985Plus金属3D打印机一体化成型技术制造的,也是目前为止我们生产的横截面积最大的钛合金结构件儿……”
插了一句后,庄建业重新回归正题,继续指着WCNB—12激波风洞介绍道:“喷管出口直径是可调节的,直径1.5米时用作超高超音速试验;直径为2.5米时用作高超音速试验。
最后的部分是试验段长度为11米,直径是3.5米,整个WCNB—12激波风洞采用的是爆轰驱动体制,利用乙炔、氧和氮产生爆燃冲击,再结合缩小的驱动内直径可以实现高超音速和超高超音速的射流……”
庄建业声音不疾不徐,在空旷的风洞试验场地内缓缓的回荡着,但每一个字在军内大领导等人听起来都重若千钧。
原因很简单,WCNB—12激波风洞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世界上也只有美国和俄国的同类风洞能与WCNB—12激波风洞一较高下。
这说明什么?
以后国内在高超音速,尤其是超高超音速领域可以随心所欲,维护国家安全不但可以变得游刃有余,征服遥远的星辰大海也不是啥遥不可及的梦想。
“各位领导,我对WCNB—12激波风洞的了解也就这么多,毕竟不是专业的,这位可是WCNB—12激波风洞的总设计师,俞宗林俞教授,还是让他说说具体情况。”
庄建业正介绍WCNB—12激波风洞时,负责激波风洞设计和建造的俞教授带着一干骨干急匆匆赶来。
没办法,军内大领导突然来此,任谁都得百分之两百的重视,更何况就算军内大领导不来,只要庄建业过来,俞教授无论有多忙,都会抽出时间亲自陪同。
要知道在俞教授这里可不是谁都能享受这种待遇的,旁的不说俞教授无论是资历还是级别在国内风洞尤其是激波风洞领域那可是权威级的存在。
早年师从于国家导弹之父钱老,从事弹道导弹的技术研究,后来听从导师的意见,转投近地空间的气动物理研究。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国外反导导弹技术方兴未艾,尤其是前苏联A—35反导导弹防御系统正式部署服役更是刺激了世界各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投入。
当时的国内介于国内外的新式,同样上马了一批反导导弹的研发项目,其中反击一号反导导弹和先锋一号反导大炮便是当时反导方面的两大核心系统。
然而无论是反击一号还是先锋一号都需要对近地空间的气动进行研究和试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上级抽调俞教授等一批骨干开始进行激波风洞的研制工作。
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七十年代末研制成功第一代激波风洞,可以模拟2到7马赫状态下的飞行器的运行情况。
如果沿着这个路线走下去,国内在激波风洞方面还会不断进步,最终完成20马赫左右的大型激波风洞建设。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地的同时,诸多军工项目却迎来了难熬的寒冬。
后续的激波风洞计划便在这个时期连同反击一号和先锋一号等一大批耗资巨大的项目一同下马。
项目虽然下马,但俞教授个人的待遇还是不错的,毕竟在六七十年代俞教授的贡献摆在那儿呢,即便没有完成反击一号和先锋一号没有完成,但国内的远程运载火箭的诸多技术确是靠着第一代激波风洞完成的试验定型。
正因为如此,失去项目的俞教授并没有被束之高阁,而是被调入京城,担任某研究的负责人,转过年又升任为国防科工局专管航空航天气动领域的技术负责人,一跃成为技术领域的领导。
如果是其他人,估计就这么躺在功劳簿上一直等到退休安享晚年,可俞教授却是个特别轴的人,尤其是看到世界各国都在高超音速和超高超音速方面持续发力,生怕国内在这方面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俞教授不断的向上级建言,重启激波风洞项目。
那时国内一分钱都要掰成八瓣儿去花,哪有钱去投这样大的吞金兽?
更何况就算有钱,以当时的国内外形势也不可能在这个领域砸钱,毕竟那时跟西方正是蜜里调油的时候,没化剑为犁就不错了,怎么可能继续铸造新的利剑?
有这份钱多解决解决现实的民生问题,看齐西方发达国家的幸福生活不好吗?
“放在棉花又怎么了?直接过去就行了!”
没等庄建业把话说完,军内大领导便直接将其话给打断,旋即转过头看向自己的机要秘书:“你这就去安排一下,我们这就去棉花。”
说完便头也不回的朝着车间外走去,总部首长随后跟上,其他调研组的成员自然没有任何异议,毕竟军内大领导才是调研组的一号大佬,他发了话没人敢不听。
庄建业见状也是无可奈何,眼瞅着都快中午了,就不能吃完午饭在动身?WCNB—12激波风洞那么大的物件儿放在棉花又跑不了,有那么急嘛?
只不过这些话庄建业也就敢在心里嘀咕嘀咕,没瞧着军内大领导已经迫不及待了,恨不得自己长了翅膀飞过去,这要是跟他说别着急,估计这位大领导就得跟你急。
没办法,只能是照章办事,好在庄建业临出发前让人带了些桶装泡面,不然还真不知道怎么撑到棉花。
毕竟不是谁都跟军内大领导和总部首长一样,听说WCNB—12激波风洞建成,激动到甘之如饴,真的可以不吃不喝;其他的技术领导可就没这么强大的技能了,该吃还得吃,尤其是像高级研究员,都快把八十的老人家,一路颠簸也就算了,要是不吃点儿补充下能量,怎么撑得下来?
好在一路上算是顺利,抵达棉花的国家风洞重点实验室时调研组的状态还算不错,军内大领导自然是一马当先,直接奔着刚刚落成的WCNB—12激波风洞所在地就奔了过去。
很快众人便来到一座钢筋混凝土外加装甲钢建成的大型试验场地,辅以进去,一众人就被眼前的连排极长的金属管道给震撼到了。
“各位,这就是我们中国腾飞承担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WCNB—12激波风洞,总长265米,其中驱动段长度为99米,内径420毫米;被驱动段89米,内径为720毫米,顺便说一句被驱动段最外围的增压阀就是用NB—985Plus金属3D打印机一体化成型技术制造的,也是目前为止我们生产的横截面积最大的钛合金结构件儿……”
插了一句后,庄建业重新回归正题,继续指着WCNB—12激波风洞介绍道:“喷管出口直径是可调节的,直径1.5米时用作超高超音速试验;直径为2.5米时用作高超音速试验。
最后的部分是试验段长度为11米,直径是3.5米,整个WCNB—12激波风洞采用的是爆轰驱动体制,利用乙炔、氧和氮产生爆燃冲击,再结合缩小的驱动内直径可以实现高超音速和超高超音速的射流……”
庄建业声音不疾不徐,在空旷的风洞试验场地内缓缓的回荡着,但每一个字在军内大领导等人听起来都重若千钧。
原因很简单,WCNB—12激波风洞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世界上也只有美国和俄国的同类风洞能与WCNB—12激波风洞一较高下。
这说明什么?
以后国内在高超音速,尤其是超高超音速领域可以随心所欲,维护国家安全不但可以变得游刃有余,征服遥远的星辰大海也不是啥遥不可及的梦想。
“各位领导,我对WCNB—12激波风洞的了解也就这么多,毕竟不是专业的,这位可是WCNB—12激波风洞的总设计师,俞宗林俞教授,还是让他说说具体情况。”
庄建业正介绍WCNB—12激波风洞时,负责激波风洞设计和建造的俞教授带着一干骨干急匆匆赶来。
没办法,军内大领导突然来此,任谁都得百分之两百的重视,更何况就算军内大领导不来,只要庄建业过来,俞教授无论有多忙,都会抽出时间亲自陪同。
要知道在俞教授这里可不是谁都能享受这种待遇的,旁的不说俞教授无论是资历还是级别在国内风洞尤其是激波风洞领域那可是权威级的存在。
早年师从于国家导弹之父钱老,从事弹道导弹的技术研究,后来听从导师的意见,转投近地空间的气动物理研究。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国外反导导弹技术方兴未艾,尤其是前苏联A—35反导导弹防御系统正式部署服役更是刺激了世界各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投入。
当时的国内介于国内外的新式,同样上马了一批反导导弹的研发项目,其中反击一号反导导弹和先锋一号反导大炮便是当时反导方面的两大核心系统。
然而无论是反击一号还是先锋一号都需要对近地空间的气动进行研究和试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上级抽调俞教授等一批骨干开始进行激波风洞的研制工作。
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七十年代末研制成功第一代激波风洞,可以模拟2到7马赫状态下的飞行器的运行情况。
如果沿着这个路线走下去,国内在激波风洞方面还会不断进步,最终完成20马赫左右的大型激波风洞建设。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地的同时,诸多军工项目却迎来了难熬的寒冬。
后续的激波风洞计划便在这个时期连同反击一号和先锋一号等一大批耗资巨大的项目一同下马。
项目虽然下马,但俞教授个人的待遇还是不错的,毕竟在六七十年代俞教授的贡献摆在那儿呢,即便没有完成反击一号和先锋一号没有完成,但国内的远程运载火箭的诸多技术确是靠着第一代激波风洞完成的试验定型。
正因为如此,失去项目的俞教授并没有被束之高阁,而是被调入京城,担任某研究的负责人,转过年又升任为国防科工局专管航空航天气动领域的技术负责人,一跃成为技术领域的领导。
如果是其他人,估计就这么躺在功劳簿上一直等到退休安享晚年,可俞教授却是个特别轴的人,尤其是看到世界各国都在高超音速和超高超音速方面持续发力,生怕国内在这方面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俞教授不断的向上级建言,重启激波风洞项目。
那时国内一分钱都要掰成八瓣儿去花,哪有钱去投这样大的吞金兽?
更何况就算有钱,以当时的国内外形势也不可能在这个领域砸钱,毕竟那时跟西方正是蜜里调油的时候,没化剑为犁就不错了,怎么可能继续铸造新的利剑?
有这份钱多解决解决现实的民生问题,看齐西方发达国家的幸福生活不好吗?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