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十八章 静不稳定技术
作者:安溪柚    更新:2021-10-31 12:18
  当然,整个“真龙Ⅱ”也仅限于数据方面好看,实际上自身存在诸多问题。
  就比如说边条翼与双三角翼的匹配问题。
  还有静不稳定机身的协调问题。
  再加上其他诸多先进技术的堆砌,让总部在可行性论证时,认为腾飞集团的“真龙Ⅱ”方案实现的可性能较低,整体的升级空间太小,无法承担21世纪后的高强度海空作战任务。
  于是在方案竞标的第一阶段,就和同样拿轻型机做竞标方案的宏通厂一起被刷下来。
  最后还是在成功集团和东北航空工业公司这两家战斗机生产大厂之间一决雌雄。
  不过两家大厂也没有把这份计划持续多久,转过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国内国际局势再次发生巨变,国内的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上级在重新评估局势后认为当下依旧处在国内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基于此,上级便把总部提交的航母建造计划再次搁置,没了航母这个平台,舰载机也就无从谈起,于是成功集团和东北航空工业公司之间的一决雌雄也就不了了之了。
  随着航母计划的潮起潮落,包括成功集团在内的所谓舰载机方案几乎都被各自打入冷宫,反正都是些配合总部运作的应急之作,成功集团等企业也没放在心上。
  但腾飞集团却没有把“真龙Ⅱ”而丢掉,而是将其作为歼教—7MAX这只真正的“真龙”的系统验证机给保留下来。
  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真龙Ⅱ”上应用了“静不稳定”飞机设计概念,这对腾飞集团来说是极具开创性的。
  即便是放在整个国内航空工业界,同样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尽管这是第二款国产“静不稳定”飞机,但不同于十号工程采用的鸭翼布局来实现“静不稳定”,“真龙Ⅱ”采用的是常规气动布局下的“静不稳定”飞机。
  也就是说,同为“静不稳定”飞机,“真龙Ⅱ”走的是和十号工程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更接近于美国的正在试飞的F—22隐身战斗机的静不稳定技术。
  凡是扯到了F—22,绝对是高大上,“真龙Ⅱ”同样如此,哪怕从外观到内核与F—22相差十万八千里,但一项采用与F—22隐身战斗机相同水平的静不稳定技术,“真龙Ⅱ”验证机便在诸多舰载机方案纷纷下马的情况下,被总部给保留下来。
  原因很简单,三代机是有了眉目,但在四代机的技术细节上上到总部首长,下到一线技术人员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总体框架,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是多试,多验,以便摸索出符合国内实情的稳健纪录路线。
  腾飞集团作为先进的材料,部分大型部件以及专业设备的供应商,在十号工程以及已经开始筹备的下一代作战飞机的研制过程中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分担一部分下一代战机分系统的研制和验证,无论是总部还是承担下一代作战飞机的研制工作组都是乐见其成的。
  再不济也能帮着分担一些高昂的研发费用不是,毕竟腾飞集团在国内航空工业圈儿是鼎鼎大名的土豪企业? 在技术上砸钱从来不皱眉头? 这样的企业要搞有利于下一代战机的技术验证,试问谁会不支持?
  于是总部直接划拨专门预算? 将一半的研发费用给担下来? 剩下的一半儿当然是腾飞集团自掏腰包。
  这要是放在其他企业身上,估计直接就能哭? 真刀真枪的实机验证项目,可不是吹吹风洞? 算算数学模型那么简单。
  而是需要生产真正的试验验证机? 整个流程与研制新型号没啥区别,这也就罢了,关键是这些飞机注定无法投入使用,因为他们天生为试验验证而生? 是为航空技术进步献身。
  因此? 这类项目又是只花钱无回报的义务劳动。
  钱大把的花不说,还得不到好处,本身干的人就少,结果上级还只负担一半的经费,剩下的企业承担? 那可是造飞机呀,哪怕只承担一半也不是个小数? 随随便便几个亿都是等闲。
  1997年的几个亿绝对是天文数字,真的没几家能承受的起。
  结果庄建业不但接下来了? 而且还跟得了什么宝似的,高兴的不得了。
  是庄建业不懂这种技术验证机费力不讨好的套路嘛?
  插上毛就能成精的庄建业比谁都明白? 但也正因为如此? 庄建业才会不遗余力的向里面砸钱。
  原因很简单? 技术验证机是吃力不讨好,但通过技术验证机沉淀下来的技术却能成为腾飞集团在航空产业领域攻城略地的王牌,甚至是关键。
  因为庄建业早就对静不稳定技术觊觎良久了。
  没办法,这种相对于静稳定技术的新式航空力矩全新设计概念,不但可以增加航空器的机动性,最关键的还是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空气升力从而降低航空器自身的结构总量,增加自身的载荷和航程。
  前者适用于战斗机和高机动战术导弹;而后者则对运输机、民航客机以及巡航导弹有着极为重要的革新意义。
  当然,除了这些常规的航空器外,庄建业更在意的是静不稳定技术在高超音速飞行器上的应用。
  毕竟在杀手锏计划中,高超音速滑翔弹头不禁能够在临近空间打出QXS弹道,更要在末端实施可控的战术机动,除此之外,内部的装药威力同样不能太小,否则达不到重创航母这类大型水面舰艇。
  想要实现高机动性,降低自身结构总量,提升有效装药载荷,静不稳定技术得应用是个很不错的可行路径。
  如果能够通过一款验证机,把上述的静不稳定技术应用场景统统掌握,别说是几个亿,就是再花几个亿都值到姥姥家去了。
  其他不说,如果TRJ—500型支线客机上应用了静不稳定技术,现如今45人的标准座位即刻就能提升到58人,同时航程也相应的增加15%,运营的经济性将进一步提高,从而正式与之前的马甲型号ERJ—140系列形成技术代差,实现真正的王者归来。
  这还是支线客机一个方向,若是杀手锏计划同样得到应用,那价值可就不是几个遭钱能够衡量的了。
  当然了,就算回到验证机本身,谁说就只能吃力不讨好的白干活了,眼下,庄建业不就把“真龙Ⅱ”的简配版弄到了巴基斯坦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