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作者:[英]阿瑟·克拉克 更新:2021-12-06 22:37
第一次把发现号的控制权交给哈尔时,只有科诺和钱德拉在那艘船上。这种控制是非常有限的,他仅仅是重复着输入他记忆的程序,并监控执行情况。而由人类对他进行监控:如果出现任何问题,他们会立即接管。
首次点火持续了十分钟;然后哈尔报告发现号已进入迁移轨道。一等到列奥诺夫号上的雷达和光学跟踪证实了这一点,它也跟着启动并驶入了同一条轨道。两艘飞船在行驶中稍稍做了下调整,三小时十五分后,它们顺利达了第一个拉格郎日点L1——自木卫一和木星中心连线上行10,500公里。
哈尔的表现完美无缺,钱德拉毫不遮掩地表达出他的人类感情——不仅是满意,甚至是欢欣雀跃。但此时,人们的思想都已牵系在别处。“大哥”,别名“冉戈达克”,离他们只有一百公里之遥了。
距离如此之近,“大哥”看上去已经比地球上所见的月球还大;它完美的几何直边形让人格外惊异。本来在太空的黑暗背景下它是不可见的,但在它下方三十五万公里处疾奔的木星云层却使它显得异常醒目。他们因此而产生了一种幻觉,那种一旦体会过、就几乎不可能从脑海中抹掉的感触。由于肉眼无法判断它的真正位置,“大哥”看上去简直如同一扇在木星表面上豁然敞开的大门。
没有理由认为一百公里的距离比十公里更安全,或比一千公里更危险,只是对首次侦察来说,维持这个距离心理尚可承受得住。在如此近处,船上的望远镜本可以观察到几厘米之微的细节——但却一无所获。“大哥”看起来是如此平整。一个据推断已存在了好几百万年的物体,竟能幸免于太空碎屑的轰击,这简直是不可思议。
当弗洛伊德从双筒望远镜中凝视着它的时候,“大哥”乌木般的光滑表面似乎已触手可及——就象他数年前在月球上所做的一样。在那里,他第一次穿着太空服戴着手套抚摸过它。直到第谷独石运进气压正常的圆顶内,他才能亲手触碰到它的表面。
无论戴不戴手套都没有什么分别,他并不认为自己真的触到了T.M.A.-1。他的手指尖看似轻快地掠过了一道看不见的障碍,而他的推力越大,相应的斥力也越大。他不知道“大哥”是不是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
但在他们触及“大哥”前,还需做好能想得出的每项测试,并向地球报告观测结果。他们现在与爆破专家竭力拆除一颗稍不留神就会引爆的新型炸弹时的处境相类。他们早已认识到,就算雷达探测器再谨小慎微,也可能引发某种难以想象的大祸。
头二十四小时,他们除了用望远镜、摄像机、全波段传感器等被动仪器消极地进行观测外,什么也没干。瓦西里·奥勒夫也抓紧时间对这块厚板的尺寸做尽可能精确的测量,然后把著名的1:4:9的比例推导到小数点后六位。“大哥”和T.M.A.-1形状完全相同——但前者长度大于两公里,因此体积比它的小兄弟要大了718倍。
这又是一个数字之谜。多年来,人们一直为1:4:9的比例争论不休——正好是头三个整数的平方。这不可能是偶然的。现在又出现了可供想象的另一个数字。
地球上的统计学家和唯数学论者迅速行动起来,他们兴奋地开动电脑,竭力要将这个比例与自然界的基本常数联系起来——光速、质子与电子的质量比,微结构常数等等。他们很快就加入了数字命理学家、占星家和玄学家的大合唱,奢谈着大金字塔的高度、史前巨石圈的直径、纳斯卡高原线条的方位和角度、复活节岛的纬度,以及一大堆他们能据此得出有关未来的最惊人结论的其他数据。即使一位著名的华盛顿幽默家宣称,他计算出世界将于1999年12月31日终结——而现在所有人都知道那个时间早已成为过去,他们仍没有丝毫的沮丧和反省。
“大哥”似乎也没注意到刚刚成为它邻居的两艘飞船——甚至当他们小心地向它发射探测雷达波、或无线电脉冲时——他们曾希望,这种方式能激发某位有智能的聆听者以相同的方式予以答复。
毫无进展的两天过去了,飞船得到任务中心的允许,将距离拉近了一半。在五十公里开外,“大哥”看上去最大时比地球天空中的月亮还要大四倍——虽然会给人以深刻印象,却还不至于成为心理上的巨大负担,它还不能与尚比它大十倍的木星相提并论。而探险队的普遍心情已由戒惧谨慎变成了急不可待。
沃尔特·科诺几乎对每个人都说过了:“‘大哥’可能愿意再等上几百万年——我们却还要早点回家。”
第二十四章侦察与勘测
发现号带着三个可供宇航员轻松进行舱外作业的小宇宙舱离开了地球。其中一个在导致弗兰克·普尔死亡的意外事故中丢失——如果那是场意外的话。另一个载着大卫·鲍曼走完与“大哥”相会的最后一段航程,并与他分享了注定的命运。第三个则还在飞船的“车库”——分离组舱中。
这个宇宙舱少了一样重要元件——舱口盖。当时,哈尔拒绝打开分离组舱的大门,鲍曼指令长只得冒险穿过真空,从紧急过渡舱钻进飞船,将舱盖炸开。忙着其他更重要事情的鲍曼还没来得及对它实施遥控,它就被一阵空气冲击波炸出了几百公里。毫不奇怪,他从来没为需要更换丢失的舱口盖烦恼过。
现在三号宇宙舱(马克斯未作任何解释,就为它漆上了一个名字“尼娜”)正为另一次舱外作业进行准备。它还是缺少舱口盖,但这已并不重要,不会有任何人坐在那里面。
鲍曼的尽忠职守给他们带来意料不到的好运,如果不加以利用就太笨了。用“尼娜”作为自动探测器,就能不冒人员伤亡的风险在近距离内对“大哥”进行观察。至少在理论上是这样,没人能排除存在吞噬飞船的反冲力的可能性。毕竟,以浩瀚宇宙的尺度衡量,五十公里的距离还不及一根头发丝的宽度。
由于多年疏于维护,“尼娜”看起来相当破旧。一直悬浮在失重状态中的尘埃覆盖了外表,曾一度洁白无瑕的外壳已变成橡皮筏般的灰色。当它慢慢加速离开飞船时,外面的操纵工具被巧妙地收拢了起来,瞪视着天空的卵形观察孔恰似一颗巨大的死鱼眼。“尼娜”看起来的确不象是人类派遣的一位出色使节,但那正是一个显著的优点。一名卑微的特使容易令人接受,它那小巧的尺寸和缓慢的速度都强调了它的使命富于和平色彩。有人建议它敞开双臂迎向“大哥”,但这个想法很快被否决了,因为几乎所有人都同意,他们如果看到“尼娜”伸出机械脚爪朝他们飞来,便会立即抱头逃命。
经过两小时的轻松飞行,“尼娜”在距那块巨大的矩形厚板一角一百米开外处停了下来。由于离得太近,感觉不到它的真正形状,电视摄像头传回的图像就象是从一个不知大小的黑色四面体顶上向下看。舱载仪器显示没有任何放射现象和磁场,“大哥”的表面什么都没有,只有它屈尊反射回的一点点阳光。
“尼娜”逗留五分钟后——这算是它的问候语,就象说声“喂,我来了!”——便开始向较小的一面的对角移动,接着是较大的一面,最后横越过最大的一面。它与“大哥”的距离始终保持着五十米左右,但偶尔也会只有五米之差。不论距离怎样变幻,“大哥”看起来都完全一样——平整光滑得毫无特征。远在任务还没完成之前,“大哥”就已变得惹人厌烦,两艘船的观众都已回去干各自的活儿,只是时不时瞟一眼监视器。
“就是这样,”当“尼娜”回到初始点时,沃尔特·科诺终于口出怨言,“我们可以把余生都浪费在这上面,却找不到任何东西。我该拿‘尼娜’怎么办——带她回家?”
“不,”正在列奥诺夫号上的瓦西里在通话器里打断了他的话,“我提个建议。把她带到那个大表面的正中心。让她呆在——嗯,一百米的距离外。在那里停下来,并将雷达调整为最高精度。”
“没问题——只要不会碰上某种不稳定的残流。不过这样做是为什么?”
“我只是想起了一次大学天文课所做的练习——无限扁平盘的重力吸引作用。我从没想过自己会有机会付诸实践,在对‘尼娜’的运动进行几小时研究后,至少我能计算出‘冉戈达克’的质量。就是说,如果它有质量的话。我开始认为那儿真的什么都没有了。”
“解决问题还有个更简单的方法,到最后我们将不得不采用。‘尼娜’必须接近并触碰那东西。”
“她已经这样做了。”
“你这是什么意思?”科诺有点恼火,“我从没令她接近到五米以内。”
“我不是挑剔你的驾驶技术——虽然第一次在那一角它已经离得很近,是不是?但只要你每次在它的表面附近使用‘尼娜’的小型推进器时,都会轻轻推动‘冉戈达克’。”
“那就象大象身上蹦的跳蚤!”
“也许吧。我们的确不知道。不过,我们最好假定它以某种方式意识到了我们的存在,而且只要我们不令它讨厌,它还会容忍我们。”
他没有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说出口。怎样才算打扰了一块两公里长的黑色矩形厚板呢?而它又将以什么形式表达它的不满?
第二十五章拉格朗日点景观
天文学中充满了这样兴味十足却又毫无意义的巧合。
首次点火持续了十分钟;然后哈尔报告发现号已进入迁移轨道。一等到列奥诺夫号上的雷达和光学跟踪证实了这一点,它也跟着启动并驶入了同一条轨道。两艘飞船在行驶中稍稍做了下调整,三小时十五分后,它们顺利达了第一个拉格郎日点L1——自木卫一和木星中心连线上行10,500公里。
哈尔的表现完美无缺,钱德拉毫不遮掩地表达出他的人类感情——不仅是满意,甚至是欢欣雀跃。但此时,人们的思想都已牵系在别处。“大哥”,别名“冉戈达克”,离他们只有一百公里之遥了。
距离如此之近,“大哥”看上去已经比地球上所见的月球还大;它完美的几何直边形让人格外惊异。本来在太空的黑暗背景下它是不可见的,但在它下方三十五万公里处疾奔的木星云层却使它显得异常醒目。他们因此而产生了一种幻觉,那种一旦体会过、就几乎不可能从脑海中抹掉的感触。由于肉眼无法判断它的真正位置,“大哥”看上去简直如同一扇在木星表面上豁然敞开的大门。
没有理由认为一百公里的距离比十公里更安全,或比一千公里更危险,只是对首次侦察来说,维持这个距离心理尚可承受得住。在如此近处,船上的望远镜本可以观察到几厘米之微的细节——但却一无所获。“大哥”看起来是如此平整。一个据推断已存在了好几百万年的物体,竟能幸免于太空碎屑的轰击,这简直是不可思议。
当弗洛伊德从双筒望远镜中凝视着它的时候,“大哥”乌木般的光滑表面似乎已触手可及——就象他数年前在月球上所做的一样。在那里,他第一次穿着太空服戴着手套抚摸过它。直到第谷独石运进气压正常的圆顶内,他才能亲手触碰到它的表面。
无论戴不戴手套都没有什么分别,他并不认为自己真的触到了T.M.A.-1。他的手指尖看似轻快地掠过了一道看不见的障碍,而他的推力越大,相应的斥力也越大。他不知道“大哥”是不是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
但在他们触及“大哥”前,还需做好能想得出的每项测试,并向地球报告观测结果。他们现在与爆破专家竭力拆除一颗稍不留神就会引爆的新型炸弹时的处境相类。他们早已认识到,就算雷达探测器再谨小慎微,也可能引发某种难以想象的大祸。
头二十四小时,他们除了用望远镜、摄像机、全波段传感器等被动仪器消极地进行观测外,什么也没干。瓦西里·奥勒夫也抓紧时间对这块厚板的尺寸做尽可能精确的测量,然后把著名的1:4:9的比例推导到小数点后六位。“大哥”和T.M.A.-1形状完全相同——但前者长度大于两公里,因此体积比它的小兄弟要大了718倍。
这又是一个数字之谜。多年来,人们一直为1:4:9的比例争论不休——正好是头三个整数的平方。这不可能是偶然的。现在又出现了可供想象的另一个数字。
地球上的统计学家和唯数学论者迅速行动起来,他们兴奋地开动电脑,竭力要将这个比例与自然界的基本常数联系起来——光速、质子与电子的质量比,微结构常数等等。他们很快就加入了数字命理学家、占星家和玄学家的大合唱,奢谈着大金字塔的高度、史前巨石圈的直径、纳斯卡高原线条的方位和角度、复活节岛的纬度,以及一大堆他们能据此得出有关未来的最惊人结论的其他数据。即使一位著名的华盛顿幽默家宣称,他计算出世界将于1999年12月31日终结——而现在所有人都知道那个时间早已成为过去,他们仍没有丝毫的沮丧和反省。
“大哥”似乎也没注意到刚刚成为它邻居的两艘飞船——甚至当他们小心地向它发射探测雷达波、或无线电脉冲时——他们曾希望,这种方式能激发某位有智能的聆听者以相同的方式予以答复。
毫无进展的两天过去了,飞船得到任务中心的允许,将距离拉近了一半。在五十公里开外,“大哥”看上去最大时比地球天空中的月亮还要大四倍——虽然会给人以深刻印象,却还不至于成为心理上的巨大负担,它还不能与尚比它大十倍的木星相提并论。而探险队的普遍心情已由戒惧谨慎变成了急不可待。
沃尔特·科诺几乎对每个人都说过了:“‘大哥’可能愿意再等上几百万年——我们却还要早点回家。”
第二十四章侦察与勘测
发现号带着三个可供宇航员轻松进行舱外作业的小宇宙舱离开了地球。其中一个在导致弗兰克·普尔死亡的意外事故中丢失——如果那是场意外的话。另一个载着大卫·鲍曼走完与“大哥”相会的最后一段航程,并与他分享了注定的命运。第三个则还在飞船的“车库”——分离组舱中。
这个宇宙舱少了一样重要元件——舱口盖。当时,哈尔拒绝打开分离组舱的大门,鲍曼指令长只得冒险穿过真空,从紧急过渡舱钻进飞船,将舱盖炸开。忙着其他更重要事情的鲍曼还没来得及对它实施遥控,它就被一阵空气冲击波炸出了几百公里。毫不奇怪,他从来没为需要更换丢失的舱口盖烦恼过。
现在三号宇宙舱(马克斯未作任何解释,就为它漆上了一个名字“尼娜”)正为另一次舱外作业进行准备。它还是缺少舱口盖,但这已并不重要,不会有任何人坐在那里面。
鲍曼的尽忠职守给他们带来意料不到的好运,如果不加以利用就太笨了。用“尼娜”作为自动探测器,就能不冒人员伤亡的风险在近距离内对“大哥”进行观察。至少在理论上是这样,没人能排除存在吞噬飞船的反冲力的可能性。毕竟,以浩瀚宇宙的尺度衡量,五十公里的距离还不及一根头发丝的宽度。
由于多年疏于维护,“尼娜”看起来相当破旧。一直悬浮在失重状态中的尘埃覆盖了外表,曾一度洁白无瑕的外壳已变成橡皮筏般的灰色。当它慢慢加速离开飞船时,外面的操纵工具被巧妙地收拢了起来,瞪视着天空的卵形观察孔恰似一颗巨大的死鱼眼。“尼娜”看起来的确不象是人类派遣的一位出色使节,但那正是一个显著的优点。一名卑微的特使容易令人接受,它那小巧的尺寸和缓慢的速度都强调了它的使命富于和平色彩。有人建议它敞开双臂迎向“大哥”,但这个想法很快被否决了,因为几乎所有人都同意,他们如果看到“尼娜”伸出机械脚爪朝他们飞来,便会立即抱头逃命。
经过两小时的轻松飞行,“尼娜”在距那块巨大的矩形厚板一角一百米开外处停了下来。由于离得太近,感觉不到它的真正形状,电视摄像头传回的图像就象是从一个不知大小的黑色四面体顶上向下看。舱载仪器显示没有任何放射现象和磁场,“大哥”的表面什么都没有,只有它屈尊反射回的一点点阳光。
“尼娜”逗留五分钟后——这算是它的问候语,就象说声“喂,我来了!”——便开始向较小的一面的对角移动,接着是较大的一面,最后横越过最大的一面。它与“大哥”的距离始终保持着五十米左右,但偶尔也会只有五米之差。不论距离怎样变幻,“大哥”看起来都完全一样——平整光滑得毫无特征。远在任务还没完成之前,“大哥”就已变得惹人厌烦,两艘船的观众都已回去干各自的活儿,只是时不时瞟一眼监视器。
“就是这样,”当“尼娜”回到初始点时,沃尔特·科诺终于口出怨言,“我们可以把余生都浪费在这上面,却找不到任何东西。我该拿‘尼娜’怎么办——带她回家?”
“不,”正在列奥诺夫号上的瓦西里在通话器里打断了他的话,“我提个建议。把她带到那个大表面的正中心。让她呆在——嗯,一百米的距离外。在那里停下来,并将雷达调整为最高精度。”
“没问题——只要不会碰上某种不稳定的残流。不过这样做是为什么?”
“我只是想起了一次大学天文课所做的练习——无限扁平盘的重力吸引作用。我从没想过自己会有机会付诸实践,在对‘尼娜’的运动进行几小时研究后,至少我能计算出‘冉戈达克’的质量。就是说,如果它有质量的话。我开始认为那儿真的什么都没有了。”
“解决问题还有个更简单的方法,到最后我们将不得不采用。‘尼娜’必须接近并触碰那东西。”
“她已经这样做了。”
“你这是什么意思?”科诺有点恼火,“我从没令她接近到五米以内。”
“我不是挑剔你的驾驶技术——虽然第一次在那一角它已经离得很近,是不是?但只要你每次在它的表面附近使用‘尼娜’的小型推进器时,都会轻轻推动‘冉戈达克’。”
“那就象大象身上蹦的跳蚤!”
“也许吧。我们的确不知道。不过,我们最好假定它以某种方式意识到了我们的存在,而且只要我们不令它讨厌,它还会容忍我们。”
他没有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说出口。怎样才算打扰了一块两公里长的黑色矩形厚板呢?而它又将以什么形式表达它的不满?
第二十五章拉格朗日点景观
天文学中充满了这样兴味十足却又毫无意义的巧合。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