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作者:果迟 更新:2021-12-06 19:01
在皇太极手上,不但臣服了朝鲜和蒙古,且能数次深入中原,用反间计除掉了大清的死对头袁崇焕,打得堂堂大明毫无招架之功,终于完成了灭亡明朝的所有准备。
皇太极以聪明神武之资,抱统一天下之志,目光远大,手段翻新,就是在他手中,奠定了灭明的大业,让多尔衮佩服不已。当时,面对势力强大的明国,大清偏居一隅,虽取得一些成功,但要从根本上摧毁这样一个大国,就如同一把小小的锯子,要锯倒一棵参天大树。谋臣张存仁向皇太极贡献三策,曰:锁喉、刺心、剪枝。锁喉即先一步拿下山海关,截断明朝关内外的联系;刺心则是绕道长城,直取北京;剪枝则是先收拾明国的关外各据点,再次第进兵关内。
皇太极先采用剪枝之策,为拿下关外的据点,第一步便是招降明朝的大将祖大寿。
祖大寿是辽东人,兄弟子侄亲戚,世代为明守边,在关宁一带明军中,有着一呼百诺的号如力。
那一回,皇太极使反间计,诱使崇祯皇帝将守边大将、那个让努尔哈赤抱恨终生的袁崇焕活剐了。祖大寿恨皇帝不公,错杀忠良,于是带着自己的人马回到锦州。皇太极一直想招降他,可他却仍不改初衷,且屡次打败清军。
后来,皇太极探听到祖大寿的家族的居住地,将他的兄弟、子侄全部请到盛京,可祖大寿仍然无动于衷,直到他驻军大凌河,被皇太极包围后,粮尽援绝。在众将都投降后,祖大寿才终于同意投降。
他在拜见皇太极时,皇太极将御服黑狐帽、貂裘赐他,且对他慰勉有加,他提出要回锦州招降余部,皇太极不假思索便同意了,可他一回到锦州,却又改变主意,且在皇太极率兵攻锦州时,亲发红衣大炮轰击,几乎要了皇太极的命。
直到后来松辽大捷,连明朝的蓟辽总督洪承畴也被俘了,困守锦州的祖大寿已走投无路,才出城投降。
皇太极的左右,都对祖大寿恨之入骨,纷纷向皇太极进言,说此人反复无常,心狠手辣,今日穷途末路才降,只怕有机会他又会跑。可皇太极却宽容地笑了,他对祖大寿说:将军不必介怀,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这以后他对祖大寿宠信有加。这一举动,使得祖大寿痛哭流涕,终于死心塌地降清了。
这以后,皇太极又数次深入关内,锁喉、刺心,几次杀得明军毫无招架之功。
眼下,哥哥皇太极如日中天之年,却赍志而没了。多尔衮明白,父兄那灭明的千斤重担,义不容辞地落到了自己的肩上。国丧之期,面对才六岁的侄儿、新皇帝福临,他记起哥哥皇太极的临终遗言,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关内的形势。
第67节:3 十七年前的故事(1)
3 十七年前的故事
“十四哥,新年大吉!”
范文程刚离开睿王府,豫王多铎和英王阿济格就笑盈盈地走了进来,豫王先开口跟他拜年,长他六岁的哥哥阿济格,也跟着向他拱手说:
“十四弟,恭喜恭喜!”
阿济格、多铎和多尔衮是一母所生的兄弟,他们自知才干不如多尔衮,母亲死后,他们兄弟团结得很紧,且事事都听多尔衮主张。
多尔衮一见他们,不由高兴,他深有歉意地望着阿济格说:“十二哥,小弟尚未跟你拜年,你倒先来了,这多叫人不好意思啊。”
说着,连忙把两个兄弟让到热坑头上坐了,指着矮几上的干果说:“兄弟,尝尝。”
阿济格大度地笑了笑,接续他先前的话头说:“这有什么,兄弟之间,还分什么先后的。你是个大忙人,不比我们,不打仗就一身发胀,闲得只能看人唱秧歌,枯燥得很。”
一提到打仗,年轻的多铎就来劲了,他大声说:“哥,李自成已占了西安,据我看,他早晚要打过黄河了;崇祯要兵没兵,要将没将,北京城早晚是守不住了,我们还不动手,只怕会让流寇占了先。”
“时机并不成熟啊。”多尔衮不由又想起了刚才的卦辞,他拍着多铎的肩,却望着阿济格说,“十二哥,汉人有句成语说得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阿济格一听,立刻明白多尔衮何所指,不由点头,说了一句满人的歇后语:“是的,我看那个人是雪埋颟伊[木制神像]——早晚会露相的。”
多铎不明白两个哥哥在打什么哑谜,他一会望望多尔衮,一会望望阿济格,好半天才猜测说:“你们说的那个人——是豪格?”
多尔衮和阿济格不由相视一笑,多尔衮说:“兄弟,你终于明白了,你说,他不正想做我们身后的黄雀吗?”
多尔衮舍汗位不与皇太极争,对流言嗤之以鼻,是缘于对皇太极的崇拜,是缘于皇太极对他的爱护;皇太极终其一生,对他这个弟弟也尽了做哥哥的义务。这是爱新觉罗氏不致内乱的根本原因,也是大清国臣民的福祉。
然后,皇太极身后,家庭内部的矛盾却像酝酿已久的火山,突然之间,喷薄而出了——这就是皇太极长子豪格对帝位的觊觎。
比较起来,努尔哈赤六十八岁崩于靉鸡堡那是寿终正寝,而皇太极却是未尽天年——他死时才五十二岁,正所谓春秋鼎盛。
皇太极之死,在后世文人墨客的笔下,说成是因痛悼心爱的宸妃:博尔济吉特氏伤心过度而成疾。其实,戏剧也罢,小说也罢,“情”字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你想,一个皇帝,为一个心爱的女人而伤心死,这本身便是一个好题材,现成的就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但事实是宸妃之丧,在崇德六年九月,时皇太极正在锦州前线,大战洪承畴,闻宸妃病,乃赶回盛京,不料宸妃已逝,皇太极虽然哭至昏厥,且病了一场,但后来就后悔了,说:天生朕抚世安民,岂为一妇人哉?朕不能自持,这是天地祖宗对朕的惩罚。这以后,在群臣劝谏下,他又照常理事。须知锦州大捷,俘洪承畴,降祖大寿,这都是皇太极一生功业的大手笔,是奠定大清二百六十七年天下的基石之一,又岂是一个正患着相思病、恹恹的痨病秧子所能为哉!
他的死,是在宸妃死后的第三个年头、即崇德八年八月。皇太极终其一生,丰功伟业,不愧为命世之主。但一个人总无法追求到完美——多尔衮清楚地记得他们兄弟之间,那一场非同寻常的谈话,那是皇太极向命运之神投降,是向冥冥之中的造物主求恕。
谢天谢地,就因有那一次的谈话,才为后来的帝位之争,埋下有利于多尔衮的伏笔。
时维七月,寒外秋凉。皇太极的病时好时坏,渐入膏肓,他自己清楚,今秋恐怕再也无法与群臣逐猎于围场了。那天,朝议散后,他独留二哥代善和十四弟多尔衮于崇政殿谈心。
空荡荡的大殿,寂然无声,可听见兄弟仨的鼻息,他们促膝并坐,就如寻常的百姓人家。皇太极先开口了,他目不转睛地望着多尔衮,眼神一反常态,竟看不到半点平日常有的父亲般的慈爱,却有着令人捉摸不透的光,说是嫉妒,说不上嫉妒,说是希求,又谈不上希求,一下于兄弟情份,生疏了许多。他说:
第68节:3 十七年前的故事(2)
“墨尔根,我的好兄弟,十七年前的故事,你还记得吗?”
多尔衮一惊,十七年前,大妃——他的生母之死的场景,一下浮现在眼前。那可是母子之间的生离死别,怎么能忘记呢?可今天,他的八哥、皇上,怎么突然问起?要知道,他和代善、和皇太极,关起门来是兄弟,上得殿来是君臣。今天谈的,既是家事,也是国事啊,能乱说吗?他顿了顿,眼望他处,先稳住神,然后从容地说:
“皇上是说皇阿玛临终?”
皇太极嘴角浮起一丝浅笑,那分明是嘲笑多尔衮的做假。他说:“兄弟,这个时候了,什么事都可敞开说了。十七年前,皇阿玛山陵崩塌,为这帝位之争,大清门前,剑拔弩张,只差一点就要闹出兄弟子侄相残的惨剧,才兴起的大清国就要亡了,不亡于明朝,却要亡于内乱。这一点,你应该是刻骨铭心,永远不会忘记的,也不该忘记的!”
多尔衮无言以答。是的,他该说什么呢?这时,一边老实巴焦的代善说话了,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
“皇上,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皇太极喘着气,摇了摇头,说:“不,二哥,这些事,你不提起,我死之后,还是会有人提起的,墨尔根,你说是吗?”
多尔衮仍是无言以答。
皇太极又说:“墨尔根,那些流言蜚语,你肯定听到过,说我是篡位,皇阿玛的遗命是传位于你。墨尔根,这件事在这以前是讳莫如深,谁也不敢提起,今天,当着二哥的面我向你澄清,那不是流言,是事实——皇阿玛的确是要传位于你,大妃所传的遗命,一点也不假。可是,兄弟,当时的你能吗?才十六岁的一个少年,能用雷霆手段,平息内争,不但使自己免遭杀身之祸,且能内安外攘,使皇阿玛创下的大业,不但不中途殒俎,且发扬光大吗?墨尔根,今天我实话告诉你,当时以你的力量,那是万万不能的!”
多尔衮这回点头了,是心服口服的、发自内心的点头。是的,当时觊觎大位的,不但有努尔哈赤的子孙,且还有叔叔舒尔哈赤的两个虎子。而他呢,才是绒毛未脱的小鳖犊子,初生之犊能敌虎贲三千?
皇太极望着多尔衮在点头,不由舒了一口气,那一双油烬灯枯的眼神里,流露出无可奈何的光芒,就像那落日余晖。
皇太极以聪明神武之资,抱统一天下之志,目光远大,手段翻新,就是在他手中,奠定了灭明的大业,让多尔衮佩服不已。当时,面对势力强大的明国,大清偏居一隅,虽取得一些成功,但要从根本上摧毁这样一个大国,就如同一把小小的锯子,要锯倒一棵参天大树。谋臣张存仁向皇太极贡献三策,曰:锁喉、刺心、剪枝。锁喉即先一步拿下山海关,截断明朝关内外的联系;刺心则是绕道长城,直取北京;剪枝则是先收拾明国的关外各据点,再次第进兵关内。
皇太极先采用剪枝之策,为拿下关外的据点,第一步便是招降明朝的大将祖大寿。
祖大寿是辽东人,兄弟子侄亲戚,世代为明守边,在关宁一带明军中,有着一呼百诺的号如力。
那一回,皇太极使反间计,诱使崇祯皇帝将守边大将、那个让努尔哈赤抱恨终生的袁崇焕活剐了。祖大寿恨皇帝不公,错杀忠良,于是带着自己的人马回到锦州。皇太极一直想招降他,可他却仍不改初衷,且屡次打败清军。
后来,皇太极探听到祖大寿的家族的居住地,将他的兄弟、子侄全部请到盛京,可祖大寿仍然无动于衷,直到他驻军大凌河,被皇太极包围后,粮尽援绝。在众将都投降后,祖大寿才终于同意投降。
他在拜见皇太极时,皇太极将御服黑狐帽、貂裘赐他,且对他慰勉有加,他提出要回锦州招降余部,皇太极不假思索便同意了,可他一回到锦州,却又改变主意,且在皇太极率兵攻锦州时,亲发红衣大炮轰击,几乎要了皇太极的命。
直到后来松辽大捷,连明朝的蓟辽总督洪承畴也被俘了,困守锦州的祖大寿已走投无路,才出城投降。
皇太极的左右,都对祖大寿恨之入骨,纷纷向皇太极进言,说此人反复无常,心狠手辣,今日穷途末路才降,只怕有机会他又会跑。可皇太极却宽容地笑了,他对祖大寿说:将军不必介怀,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这以后他对祖大寿宠信有加。这一举动,使得祖大寿痛哭流涕,终于死心塌地降清了。
这以后,皇太极又数次深入关内,锁喉、刺心,几次杀得明军毫无招架之功。
眼下,哥哥皇太极如日中天之年,却赍志而没了。多尔衮明白,父兄那灭明的千斤重担,义不容辞地落到了自己的肩上。国丧之期,面对才六岁的侄儿、新皇帝福临,他记起哥哥皇太极的临终遗言,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关内的形势。
第67节:3 十七年前的故事(1)
3 十七年前的故事
“十四哥,新年大吉!”
范文程刚离开睿王府,豫王多铎和英王阿济格就笑盈盈地走了进来,豫王先开口跟他拜年,长他六岁的哥哥阿济格,也跟着向他拱手说:
“十四弟,恭喜恭喜!”
阿济格、多铎和多尔衮是一母所生的兄弟,他们自知才干不如多尔衮,母亲死后,他们兄弟团结得很紧,且事事都听多尔衮主张。
多尔衮一见他们,不由高兴,他深有歉意地望着阿济格说:“十二哥,小弟尚未跟你拜年,你倒先来了,这多叫人不好意思啊。”
说着,连忙把两个兄弟让到热坑头上坐了,指着矮几上的干果说:“兄弟,尝尝。”
阿济格大度地笑了笑,接续他先前的话头说:“这有什么,兄弟之间,还分什么先后的。你是个大忙人,不比我们,不打仗就一身发胀,闲得只能看人唱秧歌,枯燥得很。”
一提到打仗,年轻的多铎就来劲了,他大声说:“哥,李自成已占了西安,据我看,他早晚要打过黄河了;崇祯要兵没兵,要将没将,北京城早晚是守不住了,我们还不动手,只怕会让流寇占了先。”
“时机并不成熟啊。”多尔衮不由又想起了刚才的卦辞,他拍着多铎的肩,却望着阿济格说,“十二哥,汉人有句成语说得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阿济格一听,立刻明白多尔衮何所指,不由点头,说了一句满人的歇后语:“是的,我看那个人是雪埋颟伊[木制神像]——早晚会露相的。”
多铎不明白两个哥哥在打什么哑谜,他一会望望多尔衮,一会望望阿济格,好半天才猜测说:“你们说的那个人——是豪格?”
多尔衮和阿济格不由相视一笑,多尔衮说:“兄弟,你终于明白了,你说,他不正想做我们身后的黄雀吗?”
多尔衮舍汗位不与皇太极争,对流言嗤之以鼻,是缘于对皇太极的崇拜,是缘于皇太极对他的爱护;皇太极终其一生,对他这个弟弟也尽了做哥哥的义务。这是爱新觉罗氏不致内乱的根本原因,也是大清国臣民的福祉。
然后,皇太极身后,家庭内部的矛盾却像酝酿已久的火山,突然之间,喷薄而出了——这就是皇太极长子豪格对帝位的觊觎。
比较起来,努尔哈赤六十八岁崩于靉鸡堡那是寿终正寝,而皇太极却是未尽天年——他死时才五十二岁,正所谓春秋鼎盛。
皇太极之死,在后世文人墨客的笔下,说成是因痛悼心爱的宸妃:博尔济吉特氏伤心过度而成疾。其实,戏剧也罢,小说也罢,“情”字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你想,一个皇帝,为一个心爱的女人而伤心死,这本身便是一个好题材,现成的就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但事实是宸妃之丧,在崇德六年九月,时皇太极正在锦州前线,大战洪承畴,闻宸妃病,乃赶回盛京,不料宸妃已逝,皇太极虽然哭至昏厥,且病了一场,但后来就后悔了,说:天生朕抚世安民,岂为一妇人哉?朕不能自持,这是天地祖宗对朕的惩罚。这以后,在群臣劝谏下,他又照常理事。须知锦州大捷,俘洪承畴,降祖大寿,这都是皇太极一生功业的大手笔,是奠定大清二百六十七年天下的基石之一,又岂是一个正患着相思病、恹恹的痨病秧子所能为哉!
他的死,是在宸妃死后的第三个年头、即崇德八年八月。皇太极终其一生,丰功伟业,不愧为命世之主。但一个人总无法追求到完美——多尔衮清楚地记得他们兄弟之间,那一场非同寻常的谈话,那是皇太极向命运之神投降,是向冥冥之中的造物主求恕。
谢天谢地,就因有那一次的谈话,才为后来的帝位之争,埋下有利于多尔衮的伏笔。
时维七月,寒外秋凉。皇太极的病时好时坏,渐入膏肓,他自己清楚,今秋恐怕再也无法与群臣逐猎于围场了。那天,朝议散后,他独留二哥代善和十四弟多尔衮于崇政殿谈心。
空荡荡的大殿,寂然无声,可听见兄弟仨的鼻息,他们促膝并坐,就如寻常的百姓人家。皇太极先开口了,他目不转睛地望着多尔衮,眼神一反常态,竟看不到半点平日常有的父亲般的慈爱,却有着令人捉摸不透的光,说是嫉妒,说不上嫉妒,说是希求,又谈不上希求,一下于兄弟情份,生疏了许多。他说:
第68节:3 十七年前的故事(2)
“墨尔根,我的好兄弟,十七年前的故事,你还记得吗?”
多尔衮一惊,十七年前,大妃——他的生母之死的场景,一下浮现在眼前。那可是母子之间的生离死别,怎么能忘记呢?可今天,他的八哥、皇上,怎么突然问起?要知道,他和代善、和皇太极,关起门来是兄弟,上得殿来是君臣。今天谈的,既是家事,也是国事啊,能乱说吗?他顿了顿,眼望他处,先稳住神,然后从容地说:
“皇上是说皇阿玛临终?”
皇太极嘴角浮起一丝浅笑,那分明是嘲笑多尔衮的做假。他说:“兄弟,这个时候了,什么事都可敞开说了。十七年前,皇阿玛山陵崩塌,为这帝位之争,大清门前,剑拔弩张,只差一点就要闹出兄弟子侄相残的惨剧,才兴起的大清国就要亡了,不亡于明朝,却要亡于内乱。这一点,你应该是刻骨铭心,永远不会忘记的,也不该忘记的!”
多尔衮无言以答。是的,他该说什么呢?这时,一边老实巴焦的代善说话了,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
“皇上,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皇太极喘着气,摇了摇头,说:“不,二哥,这些事,你不提起,我死之后,还是会有人提起的,墨尔根,你说是吗?”
多尔衮仍是无言以答。
皇太极又说:“墨尔根,那些流言蜚语,你肯定听到过,说我是篡位,皇阿玛的遗命是传位于你。墨尔根,这件事在这以前是讳莫如深,谁也不敢提起,今天,当着二哥的面我向你澄清,那不是流言,是事实——皇阿玛的确是要传位于你,大妃所传的遗命,一点也不假。可是,兄弟,当时的你能吗?才十六岁的一个少年,能用雷霆手段,平息内争,不但使自己免遭杀身之祸,且能内安外攘,使皇阿玛创下的大业,不但不中途殒俎,且发扬光大吗?墨尔根,今天我实话告诉你,当时以你的力量,那是万万不能的!”
多尔衮这回点头了,是心服口服的、发自内心的点头。是的,当时觊觎大位的,不但有努尔哈赤的子孙,且还有叔叔舒尔哈赤的两个虎子。而他呢,才是绒毛未脱的小鳖犊子,初生之犊能敌虎贲三千?
皇太极望着多尔衮在点头,不由舒了一口气,那一双油烬灯枯的眼神里,流露出无可奈何的光芒,就像那落日余晖。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