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作者:伊斯雷尔·爱泼斯坦 更新:2021-12-06 18:58
我热切地期望著有一天我们能欢迎你到一个自由和独立的中国来……我将努力使自己随时了解你所进行的工作,并以最大的同情注视你们的事业的进步,因为你们的事业也就是中国的事业。”
她这封信不是通过邮局寄去,而是托印度医疗队年轻的木克吉”大夫回国之便带去的,还捎了个口讯。她在信上是这样说的:“我同木克吉大夫作了一次长谈,谈到医疗救济工作以及贵国如何支援我们,因为过去我们从欧洲得到的供应现在绝大部分都中断了。我相信他会向你详细报告我们的谈话内容,以及我提出的关于在印度建立保卫中国同盟分部的建议。由于复杂的形势,我们可能会把我们这个组织迁移到昆明或桂林去。”
这里说的“复杂的形势”当然是指欧洲的战事以及香港航运交通中断的可能性——甚至可能导致日本控制香港。昆明通过最近重开的滇缅公路,可以同仰光保持陆上的交通,因此是接收来自(或经由)印度的救济物资的较好地点。
几星期后,尼赫鲁复信道:
“木克吉大夫带来的信收到……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你发了一个电报到重庆,是给我的,但我没有收到。我满心希望能有机会见一见你,但战局迫使我匆匆回国……我同你一样,希望不久的将来,当中国和印度都获得自由时,我们能够相见。
“我但愿我们能更多地帮助你们……但在目前,像在任何地方一样,这里的一切也都在变化之中。未来的几星期将会决定……到那时我们也许处境会好一些,有条件帮助,也许目前根本没有任何条件。
“我想附带提一下,我们在同英国政府讨论印度的未来以及战争的目的、和平的目的时,十分重视一个自由的中国。我们不期望英国政府会说什么可能得罪日本的话,但我们确实期望他们不要改变对中国的政策,使之不利于中国。”①
①尼赫鲁自印度阿拉哈巴德致香港宋庆龄,1939年10月13日。
随后,尼赫鲁送给宋庆龄一批他的著作,她复信表示非常感谢:
“……我曾在这里找这些书,但找不到。现在我终于能够读到这些书了,并且让许多人也来一起读这些书,他们都急于了解在同我们两国都有关的问题上您的思想和观点。”①
①宋庆龄致尼赫鲁,1939年12月16日。
她在这信上还说,她很高兴,尼赫鲁决定继续派遣印度医疗队到中国解放区去。她称这个医疗队的工作“很出色”。关于印度,她写道,“我以最关切的心情注视着贵国所发生的事件,愿您在为印度而作出的崇高努力中取得伟大成就。”
在同一信里,她悲伤地告诉尼赫鲁著名加拿大外科医生、国际主义者白求恩大夫不幸去世的消息。尼赫鲁复信表示哀悼①,并说,“你也许知道,我们国民大会党医疗队的医生已去了五台山”(山西省敌后解放区,白求恩大夫在那儿工作,后来印度柯棣华大夫接替他任国际和平医院院长,同样不知疲倦地工作,直到因病逝世。)
①尼赫鲁自印度阿拉哈巴德致香港宋庆龄,1939年12月25日。
尼赫鲁还告诉她,英国对于印度医疗援华也在加紧干预,木克吉大夫正准备去中国,“循新开的滇缅公路,经由腊戍……携带了一批医药供应品。”但一个多月后他来信说:“…木克吉大夫到达仰光时,他的护照被(当地英国当局)取走了,无法继续行程,只好返回加尔各答。他所带的医疗供应品……已交给仰光的中国领事。”
1941年夏,印度国民大会党工作委员会成员卡玛拉黛芙夫人——一位在外貌和才智上都出众的妇女——在周游上海、重庆、美国、日本途中,来到香港,拜会宋庆龄。她说,在东京时,日本人提出只要印度国大党公开反抗英国统治,日本就将给以援助,但她代表国大党拒绝了日本这种奉承讨好的表示——不是不想看到英国人走,而是因为这种“援助”有着不干净的动机。她说,尽管甘地和其他许多国大党领导人被英国人投入狱中,国大党还是这样决定。
但在香港,这位有原则立场的印度妇女,尽管她让日本人碰了一鼻子灰,仍然受到港英警方的严密监视。
与此成为鲜明对照,宋庆龄主持的《保盟通讯》发表了题为《中国和印度》的社论①,对卡玛拉黛芙夫人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认为是“及时地显示了两个伟大的东方国家的人民之间十分密切的利益联系。”社论说:
①尼赫鲁致宋庆龄,1940年2月2日。
“欧洲战争爆发前夕,尼赫鲁先生曾对中国进行了一次令人难忘的访问。此后,印度人民的代表一直未有机会同中国的领袖们谈论他们斗争的前景。中国的抗战得到印度深切的理解……
“……卡玛拉黛芙夫人的访问,再度提出了两国目前关系的问题。……今后肯定会比一次偶尔的未加宣布的访问,有着更为经常的消息、情况和思想的相互交流吧。”
不久,宋庆龄代表保盟邀请尼赫鲁和印度医疗队队长爱德华担任保盟的赞助人。尼赫鲁代表爱德华和他自己复电表示“欣然同意”;①
①《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第389页。
“……高兴地接受名誉会员的职位,作为印度同中国人民在他们争取自由的英雄斗争中团结一致的象征。”
概括起来,在香港时期,宋庆龄在反对日本的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寻求英国人——包括官方人员——的支持,但她从不奉承或乞求他们——在印度问题上,她对大英帝国的抨击不遗余力。这就是她的统一战线风格。
(九)对日本军国主义——抗击到底;
对日本人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在对待日本的态度上,抗战初起时宋庆龄曾写道:
“日本帝国主义者……只有引起我们的仇恨和抵抗的决心。……当然,中国人民对于日本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并无恶感,因为日本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受了日本军国主义者和法西斯主义者的欺骗。”①
①尼赫鲁自印度阿拉哈巴德致香港宋庆龄,1941年10月13日。
她这样写,也这样做。对于侵略性的帝国日本,她主张进行无情的武装斗争——只要它还占领着中国的一寸土地。但对于日本这个国家及其人民,她有着许多美好的记忆——他们不是敌人。在上海,她有反法西斯的日本朋友。在重庆,如上所述,她探视过受伤的日本俘虏,并同他们谈话。在她的书房里,一直保留着一本有进步思想的日本女男爵石本(加藤静江夫人)①用英文写的自传《面临歧路》(“Faciny Two Ways”),是作者通过美国记者古尔德送给宋庆龄的,上面还有作者写的向来表示敬意的题词,当时中日两国已经开战。
①她的丈夫加藤勘十是日本大正昭和时期的工运活动家。——译者
加藤静江因为在日本收入微薄的女工中提倡节制生育(在法西斯的日本,这是不合法的)而被捕入狱,后来又因为被认为在所谓日本“国家危机”中是危险人物而再度入狱。古尔德在写到这位英勇的日本妇女时说:
“……她虽没有见过孙逸仙夫人,但认为孙夫人是一位同她属于同一类型的妇女……在动荡的30年代后期,她们两位都曾希望在较为中立的香港见面……但日本警方对加藤静江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她可以见客(她打趣地对我说,‘每一个到我这里来的人都;生了警方的档案’……)但不准旅行。”
还有一个关于宋庆龄对待日本友人的态度的例子值得纪录下来,那就是在她离开上海之前,她设法把两位日本进步人士(作家鹿地亘及妻子池田幸子)从这座城市安全转移到中国后方。这两位进步人士认为,他们为自己的人民及中日两国未来所能做的最佳奉献,就是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战,因此日本的军国主义者对他们必欲置之死地。
(十)保卫中国同盟的工作及其意义
现在叙述保卫中国同盟(保盟)本身。这个组织是宋庆龄进行战时救济工作的媒介,她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这里。这也是她在香港进行其他活动的基地。它虽主要支援中国的进步力量,但本身也是国内和国际统一战线的一个组成单位。在从事救济工作的同时,它也向全世界宣传中国的形势。它在自身的组织上也是国际性的。
宋庆龄是这个组织的灵魂和神经中枢——没有这个独特条件,它的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它的内部工作——她自己总是什么工作都亲自参加——的气氛反映出她的作风和品格。这个集体主要都是志愿人员,领薪的人极少极少,最多不过两三个人——他们没有其他收入,但也只领基本生活费。
保盟正式宣布成立是1938年仲夏,但实际创办要早得多。大约三个月前,在周恩来和宋庆龄这两位无与伦比的统一战线开拓者的创议下,事情就开始酝酿起来。第一个参加创办小组的外国人是杰姆斯·贝特兰。他是新西兰作家和记者(后在惠灵顿大学任文学教授),对于在华北敌后活动的中共领导的八路军,通过亲身观察,早就有所了解并极为赞佩。1938年2月在武汉时,周恩来曾同他谈到八路军伤员的医疗服务工作,并请他带一份报告给在香港的宋庆龄,内容是八路军在这方面的需要。
贝特兰于3月间抵达香港,应邀参加了八路军驻香港代表廖承志召开的一次会议。
她这封信不是通过邮局寄去,而是托印度医疗队年轻的木克吉”大夫回国之便带去的,还捎了个口讯。她在信上是这样说的:“我同木克吉大夫作了一次长谈,谈到医疗救济工作以及贵国如何支援我们,因为过去我们从欧洲得到的供应现在绝大部分都中断了。我相信他会向你详细报告我们的谈话内容,以及我提出的关于在印度建立保卫中国同盟分部的建议。由于复杂的形势,我们可能会把我们这个组织迁移到昆明或桂林去。”
这里说的“复杂的形势”当然是指欧洲的战事以及香港航运交通中断的可能性——甚至可能导致日本控制香港。昆明通过最近重开的滇缅公路,可以同仰光保持陆上的交通,因此是接收来自(或经由)印度的救济物资的较好地点。
几星期后,尼赫鲁复信道:
“木克吉大夫带来的信收到……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你发了一个电报到重庆,是给我的,但我没有收到。我满心希望能有机会见一见你,但战局迫使我匆匆回国……我同你一样,希望不久的将来,当中国和印度都获得自由时,我们能够相见。
“我但愿我们能更多地帮助你们……但在目前,像在任何地方一样,这里的一切也都在变化之中。未来的几星期将会决定……到那时我们也许处境会好一些,有条件帮助,也许目前根本没有任何条件。
“我想附带提一下,我们在同英国政府讨论印度的未来以及战争的目的、和平的目的时,十分重视一个自由的中国。我们不期望英国政府会说什么可能得罪日本的话,但我们确实期望他们不要改变对中国的政策,使之不利于中国。”①
①尼赫鲁自印度阿拉哈巴德致香港宋庆龄,1939年10月13日。
随后,尼赫鲁送给宋庆龄一批他的著作,她复信表示非常感谢:
“……我曾在这里找这些书,但找不到。现在我终于能够读到这些书了,并且让许多人也来一起读这些书,他们都急于了解在同我们两国都有关的问题上您的思想和观点。”①
①宋庆龄致尼赫鲁,1939年12月16日。
她在这信上还说,她很高兴,尼赫鲁决定继续派遣印度医疗队到中国解放区去。她称这个医疗队的工作“很出色”。关于印度,她写道,“我以最关切的心情注视着贵国所发生的事件,愿您在为印度而作出的崇高努力中取得伟大成就。”
在同一信里,她悲伤地告诉尼赫鲁著名加拿大外科医生、国际主义者白求恩大夫不幸去世的消息。尼赫鲁复信表示哀悼①,并说,“你也许知道,我们国民大会党医疗队的医生已去了五台山”(山西省敌后解放区,白求恩大夫在那儿工作,后来印度柯棣华大夫接替他任国际和平医院院长,同样不知疲倦地工作,直到因病逝世。)
①尼赫鲁自印度阿拉哈巴德致香港宋庆龄,1939年12月25日。
尼赫鲁还告诉她,英国对于印度医疗援华也在加紧干预,木克吉大夫正准备去中国,“循新开的滇缅公路,经由腊戍……携带了一批医药供应品。”但一个多月后他来信说:“…木克吉大夫到达仰光时,他的护照被(当地英国当局)取走了,无法继续行程,只好返回加尔各答。他所带的医疗供应品……已交给仰光的中国领事。”
1941年夏,印度国民大会党工作委员会成员卡玛拉黛芙夫人——一位在外貌和才智上都出众的妇女——在周游上海、重庆、美国、日本途中,来到香港,拜会宋庆龄。她说,在东京时,日本人提出只要印度国大党公开反抗英国统治,日本就将给以援助,但她代表国大党拒绝了日本这种奉承讨好的表示——不是不想看到英国人走,而是因为这种“援助”有着不干净的动机。她说,尽管甘地和其他许多国大党领导人被英国人投入狱中,国大党还是这样决定。
但在香港,这位有原则立场的印度妇女,尽管她让日本人碰了一鼻子灰,仍然受到港英警方的严密监视。
与此成为鲜明对照,宋庆龄主持的《保盟通讯》发表了题为《中国和印度》的社论①,对卡玛拉黛芙夫人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认为是“及时地显示了两个伟大的东方国家的人民之间十分密切的利益联系。”社论说:
①尼赫鲁致宋庆龄,1940年2月2日。
“欧洲战争爆发前夕,尼赫鲁先生曾对中国进行了一次令人难忘的访问。此后,印度人民的代表一直未有机会同中国的领袖们谈论他们斗争的前景。中国的抗战得到印度深切的理解……
“……卡玛拉黛芙夫人的访问,再度提出了两国目前关系的问题。……今后肯定会比一次偶尔的未加宣布的访问,有着更为经常的消息、情况和思想的相互交流吧。”
不久,宋庆龄代表保盟邀请尼赫鲁和印度医疗队队长爱德华担任保盟的赞助人。尼赫鲁代表爱德华和他自己复电表示“欣然同意”;①
①《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第389页。
“……高兴地接受名誉会员的职位,作为印度同中国人民在他们争取自由的英雄斗争中团结一致的象征。”
概括起来,在香港时期,宋庆龄在反对日本的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寻求英国人——包括官方人员——的支持,但她从不奉承或乞求他们——在印度问题上,她对大英帝国的抨击不遗余力。这就是她的统一战线风格。
(九)对日本军国主义——抗击到底;
对日本人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在对待日本的态度上,抗战初起时宋庆龄曾写道:
“日本帝国主义者……只有引起我们的仇恨和抵抗的决心。……当然,中国人民对于日本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并无恶感,因为日本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受了日本军国主义者和法西斯主义者的欺骗。”①
①尼赫鲁自印度阿拉哈巴德致香港宋庆龄,1941年10月13日。
她这样写,也这样做。对于侵略性的帝国日本,她主张进行无情的武装斗争——只要它还占领着中国的一寸土地。但对于日本这个国家及其人民,她有着许多美好的记忆——他们不是敌人。在上海,她有反法西斯的日本朋友。在重庆,如上所述,她探视过受伤的日本俘虏,并同他们谈话。在她的书房里,一直保留着一本有进步思想的日本女男爵石本(加藤静江夫人)①用英文写的自传《面临歧路》(“Faciny Two Ways”),是作者通过美国记者古尔德送给宋庆龄的,上面还有作者写的向来表示敬意的题词,当时中日两国已经开战。
①她的丈夫加藤勘十是日本大正昭和时期的工运活动家。——译者
加藤静江因为在日本收入微薄的女工中提倡节制生育(在法西斯的日本,这是不合法的)而被捕入狱,后来又因为被认为在所谓日本“国家危机”中是危险人物而再度入狱。古尔德在写到这位英勇的日本妇女时说:
“……她虽没有见过孙逸仙夫人,但认为孙夫人是一位同她属于同一类型的妇女……在动荡的30年代后期,她们两位都曾希望在较为中立的香港见面……但日本警方对加藤静江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她可以见客(她打趣地对我说,‘每一个到我这里来的人都;生了警方的档案’……)但不准旅行。”
还有一个关于宋庆龄对待日本友人的态度的例子值得纪录下来,那就是在她离开上海之前,她设法把两位日本进步人士(作家鹿地亘及妻子池田幸子)从这座城市安全转移到中国后方。这两位进步人士认为,他们为自己的人民及中日两国未来所能做的最佳奉献,就是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战,因此日本的军国主义者对他们必欲置之死地。
(十)保卫中国同盟的工作及其意义
现在叙述保卫中国同盟(保盟)本身。这个组织是宋庆龄进行战时救济工作的媒介,她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这里。这也是她在香港进行其他活动的基地。它虽主要支援中国的进步力量,但本身也是国内和国际统一战线的一个组成单位。在从事救济工作的同时,它也向全世界宣传中国的形势。它在自身的组织上也是国际性的。
宋庆龄是这个组织的灵魂和神经中枢——没有这个独特条件,它的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它的内部工作——她自己总是什么工作都亲自参加——的气氛反映出她的作风和品格。这个集体主要都是志愿人员,领薪的人极少极少,最多不过两三个人——他们没有其他收入,但也只领基本生活费。
保盟正式宣布成立是1938年仲夏,但实际创办要早得多。大约三个月前,在周恩来和宋庆龄这两位无与伦比的统一战线开拓者的创议下,事情就开始酝酿起来。第一个参加创办小组的外国人是杰姆斯·贝特兰。他是新西兰作家和记者(后在惠灵顿大学任文学教授),对于在华北敌后活动的中共领导的八路军,通过亲身观察,早就有所了解并极为赞佩。1938年2月在武汉时,周恩来曾同他谈到八路军伤员的医疗服务工作,并请他带一份报告给在香港的宋庆龄,内容是八路军在这方面的需要。
贝特兰于3月间抵达香港,应邀参加了八路军驻香港代表廖承志召开的一次会议。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