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楚国逢劫盗 数语输款诚(一)
作者:史杰鹏 更新:2021-12-06 18:46
那七、八劫质者从楼上眺望,看到甲士们尽皆撤走,心下也颇为惊愕,于是相互交谈起来。
可能他们害怕,回去取赎金了。贼盗中的一个人夸赞道,还是如将军利害,不愧为北军第一射士,箭法如此精妙。就算当年的飞将军李广,在如将军面前也要甘拜下风。将军一箭惊退官兵,想来那国相和内史也是识货的人。
另一个人接口赞道,那是自然,如将军箭法卓绝,当年在长安秋射大赛中,以纯臂力拉动三石大黄肩射弩,二百步外一箭射穿九层重甲,箭如连珠,百发百中,刹那间威震北军八营,名声响彻陇西六郡,李将军哪能和如将军相比?就算春秋时代的神箭手养由基,也不过在百步外射穿七层甲片而已。
是啊是啊,几十年前,陇西六郡的良家子,人人捧一册《李将军射法》,自从如将军显露绝技之后,都改捧《如氏射法》了。尤其是前建章监李陵投降匈奴之后,陇西李氏一族颜面无光,都羞得抬不起头了,有的旁支都干脆改姓,谁还会学什么《李将军射法》呢?
开始说话的那人接道,提起这事,还真让人感慨,李陵投降,固然是望救兵不得,万不得已,可是李氏世受皇恩,一门数侯,甚至还有官拜丞相的,李陵本人也位在九卿的高位。如果连他都不能为大汉死节,还能指望谁呢?倘若陇西六郡的良家子、皇帝身边的期门射士、羽林孤儿都效仿于他,大汉江山早就沦落胡人之手,我等也已经披发左衽,混同蛮夷了。
另一人道,那个中书令司马迁倒是奇怪,偏偏为李陵说话,他说的理由倒也不能说毫无道理,但从大节上来讲,是不足为训的。君子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头可断,志不可夺,司马君固然学问渊博,但在这件事上,的确有点不识大体。皇帝陛下判他宫刑,虽然残酷了点,倒也不算太错。
另一个声音突然打断他道,这也未必,我觉得中书令君的看法很有道理,李陵乃一代名将,如果那次死了,不过是枉死,有什么意义呢?而如果假装投降,探听到匈奴虚实,借机回报朝廷,也不能说不对。可惜皇帝陛下听信李广利谗言,最终将他家族诛。唉,还是未免有些昏聩罢。况且,倘若皇帝陛下不昏聩,我等又何至于落到如此下场?
那个被大家称为如将军的人起先坐在楼阙的角落处,并未说话,这时突然插嘴道,管长史此言差矣,皇帝陛下的昏聩是一回事,而李将军不能死节又是另一回事。不能因为这个,就认为李将军是对的。当年我也曾在李将军帐下当差,此人慷慨刚毅,对部下也温恭煦妪,的确有乃祖之风,乃至他后来投降匈奴,大出我意外。大概再豪放刚毅的人,也免不了有软弱的时候。总之,在这件事上,我是不赞同他的。
那个被称为管长史的人笑了笑,正是黑夜,余人都看不到他脸上的表情,但他的笑声有些尴尬,大家还是听出来了。他笑道,如将军所言也有道理。唉,其实细想一下实在好笑,我们现在都是亡命罪吏,逋逃民间,被朝廷目为群盗逆贼,不敢露面。生活如此困苦,能活下去就谢天谢地了,何必谈什么大节不可夺。古人还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什么国事,什么大节,自有肉食者谋之,藿食者又何间焉。谁是谁非,由朝廷的那班公卿们去考虑好了。
如将军道,不然,古人云,盗亦有盗,即便沦落至此,为人行事,仁义礼智信是一样不能缺的,否则不如死了算了。他指了指被五花大绑在一边的楚王太子刘广明,倘若不是王太子暴露出他们的卑劣意图,我们又何至于干这种事?只要我们不顾不义,答应帮他,又未必不能继续在楚国快活下去。但是旧主不可背,大义不可违。尤其是皇太子宽仁慈让,将来即位,一定是天下百姓之福。我们就更不能贪图自身的小利,而忘却天下之公义了。
另一个人道,如将军说得对,管长史,当年你率甲士赶到豫章,如果及时干掉了那个沈武,公孙君侯一家就不会遭此残酷的灭门之祸。唉,我等总算及时逃出,希望以后能有机会为公孙丞相报仇,以献拳拳赤诚。
管长史的语声中充满了惭愧和悔恨,这都是在下的过失。当时不知突然从哪里窜来几个人,将他救走。沈武本人倒也罢了,他身边那个俊美少年,手握一张小型精巧的黑弩,连发三枝毒箭射死了我三个随从。要知道那三个随从都是武功不弱的人,寻常的小弩根本射不中他。那弩箭速度极快,像闪电一般。我至今想来仍旧心悸。那握弩的少年面目端凝,透出一股难以言传的高贵之气,当时我突然束手,的确也有被他的精神慑服的原因。
如将军道,事情过去了这么久,也就不要难过自责了。一切都是天意,往者不可追,但是来者还可避免,总之我们要对得起逝去的公孙君侯就是了。你说的那个少年,他的弩箭倒的确古怪,一般的人,谁能制作可以连发三矢的擘张弩呢……
他们正在说着,突然下面传来一个温和的声音,我是彭城令萧彭祖,请你们为首的上来说话。
楼上的诸人一惊,继而一喜,觉得正是证实了自己的猜想,楚王和国相、内史都撤退了,独留下彭城令在此地,谅他一个小小的县令,也耍不了什么花样。于是有几个人便应道,哼,算你们识相,知道太子在我等手中,一定不会轻易放掉。你们大王是不是取那赎金去了?
萧彭祖大声嚷道,我们大王身为大汉诸侯王,为天子藩辅,怎么会做那违背律令之事?你们听着,现今皇帝陛下新拜豫章太守、关内侯、绣衣直指使者沈武正驻驾楼下,沈府君持天子节信,杖金斧,怀银黄,垂双组,可以征调五郡车骑,你们要想得到赎金,那是万万不能的。
楼上诸人一听,登时个个失色,好像美梦刚醒,发现身在狼窝。如将军更是大吃一惊,刚才还以为一箭吓退了楚王和国相,夺得赎金是十拿九稳,没想到竟出此变故。他们紧张地手执戈戟,面面相觑,正不知说什么好。下面又传来一个年轻的声音,诸卿无恙!幸甚。臣乃新任守豫章郡,皇帝制诏新拜绣衣直指使沈武,今天刚到贵地,不想碰到诸卿,甚为有幸。臣武自小倾慕游侠,要是寻常时节,本当请诸卿痛饮,把臂言欢。怎奈身荷天子诏命,不敢以私废公。臣武伏地,冀幸诸卿见谅。
他的话声不亟不徐,声调和缓,楼上诸人听在耳中,不禁大为惊讶,心想,这个年轻的天子使者本当声色俱厉,没想到竟如此谦恭,彬彬有礼,而且称呼他们为“卿”,自称为“臣武”,实在很有谦恭礼让之意,也就是表明,即使他作为一个逐捕他们的官吏,却尊重对方的人格,不将之当刑徒看待。在汉代,只有亲密朋友,才会以“卿”来称呼对方,自己谦恭地称“臣”或者名字。是以楼上诸人听到小武的话,一时都呆若木鸡,更不知如何是好。
管长史惊道,真是冤家路窄,竟然是他。
这个被人称为管长史的,就是当年在青云里追捕小武的丞相府使者管材智,后来得知告发丞相谋反的证据最终还是因小武密藏的文书而起,一直非常悔恨自己当时的畏懦。可是细想一下,当时的确没有办法,要怪,只能怪自己过于轻敌。如果早早地打开府库,征调弓弩手一起去捕人,小武就插翅也跑不掉了,可是谁能料到一个小小的假县丞,也会有那么强的人来救他呢?这只能说是天意了。
如将军问道,难道就是你所说的沈武?
管长史颓然道,如果是他,我等万无逃脱之理,即便我等威胁杀了王太子,他也不会放过我们。当年他才不过是一个区区的县丞,秩级三百石,就敢下决心矫诏征调郡兵,击杀数百群盗。何况他现在手持天子节信,哪里会对我们屈服?
如将军道,原来就是这个人告发了公孙君侯的阴事,的确冤家路窄。不过看此人谦恭礼让,虽然年纪轻轻,却颇有长者风范,怪不得皇帝陛下对他看重。能从县级小吏一下擢拔为二千石郡守,这高禄的确也不是妄得的。
管长史道,将军所见极是。其实臣当日奉丞相之命去杀他,也有些不以为然,此人还是颇有才干的。况且丞相的职责就是为天子分忧,进纳贤才,这样以私事捕系下吏,实在做得也不是太妥当。
如将军道,唉,其实丞相何曾想这样做,公孙君侯征战出身,性格爽直,对皇帝陛下还是很有感情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少主公孙太仆所为啊。我等因此遭受牵连,殊觉冤屈,但既已委质为人臣仆,就必然荣辱与共,又有什么好抱怨的?
这时楼下小武突然加大了声音,诸卿都是朝廷骨鲠之臣,或者曾经做过汉家长吏,一举一动,都是朝廷的楷模,更当遵奉法纪,为黔首先,怎么竟然做了群盗?遥想诸卿祖先皆为大汉忠臣孝子,而诸卿一朝不慎,就白白玷污了家族清声,又于心何忍?春秋蒸尝,何以供荐?岁时伏腊,何颜称觞?臣武虽然出身乡鄙,却也知道人世间的忠孝大节,甚不以诸卿所行之事为然。
楼上诸人大惊,这个绣衣直指使怎么会猜到他们以前的身份?的确,他们原来都是丞相府的府吏和舍人,当时江充率领车骑,搜捕公孙贺的第宅时,他们正好在另外的室宅,听到车骑包围府第,射杀了一些士卒,逃之夭夭。之后仗着熟悉官府公文,诈刻符传逃出函谷关,一路亡命到了楚国。碰上楚王招纳舍人,于是隐瞒身份毛遂自荐,躲藏入楚王府邸。按理就算是楚王,也不知道他们当初的身份,他们当初自我介绍是三辅游侠,没想到在这彭祖楼下,被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喝破。
他们正在心惊的时候,楼下又传来小武的话声,诸卿身为朝廷官吏多年,自当比臣武更加晓畅事理。须知人生在世,当以忠孝立身。而圣人之言,孝更位于忠上。诸卿既然不愿亲附朝廷,本也无可厚非。大丈夫各有所志,不可勉强,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该做劫质这样人神共愤的事情。要知此事不但背弃公义,而且有辱家声。将立身之孝都背弃了,哪里还能以人的称号立于天地之间?臣武甚不以卿等所作之事为然。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头可断,义不可废。无论如何,做事都该依乎道之所在,造次必当于是,颠沛亦必当于是啊。
楼上诸人沉默一阵,这些话好像说到他们的心坎里去了。其实他们都是立身谨严的官吏,谋反这样的事是想也没想过,不过身在丞相府做事,很多事情身不由己罢了。现在亡命出逃,隐姓埋名,也为的是不想连累宗族。他们都是世代为吏的良家子,被诬谋反,也的确是很让宗族蒙羞的。
于是他们各各面面相觑,突然如将军打破了沉默,大声说到,好,下臣觉得沈使君的话甚为有理,礼尚往来,得沈使君良言,下臣也有薄礼相赠。说着他左手握住弓臂,右手搭上箭,挽满,嗖的一声,箭如飞鸿,直奔正当中那辆冲车而来,啪的一声,钉在那冲车的旗杆上,发出咯咯断裂的声音。一个县吏爬上去查看了一下,骇然道,使君大人,这贼刑徒的箭竟然射在开始那枝箭射出来的箭孔里,贯穿了积竹的旗杆。
小武的心也是一沉,涌起一阵烦闷,看来自己的劝告并不管用,现在只有派人硬闯了,无论如何,也不能被他们吓得将赎金拱手相赠的。他慨叹了一声,正要发令强攻,这时突然听得如将军又继续大声说道,我大汉臣民确当以孝立身,使君所言,下臣无任赞同。没想到使君年纪轻轻,竟有如此见解,让臣等真如发蒙一样。臣愿意束手就擒,随使君回县廷去候罪。说着将弓和箭壶往外一扔。
余下诸人见他扔下武器,齐齐愕然。有一人劝道,如将军,劫质是大罪,会处磔刑的。
如将军缓缓地说,诸君如何决定,如某不敢相强,只是如某世代都是汉家忠臣,做劫质这样的事的确是不应该,刚才是一时糊涂了。如某即便死了,也不愿意被人骂为劫盗。
可是我们已经这样做了,免不了被骂。现在后悔又怎么来得及。
如将军道,朝闻道,夕死可矣。即便如此,无愧于心,又有何憾。
诸人沉默了,显然这个如将军是他们的主心骨,于是突然一起纷纷道,下臣也愿随府君回去领罪。说着纷纷将手中剑、戟扔到楼下的山坡上。只听得咣当声不绝,在黑夜中听来尤为铮琮悦耳。
这下变故,让楼下县吏无不惊异,没想到这个年轻的使者果然巧舌如簧,这样天大的难事,竟被他用区区几句言辞就化解了。其实小武自己也狂喜不置,暗呼侥幸。刚才他之所以劝楚王等回去,就是从箭上所系的竹简书信,判断这些贼盗并不普通,一定很有些身份,很可能就是哪次大案中逃脱的贵族子弟。通常这样的贵族子弟,因为从小所受儒家教育等原因,都极要面子,更有无上的家族荣耀感,荣誉比生命更重要。若是一般贼盗,还可以借助绣衣使者的威风震慑他们,但对付贵族子弟和逃亡长吏,这样做恐怕适得其反,他们是宁愿死,也不会投降受戮街市的。尤其怕被官吏拷掠出真实身份,死了还丢一份脸。而如果采用儒家大义来激将,反而会激发他们内心深处无时无刻欲喷涌而出的骄傲和自豪,那是一种世家大族子弟固有的,浸透在骨子里的骄傲和自豪。很可能因为这种自豪,他们宁愿马上杀身成仁。小武只是这样猜测,自己的确没有多大把握,没想一试果然成功。他擦了一把汗,腿都有点软了。
不过他的精神还是很振奋的,立即大声道,诸卿如此申明大义,果然不枉曾为我大汉良吏,臣武甚为敬服。此狱臣武一定会在皇帝陛下面前为诸卿求情,希望能从轻发落。
.xt!小!说!天.堂
可能他们害怕,回去取赎金了。贼盗中的一个人夸赞道,还是如将军利害,不愧为北军第一射士,箭法如此精妙。就算当年的飞将军李广,在如将军面前也要甘拜下风。将军一箭惊退官兵,想来那国相和内史也是识货的人。
另一个人接口赞道,那是自然,如将军箭法卓绝,当年在长安秋射大赛中,以纯臂力拉动三石大黄肩射弩,二百步外一箭射穿九层重甲,箭如连珠,百发百中,刹那间威震北军八营,名声响彻陇西六郡,李将军哪能和如将军相比?就算春秋时代的神箭手养由基,也不过在百步外射穿七层甲片而已。
是啊是啊,几十年前,陇西六郡的良家子,人人捧一册《李将军射法》,自从如将军显露绝技之后,都改捧《如氏射法》了。尤其是前建章监李陵投降匈奴之后,陇西李氏一族颜面无光,都羞得抬不起头了,有的旁支都干脆改姓,谁还会学什么《李将军射法》呢?
开始说话的那人接道,提起这事,还真让人感慨,李陵投降,固然是望救兵不得,万不得已,可是李氏世受皇恩,一门数侯,甚至还有官拜丞相的,李陵本人也位在九卿的高位。如果连他都不能为大汉死节,还能指望谁呢?倘若陇西六郡的良家子、皇帝身边的期门射士、羽林孤儿都效仿于他,大汉江山早就沦落胡人之手,我等也已经披发左衽,混同蛮夷了。
另一人道,那个中书令司马迁倒是奇怪,偏偏为李陵说话,他说的理由倒也不能说毫无道理,但从大节上来讲,是不足为训的。君子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头可断,志不可夺,司马君固然学问渊博,但在这件事上,的确有点不识大体。皇帝陛下判他宫刑,虽然残酷了点,倒也不算太错。
另一个声音突然打断他道,这也未必,我觉得中书令君的看法很有道理,李陵乃一代名将,如果那次死了,不过是枉死,有什么意义呢?而如果假装投降,探听到匈奴虚实,借机回报朝廷,也不能说不对。可惜皇帝陛下听信李广利谗言,最终将他家族诛。唉,还是未免有些昏聩罢。况且,倘若皇帝陛下不昏聩,我等又何至于落到如此下场?
那个被大家称为如将军的人起先坐在楼阙的角落处,并未说话,这时突然插嘴道,管长史此言差矣,皇帝陛下的昏聩是一回事,而李将军不能死节又是另一回事。不能因为这个,就认为李将军是对的。当年我也曾在李将军帐下当差,此人慷慨刚毅,对部下也温恭煦妪,的确有乃祖之风,乃至他后来投降匈奴,大出我意外。大概再豪放刚毅的人,也免不了有软弱的时候。总之,在这件事上,我是不赞同他的。
那个被称为管长史的人笑了笑,正是黑夜,余人都看不到他脸上的表情,但他的笑声有些尴尬,大家还是听出来了。他笑道,如将军所言也有道理。唉,其实细想一下实在好笑,我们现在都是亡命罪吏,逋逃民间,被朝廷目为群盗逆贼,不敢露面。生活如此困苦,能活下去就谢天谢地了,何必谈什么大节不可夺。古人还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什么国事,什么大节,自有肉食者谋之,藿食者又何间焉。谁是谁非,由朝廷的那班公卿们去考虑好了。
如将军道,不然,古人云,盗亦有盗,即便沦落至此,为人行事,仁义礼智信是一样不能缺的,否则不如死了算了。他指了指被五花大绑在一边的楚王太子刘广明,倘若不是王太子暴露出他们的卑劣意图,我们又何至于干这种事?只要我们不顾不义,答应帮他,又未必不能继续在楚国快活下去。但是旧主不可背,大义不可违。尤其是皇太子宽仁慈让,将来即位,一定是天下百姓之福。我们就更不能贪图自身的小利,而忘却天下之公义了。
另一个人道,如将军说得对,管长史,当年你率甲士赶到豫章,如果及时干掉了那个沈武,公孙君侯一家就不会遭此残酷的灭门之祸。唉,我等总算及时逃出,希望以后能有机会为公孙丞相报仇,以献拳拳赤诚。
管长史的语声中充满了惭愧和悔恨,这都是在下的过失。当时不知突然从哪里窜来几个人,将他救走。沈武本人倒也罢了,他身边那个俊美少年,手握一张小型精巧的黑弩,连发三枝毒箭射死了我三个随从。要知道那三个随从都是武功不弱的人,寻常的小弩根本射不中他。那弩箭速度极快,像闪电一般。我至今想来仍旧心悸。那握弩的少年面目端凝,透出一股难以言传的高贵之气,当时我突然束手,的确也有被他的精神慑服的原因。
如将军道,事情过去了这么久,也就不要难过自责了。一切都是天意,往者不可追,但是来者还可避免,总之我们要对得起逝去的公孙君侯就是了。你说的那个少年,他的弩箭倒的确古怪,一般的人,谁能制作可以连发三矢的擘张弩呢……
他们正在说着,突然下面传来一个温和的声音,我是彭城令萧彭祖,请你们为首的上来说话。
楼上的诸人一惊,继而一喜,觉得正是证实了自己的猜想,楚王和国相、内史都撤退了,独留下彭城令在此地,谅他一个小小的县令,也耍不了什么花样。于是有几个人便应道,哼,算你们识相,知道太子在我等手中,一定不会轻易放掉。你们大王是不是取那赎金去了?
萧彭祖大声嚷道,我们大王身为大汉诸侯王,为天子藩辅,怎么会做那违背律令之事?你们听着,现今皇帝陛下新拜豫章太守、关内侯、绣衣直指使者沈武正驻驾楼下,沈府君持天子节信,杖金斧,怀银黄,垂双组,可以征调五郡车骑,你们要想得到赎金,那是万万不能的。
楼上诸人一听,登时个个失色,好像美梦刚醒,发现身在狼窝。如将军更是大吃一惊,刚才还以为一箭吓退了楚王和国相,夺得赎金是十拿九稳,没想到竟出此变故。他们紧张地手执戈戟,面面相觑,正不知说什么好。下面又传来一个年轻的声音,诸卿无恙!幸甚。臣乃新任守豫章郡,皇帝制诏新拜绣衣直指使沈武,今天刚到贵地,不想碰到诸卿,甚为有幸。臣武自小倾慕游侠,要是寻常时节,本当请诸卿痛饮,把臂言欢。怎奈身荷天子诏命,不敢以私废公。臣武伏地,冀幸诸卿见谅。
他的话声不亟不徐,声调和缓,楼上诸人听在耳中,不禁大为惊讶,心想,这个年轻的天子使者本当声色俱厉,没想到竟如此谦恭,彬彬有礼,而且称呼他们为“卿”,自称为“臣武”,实在很有谦恭礼让之意,也就是表明,即使他作为一个逐捕他们的官吏,却尊重对方的人格,不将之当刑徒看待。在汉代,只有亲密朋友,才会以“卿”来称呼对方,自己谦恭地称“臣”或者名字。是以楼上诸人听到小武的话,一时都呆若木鸡,更不知如何是好。
管长史惊道,真是冤家路窄,竟然是他。
这个被人称为管长史的,就是当年在青云里追捕小武的丞相府使者管材智,后来得知告发丞相谋反的证据最终还是因小武密藏的文书而起,一直非常悔恨自己当时的畏懦。可是细想一下,当时的确没有办法,要怪,只能怪自己过于轻敌。如果早早地打开府库,征调弓弩手一起去捕人,小武就插翅也跑不掉了,可是谁能料到一个小小的假县丞,也会有那么强的人来救他呢?这只能说是天意了。
如将军问道,难道就是你所说的沈武?
管长史颓然道,如果是他,我等万无逃脱之理,即便我等威胁杀了王太子,他也不会放过我们。当年他才不过是一个区区的县丞,秩级三百石,就敢下决心矫诏征调郡兵,击杀数百群盗。何况他现在手持天子节信,哪里会对我们屈服?
如将军道,原来就是这个人告发了公孙君侯的阴事,的确冤家路窄。不过看此人谦恭礼让,虽然年纪轻轻,却颇有长者风范,怪不得皇帝陛下对他看重。能从县级小吏一下擢拔为二千石郡守,这高禄的确也不是妄得的。
管长史道,将军所见极是。其实臣当日奉丞相之命去杀他,也有些不以为然,此人还是颇有才干的。况且丞相的职责就是为天子分忧,进纳贤才,这样以私事捕系下吏,实在做得也不是太妥当。
如将军道,唉,其实丞相何曾想这样做,公孙君侯征战出身,性格爽直,对皇帝陛下还是很有感情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少主公孙太仆所为啊。我等因此遭受牵连,殊觉冤屈,但既已委质为人臣仆,就必然荣辱与共,又有什么好抱怨的?
这时楼下小武突然加大了声音,诸卿都是朝廷骨鲠之臣,或者曾经做过汉家长吏,一举一动,都是朝廷的楷模,更当遵奉法纪,为黔首先,怎么竟然做了群盗?遥想诸卿祖先皆为大汉忠臣孝子,而诸卿一朝不慎,就白白玷污了家族清声,又于心何忍?春秋蒸尝,何以供荐?岁时伏腊,何颜称觞?臣武虽然出身乡鄙,却也知道人世间的忠孝大节,甚不以诸卿所行之事为然。
楼上诸人大惊,这个绣衣直指使怎么会猜到他们以前的身份?的确,他们原来都是丞相府的府吏和舍人,当时江充率领车骑,搜捕公孙贺的第宅时,他们正好在另外的室宅,听到车骑包围府第,射杀了一些士卒,逃之夭夭。之后仗着熟悉官府公文,诈刻符传逃出函谷关,一路亡命到了楚国。碰上楚王招纳舍人,于是隐瞒身份毛遂自荐,躲藏入楚王府邸。按理就算是楚王,也不知道他们当初的身份,他们当初自我介绍是三辅游侠,没想到在这彭祖楼下,被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喝破。
他们正在心惊的时候,楼下又传来小武的话声,诸卿身为朝廷官吏多年,自当比臣武更加晓畅事理。须知人生在世,当以忠孝立身。而圣人之言,孝更位于忠上。诸卿既然不愿亲附朝廷,本也无可厚非。大丈夫各有所志,不可勉强,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该做劫质这样人神共愤的事情。要知此事不但背弃公义,而且有辱家声。将立身之孝都背弃了,哪里还能以人的称号立于天地之间?臣武甚不以卿等所作之事为然。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头可断,义不可废。无论如何,做事都该依乎道之所在,造次必当于是,颠沛亦必当于是啊。
楼上诸人沉默一阵,这些话好像说到他们的心坎里去了。其实他们都是立身谨严的官吏,谋反这样的事是想也没想过,不过身在丞相府做事,很多事情身不由己罢了。现在亡命出逃,隐姓埋名,也为的是不想连累宗族。他们都是世代为吏的良家子,被诬谋反,也的确是很让宗族蒙羞的。
于是他们各各面面相觑,突然如将军打破了沉默,大声说到,好,下臣觉得沈使君的话甚为有理,礼尚往来,得沈使君良言,下臣也有薄礼相赠。说着他左手握住弓臂,右手搭上箭,挽满,嗖的一声,箭如飞鸿,直奔正当中那辆冲车而来,啪的一声,钉在那冲车的旗杆上,发出咯咯断裂的声音。一个县吏爬上去查看了一下,骇然道,使君大人,这贼刑徒的箭竟然射在开始那枝箭射出来的箭孔里,贯穿了积竹的旗杆。
小武的心也是一沉,涌起一阵烦闷,看来自己的劝告并不管用,现在只有派人硬闯了,无论如何,也不能被他们吓得将赎金拱手相赠的。他慨叹了一声,正要发令强攻,这时突然听得如将军又继续大声说道,我大汉臣民确当以孝立身,使君所言,下臣无任赞同。没想到使君年纪轻轻,竟有如此见解,让臣等真如发蒙一样。臣愿意束手就擒,随使君回县廷去候罪。说着将弓和箭壶往外一扔。
余下诸人见他扔下武器,齐齐愕然。有一人劝道,如将军,劫质是大罪,会处磔刑的。
如将军缓缓地说,诸君如何决定,如某不敢相强,只是如某世代都是汉家忠臣,做劫质这样的事的确是不应该,刚才是一时糊涂了。如某即便死了,也不愿意被人骂为劫盗。
可是我们已经这样做了,免不了被骂。现在后悔又怎么来得及。
如将军道,朝闻道,夕死可矣。即便如此,无愧于心,又有何憾。
诸人沉默了,显然这个如将军是他们的主心骨,于是突然一起纷纷道,下臣也愿随府君回去领罪。说着纷纷将手中剑、戟扔到楼下的山坡上。只听得咣当声不绝,在黑夜中听来尤为铮琮悦耳。
这下变故,让楼下县吏无不惊异,没想到这个年轻的使者果然巧舌如簧,这样天大的难事,竟被他用区区几句言辞就化解了。其实小武自己也狂喜不置,暗呼侥幸。刚才他之所以劝楚王等回去,就是从箭上所系的竹简书信,判断这些贼盗并不普通,一定很有些身份,很可能就是哪次大案中逃脱的贵族子弟。通常这样的贵族子弟,因为从小所受儒家教育等原因,都极要面子,更有无上的家族荣耀感,荣誉比生命更重要。若是一般贼盗,还可以借助绣衣使者的威风震慑他们,但对付贵族子弟和逃亡长吏,这样做恐怕适得其反,他们是宁愿死,也不会投降受戮街市的。尤其怕被官吏拷掠出真实身份,死了还丢一份脸。而如果采用儒家大义来激将,反而会激发他们内心深处无时无刻欲喷涌而出的骄傲和自豪,那是一种世家大族子弟固有的,浸透在骨子里的骄傲和自豪。很可能因为这种自豪,他们宁愿马上杀身成仁。小武只是这样猜测,自己的确没有多大把握,没想一试果然成功。他擦了一把汗,腿都有点软了。
不过他的精神还是很振奋的,立即大声道,诸卿如此申明大义,果然不枉曾为我大汉良吏,臣武甚为敬服。此狱臣武一定会在皇帝陛下面前为诸卿求情,希望能从轻发落。
.xt!小!说!天.堂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