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作者:圣鲁哈杰    更新:2021-11-25 09:29
  魏时丞相、大将军及司徒、司空等府内置西曹掾,秩比四百石,第七品。
  西部都尉秦有郡尉,汉景帝时更名为都尉,秩比二千石,掌佐助太守分管军事,维持境内治安。三国因之。每郡置都尉一人,大郡或置二人,分管境内东西,或南北。
  翼正都尉三国吴东宫属官。孙登为太子时,诸葛恪为左辅都尉,张休为右弼都尉,顾谭为辅正都尉,陈表为翼正都尉,是为四友,以佐太子。
  掾古代属官的通称。如掾属、掾佐、掾吏、掾史等,简称掾。
  牙门将军魏文帝黄初年间始置,第五品,无定员。蜀吴亦置。
  右部督全称为帐下右部督。三国时将军开府者,其属官有帐下督一人,第七品。陆逊曾为孙权帐下右部督。
  右中郎将西汉始置,秩比二千石、主右署郎,职隶光禄勋。魏时为第四品,秩比二千石。
  右国史三国吴置,与左国史并掌修国史。
  右大将军三国蜀于建兴十三年初置大将军。景耀初分置右大将军。
  右护军三国皆置护军,分左右。
  右将军汉有此职,金印紫绶,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议、决定军国大事,再领尚书事则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有官属。
  议郎郎中令的属官,为郎官中地位较高者,秩六百石,掌顾问应对,无常员,三国沿置。
  议曹从事两汉的州刺史或州牧的属官,有从事史或从事若干人,分司州政。
  佐军司马汉中郎将属官有佐军司马。孙坚曾任。
  奏曹掾汉制,三公府设奏曹,主奏议事。曹魏丞相府置奏曹掾,比三百石。吴亦置。
  赞军校尉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赞军校尉为吴置,鲁肃任之,助周瑜参赞军务,故以赞军名之。
  折冲将军魏所设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吴亦置,蜀无。
  折冲校尉汉末,曹操任奋武将军,任夏侯惇为折冲校尉,后不置,蜀无。
  左执法三国吴置,为御史台属官,与中执法、右执法共同平决诸官事。
  左典军三国吴置左、右、中三典军,领营兵。
  左节度吴始置,典掌军粮。分左右。
  左司马汉制,将军府多置司马,职位仅次于军师、长史。汉末曹操表孙权为讨虏将军,权任顾雍为左司马,当为讨虏将军之属官。
  左军师曹操为丞相时置左军师一人,第五品。三国吴置,但不属丞相,而以三公领之。
  左丞相秦置丞相,分左右,秦人尚左,以左丞相为正,右丞相为副。汉人以右为尊,故右丞相为上。三国吴置丞相,分左右,后仅置一人。
  左右都护三国吴置,黄龙元年,拜陆逊为大将军、右都护,诸葛谨为大将军、左都护。
  左护军秦有护军都尉。汉有护军中尉,属大司马。东汉有中护军,为将军幕府之员,非朝廷列职。曹操为汉丞相时置护军,后改称中护军,第四品,掌禁军。后随州都督置护军,第五品。诸要镇及将军出征皆置诸护军,第六品,其中有左护军。吴蜀亦置。
  左将军汉有左将军,不常置,位如上卿,金印紫绶,掌京师兵卫及戍守边隘,讨伐四夷。平时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朝议,决定国家大事,若领尚书事就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
  长秦置县令、县长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不足万户为长。魏时为第八品,秩三百石。
  长乐少府汉制,太后宫官皆冠宫名。景帝前置长信詹事,掌皇太后宫。公元前144年改为长信少府。平帝元始四年,因皇太后所居宫复长乐旧名,更名长乐少府,位在少府正卿之上。蜀皇太后亦称长乐宫,因置此职。
  中领军曹操为汉相时置领军,后改为中领军,第三品,掌禁军,主五校尉、中垒、武卫三营。蜀亦置,并有领军、前领军、行领军。吴称领军将军。
  中军师魏置,为丞相属官,第五品。
  中散大夫秦汉诸大夫有中散大夫。凡大夫皆职掌言议,顾问应对,无固定职事。魏时为第七品,秩六百石。
  中郎秦置,汉沿之,属郎中令,其长称中郎将。汉武帝置五官、左、右三中郎将,以五官中郎将统领中郎。曹魏置中郎,隶光禄勋,第八品,秩六百石。
  中郎将秦置中郎将统领供事禁中的郎中。汉武帝时置五官、左、右三中郎将,秩皆比二千石,隶属光禄勋,侍从天子、随行护驾。东汉时其职主要为协助光禄勋考课察举三署诸郎,后还谴其领兵,增加各名号中郎将甚多。
  中监军蜀置,为加官。
  中书丞三国吴置,为中书监、中书令的属官。
  中庶子周代始置,掌管诸侯卿大夫的庶子的教育管理。汉沿置,为太子属官,职如侍中,为太子近臣。秩六百石,第五品。
  治中从事史汉置,是州刺史的助理,主州府文书案卷,居中治事,与别驾从事史分别为州府内外总管。
  昭信校尉三国时蜀置,为使臣奉命出使入冠其名号。
  州牧古分九州,每州置牧,为一州之长。汉武帝时分十三部州,每州置刺史一人,监察地方。成帝时改为州牧。后复为刺史。灵帝时又改为州牧,位在郡守之上,已由监察官发展为总揽地方大权的行政长官。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奇书网www.Qisu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