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食尽鸟投林
作者:冷泡茶加冰    更新:2024-05-05 03:48
  <b>最新网址:www.yuxuange.com</b>  这唐,不过三五年,判若两国也。”
  徐庶轻叹一声。
  这种感觉实在是太过于割裂,让他简直有点接受不能。
  “谁说不是呢?”张飞絮絮叨叨:
  “任你驰骋血战灭国,最终脑袋都要挂那潼关角楼上。”
  此前张飞对这大唐颇有钦慕与艳羡。
  但此刻,看着将士们彼此捉对厮杀,一副血不流干誓不休的架势。
  却让张飞有些遍体生寒的感觉。
  那肃宗的眼里并没有长安百姓,有的只是那宫殿最高处的一张椅子。
  “军师,这小昏君的真诸葛,说的计策有没有道理?”
  张飞扭头向孔明请教。
  孔明那边有一幅已经摊开的地图,暂且不去计较翼德那乱七八糟的称呼,孔明以手丈量。
  依次划过这李泌说的地名,最终孔明慎重道:
  “可行,然……”
  “然非精兵不能为之。”
  徐庶接上话茬,这对老朋友这点默契还是有的。
  “若行此策,粮草难以支援,需精兵良将见机行事。”
  而话里的意思很明白了,即使看起来已经濒临绝境,但这大唐还是不缺精兵良将的。
  那李光弼与郭子仪领的便是河东军与朔方军,简直是标准的精兵良将。
  孔明点点头,随即食指在地图上缓缓移动:
  “而若依这小昏…肃宗的想法。”
  张飞大笑,被孔明无语的瞥了一眼,继续道:
  “先复长安,再攻洛阳,如此将叛军主力倒逼回河北。”
  “如此一来,肃宗兵马反而有劳师远征之嫌。”
  “若叛军聚于河北依然有香积寺之志……”
  徐庶下了结论:“若如此,官军必败!”
  “也难怪此乱历时八年难平,这大唐兵将……”
  徐庶抬头看去,光幕上最后定格的是一个身材高大且裸上身的猛将。
  胸腹多肉不显肥赘,配合上贲张的须发有一种凶悍之感。
  手握被称为陌刀的奇异兵器,正奋身斩向一精骑。
  身前是如海的叛军,身后是与他一起作怒吼状的袍泽。
  旁边还题的有小字“神通大将、陌刀神将、李嗣业”。
  徐庶轻吐一口气,可惜的摇摇头:“强弩之末也”。
  ……
  孔明徐庶能够判断出来如此平叛顺序只会让河北更难打。
  李靖与李世民自然也能看出来。
  只是两人此时都没有了说话的兴致。
  难以平叛又如何?会被叛军反推又如何?
  天子首肯,纵兵掠民,如此一来谁为仇寇?
  “君视民如土芥,则民视君如寇仇。”
  声音有点干巴巴的,但李世民不需扭头看就知道是魏征。
  房玄龄性子温和,也不指责,只是随口提了一句所有人耳熟能详的话: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而杜如晦则是翻阅以往记录,冷静的给李世民加了一份血压:
  “这马嵬坡兵变,后世称李辅国为肃宗心腹。”
  “而在此前说及丑谥时,曾说过李辅国官至宰相,看来应是肃宗一朝。”
  李世民唯一的反应就是眼皮抬了一下,甚至还笑了出来:
  “弃真诸葛而用阉宦。”
  “真是朕的好儿孙。”
  “后世有言称后主刘禅为扶不起的阿斗。”
  “相较之下,简直胜其百倍。”
  李世民感觉自己心上的血都流干了。
  短短三年,精锐尽灭。
  勇士死于尘土,忠良埋骨荒野。
  义士向国战死,天子卖民尤忙。
  明明才刚登基,贞观方始,但他已经觉得这皇室似乎已经该用猛药了。
  【而在香积寺之战前,叛军当中发生了一件小事。
  安禄山,死了。
  安禄山本身患有消渴症,也就是糖尿病,根据史书记载,安禄山在攻克长安后,已经是糖尿病晚期的症状。
  眼睛失明,身上长满毒疮。
  血糖过高会造成视网膜毛细血管壁的损伤,前期会导致视力模糊,后期严重时会失明。
  糖尿病的另一个特征是胰岛素分泌缺失,导致皮肤病变,从而导致毒疮;皮肤的病变也会导致患者伤口比普通人更难愈合,增加了感染生疮的风险。
  而这些特征,安禄山都是能对得上的。
  攻下洛阳之后安禄山迫不及待称帝,国号为燕,自称雄武皇帝。
  便宜皇帝当了不到一年就瞎眼的安禄山脾气愈发暴躁,对左右亲随动辄打骂,视为猪狗。
  其中最为深受其害的是宦官李猪儿,这是一个契丹人,被安禄山亲手操刀土法宫刑,命大活了下来,后来就一直随侍左右。
  同样是史书记载,安禄山在华清池沐浴的就是由李猪儿拂拭的。
  面对昏聩失明且脾气臭的要命的安禄山,叛军的做法也非常简单:杀了不就完了?
  次子安庆绪与谋臣严庄合谋意图行弑杀之举,两人拉拢了李猪儿。
  李猪儿对安禄山满是怨恨,双方几乎是一拍即合。
  757年一月,安庆绪把守帐门,李猪儿与严庄持刀而入,面对熟睡且失明的安禄山,两人没费多大力气就将安禄山乱刀砍死。
  随后在床下面挖了个一人大小的坑,将安禄山尸体用毯子潦草裹了扔进去一埋,完事儿。
  事后严庄对外宣告,称安禄山传位于安庆绪,自己主动去做太上皇了。
  而其他几位主要人物的命运呢?
  759年,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
  761年,史思明被自己儿子史朝义所杀。
  762年,四月,玄宗病死,五月,肃宗病死。
  安史之乱的三个主角,落得了一个近乎相似的结局。
  让人不禁想起来《红楼梦》最终的感叹: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李世民沉默以对,安史之乱前他盼着这安禄山速死。
  但这个叛贼落得一个如此荒唐的死局时,李世民却又感觉:
  已经没什么所谓了。
  至于后面的各种子杀父,以及玄宗似有蹊跷的死亡时间。
  李世民仅能在嘴角勾起一抹蔑笑:
  “食尽鸟投林……哈哈哈。”
  当然不可能如此,毕竟大唐国祚还有近百年呢。
  李世民的思绪一时悠然远去。
  安西困守五十年的白发兵,一己之力誓要归唐的张议潮。
  彼辈,才是这唐仅余的血性与风骨。
  孙思邈不言语,只是专心将关于医学方面的内容仔细抄录下来,并细细琢磨。
  对这些事情药王既不在意也不关心。
  医人,已经尽力。
  医国,没那份能力。
  甘露殿中的众人都没了说话的心思,显得死气沉沉。
  但每人心中也都转着不同的念头。
  对房杜魏等文臣来说,他们已经在考虑要不要劝劝陛下,尝试制定出来一套完善的培养太子的新方策。
  而李靖通晓军事,则是已经看到了君权旁落、军权为先的模糊未来。
  毕竟藩镇割据什么的,光幕已经说了太多次了。
  长孙无忌则是看了看身旁的侯君集,这个自少入秦王府,以幕僚起家的将军正满脸担心的看着李世民。
  “君集可是忧虑大家不做西域之攻伐?”长孙无忌悄声问道。
  侯君集满脸惊讶:你怎么猜到的?
  长孙无忌轻“呵”一声,只觉得这位心思全写在脸上,半分城府也无。
  “大家素有雄略,岂会因后事懊丧,亦不会事后懊丧。”
  “西域定要握于我唐之手!”
  长孙无忌前半句说的拗口,侯君集半懂不懂。
  但后面听懂了,于是便又高兴起来。
  【香积寺之战后,长安收复,回纥打算收取报酬。
  代宗李豫与回纥叶护太子劝说:
  如果克复长安后大肆劫掠,洛阳的人闻听必然会把我们当做贼寇,难以攻取,希望攻下洛阳后再履约。
  回纥人觉得很有道理,同意了。
  史书记载,逃得一命的长安百姓流着泪夸赞李豫:广平王真乃华夷之主!
  随后的战事相对顺利,回纥为前锋在陕州大破叛军。
  此时高仙芝若是在天有灵,估计会感叹:我说的没错吧?陕州真的守不住啊。
  至于洛阳收复之后的事嘛……
  《旧唐书》:及收东京,回纥遂入府库收财帛,于市井村坊剽掠三日而止。
  随后资治通鉴补录了一件事,三日后李豫入洛阳,回纥人意犹未尽,洛阳幸存的大户凑了万匹罗锦送与回纥,回纥乃止。】
  “砰!”
  一个石砚台被人抓起砸向光幕,随后穿透光幕,触碰到后面的墙壁发出了沉闷的声音。
  众人的目光看向在地上翻滚几圈完好无缺的石砚。
  随后再看向丢出砚台的李世民。
  李世民面有冷意,但话语反倒没多少怒意:
  “彼辈竟也知道,朕还以为其不知。”
  “这官军比起来叛军,尤胜贼寇!”
  随即李世民眯了眯眼睛,真恨不能让这隆基到李豫三人跪在他面前,让他挨个踹几脚。
  不过……百年之后的人踹不到,回纥却是现在就能打的。
  彼辈不怀德,襄助宗主平叛居然还敢开如此天口,想来还是对于大唐之威感受的太少。
  众人也没太多调笑心思,不管长安洛阳,都是大唐的都城。
  改劫洛阳就能多三分脸面怎地?
  他们都是贞观人杰,不是这般自欺欺人的鼠辈。
  【而在两京尽复之后,颜真卿也终于从河北辗转到了长安。】
  最近的太沉重了点,所以内容上缩略了一下,大概明后天完结这一部分,再后面自然要轻松点了,王玄策,苏定方,以及特别篇等会依次端上来的,三国也会按既定节奏走的。
  (本章完)
  <b>最新网址:www.yuxuange.co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