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蒸汽火车
作者:叫我达令    更新:2024-05-11 05:34
  <b>最新网址:www.yuxuange.com</b>
  之后天幕很快就熄灭了,时间匆匆又是二十多天过去了。
  这半个多月朱元璋可没闲着,一方面命人在民间收集背痈病症的医治办法和大蒜素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则是从国子监再次抽调人手充实科学部。
  此次抽调人手短期目标主要是为了开展全国范围内的选种育种工作,长期目标则是为了开展杂交水稻和杂交小麦工作。
  当然这一艰巨的工作离不开十数行省的支持,可以说这是大明粮食增产计划的开端。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抽空主持鹅颈瓶细菌实验,由于工艺问题,暂时造不出浑然一体的鹅颈瓶,只能带盖子(鹅颈部分)的瓶子进行实验,与之对应的则是没有盖子的琉璃瓶。
  两者都是将滚烫的肉汤灌入其中,没盖盖子的琉璃瓶内的肉汤撑了仅仅三天就馊了,要是大夏天恐怕会馊得更快。
  鹅颈瓶内的肉汤目前为止已经十九天了,从瓶子外边看,肉汤依旧清澈,从瓶子处细闻,也没有馊的迹象。
  除了朝廷内的实验,金陵城内也有诸多药堂联合起来做这个实验,不过时间上要晚好几天。
  为了以示公正,还专门请了金陵城名望很高的耆老来见证,每天都会由耆老和随机选的路人验证。
  也由于细菌无处不在,甚至和背痈等恶疾都有关,事关每个人,所以金陵城内的百姓很是关心,每天都有童子、小孩将结果传遍大街小巷。
  三天,五天,七天,十天就这么过去了。
  直到第十三天,鹅颈瓶的肉汤才开始变味,当然他们并不知道是由于装置密封性不够和每日验证的环节不够严谨导致的这一结果,虽说和天幕宣讲的两年相去甚远,但也比正常存放的食物更为保质了。
  朱元璋在宫中也知道了这一结果,而宫中的条件显然是比外面的要好很多很多,所以目前来看肉汤还没变坏。
  总而言之,细菌理论一战成名!
  上到八十岁的老人,下到3-4岁的小孩都知道了有一种小到看不见的虫子叫细菌,很多病都是由它们引起的。
  这一结果也导致了好几天,不少人成了惊弓之鸟,感觉吃什么都像是在找死.
  除了科学部忙得不可开交外,工部也是压力巨大。
  由于细菌理论的威名传遍大街小巷,显微镜之事自然就提上日程
  理所当然的,工部造不出来
  也不说完全造不出来,而是精度达不到。
  工部尚书安然每日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好在显微镜虽然造不出来,但目镜和物镜组合到一起,居然能把远处的人和物都看得极清楚!
  最远的时候能看到3-4里远!
  居高临下的话,能看得更远。
  就连朱元璋都被这东西震住了.这是千里眼啊!!
  虽说效果还没那么夸张,但已经有雏形了。
  这么好的东西,天幕连提都不提!!
  然后显微镜计划就暂时搁浅了,科学部分出一部分人手和工部秘密研制看得更远的望远镜。
  为了保密,朝廷内只有少部分人知道“望远镜”的存在,也就是几位公爵和部分伯爵,在他看来,这玩意的最终归宿就是战场。
  不过今日召集群臣齐聚奉天门并不是为了这些事。
  一众大臣在此等了一个时辰都不见陛下旨意,都有些不耐烦,彼此间相互低声交谈了起来。
  “陛下召集我等究竟为何事?”
  “不知道啊”
  “难道是科学部那边又有什么进展?”
  “也可能是工部那边把显微镜造了出来。”
  不过还不等他们多说什么,一声嘹喨的“wu”声从午门方向传来,然后又听到“哐哧哐哧”的声音,还冒起了浓烟。
  胡惟庸事先也不知情,此刻一看这阵仗,显然是天幕中见过的“蒸汽火车”,当时天幕曾有这火车外侧轮子转动的演示。
  “难道是蒸汽机?”刘基眼神一亮,其他人也纷纷想到了什么,脸色大变。
  “真的造出来了?”
  “走,去看看!”胡惟庸汪广洋等人看了安然一眼,顾不上礼仪,率先提步向午门方向跑去,其他人也闹哄哄地追了上去。
  奉天门距离午门不远,穿过午门就是长长的御道,刘基率先就被那远处驶来的高大的“火车”震撼了,那估计有两人高,长度倒是没天幕中展示的那么夸张,除了车头就只有一节车厢而已。
  “这哪是火车,分明是烟车。”不少人都目瞪口呆。
  而此时空气中传来那种特有的烧煤的“臭气”,伴随着“噗嗤”、“哐哧哐哧”等一阵阵声音缓缓驶来,速度并不快。
  “看,那是.太子殿下?”
  不少人早就看到车厢处有人探头出来打招呼,只是浓烟太大了,加上又吵,根本没看清也没听清。
  此时一看清来人,不由得凑了上去。
  “啊???”宋濂脑子一抽,太子殿下一向稳重.为何如此胡闹!
  顾不得指责了,宋濂也赶紧凑上去,等快和火车汇合了也没见有要停车的迹象,只听到殿下声音都快喊哑了:“让开,快让开”。
  “.”
  然后伴随着一阵金属摩擦声,“烟车”勉强停在了午门前。
  朱标擦了擦汗从车上跳下来,车厢里边两个小太监已经吐了一车了,他们是负责关键时刻给殿下跳车垫背的。
  “来人,把他俩抬下去!”朱标也不由得皱眉,两小太监也太没用了.
  “真的是火车,我没做梦吧?”
  刘基看着好像从天幕走出来的火车,自顾自围着它转了一圈,这东西,除了没车门之外,其他地方都太像了。
  “殿下,这火车一天能跑多少里?”
  “不急,诸位大人可愿随本宫再搭乘一趟?”朱标神秘一笑,然后又邀请一众大臣同往。
  “臣愿往。”
  “好,来人,掉头”
  “.”科学部的人中,孙传时人都麻了.怎么感觉掉头这个动作那么蠢.一点也不优雅啊
  难道天幕他们十几节的车厢也是如此掉头的?
  时间再次来到天幕亮起之日。
  【说起明朝都城,大家都会想朱元璋定都南京,朱棣迁都北京,其实在大明建国之初朱元璋还谋划建造另一座都城,这就是中都凤阳】
  【本来按照洪武皇帝的设想呢,凤阳将会成为大明最终的都城,但没几年,中都凤阳就成了烂尾工程,被罢建了】
  【有关朱元璋废弃中都城的理由,史学家认为正史《明实录》里给出的所谓“劳费”的官方解释并不可信】
  【因为朱元璋罢建中都那时已是洪武八年,中都城都即将完工,该劳的民早就劳了,所以这一说法并不可信,那么为什么朱元璋会突然罢建呢?】
  【在这部史书《明史.薛祥传》里边,史学家找到了另一个线索,说是1375年朱元璋接到报告,明中都城即将完工,他很高兴就去视察了】
  【可是在视察期间他却遇到了一件让他很不高兴的事,史料记载:帝坐殿中,若有人持兵斗殿脊者】
  【发现了这个事情以后,李善长向他报告,是几个工匠用魇镇办法来化解他们的仇恨】
  【所谓魇镇,是古代沿袭下来的一种迷信活动,比如大家都听说过的用针扎小人,或者在屋顶的脊梁上安放一个什么东西,用于诅咒这个所厌恶之人,让这个人不得安宁】
  【这种说法可不可信呢?专家认为所谓魇镇这个事,可能是真的,因为为了营建明中都,朱元璋当时从全国征调了大量的人力投入了这项工程】
  【他建这个中都,大概在那里劳动的工匠跟老百姓跟罪犯,合起来估计有二三十万人】
  【此外凤阳当时有大量的外面的移民,其中记载的最大的一次,移江南民14万】
  【这么多人聚集在这里每天从早到晚辛苦的工作,动辄就是皮鞭和处罚,在这种情况下,有人为了发泄不满,弄出魇镇的事就可以理解了】
  洪武年间,金陵城。
  听到“魇镇”两字,群臣脸色唰一下就变了,紧接着又是一惊。
  中都,罢建了?
  徐达和邓愈对视一眼,皆是有些疑惑,为什么啊?
  就算是有魇镇,中都那时都建了6年了,以陛下的性格是绝无可能就此罢建的啊。
  难道是地势问题?
  徐达心中闪过一系列猜测,其中濠州最大的不足肯定就是无险可守
  朱元璋脸色有些阴沉,虽然说自天幕降临后他几乎不信这玩意了,但蓦然听到“魇镇”两字,心里还是有些膈应。
  此时听到中都未来会被罢建一事,心中就更为郁闷了,难道真如刘伯温所言?
  这和此前天幕所说,洪武二十五年曾派标儿去关中和洛阳考察迁都事宜是对上了。
  应天,终非理想的定都之地,历朝历代定都这里的就没有长治久安的
  刘基等人也不吭声,这里面迁的江南民自然是当初支持张士诚的江南大户和百姓,虽然他也曾反对这事营建中都一事,但观陛下脸色,此时还是不要做出头鸟的为好。
  【就算明代还相对封建迷信,朱元璋也不可能因为这个就放弃中都城啊?
  【如果一次掩阵就让他放弃6年的投入,那南京城也别改建了,明皇陵也别重修了,甚至其他什么事都别干了,因为当时恨他的人那多了去了呀】
  【那么还有什么原因会让朱元璋如此坚决地罢建中都吗】
  【通过对凤阳历史和地理的研究,有人提出一种可能,那就是当时的凤阳,其实并不是朱元璋所说的“以险可恃、以水可漕”的建都佳地】
  【凤阳最主要是穷的要死,大部分地方都是不毛之地,这个山也并不是很高大,也并不是很险要,这无险可守】
  【这个淮河以前的是年年闹水灾,要通过这个淮河去通漕根本行不通】
  【所以这个地方根本不具备建都条件,那既然是这样作为土生土长的凤阳人,朱元璋对凤阳的情况应该是非常清楚的呀,可他最初为什么要坚持定都凤阳呢】
  【有人认为可能是一开始,朱元璋是抱着衣锦还乡的心理,执意要定都凤阳】
  【可是后来一些有眼力的大臣执意反对,比如说这位当年朱元璋最得力的谋士刘基刘伯温,史料记载他对定都凤阳曾竭力反对,他说中都曼衍非天子居也,曼衍说的就是凤阳无险可守的地理形势】
  【所以有人认为,可能是因为这些人的坚持反对吧,最终让朱元璋做出了放弃中度的决定】
  《说不建就不建,在中都都买了房的咋整》
  《就当捐给老朱了[捂脸]》
  《朱元璋想迁都西安的,因为太子朱标之死,丧子之痛,朱元璋没有心情迁都。》
  《如果建成该是多壮观啊。》
  《可以去看央视纪录片明中都》
  (本章完)
  <b>最新网址:www.yuxuange.co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