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奇迹时代
作者:雷军    更新:2024-04-02 21:19
  第一章 奇迹时代

  梦想落地

  为什么要创办小米?源自一个朴素的想法——那个时候的我们想做一家伟大的公司,想对社会有贡献。我们仔细分析了能为这个社会做什么。12年前的中国已经成了世界工厂,但当时国货的品质还不够好,偶尔有做得好的,价格却贵得离谱。那个时候的我们也的确无知无畏,尽管没有任何硬件经验,依然觉得自己能做点事情推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梦想如何落地?我们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机会:智能手机。


  2007年iPhone发布,智能手机时代真正拉开帷幕。2009年,谷歌发布了开源的手机操作系统安卓,同年9月,第一款安卓手机G1发布。尽管当时安卓手机体验还很粗糙,但我认为安卓一定会成功,因为我看好开源。于是,我们决定在安卓操作系统基础上做智能手机。


  做全球最好的手机,只卖一半的价钱,让每个人都能买得起,这就是小米梦想的原点。2011年1月,在小米的第一次年会上,我跟同事们说,我们的目标是做出像iPhone一样好的手机,然后卖到1800元,甚至800元,让每个中国老百姓都买得起。


  对中关村的一家小公司来说,要做全球最好的手机谈何容易。当时中国市场上有苹果、三星、诺基亚、摩托罗拉这样的国际品牌,还有中兴、华为、酷派、联想这样的本土巨头。一家像蚂蚁一样的小公司,怎么去挑战这些巨无霸呢?我们看到的第一个机会是,它们全部是硬件公司,假如我们利用互联网方式做手机,把软件、硬件、互联网融为一体,这样公司将具备颠覆行业的空前竞争力。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创业机会。


  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但是我们找到了一条捷径。当时在我们熟悉的公司中,软件最好的是微软,硬件最好的是摩托罗拉,互联网最好的是谷歌,如果能挖到这三家公司的精英,就有机会组成一个具有颠覆力量的顶尖团队,我们极有可能成为全球极为罕见的软件、硬件、互联网都精通的公司,有望练成科技创业界的“铁人三项”。


  所以,我从谷歌、微软、摩托罗拉找来了最重要的合伙人和优秀的创始团队。同时,我觉得还需要一些“打硬仗、接地气”的本土风格,于是又找来了一些金山的老同事,组成了一家“土洋结合”的公司。我坚信公司会在这个市场里杀出一条血路。


  那时候国货的问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有设计问题和用户体验问题。所以在组建团队的初期,8位创始人里面有6位工程师、2位设计师。我在组建团队的时候就想过,我们一定要靠设计制胜。


  组建团队是个极为痛苦的过程。我在面试每一个牛人的时候,牛人也在面试我。我总结的经验就是我脸皮厚,人家三顾茅庐,我可以三十顾茅庐,不管什么办法,搞得定人才的就是好办法。


  我记得有个工程师真的要把我弄崩溃了,两个月时间里我跟他谈了10次,有几次都超过了10小时,我们的核心团队加起来跟他谈了17次。小米在创业的最早期,对人才的重视到了极为夸张的程度。前两年我在顺为投资看一个项目,有一个创业者特别激动,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他说2011年他在从北大毕业前想找一份实习工作,在网上搜了一家小公司来面试,面试了9次,在最后一次面试的时候,面试了半个小时后,有个人推门进来,仔细一看有点儿像雷军。他说的就是小米,后来他在小米实习了半年。让他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作为一个实习生,小米面试了他9次,面试官里还包括两位联合创始人,真的太认真、太严格了。


  为什么要这么认真、严格?因为我们想做的事业很难,光能干还不够,一定要找有共同的愿景、有能力、有责任心的人,找不需要管理者盯着就能自驱动、自己干的人。因为做“铁人三项”这么复杂的模式,靠管理是管不出来的,只能靠巨大的能动性。同时,信任是极其强大的力量,我们愿意相信每一位同事,所以找人时一定要认真、谨慎。


  小米之所以能采用前所未见的创新模式,是因为我们当时有8位合伙人,既能各管一块,又能迅速形成一个整体。同时我们还有一大群非常优秀的人才分布在各个关键岗位上。10年前的一家小公司,什么资源也没有,仅靠一腔热血,靠一群优秀的人就开始干了。


  从操作系统做起


  无论多么复杂的事情,都有一个原点,要找到切入点。我们不懂硬件,就先从软件干起。操作系统很复杂,没关系,我们在开源系统上做;开源也很复杂,没关系,我们找了当时智能手机最重要的几个功能开始干。


  当时智能手机刚起步,我们抓的那些核心应用都是最常用的场景,比如打电话、发短信、通讯录、桌面,这些界面的视觉和交互到今天看依然算得上漂亮、优雅。


  我们做到了什么程度呢?2010年8月16日,MIUI发布。发布一个多月以后,在XDA开发者论坛上一位大神是这么推荐的:“有人听说过这个ROM(系统软件包)吗?我这辈子从未见过这么疯狂的ROM,它运行起来又快又流畅,界面全部重新设计了,这太不可思议了!”


  中关村的一家小公司做的一个小产品在国际上受到了如此高的赞誉,可以说明这个产品做得有多先进。


  专注做好4个功能


  我们选择了基于开源的安卓做系统。当然,即便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操作系统毕竟是操作系统,全面定制开发的工程量相当庞大,不是十来个人的小团队可以搞定的,因此我们就从智能手机最重要的少数功能开始做。


  经过认真研究和讨论,我们发现,在智能手机刚起步的当下,打电话、发短信、通讯录和桌面是人们最常用的功能,我们只要集中精力,专注把这4个核心功能模块做好做透就行。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就这样被我们高度简化了。


  所以,当遇到复杂问题时,对工程师而言,最重要的是先找到“第一把扳手”,将复杂工程高度简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目标聚焦,进展就快,仅仅两个月时间,MIUI第一版就做好了,我们有信心把这4个选定的功能做到安卓领域最好的表现。但马上就碰到下一个问题:用户从哪里来?


  100个梦想的赞助商


  我们建立了一个论坛,吸引手机发烧友,然后招募志愿者“刷机”,就是把其他手机刷上我们的系统。当时我们还没有自己的手机,我们的系统支持的第一款机型是HTC的G7。刷机在当时是一项“勇敢者的游戏”。我早年刷机,一刷就是十几个小时,既兴奋又紧张,因为不保证一定成功,失败了手机就“变砖”了,我就失败过好几台。


  招募的方式也非常简单,因为我们规定了不能利用任何过往的资源,所以,能做的就是全员去其他各种社交平台和社区发帖。对这种最基础的社区推广方式,我早有经验,在卓越网的时候,我就认真琢磨过到各种论坛、社区发帖的方法,就是给自己定了一条硬性规定,每天发300个帖子,每个帖子都要求有100字以上,而且要言之有物,能适应不同风格的论坛,不至于被别的社区管理员当成垃圾推广信息删掉,然后把这300个帖子贴到所有自己知道的论坛、社区里。


  经过全员的努力,我们发了很多帖子,但到底有没有人敢相信一个从没听说过的“民间团队”?我们心里其实也没底。


  让我们感动的是,居然有100位陌生的用户愿意冒着风险刷我们的系统,我们叫他们“100个梦想的赞助商”,并把他们的ID放到了MIUI第一版的开机画面上。让我们没想到的是,MIUI受到了用户的热烈欢迎。我们没有做任何推广,只是靠口碑传播,第一周100人,第二周200人,第三周400人……用户就这么增长起来。


  400人,看上去很少。在今天,不少创业公司有些“好大喜功”,好像没有100万用户就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在创业最初期,短期内有太多的用户其实也没用,关键是要和你的核心用户一起把产品打磨好,做这件事一定要有耐心。


  MIUI第一版开机画面的100个梦想赞助商

  互联网开发模式


  为了能尽快满足用户需求,根据用户意见快速迭代产品,我们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互联网开发模式”,MIUI成了全球第一个每周更新的操作系统。这种模式一干就是12年,一直坚持到今天。


  MIUI的社区论坛聚集了当时中国最活跃的手机发烧友,我们要求团队全员每天泡在论坛里收集用户的吐槽和反馈。MIUI每周更新的功能,哪些受欢迎,哪些不受欢迎,全是由MIUI社区用户投票产生的;新功能开发的优先级,甚至系统的默认铃声是哪首曲子,也是由用户投票产生的。这样做的结果是,每周用户都能看到自己提出的意见被采纳了,极大地调动了参与感。我们没有做任何宣传,但用户自发地帮我们做口碑传播,因为那种参与产品开发的自豪感,他们在别处是体会不到的。


  用户的吐槽和建议,成了衡量我们工作成绩的指标。对每周被夸得最多的功能,负责的产品经理和团队会得到一份现场做出的爆米花,整层楼都是香气,很让人羡慕。而对每周被喷得最多的功能,就发一个《愤怒的小鸟》里的猪头,接下来一周猪头会一直挂在工位上,所以所有人都玩命打磨产品。


  基于用户的参与,MIUI后来确立了不同的产品序列:内测版实时更新,向贡献最多、专业度最高的核心发烧友群体开放;开发版每周五更新,向泛发烧友和数码爱好者群体开放;稳定版1~2个月更新,作为随手机发售的版本,面向大众用户。


  用户的参与,加上互联网开发模式,让MIUI团队实际上拥有了一支10万人规模的产品开发团队,让MIUI成了体验打磨最细、改进最快的手机操作系统,被人们称为“活的系统”。


  10万发烧友的集体智慧,帮助我们的团队打造出了众多前所未见的惊艳产品,其中很多至今都被认为是产品方案最优解,成为业界标准。


  比如,打电话需要录音,在MIUI之前需要安装第三方通话录音软件,且服务并不稳定。而MIUI在通话过程中有一个“记录”选项,点击后即可以便签的形式记录信息,比如电话号码;也可以点击“录音”直接通话录音。


  又比如,当我们不方便接听来电时,过去要么是拒绝接听,要么是接听后让对方发短信说明事由。MIUI可以在拒绝接听前选择是否自动发短信给对方,短信内容可以事先设置好,比如直接告诉对方不方便接听电话、稍后回电或者让对方发短信,整个过程只需不到一秒即可完成。


  最让当时的发烧友津津乐道的是“百变主题”功能,非常受欢迎,是用户参与创造的典范。我们把系统界面的个性化定制自由度做到了极致,用户可以模仿iPhone,可以模仿Windows,甚至还能混搭锁屏、图标、铃声等各种自定义模块,打造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系统界面,玩得特别过瘾。


  这一系列的创新让MIUI拥有了令人艳羡的良好口碑,凭借这样的口碑,MIUI的用户规模和影响力与日俱增。


  小米国际化的第一颗种子


  2010年8月16日,我们的第一版MIUI发布。真正大火起来,是在一个月之后,9月20日,MIUI被海外开发者中的知名KOL(关键意见领袖)推荐到了XDA论坛上,一炮而红。


  从此,MIUI在全球发烧友人群中火了起来。后来,各个国家都有网友自发建立当地的米粉社区,制作当地语言包,适配各种机型,帮助我们推广并提供各种建议,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球群众运动,这实际上是小米国际化的第一颗种子。多年后,当我们真正开始全球拓展时,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当初种下的口碑,力量异常持久,影响极为深远。


  就这样,短短一年时间,在不借助任何外部资源、零推广投入、完全隐姓埋名开发的情况下,MIUI用户量超过了30万。这30万人就是小米手机宝贵的种子用户。


  如果我们把MIUI的开发思路总结一下,条理会更清晰:


  MIUI刚刚诞生就受到全球发烧友热烈追捧

  • 刚开始只做四个功能(电话、短信、通讯录和桌面),极度克制(专注)。


  • 百变锁屏、百变主题,能够模拟任何手机,对体验极致追求(极致)。


  • 公司全员在论坛上跟用户沟通,跟用户交朋友(口碑)。


  • 在XDA论坛上大受欢迎,在国外火了,最早的国际化从MIUI开始(口碑)。


  • 每周迭代,采用互联网开发模式(快)。


  MIUI就是用互联网方式做操作系统,是“专注、极致、口碑、快”互联网七字诀的第一次成功验证。


  小米手机出世

  MIUI起步以后,我们就开始做手机了。2011年8月16日,小米手机第一代发布。可能大家觉得我们做手机很容易,但是说实话,相比开始前的想象,我们克服了十倍的困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我们当时能找到的最好的硬件团队。


  我们定位要做全球最好的手机,当时我们非苹果供应链不用,甚至连螺丝钉都是用的苹果供应商。可是搞定供应链,对一个外行来说真的很难很难。我原来完全没有想过供应链有多难搞,我们花了巨大的精力,才搞定一家又一家关键供应商。


  产品目标决不妥协

  在如火如荼地开发MIUI的同时,经过极其漫长的苦苦搜寻,我们终于搞定了当时能找到的最好的硬件团队,团队成员主要来自摩托罗拉。小米只有200名员工时便拥有了30名硬件工程师,终于可以拉开架势做手机了。


  我们的目标也十分清晰坚定,就是要做最好的顶级旗舰手机,小米要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公司。


  要做顶级旗舰手机,就要用最好的供应链。当时,我们对硬件行业了解不深,就定了一条保证不会出错的目标——非苹果供应链不用,要是没跟苹果合作过,就算是三星的合作方我们也完全不考虑。


  比如屏幕,我们想用夏普的,但人家根本不理我们。我这才知道,顶级供应链不是一家创业公司花钱就可以搞定的。我动员所有关系联系夏普,在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之后,我飞去夏普的大阪总部拜访谈判,终于用诚意打动对方,达成了合作。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态度和方法,一家一家磕下了所有的供应商,最后我们连手机里的螺丝用的都是苹果的供应商提供的。硬件工业的规则更看重订单的可信度,作为一家毫无历史信用基础的小公司,我们为了拿下这些资源,付出了远超正常市场价格的代价。不过,能够顺利配齐所有资源已经是谢天谢地,我们的投资人对我说,就当是进这个行业的入场费吧。


  这些坚持,都是为了保证我们的产品目标——用最好的供应链,做性能最强的手机。


  新的考验马上不期而至。我们的产品定义要求我们必须使用最新、最快的处理器,所以,我们这样一家从没做过手机的小公司找到了高通,要它首发的最新芯片。正好,高通当时出了全球最先进的双核1.2G的处理器,我们毫不犹豫就下了15万片的订单。


  但是没想到的是,几个月后,2011年6月,高通又推出了更高级的双核1.5G的处理器。这个时候我们内部陷入了巨大的争论,600多万美元已经支付,15万片芯片已经放在库房里了。看着这些还没装配就已经过时的芯片,老实说,我连想哭的心情都有了。同事们也不知所措,怎么办?我冷静了一下,对同事们说,旧芯片先放一边,我们马上订购新芯片,产品立刻开始改双核1.5G的新方案,马上就干。


  无论如何,做全球最强旗舰手机,这个目标不容半点妥协。


  考验还没有结束。我们在2010年年底规划的单台手机成本是1500元,打算定价1499元,这已经是当时国产旗舰手机的上限定价,但考虑到我们的定价方式是紧贴成本,而且手机本身的性能和体验达到了业界最好水平,于是我们很大胆地预测能卖30万台。但到了8月底,团队经过成本再核算,发现成本“冒”了,每台机器成本大约2000元,比原计划超出了500元,因为我们好不容易谈妥的都是强势的优质供应商,所以价格实在谈不下来。


  如果继续定价1499元,我们估计要亏2亿元。为此,我马上安排准备新一轮融资,为补上这个窟窿未雨绸缪。


  但是,这样对吗?那个周末的三个晚上,我几乎都没睡着,一直在反复琢磨。互联网的确惯常于烧钱模式,但我认为对小米而言,从一开始就巨亏并不合理。跳出小米本身,我们希望通过小米去验证、推广的这套模式能适用于所有行业,而具体到通过增值服务和交叉补贴来常态化地承受亏损,这种战术并非每个行业都能承受。这种不具有普适性的做法,其实并不在我想践行的范围之内。而且,1999元的价格仍然只是打平,并不会动摇我们此前的产品定义。


  周一一上班我就召集管理层开会讨论,最后我们决定,坚持“成本定价”的原则,为了小米的长期健康发展,把价格上调到1999元。


  这时,国产手机的均价只有700元,我们定价1999元,会不会翻车?理智上,我们相信,小米手机有这样极致的性能、这样堪称特别厚道的价格,必定能够成功;但我们心里还是没有底,只能豁出去试试,做到自己能力的极限,至于用户买不买单,就等手机发布后见真章了。


  赢得梦幻开局

  行业内第一次知道我要做手机,已经是2011年的7月,距离第一代小米手机发布只有1个月时间。


  当时,我们在北京的后海举办了一场小型的媒体沟通会,向媒体介绍了我们的计划和团队。其实,这场沟通会还有另外一个特别重要的目的,在此之前,我终于无法拒绝两位老大哥张旋龙和求伯君的再三邀请,答应了接任金山董事长。但此时小米手机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我想通过一场沟通会向金山的投资者们明确表态,金山董事长一职我必然尽责,小米我也会继续操持,免得大家误会。


  一个互联网行业的老兵要重新出山做手机,行业非常感兴趣,但几乎完全没有人看好我们的前景。


  当时,最乐观的行业观察者也只给出了5万~10万台全生命周期销量的预期。我参加了极客公园组织的一次沙龙,完完整整地讲了小米的“铁人三项”模式和思考,结束后主持人张鹏问,现场有多少人被雷军说服了?举手者寥寥。有一位跟我认识20多年的老朋友在现场说:“我几乎就要被他(雷军)说服了,但我还是保留意见。”


  这个时候看好我们的只有MIUI论坛上的30多万核心用户。他们说,MIUI每周更新持续了一年多,他们和团队也打了一年多交道,他们相信这支团队能做好,早就期待小米能做出跟MIUI结合更好的手机,这样用得才更爽。


  小米手机第一代发布会现场

  事实证明,我们的用户是对的。谢天谢地,我们没有辜负他们的信任。


  第一代小米手机定价1999元,在当时是国产手机不敢想象的旗舰定位和高端价格,但依然供不应求。


  在此之前,我们最乐观的预估是,小米第一代手机努努力,全生命周期有可能卖到30万台,这也是我们之前向供应链下单30万台的依据。但首次开放预订,22小时内,30万台手机就被全部订完了。30万台手机背后有需求的可不止30万人,我们发现为了抢购小米手机,小米网的在线人数高达百万级别,甚至出现了瞬时宕机的现象。


  如何承接这样巨大的热情,如何把小米手机持续顺利平稳地卖出去?我们一面加紧提升产能,一面启用了官网独家电商的销售模式。这是产品直达用户的最短路径。我们建立了小米社区,同时用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与消费者保持沟通。我们还自建电商供用户下单,类似于前店后厂的模式,只需要付出极少的运费,便可实现效率最大化,成为最理想的渠道模型。


  小米第一代手机总计销售790多万台。对一家此前毫无硬件行业经验的小创业公司而言,这绝对是一个奇迹。


  2013年7月,第一代红米手机发布,这款启用国产供应链的手机定价799元,获得了现象级的成功,把山寨手机扫出了市场。


  在小米开展手机业务的前三年,只做了5款手机,全部是真正的爆款产品。小米手机第一代售出790万台,第二代售出1752万台,第三代售出1441万台;红米手机第一代售出4460万台,红米Note售出2743万台。正是这些爆款产品,支撑了小米的营收曲线像火箭一样蹿升。


  小米手机能赢得“梦幻开局”,原因只有一个:我们给用户提供了前所未见的产品力和颠覆性的用户体验。


  小米手机面世3年发布5款手机,款款都是爆品

  生态展开

  从创业起,小米要做的并不是手机,而是个人移动计算中心。只是在这个时代,个人移动计算中心恰好是手机。有了个人移动计算中心,就可以连接起未来的智能生活。为此,我们开始了一系列尝试。


  2012年,我们把电视屏幕理解成手机屏幕的外延,即电视是手机的屏幕,手机是电视的遥控器。于是我们做了小米盒子,接着做了小米电视,都颠覆了行业。同时,我们在寻找家庭中的连接中心。我们认为路由器是家中唯一7×24小时在线的设备,将是一个关键节点,于是在2013年做了小米路由器。


  2013年年底,我们启动了生态链计划,进展非常顺利。在短短的一两年时间里,小米移动电源、小米手环、小米空气净化器等爆款产品就成为全球市场份额冠军,为小米品牌做出了巨大贡献。


  另一方面,贯穿各类产品、服务的技术平台也随即建了起来。2012年,云平台团队成立,小米云服务立项,从照片/电话/短信/联系人/便签同步开始,做全量照片云存储服务,构建手机护城河。2013年11月,小米大数据业务开启。2014年,小米发布IoT模组,正式启动IoT平台业务,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级IoT平台并领先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