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悲观的反刍者吗
作者:乔丹?彼得森    更新:2024-03-24 10:28
  你是悲观的反刍者吗

  假如你认为事情不顺利都是“我的原因,而且这件坏事注定要跟着我一辈子,我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那你可能就快要得抑郁症了。当然,这样想并不表示你常常会这样对你自己说,反复咀嚼不如意的事的人叫作反刍者。


  反刍者可以是乐观者,也可以是悲观者。悲观的反刍者会出现问题,因为他们的信仰结构是悲观的,他们会一再告诉自己事情有多糟。有些悲观的人会表现出无望但不会反刍:他们有悲观的解释风格,但是他们不会一直对自己说事情有多糟。


  当丹雅来接受治疗时,她不仅是个悲观者,还是个反刍者。


  · “现在,我什么也不想做。”


  · “事情真的很糟,我心情一直不好。我不是一个爱哭的人,但是现在只要有人说了我不喜欢的事,我就开始哭……”


  · “我不能忍受这个……”


  · “我不是个很有爱心的人……”


  · “我的先生一直在烦我,我真希望他不要这样。”


  丹雅变成一个无止境的反刍者,一直沉浸在自怨自艾中,没有表示要采取任何行动来改变环境。她之所以会这样,不仅仅是因为她的悲观,还因为她的反刍。


  下面我们来看悲观—反刍的联结是如何引发抑郁症的。第一,你受到无助感的威胁;第二,你去寻找威胁的来源,假如你是个悲观者,你找出的原因就是永久的、普遍的以及人格化的。因此,你预期未来也是无助的,在其他情境下也是无助的,这种预期引发了抑郁症。


  如果你是个反刍者,这种预期会常常发生,它越常发生,你就越抑郁。沉浸在不幸的事件中会启动这个循环,反刍则加快了这个循环。不反刍的人即使是悲观的,也可以避免抑郁症。乐观的反刍者也可以避免抑郁症。改变悲观或改变反刍都能减轻抑郁症,两者都改变则效果最大。


  我们发现,悲观的反刍者最容易得抑郁症。认知疗法阻止了反刍,也建立了乐观的解释风格。下面是丹雅在治疗终止时的谈话:

  · “我不想再上全天的班,我只想上半天班,一天工作4个小时就够了,这样我就不必整天待在家里。”(行动)


  · “我觉得我对家庭的经济状况有所贡献,所以下次我们想去哪儿玩时,我们就可以去。”(行动)


  · “我有时会去做一些即兴的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