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不容易受伤
作者:乔丹?彼得森    更新:2024-03-24 10:18
  什么样的人不容易受伤


  我们的论文开始定期在期刊上出现,开始面对学习理论学家的怀疑以及严厉的批评。他们的批评都是技术上的或微不足道的,持续了20年后,我们胜利了。即使是最顽固的行为主义者也开始教他的学生习得性无助的概念,以及如何做这方面的研究。


  最有建设性的研究是把这种习得性无助应用到人类身上。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俄勒冈州立大学的一位日裔美籍研究生,30岁的唐纳德·广户(Donald Hiroto)。广户当时在寻找论文题目,写信来问我们实验的细节,“我想把这项研究应用到人身上,但是我的教授都对这个应用的可能性持非常怀疑的态度”。


  广户的实验过程与我们的非常相似,他先将一组被试带入一个房间,把音响的声音开得非常大,让他们想办法把声音关掉。被试试着按控制面板上的各种按钮,但噪声依然如故。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把声音关掉。另一组被试只要按对了控制按钮的排列组合,就可以把声音关掉。最后一组的被试则没有受噪声的干扰。


  然后,广户把被试带到另一个房间,房间里有一个实验箱(shuttle box),当你把手放在实验箱的一边时,就会有很刺耳的声音传出来,把手移到另一边时,这个噪声就停止了。


  1971年的一个下午,广户打电话给我。“马丁,”他说,“我想我们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你能相信吗?那些一开始接受不可逃避的噪声的那组人,大多数就坐在那儿忍受,而不会试着把手移到实验箱的另外一边。”我可以感受到广户的兴奋,虽然他尽力保持职业性的语气。“就好像明白他们对噪声是无可奈何的,所以他们连试都不试一下,即使时间、地点、情境都改变了,他们也还是把前面对噪声的无助带到了新的实验情境中。但是,其他的人——那些在第一部分实验里可以关掉噪声以及在控制组的人,都很容易就学会了关掉噪声的方法!”


  我感到这可能是这些年的努力所达到的顶峰了。如果人可以因为噪声而学会无助的话,那么真实世界中的人常常经受挫折和打击,他们很可能会学会变得无助。


  根据广户的发现,每3个人中有1个人不会变得无助。在我们的实验中,也是每3只动物中有1只不会变得无助。在后来的实验操作中,我们制造出许多无助的情境,这些实验都支持了广户的发现。


  广户的实验还有另一个有趣的发现:虽然从来没有受过挫折,但10个人中也会有1个人坐在实验箱的旁边不采取行动,宁可忍受刺耳的噪声。这也跟我们的发现很相似,10只动物中有1只从一开始就是无助的。


  我们的满足感很快就被强烈的好奇心取代了。谁很容易放弃,谁又从来不会放弃?为什么?显然,有些人一下子就崩溃了,有些人则不屈不挠,在废墟中重建新生活。


  经过7年的实验,我们清楚地知道失败后能否重新振作不是天生的人格特质,它是可以学习的。


  塞利格曼的乐观课堂


  Authentic Happiness

  1 动物可以认识到它们的行为是于事无补的,它们因此而变得被动,不再做任何事。我们的实验结果证明了学习理论的中心前提,即学习只有在行为产生奖励或惩罚时才可能发生是错的。


  2 许多无助的实验情境显示,每3个人中只有1个人不会变得无助。另外,虽然从来没有受过挫折,但每10个人中也会有1个人一开始就采取放弃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