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〇章 橡胶树
作者:董王不懂    更新:2024-03-16 22:23
  董良将安置人员的任务交给了赵烈文和尚云。
  他俩都是与董良一起来的,对安平城非常熟悉。
  董良则在书房接见了苏家的管事苏林。苏林跟在苏达的身后一起进了书房。
  “见过先生。”苏达非常标准地给董良行了拱手礼。
  少年苏达,老成持重,做事细心,学习用功,深受董良的喜欢。
  他就是董良眼中最优质的五好学生。
  塔读@^>
  “元首,是这样的,我苏家主营的是粮食业务,与广州张家的裕盛洋行有业务往来,这个裕盛洋行的东家叫张亚霖,与港岛上的英国人关系密切,岛上英国人的吃食都是他家供应的。他们家每天都要送面包和牛肉、蔬菜等物上岛。”
  “最近张家前来购买粮食的管事增加了进货量,随口提到岛上来了一支美国舰队,人数有几千人,这些人让张家帮忙筹备一批粮食蔬菜,还要方便保存的那种。”
  “他们也许不知道张家的伙计都能够听懂英语。就在他们商量事情的事情,张家的伙计听到了他们要去进攻东番岛。”ŴŴŴ.biquka.com
  “后来这个消息又被张家管事传到我们这里。东家觉得此事非比寻常,让在下专门去打听清楚了,这才赶紧跟着粮船前来报信。”
  董良并不担心苏家提供的情报有误。
  他读过史书,知道这几年有一个非常著名的黑船事件。
  后世的日本人将这一天定为重要的纪念日。他们觉得正是美国人用军舰打开了他们的国门,才触发了日本的改革,让他们在甲午战争中击败清国,成为远东第一强国,让日本成为列强之一。
  这支刚刚到达港岛的舰队应该就是佩里率领的黑船舰队了。
  “苏管事,他们一共有多少艘船?你知道他们战舰的样式吗?”
  “一共新来了四艘,他们原本只有三艘军舰在这里。不过这新来的四艘军舰有两艘带有烟囱,那大小就跟小山一般,我们的广船从边上经过要抬头才能够看到人家的甲板。”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苏管事毕竟不是亲眼所见,他对洋人军舰的了解也有限,因此只能简单的描述出来。
  董良之前见过美国人的蒸汽动力明轮巡洋舰“沙利多加号”,那艘船参加了第一次对护卫军的围剿。
  这次又来了两艘蒸汽军舰,那就相当于三艘主力舰。
  而护卫军手中只有两艘蒸汽货轮改造的小型蒸汽护卫舰,剩下的风帆护卫舰就更加不是人家的对手。
  在几年后的克里木战争中,沙俄用自己的蒸汽明轮战舰将奥斯曼帝国的风帆舰队打得大败。
  然后英法舰队更加先进的蒸汽战舰又将沙俄舰队给胖揍,导致后者不得不在马里乌波尔军港坐沉。
  那场战争是蒸汽动力战舰参加的第一场大规模战争,让各国都认识到了蒸汽动力的优势。
  从而才有英国人的“勇士号”和法国人的“光荣号”铁甲蒸汽战舰。
  “他们还在港岛吗?”董良问道。
  苏林回道:“小的来的时候,美国人还在,不过他们急着补充物资,估计是要出发的,这个时候,不知道对方在哪里?”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A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董良知道舰队补充了食物和水之后,肯定是要出发的。
  要不然补充的蔬菜和水果时间长了会变质腐烂。
  “嗯,我知道了,苏管事会去帮我感谢苏东家。”
  “对了,我上次让苏东家找人去巴西购买橡胶树苗,有眉目了吗?”
  董良突然想到一件事情,这是董良送给苏家的一条财路,可以保证他们家族未来经久不衰。
  当然了,也是因为苏文灿这个人在南洋有些门路,与洋人之间的关系也不错。
  尤其是苏家与澳门的葡萄牙人关系紧密。他们家中船队多为老闸船,就是澳门的葡萄牙人帮他们造的。
  这种船采用西式帆船的修长船身,适航能力很强,同时采用中式硬帆,方便华人水手操纵。
  这是苏家维持自己南洋贸易航线的重要保证。
  因此董良建议他们走澳门葡萄牙人的路子到巴西去搞一些橡胶树苗。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这个时候,橡胶的应用并不是很多,等到几十年后汽车发明,它才开始真正普及。
  不过,董良非常清楚,橡胶未来在工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有了橡胶,他才能够做出气密性更好的蒸汽机。有了橡胶,他才能做出橡胶轮胎。有了橡胶,华族百姓可以穿上胶底鞋,可以穿上完全防水的雨衣。
  然而在历史上,1876年英国植物学家亨利·威克姆才把亚马逊地区的七万颗橡胶种子带到英国,栽种在植物园,后来又陆续把橡胶移栽到东南亚各国。
  而一棵橡胶树栽种之后要等上5~8年才能够割胶。
  所以这件事情,董良必须提前布局。
  南洋的海岛,地处热带,实际上是最适合种植橡胶树的。
  在后世,这里成为了全世界的橡胶种植生产中心。
  苏管事回答道:“已经托葡萄牙人去购买了,老爷没有跟他们明说,只是说自己要修建宗祠,听说巴西有一种眼泪树,可以流出白泪,希望能够栽种在宗祠,寄托对祖先的哀思。葡萄牙人听后大为感动,答应帮家主带回种子和树苗。”
  这套说辞,还是董良教给苏文灿的。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这个时候,洋人实际上对华人还是有防范之心的。
  就像当年红薯传入华夏就废了百般周折。
  1593年,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到吕宋岛经商。在吕宋岛,陈振龙发现了当地的一种农作物——朱薯。
  了解到朱薯不仅美味可口,而且生长力强,耐旱、高产、适应度高,生熟都可以吃,联想到家乡时常灾歉,食不果腹,便想要引种回国。
  但由于当地有严厉的禁止带出法令,于是他开始在吕宋学习朱薯种植法,而后在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将薯藤巧妙地绞进缆绳之内,避过了出境检查,经过7昼夜航行回到福州,即在住宅附近纱帽池边隙地试种。
  巴西人对橡胶也有类似的禁令,因此董良让苏文灿使一些小手段。
  之所以找葡萄牙人,那是因为巴西曾经是葡萄牙的殖民地,虽然现在独立,但是当地的统治阶层依然以葡萄牙人居多。
  “苏管事务必再次提醒一下苏东家重视此事。”董良没忍住再次提醒道。